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浊水溪

增加 5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濁水溪名字是因其溪水夾帶大量泥沙,且長年混濁,因而得名。上游之山地[[集水區]]年降水量達2000~3000毫米,且所經地層多屬易受侵蝕的板岩、[[頁岩]]、[[砂岩]],故含沙量高,尤以[[萬大溪]]、[[丹大溪]]為最高。
==流域範圍==
濁水溪流經[[彰化縣|彰化]]、[[雲林縣|雲林]]、[[南投縣|南投]]、[[嘉義縣|嘉義]],共計流經4縣市21鄉鎮,又為彰化縣、雲林縣兩縣界河。
*彰化縣:[[大城鄉]]、[[竹塘鄉 (彰化縣)|竹塘鄉]]、[[溪州鄉]]、[[田中鎮]]、[[二水鄉]]。
*嘉義縣:[[梅山鄉 (台灣)|梅山鄉]]、[[阿里山鄉]]。
==歷史背景==
清[[雍正]]元年(1723年),臺灣由原本的一府三縣,增設[[彰化縣 (清朝)|彰化縣]],濁水溪下游有更多人口遷居,並由濁水溪和[[烏溪]]的下游往上-{游}-方向開墾。清人[[施世榜]]在二水附近興建水圳,灌溉[[二水]]和[[鹿港]]的農地,稱為施厝圳或[[八堡圳]],後有建有八堡二圳,即是二水地名的由來。惟有另說認為,二水舊稱「二八水」與濁水溪與[[清水溪 (濁水溪)|清水溪]]兩條水有關,因為二水位居濁水溪出山口的北岸,此地正是這兩條溪流的匯合處,由於東方來的濁水溪及南方來的清水溪以倒「八」字形「合港」(「合」音kap),故稱為二八水。
濁水溪的治理於日治時期的1911年即已開始,濁水溪平原發生大洪水後,日人成立「濁水溪治水工事事務所」,分三期進行濁水溪整治工作,水利署第四河川局,[[縱貫線 (鐵路)|縱貫線]]通車後,為了保護縱貫鐵路,在[[二水]][[台鐵濁水溪橋|台鐵濁水溪鐵路橋]]上下游兩岸興建下水埔、新虎尾、林內等堤防,將原來巨幅擺盪的河道截堵成現在的濁水溪樣貌。戰後[[台灣省政府]]持續辦理濁水溪治理規劃,在濁水溪左右岸興建防洪設施各達81公里長,而[[清水溪 (南投縣)|清水溪]]、[[加走寮溪]]、[[東埔蚋溪]]、[[陳有蘭溪]]、[[郡坑溪]]、[[南清水溝溪]]、[[水里溪]]等支流左右岸亦各有31、38公里長的防洪設施。1920年堤防築起之後,早已開墾飽和的濁水溪平原,出現廣大的河川浮覆地,日本殖民政府一方面將之建設為[[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移民村|官營移民村]]執行移民政策,另一方面則鼓勵私人農場的經營與河爭地。濁水溪河川新生地的開發則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期從1932年到1945年,主要在當時的[[北斗郡]]境內(包括今天的[[北斗鎮 (台灣)|北斗鎮]]、[[溪州鄉]]、[[埤頭鄉]]、[[二林鎮]]、[[芳苑鄉]]的一部份),第二期從[[太平洋戰爭]]末期一直持續到戰後今天,開發的河川地往上延伸到濁水溪出山口一帶,亦即彰化縣[[二水鄉]]為主的區域。
== 地理水域特色==
濁水溪流域地形東高西低,坡度由西向東遞增。東以[[中央山脈]]為界,[[分水嶺]]有[[能高山]]、[[大石公山]]、[[丹大山]]、[[馬博拉斯山]]等,南以[[玉山]]為界。濁水溪主流發源於合歡山主峰與東峰間,即[[武嶺]]附近、標高3,220公尺的「[[佐久間鞍部]]」,流到[[廬山]]附近與[[塔羅灣溪]]匯合後繼續往西南流,經[[霧社]]後轉向南流,於萬大附近匯入[[萬大溪]],隨後再匯入[[丹大溪]]及其支流[[郡大溪]],自此河流轉向西流,並於[[水里]]匯入[[陳有蘭溪]]、[[水里溪]]後,於[[集集]]納[[南清水溝溪]]、於[[竹山鎮 (台灣)|竹山]]附近納[[東埔蚋溪]]及[[清水溪 (南投縣)|清水溪]]等,而後再流入彰雲平原;溪水再續往西流,經[[二水]]、[[西螺]]後,於彰化縣[[大城鄉]]的下海墘村與雲林縣[[麥寮鄉]]許厝寮之間注入[[臺灣海峽]]。濁水溪流域地形變化大,山區雨量多而平原少,年雨量由山區的4000mm向西部沿海的1500mm遞減,差異甚大,降雨的時間分布亦極不均勻,每年五月至十月為豐水期,降雨量約占全年的75%,而枯水期則僅占25%,豐枯差異大。
*[[和平溪|大濁水溪]]
*[[硯|螺溪硯]]
 
 
== 參考文獻 ==
{{reflist}}
4,9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