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铜鼓嶂

增加 9,56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铜鼓嶂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如屏似嶂的百里峰峦,绿树披翠,竹木成林,植物种类复杂多样,是观光游览和植物学教学的理想基地。一片片常绿的高山植物,人谓"铜鼓青",浓阴蔽日,深邃幽雅。密林深处寒兰丛生,有叶艺、花艺、奇香等品种。
== '''得名由来''' ==
[[File:8c17a6c0cef432b9eafc78e833af0725 084ac4b20a6946699ca9dcff278a424c 720 0 max JPG.jpg|缩略图|居左|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4%B8%B0%E9%A1%BA%E9%93%9C%E9%BC%93%E5%B6%82&src=tab_www&correct=%E4%B8%B0%E9%A1%BA%E9%93%9C%E9%BC%93%E5%B6%82&ancestor=list&cmsid=2125fea7d61e165275083e30d202a4c7&cmran=0&cmras=0&cn=0&gn=0&kn=10&fsn=80&adstar=0&clw=295#id=8c17a6c0cef432b9eafc78e833af0725&currsn=0&ps=63&pc=63 原图链接] [https://www.so.com/s?src=lm&ls=s112c46189d&q=%E4%B8%B0%E9%A1%BA%E9%93%9C%E9%BC%93%E5%B6%82&lmsid=9242ed9327a39636&lm_extend=ctype%3A3%7Clmbid%3A0 图片来源于360搜索网]]]
"秋来一色极天净,皎皎出日看斑斓"。铜鼓嶂(亦称铜鼓峰)的得名,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因其峰顶平阔,浑圆似鼓而得名。
 
另一说是因其山风激荡,响如铜鼓而得名。在铜鼓嶂宿营,半夜里山风大作,林涛澎湃,四山回响,使人壮怀激烈,热血沸腾。
 
再一说是此峰为百越族铜鼓分布点,故名。百越,是我国东南和南部地[1] 区的古代民族,是我国古代长江以南最大的一个族群。1982年广东省市县文物普查,高州、化州等十八个县出土铜鼓56个,已由各县博物馆收藏。博白的铜鼓潭、钦州的铜鼓村、廉江的铜鼓塘、曲江的铜鼓岭等,多由于埋藏铜鼓而得名。铜鼓嶂是否埋藏铜鼓?姑且存疑。
 
新近,学者们在铜鼓嶂采集了石木姜子、象鼻藤、光果悬钩子、微花连蕊茶和珠芽蟹甲草5种广东省新记录植物,标本存放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除竹木外,铜鼓嶂物产有香菇、木耳、草药、蜂蜜、茶叶、鱼虾、香螺、石蛙等。民谣唱道:"铜鼓嶂,三面宝,一面黄连与甘草。"
== '''历史故事''' ==
铜鼓嶂的人文景观也颇为丰富,有太平天国古战场、铜山佛国寺遗址等。当年古大存、李坚真、刘永生等革命前辈的足迹遍及这里的山山水水。铜鼓嶂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曾上演不少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祖籍大埔百侯南山的张琏领导农民起义,以铜鼓嶂为重要根据地。民国《大埔县志》载:铜鼓嶂,岩重洞复,明嘉靖时张琏、余大春等皆占此为根据地。清乾隆《丰顺县志》载:铜锣湖平坦多水田,湖上旧有山寺,明代张琏、蓝松山、余大春、钟灵秀、彭仕任先后曾占据铜鼓嶂。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文传》1984年第二期载:张琏为粤东饶平上饶区乌石村人,祖籍大埔百侯南山。明嘉靖年间领导了震撼闽、粤、赣三省的农民起义,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称帝,国号飞龙。在乌石村后山埔,找到一处宫殿大寨(当地老百姓称"张琏城"),挖掘到大量城砖,每块重约9公斤。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部和侍王李世贤部转战广东、福建,曾驻军铜鼓嶂,至今仍留有训马场、旗头营、中营、尾营、教打坪、走马坪等历史印记。
 
铜鼓嶂是大革命时期赤卫队、游击队的根据地。山下的胜坑、李子坪一带方圆数十里,曾建立苏维埃区、乡政权。山腰七情磜 瀑附近有一岩洞,叫七情磜 大石屋,是当年赤卫队、游击队的指挥所、会议室,李坚真、肖向荣、古大存、刘永生、王维、李谷、梁集祥等革命家曾在此从事革命武装斗争。现洞中革命风物犹存,如藏枪的水帘洞,岩洞门前垒着的射击掩体石等。1928年李坚真在此进行革命工作时,创作了一首著名山歌:"小溪出水大溪流,同志姐妹处处有,今日重上铜鼓嶂,来日下县打九州。"革命豪情洋溢,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激励了人民的斗志。铜鼓嶂又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的重要根据地。山下砂田镇岳坑村有该纵队一支队司令部旧址,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保存有当年刘永生司令员办公的桌椅。粤东支队(闽粤赣边纵队直属第一团的前身)战歌唱道:"星光影着韩江,月色媚着铜鼓嶂,我们雄壮的粤东健儿,英勇奔向解放战场……"
 
