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242
次編輯
變更
肖培根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肖培根
| 职业 = 药用植物学家
}}
1932年2月2日出生于上海市。1948年,由上海南光中学考入厦门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专业。1953年春,肖培根以优异的成绩从厦门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现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药用植物研究工作。<br>
1954年,肖培根和几位同事到 [[ 河北省 ]] 张北、 [[ 沽源 ]] 和东北去调查药用植物,他从图书馆借来了仅有的几本药用植物图谱和手册,到实地对着图谱一种一种地核对,并向当地药农请教这些植物的土名、鉴别特征和效用。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调查任务,并与同伴合作写出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华北及东北地区野生麦角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了一种含有效成分很高的国产麦角新资源--拂子茅上寄生的麦角。<br><br>
1958年, [[ 中国医学 ]] 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成立,肖培根担任药用植物研究室的负责人。研究室刚一组建,卫生部就要求他们把全国中药的情况摸清楚,用现代科学方法把传统的中药作一次全面的总结和提高,并编写出一部能反映新 [[ 中国 ]] 在这方面成就的著作--《中药志》,以迎接建国10周年。当时经验、资料缺乏,以肖培根为首的38名年轻人,走出实验室,到山区和边疆进行中药资源普查,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国主要药用植物的普查,所采集的标本达到5万份,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根据实物标本和实地考察资料,他们对全国近500种常用中药,一种一种地进行研究,从原植物、生药、成分、炮制和效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科学总结,至1961年底,终于写成4本《中药志》,总计200余万字。这部著作出版后,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国际药学界把这部著作比喻为中国近代本草的代表作。<br><br>
60年代初,肖培根刚结束了《中药志》的工作,便主动要求到 [[ 西藏 ]] 去进行考察,迄今已先后6次进藏,足迹遍及西藏大部分地区。1961年,肖培根第二次进藏时,西藏刚刚平息叛乱,局势仍然十分紧张,调查工作是在部队的保护下完成的。为了工作,他经常露宿在耗牛帐棚中,和牧民同吃糌粑,同饮酥油茶。他和藏民一起,第一次对传统的藏医藏药进行了科学的调查整理,并出版了《藏医藏药的初步整理》一书。他还对西藏产的莨菪类、大黄类、小檗类、雪莲花类、乌头类药物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新发现了一种莨菪碱含量很高的托品碱原料植物--矮莨菪。他先后发表了10余篇与藏药有关的学术论文。<br><br>
在60-80年代,肖培根积极投身生产实践,把先进技术引进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地开展学科渗透。对一些重要的,药用植物类群,如乌头类、大黄类、黄连类、芍药类、小檗类、蒲黄类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间他还多次受组织派遣或国外邀请出国进行药用植物考察和学术交流。1963年,曾赴加纳、几内亚、马里、摩洛哥;1965年,曾赴 [[ 保加利亚 ]] 、 [[ 柬埔寨]];1973年,赴 [[ 阿尔及利亚]];1974年,赴埃及、 [[ 坦桑尼亚 ]] 等国访问并考察药用植物。1978年,开始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咨询团顾问、同年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在 [[ 瑞士 ]] 召开的"药用植物选择与标准化"国际会议,并为大会编制了"世界常用药用植物名录"。<br><br>
1981-1982年,在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WHO)担任临时顾问,负责编写《世界常用药用植物手册》。1983年,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临时顾问,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 [[ 非洲 ]] 药用植物工业化"的咨询学术会议,在会上作了报告。同年,任世界卫生组织临时顾问,负责对《世界常用药用植物手册》的定稿。1985年,应 [[ 澳大利亚 ]] 药学会邀请,在墨尔本进行"中国传统药物"的讲学,同年,任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临时顾问,考察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及西萨摩亚的药用植物,并写出专门的考察报告。1989年,肖培根应加纳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的邀请,赴加纳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他到加纳后深入基层,走访民间医生、医院和科研部门,并向加纳政府提交了一份题为"加纳传统药物制剂商品化的战略目标"的技术报告。这份报告受到了加纳政府的重视,被称为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进行"南南"合作的典范。<br><br>
在近40年的工作中,为调查药用植物,肖培根的足迹遍及国内的各个省、区和国外30多个国家,大量的实践使他在药用植物研究上的经验和才干不断增长,也使他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他共发表了140多篇学术论文,主编或主要参与编写了《中国本草图录》(10卷)、《新华本草纲要》(3册)、《中药志》、《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人参的研究及栽培》等20部著作。以他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成果9项。其中,山西沙棘资源的调查及系列产品开发,1988年,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星火科技奖,5项为部级成果奖。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年专家称号。1991年, [[ 美国 ]] 国际文献研究所授予他"杰出领导者奖"。肖培根先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植物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咨询团顾问,国际传统药物学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br><br>
肖培根于1979年加入 [[ 中国共产党 ]] 。几十年来,他在药用植物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为药用植物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和开拓性的贡献。<br><br>
在40余年的科研工作中,他一直致力于发展我国的药用植物学事业,是中国药用植物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早在50年代末,肖培根教授就领导并投身于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足迹满及全国各地。在长期调查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中药志》、《中国本草图录》等科学专著,对中国中草药资源和传统疗效及现代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的整理,为合理开发利用我国中草药资源奠定了基础。多年来他还一直致力于发展一门包括植物系统、化学成分、传统疗效和药理作用及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渗透的新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这门学科的建立将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及新药源寻找起理论指导作用。1983年肖培根教授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后改名为药用植物研究所)的首任所长。在他领导下,经过全所职工10多年艰苦奋斗,使研究所成为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专业研究机构。<br><br>
肖教授一直从事中药、药用植物及传统药物的研究,是国内《药学学报》、《 [[ 中国中药杂志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杂志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是国际著名杂志《 Phytomedicine 》、《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的编委。先后主编了《新编中药志》、《中国本草图录》、《新华本草纲要》等著作 20 余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500 余篇,曾获国家成果奖一项,部级成果奖八项,先后培养博士生 40 名,硕士生 25 名。由于肖教授在中药研究方面的贡献, 1998 年曾获得第三届立夫中医药学术奖获奖人; 2001 年获求实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2002 年获得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br><br>
== '''相关视频''' ==
肖培根院士谈李时珍<ref>[https://v.qq.com/x/page/q1339gvt7l8.html 肖培根院士谈李时珍 作家:视频用户上传],腾讯网,2018年05月17日</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