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万荣李家大院

移除 20,25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李家大院 (山西万荣县晋商大院)
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山西四合院,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浓缩着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1-3]
李家大院景区距运城市区38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有院落20组,房屋280间,现存院落11组,房屋146间。李家大院(河东民俗博物馆)、万荣笑话博览园两大景区共占地近10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4-5] 其规模宏大,古朴典雅,构思巧妙,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中文名称 李家大院 外文名称 Li Family Courtyard 地理位置 山西省万荣县闫景村 气候类型 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1000亩以上 开放时间 8:00-18:00(4月至10月);8:30-17:30(11月至次年3月) 景点级别 AAAA级 门票价格 ¥30起 著名景点 私塾院
藏书楼
农具院
作坊院
李道荣院 展开
李家大院,是一座反映晋南地区民居风格的典型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二百年,坐落在山西省万荣县闫景村,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富商李子用的家宅,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是一座融合南北特色,中西合璧的晋商大院,浓缩着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1-3]目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文物旅游景点,并且它还被当地院校确定为德育教育基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李家大院
 
外文名称 Li Family Courtyard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山西省运城市
 
地理位置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闫景村
 
占地面积 1000亩以上
 
始建时间 清道光年间
 
文物保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级别 AAAA级
 
主要景点 私塾院 藏书楼 农具院 作坊院 李道荣院
 
开放时间 8:00-18:00(4月至10月);8:30-17:30(11月至次年3月)
 
门票价格 ¥30起
文物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时间 清道光年间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山西省运城市
目录
 1 格局 2 建筑 艺术特色 (1) 雕刻 (2) 装饰 3 兴衰 (1) 由农转商 ▪ 壮 (2)扩 大经营 (3) 贸易四海 ▪ 走向 (4) 鼎盛时期 ▪ 生意 (5)家道 衰退▪ 大事记4 文化 研究价值 (1) 晋商文化 (2) 慈善文化 (3) 民居研究 (4) 民俗研究 
5 旅游参考
(1) 开放时间 (2) 优惠 (3) 交通路线   1 == 格局 编辑==李家大院景区平面图李家大院 景区平面图 [6]李家大 ,汉族传统民居,创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二百年,原有院落20组,现存 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 景区 位于山西运城市区以北38公里处的 占地面积近1000余亩,建筑面积10 荣县闫景村。走进李家大院 多平方米 错落有致 由古建区 仿 香古色的汉族传统民居,青砖高墙 棹楔鸱吻的巷陌老街,砖木石雕 新建区 字画 服务区 碑帖等遍布景区 农业生态园五大部分组成 。 [75] 景区布局 李家大 主体建筑为传统的竖井式聚财型四合 创建于清道光年间 距今二百年,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 砖木石雕、字画 花园 碑帖 遍布 景区 占地面积近1000余亩,建 。[7]建 面积10万 的砖石木雕及铁艺等饰品有晋南地区特有的民间多子 平方米,由古建区 仿古区 三星高照 新建区 五福临门 服务区 松鹤延年 农业生态园五大部分组成。 [5] 整体构造 耕读传家等吉祥含义,体现出晋南的民俗、民风和文化特点。因西院院 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 李子用曾留学英国,并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所以部分 ,同时又吸纳了徽 落为欧洲“哥特 建筑风格, 融合了 呈现出中西融合的艺术特点,为汉族地方特色民居 国南北两大 的独例。 [6]   2 == 建筑特色 。古 ==落群布列 里具 装饰和实用功能的砖、木、石“三雕”以及彩绘和铁艺 层次分明;体量宏阔,用 内容题 肥硕;结构严谨,通 涵括文学作品、戏剧唱本、名人轶事、 透光 俗民情和宗教神话等 。 [28] 院落特色===雕刻=== 李家大院李家大院 [4]传统的四合院藏风聚气 石雕多饰于房屋基础部分 精致的大宅门接地通天 主要是柱础石,此外还有夹门石和门狮等 李家大院建筑的砖雕、石雕、 木雕 及铁艺等 饰品 有晋南地区汉族民间多子多福 主要分布在房屋的结构部分,如梁枋 三星高照 檩条 五福临门 瓜柱 松鹤延年 斗拱等主要构架和撑木 耕读传家 挑头、梁垫、雀落 吉祥含义 构件 体现出晋南 以及构成外廊空间 汉族民俗 天花 民风和文化特点 桶扇、门窗上的木雕 因西院院主李道行(李子用)曾留学英国 木结构外露部位 并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 如屋檐、门罩等多有彩绘 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流畅细腻。砖雕主要饰于木结构门庭外 艺术特点 八字或一字影壁上 为汉族地方特色民居中 以及仿木结构的垂花门罩、檐椽、额枋、斗拱、牌匾、下垂 独例 莲柱等 [6] 建筑艺术编辑李家大院李家大院 [7]建筑艺术 院里的砖雕一般 分布在 李家大院老院建筑 墀头、山墙、正厅两侧 多个重要部位。具有装饰和实用功能 墙壁,二门两边 院墙 木、石“三 园林里的花墙等处,其精湛的 ”以及彩绘 刻技艺 术价值 内容题材涵括名 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 轶事、文学作品、戏剧唱本、宗教神话、风俗民情和社会生活等 民的艺术创造力 。 [810] 雕刻===装饰=== 李家大院李家大院 [9]石雕多 建筑装 艺术直接或间接取材 房屋基础部分,主要是柱础石,此外还有夹门石和门狮 自然界和平民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器皿、用具 等。 木雕 这些 装饰 品主要 艺术可 布在房屋的结构部分, 为人物类 梁枋 福禄寿三星高照 檩条 八仙祝寿 瓜柱、斗拱 渔樵耕读 主要构架和撑木 ,祥禽瑞兽类如蝙蝠代表福 挑头 鹤鹿同春 梁垫、雀落 鱼跃龙门 构件 以及构成外廊空间的天花 植物类如牡丹富贵 桶扇、门窗上的木雕。木结构外露部位 松竹梅等 文字类 屋檐、门罩 私塾院外墙福寿题字,几何纹有盘长纹、银锭纹、龟背纹、万字不断头 多有彩绘 流畅细腻。砖雕主要饰于木结构门庭外 器物组合类有博古图等。这些具象 八字或一字影壁上 事物 以及仿木结构 通过能工巧匠 垂花门罩 创作,把晋南的汉族民俗 檐椽、额枋、斗拱、牌匾、下垂的莲柱等 民风和文化融汇其中 院里 [8]    3 ==家道兴衰==李氏家族的发展脉络是中国近代经济史 砖雕 般分布在墀头、山墙、正厅两侧的墙壁 个缩影:以传统农业为立家根本,逐渐进入商贸领域 二门两边的院墙、园林里的花墙等处 后投资经营近代工业实业 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后又转为民族资本家。李家以土布起家 充分体现了古 汉族劳动人民 “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仁”。李家 卓越才能 经商史及其数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规家风 和艺术创造力 历代乐善好施的义举至今仍有参照意义 。 [106] 装饰李家大院===由农转商===大院(50张) 族第八代 家大院建筑装饰艺术直接或间接取材于自然界和平民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器皿、用具等。这些装饰艺术可分为人物类如福禄寿 永山迁居闫景村后,继承先祖农耕遗风,并兼营小手工业。