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郭新

移除 43 位元組, 4 年前
生平
==生平==
1949年,郭新生於香港西營盤 ,1967年从[[香港培正中學]]畢業后,入讀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並取得理學士學位,其後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得理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 在大學初期,他原本攻讀工程,但期間受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的《Frontiers of Astronomy》一書影響,始知物理原來可應用到整個宇宙,於是轉修天文學。<ref> 自然雜誌 2004年3月</ref><ref>郭新培正畢業 歎港天文教育不足, 2004-08-26, 香港經濟日報</ref><ref>[http://www.hku.hk/press/c_news_detail_5342.html 香港大學聘用郭新出任理學院院長新聞稿 2006年]</ref>
1976 1967 他參加[[ 國際天文聯合會香港培正中學]] 一個有關行星狀星雲的研討會後 畢業后 對傳統入讀加拿大[[ 星雲麥克馬斯特大學]] ,並取得 論有關突然噴發的理論感到懷疑,1978年他提出一顆[[巨星]]耗盡了氫與氦 學士學位,其 ,塌縮成高溫的於美國[[ 中心星明尼蘇達大學]] ,產生高速[[恆星風]],便形成了行星狀星雲 獲得理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 他當時想到冬季經常鏟雪,提出「鏟雪」理論, 理論中 大學初期 通常恆星會發出一些較分散,每秒約為25公里的風 他原本攻讀工程 ,但 到了期間受天文學家[[ 紅巨星弗雷德·霍伊爾]] 階段時,表面會吹出每秒2000公里 《Frontiers of Astronomy》一書影響 這很風會像鏟雪機將前面較慢的風向前推,也就是很高速的恆星風,將早期也較慢的恆星風如鏟雪般的鏟過去,形成固定形狀的行星狀星雲。這項假設已得 始知物理原來可應用 [[國際紫外線探測者]]衛星的確認,而行星狀星雲外圍亮度較弱的[[光暈]]及紅巨星的恆星風含有大量稱為[[星塵]]的固體微粒,由它發出強烈的紅外線,以及當兩 恆星風相撞時溫度會達數千萬度 宇宙 因而發出[[X射線]],均已在觀察中獲得證實,令「鏟雪」理論成為行星狀星雲的基本理論 於是轉修天文學 <ref> 自然雜誌 2004年3月</ref><ref>郭新培正畢業 歎港天文教育不足, 2004-08-26, 香港經濟日報</ref><ref>[http://www.bud.orghku.twhk/chenpress/chenAs58c_news_detail_5342.htm html 星空蝴蝶—行星狀星雲 2004年3月8日 台灣科 香港大學聘用郭新出任理 小芽子院院長新聞稿 2006年]</ref><ref> 自然雜誌訪問 2004年3月</ref>。他認為大部分的恆星,包括太陽,在生命走到盡頭前,都會演化成壯麗的行星狀星雲。
1976年 於[[ 拿大]][[ 卡尔加里大学國際天文聯合會]] 任教時,出任加拿大[[次毫米波]][[人造衛 一個有關行星狀 ]][[Odin]] 最高 究員 討會後 曾是對傳統[[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主任,2006年回港擔任[[香港大學星雲]]理 學院院長,服務10年後於2016年退任,致力於太空科學系 論有關突然噴發 教學及研究工作 理論感到懷疑
1978年他提出一顆[[巨星]]耗盡了氫與氦後,塌縮成高溫的[[中心星]],產生高速[[恆星風]],便形成了行星狀星雲。他當時想到冬季經常鏟雪,提出「鏟雪」理論,在理論中,通常恆星會發出一些較分散,每秒約為25公里的風,但到了[[紅巨星]]階段時,表面會吹出每秒2000公里的風,這很風會像鏟雪機將前面較慢的風向前推,也就是很高速的恆星風,將早期也較慢的恆星風如鏟雪般的鏟過去,形成固定形狀的行星狀星雲。這項假設已得到[[國際紫外線探測者]]衛星的確認,而行星狀星雲外圍亮度較弱的[[光暈]]及紅巨星的恆星風含有大量稱為[[星塵]]的固體微粒,由它發出強烈的紅外線,以及當兩個恆星風相撞時溫度會達數千萬度,因而發出[[X射線]],均已在觀察中獲得證實,令「鏟雪」理論成為行星狀星雲的基本理論。<ref>[http://www.bud.org.tw/chen/chenAs58.htm 星空蝴蝶—行星狀星雲 2004年3月8日 台灣科學小芽子]</ref><ref> 自然雜誌訪問 2004年3月</ref>。他認為大部分的恆星,包括太陽,在生命走到盡頭前,都會演化成壯麗的行星狀星雲。 他於[[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任教時,出任加拿大[[次毫米波]][[人造衛星]][[Odin]]的最高研究員,曾是[[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主任。 2003年至2005年,出任台灣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兼主任一職。 2006年返港,於香港大學出任講座教授及理學院院長。服務長達10年。 2016年退任,致力於太空科學系的教學及研究工作。 郭新曾擔任國際天文聯會行星狀星雲研究組主席多年,自1994年起,他擔任加拿大次毫米波人造衛星Odin的主持人。這枚由[[俄國START-1]]火箭運載的人造衛星在2001年發射後,是首枚進行次毫米波段光譜掃瞄的衛星。此外,他也曾參與包括[[哈勃太空望遠鏡]]及[[紅外線太空觀測站]]等太空天文衛星的多個觀察項目 。2003年至2005年,他出任台灣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兼主任一職,2006年返港,於香港大學出任講座教授及理學院院長
==籲年輕人要追夢 勿為「錢途」賣身==
72,7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