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云岗石窟

移除 10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云岗石窟2.jpg|有框|右|[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photoblog/5/2/0/5/5205279/20089/12/1221193742924_mthumb.jpg 原图链接][https://dp.pconline.com.cn/photo/list_504166.html 来自云冈石窟  的图片]]]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 [[ 敦煌莫高窟 ]] [[ 洛阳龙门石窟 ]] [[ 麦积山石窟 ]] 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51个,造像5100余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仅有几厘米,各类造像形象生动活泼,姿态飘逸隽秀。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 [[ 历史 ]] [[ 艺术 ]] [[ 音乐 ]] [[ 舞蹈 ]] [[ 书法 ]] [[ 建筑 ]] 的珍贵资料。
1961年,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8年获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休闲旅游景区。2018年10月1日起,云冈石窟旺季门票价格由现行125元/人/次降为120元/人/次。
===建造历史===
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 [[ 孝明帝 ]] 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2]
唐代,据金皇统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记》载:"贞观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凉传》卷上(古今胜迹三)记载,当时有一位俨禅师"每在恒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终于石室"。初唐以后,平城呈现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有大项工程。[2]
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通乐、灵岩、鲸崇、镇国、护国、天宫、崇福、童子、华严、兜率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大金西京重修华严寺碑》)。金皇统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师禀慧重修" 灵岩大阁" (今第三窟外的阁楼)," 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 (《金碑》)。[2]
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2]
明代,大同云冈再度荒废。云冈之称始于明嘉靖年间,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 [[ 李自成 ]] 起义军路经大同,留部将张天琳驻守后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2]
清代,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銮巡幸云冈寺并御书匾额" 庄严法相" 。清乾隆年间云冈石窟亦曾有修葺。[2]
近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设置专门保护机构,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2]
===中期石窟===
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 年—494 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 [[ 孝文帝 ]] 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3]
===晚期石窟===
北魏迁都 [[ 洛阳 ]] 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
==分窟介绍==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 [[ 维摩 ]] [[ 文殊 ]] ,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 [[ 弥勒 ]] 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 ~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 [[ 释迦牟尼 ]] 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 [[ 鸠摩罗天 ]] ,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 [[ 摩醯首罗天 ]] ,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2002年1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
2002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002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2004年2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 为2002 为2002rh ~2003年度山西省文明景区;
2005年被大同市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工作单位;
2006年10月,被中国旅游电视协会评为“2006年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2006年, [[ 大同市 ]] 劳动竞赛委员会为云冈石窟记消防安全“集体一等功”;
2007年1月,被亚太旅游协会等多家单位评为“中国魅力景区”;
12.推荐线路一
 
词条标签:
 
地理 名胜
 
==词条图册==
 
1 / 2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
 
壁画壁画
 
昙曜五窟
 
云冈石窟美景云冈石窟美景
 
云冈石窟景观(二)
 
云冈石窟景观(一)
780,20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