第十三代后裔李文炳的李文炳开始弃农经商,干起了逢集赶会摆卖土布的营生,清道光 星高照 年(公元1823年),他得知靖边 八仙祝寿 安边 渔樵耕读等 定边等地 祥禽瑞兽类如蝙蝠代表福 因土地贫瘠 鹤鹿同春、鱼跃龙门等 气候寒冷不能种植棉花 植物类如牡丹富贵、松竹梅等 当地土布的价格猛涨,便在万泉一带收购土布 文字类如私塾院外墙福寿题字 组织马帮向“三边”贩运 几何纹有盘长纹 同时把西北的皮货 银锭纹、龟背纹、万字不断头等 药材等贩回内地 器物组合类有博古图等 当地人称其为“边客” 这些具象的事物 由于他讲究诚信 通过能工巧匠的创作 生意便顺利地做大,逐渐积累起资本。1827年 把晋南的汉族民俗、民风和 化心理渗透其中 炳在定边县凝条梁镇开始设立商铺 。 [813] 家族兴衰编辑李家 ===扩 经营===家大院 [11]李氏家族 文炳在设立商铺 发展脉络是中国近代经济史 同时,让自己 缩影: 弟弟李文阶、李文蔚加入到 族迁居闫景以后,以传统农业为立家根本,逐渐进入商贸领域,后投资 经营 近代工业实 。1830年 从而由农转商 他把相对比较好的店铺给了两个弟弟经营 后又转为民族资本家。李家以土布起 而自己把不易经营的生意揽了过来。这一次是李 经商之路的又一个新的起点。[11]  ===贸易四海===分开经营后 以义制利,利义相济,世代“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仁”。 家的经商史及其数代人遵古 文炳创建了“通顺成”、 忠恕 通顺兴 的家规家风和历世乐善好施的义举至今仍有参照意 商号,两个弟弟成立了“敬信 ”商号 [6] 由农转商 不久 家大院 文阶、 家大院 [8]李氏家族第八代李永山迁居闫景村 文蔚兄弟又在解州关帝庙附近成立了“敬信义”分号,1852年 后, 继承先祖农耕遗风,并兼营小手工业。经过几代人辛勤劳作 “敬信义”商号生意不断扩大 分号 逐渐 家道殷 向西发展到了西安、平凉、兰州、西宁、银川一带。同时,商号 行股份制 也成 日后经 晋商著名的 打下了基础 号之一 至第十三代后裔 [12]   李文 炳出生 阶创建以川广药材杂货为主的“长寿东” 已是清嘉庆十年( 以收购棉花为主的“ 元1805年),李文炳之父李廷槐弟兄四个,因老大李廷桂膝下无子,所以李文炳一出 便被过继给伯父李廷桂承嗣 明”、“长恒东”、“长丰东”等商号 [4] 李文炳 在绛州设立钱庄 字虎臣,清监生。自幼聪明,富有商业头脑,无心 以汇兑业 农而有志于商道 为主 清道光元年 在汾城县 公元1821年 今属襄汾县 ,年仅十六岁的 设立“敬信诚杂货铺”购销中草药和粮食,后转行专门经营中药材。 [4]   李文 炳开始弃农经 蔚的 号主要向解州、西安、平凉、兰州、银川、西宁一带发展 干起了逢集赶会摆卖土布的营生,经常肩挑布包 后又发展到上海、天津 走街串巷叫卖 武汉等地 随着时间推移,李文炳认识到靠摆摊卖布这样 在银川开设 小打小闹,鸟瞰图鸟瞰图 “敬义泰”商号后来资产达百余万银元,发展成为旧宁夏省城的“八大家”之首, [129] 伴随着商号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李氏家族的 存容 意由传统的货物贸 发展难。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 进一步走向金融汇兑和兴办实业 他得知靖边、安边、定边等地 由商人转化为实业家 因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不能种植棉花 行商足迹遍及天下。 [4]  1917年 当地土布 曾留学英国 价格猛涨,往返一趟利润颇丰,便 李氏十五代后裔李子 手头积蓄 万泉一带收购土布,组织马帮向“ 陕西 边”贩运,同时把西北的皮货、药材等贩回内地,当地人称其为 原县北大街设立了 边客 鼎记花店 ,创办实业 文炳 家创造了颇丰 马帮从禹门渡摆渡过河 财富 翻山越岭1000多公里,每年往返数次,有 民国 还会遇到土匪抢劫 艰辛异常。由于他讲究诚信 三原县形成了一条山西人经商的“山西街”。 [2] 1925年 李子用为扩大 生意 便顺利地做大,逐渐积累起扩大经营的原始资本。李文炳决心改变中间商人身份 在陕西省韩城县(现韩城市)建 志在 三边 敬信义 设立商铺,占据整个商贸渠道。1827年,李文炳在定边县凝条梁镇设立 炉院(明清时冶炼铸造的工厂称炉院)。接着又投资入股了新绛县大益纺纱厂。[14]  ===鼎盛时期===李子用接管家门 务后 改变自晋南零散收购 为了调动各商铺掌柜、店员 进货渠道为到河南 积极性,他修订了店规,李家 禹州﹑湖北的枣阳一带设庄批量收购土布 生意利润翻倍。1916年 并捎购茶叶﹑药材﹑杂货到 他将银川 三边 敬义泰 一带出售 的门面扩大为五间 马帮又将皮货、药材驮回销售 又在东边附设“敬义栈”,后改为“敬义酱园”,成为宁夏第一酱园 。 [1316] 壮大经营 1862年到1937年的七十多年,是 大院李家大院 [2]李文炳单枪匹马走三边的做法,与商道繁荣的趋势不适应,所以在设立商铺的同时,他又让自己的两个弟弟李文阶 族鼎盛时期,生意遍及山西 李文蔚加入到李家的经营行业是家族的传统做法,在最兴旺的时候实现了传承。