梅州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居住地,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谓。古时山区人口较少,丛林密布,古木参天,飞禽走兽种类繁多,自然资源丰富,柴近水便,容易生活。经过长途跋涉、流离转徙的先民,自然会选择这些地方安居下来。在铜鼓嶂山山岭岭之间,散布着二三十个自然客家村落,居住着数以千计的村民。他们依山傍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读传家,民居建筑和生活习俗保留着中原古韵。
 
在海拔约1000米处,有一村落,浓阴环绕,十几座杠式围楼一字形排开,屋前有一大片水田,宛如小孩坐的坐栏车,名"孩儿坐栏村",是铜鼓嶂上最大的村落,那里居住的是钟姓人家。杠式围楼是客家民居中较为简单的一种类型,一般正面有几个层面就称为几杠楼,二、三杠比较普遍,多的达五、六杠。每杠都是房间或厅堂,杠与杠之间为天井,有走廊过道相通,中心位置的厅堂为供奉祖先牌位的祖堂。楼高普遍为一、二层,也有少数三层的。有的一杠纵深十数间,后面还有横列的"枕头屋"。大多数列杠两侧还有较低矮的杂屋用作厕所、灰间、牛栏、猪舍。全屋房间多少不等,少的十数间,多则百间以上。
 
从孩儿坐栏村而上至海拔1100米处,有铜锣湖村。村中有块大石,以石敲打会发出铜锣般的声音,故名。村里有300多年前建造的围龙屋,凤凰卫视《寻找他乡的故事》曾经专程前往该村拍摄,并称之为中国海拔最高的围龙屋。
铜锣湖村围龙屋后面有一大片蓊郁茂密的风水林,鹤、鹊、鸠、雀栖于其中,啁啁啾啾,热闹非凡。围龙屋中现仍住着王潜章一家,据说当年王家祖先因为清廷捉拿,带着一家老小逃到大山深处修建了这座围龙屋,人丁最旺时,曾经住过60多人,现大多已迁至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梅江区白宫镇等地居住。围龙屋前有一大片平平坦坦的土地,原是水田,现已由台商张秋琳先生改作茶叶和樱桃种植基地,有600多亩。
 
铜锣湖村风水林边,有"铜山佛国"遗址,是大埔银江胜坑龙泉寺的前身。相传300多年前这里有个铜山寺,香火很旺,寺中住持有很高的医术,他从铜鼓嶂采集草药,提炼成丹膏丸散,救治了不少病人。明代农民起义领袖、自称天王的蓝松山为报答住持治好其夫人的病,出资扩建寺院,并改铜山寺名为"铜山佛国",还支持住持在银江胜坑兴建新寺,取名为"龙泉寺"。
 
现在,砂田镇到铜鼓嶂的交通已很方便。小车可以直接到达铜锣湖村边的铜鼓峰宾馆,路程约20公里,大部分路段已铺筑水泥路。从宾馆而上不远至大草坪,亦铺筑水泥路。从大草坪而上有2500多级石阶至峰巅,历时两小时左右。
 
且以一首《咏铜鼓嶂》作结:
 
巍巍铜鼓嶂,粤东第一峰。群山齐拱伏,万壑尽峥嵘。林丰草茂密,瑰宝隐其中。水落奇石出,是处现仙踪。最是铜湖叹,造物功无穷!
== '''旅游开发''' ==
为发掘铜鼓峰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丰顺县拟由广东铜鼓峰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16亿元规划建设广东铜鼓峰生态旅游度假区,邀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总规划师、广东中建设计有限公司总规划师陈南江博士对该旅游度假区进行详细规划论证 。
 
铜鼓峰生态旅游度假区拟打造成以高山、森林、围龙屋为核心资源,融合登山探险、客家文化、度假养生等旅游产品,集避暑、度假、会议三大功能于一体的高端山地度假型旅游精品项目,并以"山地客家、风情度假"为主题,创造"客家第一峰"的新形象,弘扬客家文化,以客家风情、客家建筑、客家餐饮吸引游客。
 
规划建筑包含酒店、美食馆、游客接待中心、休闲娱乐中心、会议中心和鹏宝轩、山地客居、山门等项目。
 
酒店设计彰显客家土楼与道家八卦的精神融合,外型上外方内圆,天人合一。整体外型结合山体和地势,前低后高,呈环抱迎客姿态,通过景观平台、屋顶花园、立面垂直绿化、入口及中途水景等体现亲近自然的理念。
 
美食馆采用传统圆土楼形式,通过变异,提高土楼景观视觉效果、内部空间流线自由度,为客人提供一个更为舒适、宽松的用餐环境。
 
原高山围龙屋进行修缮,改造为客家文化馆。游客中心以客家围屋外型进行设计,根据客家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理念设计中心庭院,改变传统屋顶形式,收集雨水,配合排水系统,创造别具韵味的建筑景观。
 
其他主要建筑均以门堂屋、厝包楼等多种土楼为原型,以组合变异等形式,实现对传统建筑的传承,营造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客家文化度假精品。
 
2011年10月,铜鼓峰修建性详细规划顺利通过评审,继续委托广东中建设计有限公司开展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目前已完成一期建筑方案设计,项目组将进入初步设计阶段。
1,1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