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愛河

移除 17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鄭水萍曾依據[[熱蘭遮城]][[海圖]]推測愛河在荷治時期可能叫作「鹽溪」{{r|陳}}。由於當時的漢人移民將能夠行駛船隻的河道稱為「港」,因此原本愛河由出海口到上游,被分為頭前港、後壁港、三塊厝港、新大港、烏魚港以及田尾港,其行船河段最上游處為船仔頭,即現今的[[天祥路 (高雄市)|天祥二路]]鼎新橋東岸<ref>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3),高雄市舊地名探索。高雄市政府民政局。</ref>,另外下游出海口,今高雄港一帶的海域叫作「丹鳳澳」{{r|陳}}。
=== 清代時 ===
清代時,曾有「硫磺水」之稱呼,高雄境內的硫磺陂,曾有硫磺泉由支流流入愛河,也因此高雄也叫「硫磺港」。
 === 日治時 ===
到了1895年[[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以後,才擁有正式名稱:'''打狗川'''。1920年日治時期,日本人依「takau」的日語諧音將「打狗」兩字改寫為漢字「<ruby>高<rt>たか</rt>雄<rt>お</rt></ruby>」(音:Taka-o),因此成為'''高雄川'''。當時的愛河水深只有數公尺,之後日本於1912年擴建高雄港時,其中進行的一項工程是將愛河從河口到川田橋(今建國橋)之間的河底挖深、河道挖寬,主要用來運送木材。現代愛河至此成形。
=== 二戰 後 ===
初期沿用日治時期舊稱,後來約在1949年時高雄市政府以名稱欠妥為由,將「高雄川」改為「高雄河」,此外也將[[三塊厝 (高雄市)|三塊厝]]河改稱「小北河」,川田橋改稱「建國橋」。
然而,市民常用的名稱依舊是愛河。直到1991年高雄市議員[[陳光復]]書面提案、議員[[張益郎]]與[[李復興 (臺灣)|李復興]]以臨時動議方式分別提案恢復壽山和愛河的舊稱,此三個提案併案後,市議會同意恢復舊稱,市政府向內政部報備後,於1992年1月1日正式恢復壽山和愛河之名。
== 愛河 整治 ==
1960年代因為高雄市的工業發展,以及隨就業機會而來的移民大量湧入,加上當時的高雄市污水[[下水道]]系統尚未普及,使原本具有排水功能的愛河無法負荷這些污染源,成為一條受到嚴重污染的河川,甚至使得原本在此舉辦的[[龍舟]]競賽在1971年遷移到高雄市北邊的[[蓮池潭]]。<ref name="網友">{{cite web|url=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613519|title=「謝謝你,吳敦義」網友:救了想跳愛河的爸爸跟我 - 政治|date=2018-11-15|language=zh|website=自由時報電子報|access-date=2018-11-30}}</ref>
2018年10月,愛河整治歷經30年,經歷多位高雄市長(王玉雲、楊金欉、許水德、蘇南成、吳敦義、謝長廷及陳菊),僅剩源頭整治工程尚未完成,代理市長[[許立明]]表示相關都市計畫案已獲內政部都委會審議通過,愛河全線整治即將完成。<ref>{{Cite news|url=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1017000744-260107|title=愛河整治最後一哩路 後年完工|author=|date=2018-10-17|work=中國時報|accessdate=}}</ref>
<gallery mode="packed">Love River IMG 2952.JPGKaohsiung IMG 2914 Love River Cruise.JPGKaohsiung Love River IMG 2724.JPGKaohsiung Love River IMG 2728.JPG</gallery>= 節慶活動 ==
== 節慶活動 ==
=== 元宵節 ===
[[高雄燈會藝術節]]是每年[[高雄市]]吸引最多觀光人潮的慶典。在2001年以前,高雄燈會原本是在市立文化中心舉辦,直到2001年謝長廷市長任內因為[[台灣燈會]]選擇在高雄,作為第一次在台灣的首都[[臺北市]]以外的地方舉辦的地點之後,愛河畔的燈會才成為傳統。2001年的燈會主題為「鰲躍龍翔」,當年以魚與龍合體為造型的主燈,至今依然在愛河畔。高雄燈會通常會在[[台灣元宵節|元宵節]]的前幾天便開始進行,並且跨過2月14日的西洋[[情人節]],在元宵節之後結束。燈會的內容包括[[水舞 (建築藝術)|水舞]]、[[煙火]]、主燈與其他的大型、小型[[燈籠]]。
4,9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