1830年 陕西、甘肃、宁夏、内蒙、湖北、河南、上海、北京、天津等15个省市、40多个县 李文炳再次思变 共计100多个店铺 决定与两个弟弟分开经营 总资产数百万银元 他把相对比较好的店铺给了两个弟弟经营 [13]   ===家道衰退===1938年日军占领万泉县后 而自己却背负债把不易经营的生意一并揽了过来。这一次是 经商之路的又一个新的起点 族大都逃往西安或西北自家店铺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的李文阶、李文蔚兄弟经过了三年 “敬”字号杂货铺经营每况愈下;西北一带生意在军阀 商海搏击 压迫下也开始衰退。战争开始 商业才华已经显露 由于分流之后的李文炳带走了李家的不良资产 货源断绝,收入下降,遂改为“大同庆” 生意 从此不景气 也到了停顿的境地。至解放前夕已奄奄一息 。 [1116] 贸易四海 解放后, 李家 各地商号 李家大院 [1]分开经营后,李文炳在闫景村创建 都接受 “通顺成”、“通顺兴”商号,李文阶、李文蔚兄弟在闫景村成立了“敬信义”商号 社会主义改造 不久李文阶、李文蔚兄弟又在解州关帝庙附近成立了“敬信义”分号,经营的商品有食盐、酱菜、茶叶、酒类、糕点、药材、皮货、绸缎、布匹、日杂等。1852年后,“敬信义”商号生意不断扩大,分号逐渐向西发展到了西安、平凉、兰州、西宁、银川一带。同时,“敬信义”商号实行股份制。商号规定:每三年结算分红一次,在三年的总收入中扣除股金总额和“财神股”,盈余部分按股份多少分给股东和人力股。采取死分活值(即东家的股份是死的,人力股是活的),一般按四六分成,股东六份,人力股四份。人力股折抵财股最多为一股(指经理),最少为一厘(指满三年的学徒工),由于增设了人力股,使得各商号掌柜以店为家, “敬信义”商号也成为晋商著名的商号之一。 [12] 在“敬信义”分号向西北扩展的十年间,李氏家族达到鼎盛时期。1865年前后,李文蔚、李文阶不仅在“敬信义”商号中入股,还利用分红所得发展自己的商号。 [11] 李文阶李家大院李家大院 [14]李文阶在闫景村创建以川广药材杂货为主的“长寿东”,以收购棉花为主的“公生明”、“长恒东”、“长丰东”等商号。在绛州设立钱庄,以汇兑业务为主。在汾城县(今属襄汾县)设立“敬信诚杂货铺”购销中草药和粮食,后转行专门经营中药材。1936年2月更名为“恒记药店”,店铺房屋达54间。“恒记药店”的进货渠道正规,当时经营的中药有350多种,药品销往汾城、新绛、襄陵、乡宁、大宁、蒲县、石楼、永和等地,受到药品零售店和郎中的信任。山区六县常年在汾城住有采购员,一方面从这里购买药品运回本地;一方面又将山区的柴胡、黄芪、知母等中药材售给药店,如收到名贵药材,药店则发往北京同仁堂。 [4] 李文蔚李家大院李家大院 [15]李文蔚的商号主要向解州、西安、平凉、兰州、银川、西宁一带发展,后又发展到上海、天津、武汉等地。李文蔚在银川开设的“敬义泰”商号后来资产达百余万银元,发展成为旧宁夏省城的“八大家”之首,故址设在今银川市玉皇阁西边。创业之初,“敬义泰”在宁夏各县设有庄客,负责收购羊毛、枸杞、发菜和药材等土特产。后又经销绸缎、布匹和杂货等。“敬义泰”的销售方式,在清末民初以零售为主,民国十一年(1922年)以后,转为批发为主,兼顾零售。初创时,进货主要靠山西老号批发,后改由天津进货,运货主要靠河运。黄河解冻后,雇船将收购的土特产品顺水运到包头,再转运天津销售;又将包头运集的货物,逆水运回宁夏。黄河冰封后,雇用骆驼来往宁夏、包头之间。 [9] 伴随着商号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李氏家族的生意由传统的货物贸易进一步走向金融汇兑和兴办实业,由商人转化为实业家,行商足迹遍及天下。 [4] 李子用李家大院李家大院 [16]1917年,曾留学英国的李氏十五代后裔李子用在陕西三原县北大街设立了“鼎记花店”,创办实业。每逢八九月份,花店就派员下乡办理预购棉花业务,先付款后交货。“鼎记花店”每年投入收购棉花的资金达二十余万银元,收购棉花六百多担(一担100斤),送打包厂整装,由火车经永乐店运往沪、津、武汉的申新纺织公司、中纺公司、大华纱厂。由于资金雄厚、业务量大,各纱厂与“鼎记花店”的业务联系最多。“鼎记花店”为李家创造了颇丰的财富,民国时期,三原县形成了一条山西人经商的“山西街”。 [2] 李家大院李家大院 [10]1925年,李子用为扩大生意,在山陕咽喉之地、铸造业发端极早的陕西省韩城县(现韩城市)建立“敬信义”炉院(明清时冶炼铸造的工厂称炉院)。“敬信义”炉院在入炉配料、模具尺寸、生产操作等方面严格把关,主要产品有大、小五齿铧、风齿铧、柳叶铧、笼圈、铁锅之类。最出名的产品是芝川铧。李子用后又投资入股了新绛县大益纺纱厂,1922年经山西榆次晋华纺纱厂总工程师王世毅(1917年留学日本,临猗县人,李子用亲家)引荐,入股经营晋华纺纱厂,其所学的纺织专业知识得到发挥。 [14] 走向鼎盛李子用接管家门商务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订店规。为调动各商铺掌柜、店员的积极性,李子用把东家股份由六成改为五成,人力股由四成改为五成,人力股一股由原三厘升为五厘,把每三年分红一次改为一年分红一次。当年,李家的生意利润比上年翻了一番多。1916年,李子用着手将银川“敬义泰”的门面扩大为五间,在“敬义泰”东边附设“敬义栈”,后改为“敬义酱园”。主要生产和销售酱油、酱菜、酱、醋、糕点、黄酒、玫瑰露酒和枸杞酒,并兼销糖、茶和其他杂货。前店后厂,产销见面。敬义酱园成为宁夏第一酱园。李子用投资纺织业并抽股退出“敬义泰”后,他的侄子李大辅(字丕丞)同王和君(第十六代李大猷原配,大猷行三,早亡,人称王和君为三寡妇)成为大股东,“敬义泰”成为宁夏“八大商号”之首,现银达20万两。 [16] 李家大院李家大院 [3]1862年到1937年的七十多年,是李氏家族鼎盛时期,生意遍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湖北、河南、上海、北京、天津等15个省市、40多个县,共计100多个店铺,总资产数百万银元。李家媳妇王和君接手“敬义泰”生意后,每年到各地商号巡查,从闫景村坐马车出发,每天行程60里,“只住自家店,不吃别人饭,直到银川城”。 [13] 生意衰退李家大院李家大院 [13]随着军阀的压迫和抗日战争的爆发,李氏家族生意逐渐走下坡路。1938年日军占领万泉县后,李氏家族大都逃往西安或西北自家店铺所在地,只有少数几户仍住在闫景村,晋南的生意渐趋衰落。抗日战争时期,西安市物价大幅度下降,货币贬值,人心不稳,加之洋货进入,“敬”字号杂货铺经营每况愈下;西北一带生意在当地军阀的压迫下也开始衰退。以“敬义泰”为例,1933年,马鸿逵入主宁夏后,商业环境越来越糟糕,营业逐渐衰退。战争开始后,货源断绝,收入下降,遂改为“大同庆”,生意也到了停顿的境地。至解放前夕已奄奄一息。 [16] 李家大院李家大院解放后,李家各地商号大都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9月23日,宁夏和平解放,“大同庆”商号时任总经理张诚之接受党的和平改造政策。他将兰州的资金、货物、人员全部转回银川,与“大同庆”合并,由原来的批发转为零售。此后,张诚之回山西原籍未归,“大同庆”遂由程仰山主持,程突然病故后由王海天主持业务,后来王也回山西,最后由闫寿庵主持。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参加公私合营,当时“大同庆”有股金8万余元,闫为私方代表,从此“大同庆”商号走上了新生的道路。1992年,银川市政府重新注册“敬义泰”老字号商标,地址迁往市区北门外,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400万元。西安的“敬”字号杂货铺于1952年接受了社会主义和平改造。韩城县敬信义炉院并入县铁业生产合作社。陕西三原县“鼎记花店”并入三原县花厂。1955年,“恒记药店”公私合营后更名为“古城公私合营医药部”。 [11] 大事记李家大院/李氏家族●大事记年代/年份 事件明永乐年相里百泉东渡黄河,落户万泉县薛店村明朝末年第八代李永山迁居万泉县闫景村1805年第十三代李文炳出生1809年第十三代李文蔚出生1823年李文炳贩货“三边”1826年李文炳始在陕西定边县凝条梁镇设立商铺1829年李文炳与李文蔚、李文阶分开经营1830年李文阶、李文蔚兄弟在闫景村成立了“敬信义”商号1840年李及第出生1851年李敬修出生1853年李敬义出生1871年李道升出生1880年李敬义卒李子用(名李道行)、李道在出生1882年李文蔚卒1883年李道昭出生1884年李道荣出生1886年光绪十二年创建李氏祠堂1900年清光绪26年,李敬修官居河南通判之职;李及第卒1907年李子用、李道在赴英国留学1909年清宣统己酉年,万泉县知县丁璜为李道在赠“孝廉方正”匾1911年李子用与麦氏(21周岁)结为伉俪1912年民国成立,李敬修被推举为山西省议会议员1914年李子用回国,在运城中学教英语1915年李敬伦卒;李子用接管西院家务、生意1916年李子用着手将银川“敬义泰”的门面扩大为五间,并买下店铺旁边地皮,建起食品加工厂,形成前店后厂,产销见面的格局1917年李敬修卒1918年李道在被推举为京众议院议员,国民政府授予四等“嘉禾章”;李子用继配麦氏病故1919年李子用当选为山西省议会第二届议员;十一月,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为李敬伦继配岳氏赠“彤华垂耀”匾1920年李子用在省会太原盖东夹巷38号房院1922年李子用当选山西省议会第三届议员,被省议会选举为省参事会参事员1925年李子用返乡担任闫景村村长1929年李道升卒李大辅(李道升之子)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学本科、获学士学位1931年李道荣在村南买地修池蓄水,供村民饮用1935年李道昭卒1937年李子用“七七”事变后偕家眷逃避西安1938年日军占领万荣,李氏后人逃散四方,大部分逃到西北自家商店所在地,只有少数几户仍住在闫景村,李氏家族生意渐趋衰落1939年闫景村全体村民为李道升妻武氏赠“懿德千古”匾1944年日军在闫景村设了据点,警备队侵占了闫景小学,小学被赶到李家西院1946年1946年春,被编为晋绥34军汾南特务团的雷文清(雷哼哼)部因听到34军有北调的消息,从原日军兵营(今运城棉科所)驻地撤驻闫景村,司令部设在李家大院。后因其扰民抢劫闫军物资,4月17日,中央军新三师和34军44师围剿,雷部被太岳区收编为汾南人民自救军(一说汾南人民独立支队)。李家大院又被国民党胡宗南占用李子用返里1947年李子用迁往陕西三原县经营鼎记花店1948年10月,汾南中学迁闫景村李家大院,改名晋绥区公立汾南中学1949年李子用在陕西三原县送孙子李同温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李道荣卒1952年汾南中学改名“万泉中学”,与康杰中学、永济中学、新绛中学为运城仅有的四座中学李子用太原赋闲1954年万泉、荣河两县合并为万荣县,万泉中学改名“万荣一中”1957年李子用入民革1958年稷山、河津、万荣三县合并为“稷山”大县,万荣一中改为稷山四中。9月5日,万荣一中的高中部迁到县城,名为“万荣城关中学”,万荣二中的初中部迁到万荣一中,改名为“闫景中学”1960年闫景中学又恢复招收高中部;(汾南中学迁到闫景后占住李家大院,因学校分占东沟街道两旁,当时的西北区为教学区,坡下为宿舍区,宿舍区排列在街道两旁,为了来往,曾架过一座天桥,后来与村协商,将街道改在校外南边,把村的东关门封堵,才拆掉天桥,学校的西北区和东南区成为浑然一体。在此期间,将今校大门内的四座四合院和紧靠的北边两座四合院拆迁到西北区盖了教室。在平台下曾盖过学生食堂和开会的大礼堂,这两座建筑物已不存在。“文革”前,闫景中学从1958年起招收过七个高中班。“文革”中停招高中。“文革”后开始恢复高中,因为学生较少,只占部分房舍。)李子用返闫景1965年李子用病逝故里1972年“运城农校”迁到李家大院,与闫景中学合并,称为“运城地区技术学校”,闫中的初中部迁出。(招收“文革”后第一批农校学生,在校学生均为推荐,1973年迁回运城)1973年运城地区戏剧学校在南院部分校舍开办,招收三个班。(后于1977年5月间迁到池神庙,现为运城艺术学校)1977年闫景中学附设中师班,成为中学、中师双轨制。(高中办到40班后停办,成为“运城师范闫景分校” )2001年6月,李家大院被公布为万荣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6月,李家大院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8月10日,运城市政府成立运城市师范学校闫景分校移交工作领导组;运城市民俗博物馆筹建领导组;运城民俗博物馆协调领导组8月底,运城师范闫景分校迁往运城9月,运城市政府批准成立市民俗博物馆,接收李家大院;10月,李家大院景区开发有限公司成立12月,对李家大院进行古建修缮、复建设计并对周边区域按旅游景区进行了规划2007年4月13日,李家大院景区暨民俗博物馆工程奠基开工2008年10月,景区建设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11] 2013年 5月,李家大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表格资料来源 [13]   4 == 文化 研究编辑价值==
李家大院于2004年6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大院的主宅院大门两旁镌刻着《朱子家训》,上面写到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粒,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警句,让子孙后代进门出门都念念不忘。 [15]
 === 晋商文化李家大院李家大院 [2]===
李家先祖在明朝永乐年间因灾荒从陕西省韩城县(今韩城市)逃荒至山西省万泉县(今万荣县),辛勤劳作,耕读传家,后由农入商,创办企业,成为当地巨富。李氏家族以农为本,以商贾兴,以诚信立,以慈善而名扬天下,演绎了一个白手起家、诚信经商、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晋商故事。李氏家族的发展史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个缩影,其以传统农业聚集资本,进而转入商业领域。又由封建商人积极进取,成功进入近代工业领域,转化为民族资本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家族经济发展的三个跨越,这在同一时期并不多见,李家大院正是这一历史阶段的实物见证。 [17]
 === 慈善文化百善壁百善壁 [9]===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体书写着365个“善”字,意在要求自己及后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远行善 。李家经过10余代努力成为晋南首富,为富不仁者不在少数,李家偏偏为富行善。万荣是多灾多难之地,突出表现在干旱,旱起来便赤地千里,庄稼绝收,无数人被饿死。李家大行善举,出钱买粮,广设粥棚,接济穷人。李家的粥有标准:筷子插到粥里不许倒。李家第十二代“廷”字辈里的李廷槐、第十三代“文”字辈里的李文阶、李文蔚,第十四代“敬”字辈的李敬修,都救活无数灾民性命。凡闫景、薛店村因婚丧嫁娶困难者,李家均施舍钱粮;对特别贫困户的丧葬之事,李家亲送棺材一口,让其入土为安 。 [18] 助国救民姚奠中题词“慈善世家”姚奠中题词“慈善世家” [17]清光绪三年, “天大旱,人相食,种几绝,斗粟白金四两”。 李家出资在万泉一带放赈舍饭,救活百姓无数。 因乐善有德,清廷赠“廷”字辈的李廷槐、“文”字辈的李文蔚、“敬”字辈的李敬义为奉政大夫(清正五品);封“廷”字辈的孙氏、“文”字辈的闫氏、“敬”字辈的闫氏为宜人。 清光绪十六年,李敬修捐 助五百金 重修万泉书院 ,清万泉县令鹿公为李敬修单独树起一块碑石,并赠“急公好义”匾额,清右副都御史奎中丞和刘学使赐李敬修 “乐善好义”匾 清光绪二十年,孤峰山发大水 ,房倒屋塌,粮食遭淹 ,李家伸手相助 ,不让一人受饥饿 1900年,河东大旱,李敬修、李敬伦同侄子李道升拿出数十斛粮食赈济村民。民国五年十二月,闫景村全体村民为李敬伦赠“为善有方、世人标的”匾。“博施济众”匾“博施济众”匾 [3] 民国17年,河东大旱,李家兄弟为灾民捐 款6000块银元 ,并且 在薛店村家庙、闫景村祖师庙、运城池神庙三处设粥场舍饭, 长达一年之久 1928 的设粥场舍饭。1928 年至1929年,山西接连大旱,李家“道”字辈先后赈济河东十七县灾区 每县1000银元,给河东旱灾救济总会捐款10000银元,对本县、本村及原籍薛店村特别救济4000银元和2000银元。 再设粥场。 当时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为李氏家族颁发“博施济众”牌匾一块,以示表彰;万泉县知事王德成为李氏家族赠“乐善好施”匾。1929年十一月,万泉县36村共为李子用母亲王氏赠“泽润河东 懿范永垂”匾;十二月,闫景村全体村民为李道升赠“德风善霖”匾。 民国十九年(1930年),瘟疫流行,李家购回防疫用药,户户发放,安度疫情之灾 1930 。1930 年秋, 阎锡山动员山西各地捐资兴建公路。 李氏家族兄弟 代表万泉县西、南片共36个村庄,以每村1000块银元标准,共 钱36000块。1931年前后,猗氏至万泉的 资兴建 公路 破土动工,一年后建成 。 [18] 尊师重道李家不仅重视教育子女,更尊师重道 院内建有学堂私塾,专门用于教育后代。每年 冬至,男主人 都会特意宴请教书先生, 家庭主妇都要穿上褶裙、 带上求学子弟向教书先生行礼 。李家教育后辈要读经书不读死书,大院中的一块影壁上有砖雕的 “司马光砸缸”图,在影壁两边有一副对联:“拥林千顷眼底苍浪方悟种德若种树, 存书万卷笔下瀚海才知作文即做人” 李道升十分注重教育,认为“人才是立国之本,只有振兴教育,才能强国富民”,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潜心修身养性。他曾捐银五百两在高村庙建育婴堂;捐银千两以资兴办县立高等小学校。有一年,两个小偷到李家偷东西,刚上到房顶,李道升就发觉了,高声说:“房上的人请下来吧!夜深危险,如果掉下来摔伤了,家中的父母谁来奉养?等我给你搬梯子!”小偷听了以后非常惭愧,下来跪地磕头,李道升送了他们一些钱粮,并叮咛以后有难处就来找他——从此再也没有人进李家偷过东西。李道升的五位夫人去世以后,村民送了一块“懿德千古”的合村匾。李子用与麦氏李子用与麦氏 [13]李子用的三房妻子麦氏居住的院落大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三省台前设棋枰欢留朋友,一经楼上藏书籍遗训子孙”。麦氏教子女们学英语;她仿效中国古代的“四大贤母”教育子女,引用“断机勖学”、“ 画荻传书”、“精忠报国”等古训说服子女;对孩子们的小错误从不姑息迁就;常用钢琴、手风琴教子女学音乐。麦氏提倡男女平等,坚决反对子女早婚,并坚持婚姻自由。麦氏的先进理念影响了李家人, 李道行在生活习惯、教育子女等方面受到麦氏的巨大影响,他平时身着西装、扎领带,吃饭使用刀叉;把传统的土炕改为木床;冬季取暖使用英制铁铸的取暖炉;归国以后办工业,用实业兴国。 [9] === 民居研究===
中国民居建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山西古建筑后写道:“由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上之荣耀”。晋商的兴起,源于河东盐池的开发,晋商的宅院见证了晋商500年的兴衰史。李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在院落布局上以北方传统四合院为主,整个建筑多为二进、三进四合院格局,但又不局限于四合院;在建筑风格上以晋南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建筑为基础,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部分院落建筑采用了日式“推拉门”和欧洲“哥特式”建筑,因而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南北融汇、中西合璧的建筑理念。 [1]
 === 民俗研究=== 作为晋南民居和晋商大院,李家大院是晋南汉族民俗文化和晋商精神的物化,为研究、展示和教育提供了场所 。李氏家族历世以民间疾苦为怀,乐善好施、博施济众,善行善举无数,官民共誉,人称善人 。其白手起家的历史、善行天下的美德,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3] 李家大院蕴含着丰厚的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2006年7月,运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李家大院为基础,集中保护一批当地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建设运城市民俗博物馆,把李家大院打造成知名的文物旅游景点。 [15]  5 == 旅游参考 编辑==开放时间 4月至10月:8:00-18:00 11月至次年3月:8:30-17:30 [7]   
门票优惠
 
①儿童票:身高1.2米—1.4米半票,1.2米以下免票
②持老年证60-70岁之间可购优惠票,70岁以上免票
③现役军人免票 [6]
 
 
 
交通路线
© 2019 Baidu - GS(2018)5572号 - 甲测资字1100930 - 京ICP证030173号 - Data © 长地万方
李家大院
太原方向
①火车:从西安方向乘火车至运城,在运城中心客运站转大巴直达
②汽车:西安方向—西潼高速—运风高速—运城,沿209国道40分钟即到;西安方向—西禹高速—韩城—河津,沿209国道40分钟即到 [6]
(词条图册部分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1] [6-7]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词条图片词条图片(22)李家大院景点图片李家大院景点图片(1)阆中李家大院阆中李家大院(15)府谷皇甫李家大院府谷皇甫李家大院(2)李家大院李家大院(50)景点风景图景点风景图(31)1/2运城市境内的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盐湖区 ▪ 太平兴国寺塔 ▪ 池神庙 ▪ 安邑古城遗址 ▪ 西曲樊遗址▪ 张村墓葬群 ▪ 侯村墓群 ▪ 盐池禁墙及虞坂古盐道 ▪ 运城关王庙▪ 三官庙戏台 河津市 ▪ 樊村戏台 永济市 ▪ 石庄遗址 ▪ 高市村汉墓群 ▪ 小朝村汉墓群 ▪ 杨博墓▪ 万固寺 ▪ 普救寺塔 ▪ 韩楫墓 ▪ 栖岩寺塔群▪ 赵杏古墓群 ▪ 叔夷伯齐墓 ▪ 扁鹊庙 ▪ 解梁古城▪ 孟桐墓 ▪ 杨瞻墓 ▪ 董村戏台 闻喜县 ▪ 回坑遗址 ▪ 伯里合不花墓 ▪ 裴行俭墓 ▪ 裴柏碑馆▪ 杨深秀墓 ▪ 文庙 ▪ 裴氏墓群 新绛县 ▪ 光村遗址 ▪ 西尉遗址 ▪ 绛守居园池 ▪ 马庄遗址▪ 文庙 ▪ 泉掌关帝庙 ▪ 寿圣寺大殿 ▪ 净梵寺大殿平陆县 ▪ 下阳城遗址 垣曲县 ▪ 南海峪遗址 绛县 ▪ 晋文公墓 ▪ 晋献公墓 ▪ 周家庄遗址 ▪ 晋灵公墓▪ 绛县石碑坊 ▪ 乔寺碑楼 ▪ 居太遗址 ▪ 绛县长春观▪ 绛县文庙 稷山县 ▪ 法王庙 芮城县 ▪ 金胜庄遗址 夏县 ▪ 薛嵩墓 万荣县 ▪ 荆村遗址 ▪ 汾阴古城址及墓地 ▪ 寿圣寺塔 ▪ 薛瑄家庙及墓地▪ 李家大院 ▪ 旱泉塔 ▪ 北辛舍利塔 ▪ 八龙寺塔▪ 稷王山塔 临猗县 ▪ 程村遗址 ▪ 猗顿墓 ▪ 圣庵寺塔 ▪ 薛道实墓▪ 永兴寺塔 ▪ 王卓墓 ▪ 猗氏故城 ▪ 陈茂墓
参考资料
1. 人民日报:李家大院是一朵民居建筑的绚丽奇葩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4-04-16]
7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