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马克.吐温

增加 1,14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马克·吐温 ( 小说家、演说家)
| 圖像 = [[File:F603918fa0ec08fa3f719a305fee3d6d55fbda30.jpg|缩略图|马克.吐温|center|[https://gss2.bdstatic.com/-f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2de53e81c9fc1e17f9bf8b337a91f67c/f603918fa0ec08fa3f719a305fee3d6d55fbda30.jpg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小说家、演说家
}}
'''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马克·吐温 (Mark Twain), 是19世纪末 美国 作家、演说家,真 [[现 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 主义文学]] 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杰出 代表 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 ,他 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又换了不少职业,曾做过密西西比河 以广为人知 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 幽默 小品 言语 开始了自己 尖锐 写作生涯。 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马克·吐温一生写 笔锋揭露 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 美国资 、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 感和对普通人民 关心;从风格上说 虚伪 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 在广阔 社会背景下描 作特点。他经历 了美国 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 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 黑暗的 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 实生活 。 <ref>[http://www.umo7.com/lishi/shehui/2018/0204/1543.html 美国幽默流作家 马克 · 吐温 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有魔气网,2018-02-04</ref> 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2006年,马克·吐温被美国的权威期刊《 [[ 大西洋月刊 ]] 》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6名 。
== 人物经历 ==
1835年11月30日,马克·吐温出生于美国 [[ 密苏里州佛罗里达 ]] 的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他是家中7个小孩中的第6个。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律师,收入微薄,家境拮据。小马克·吐温上学时就不得不打工。他十 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他开始了独立的劳动生活,先在印刷厂当学徒,当过送报员和排字工,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 <ref>[http://www.gs5000.cn/gs/sj5000/mingren/2445.html 幽默大师马克·吐温],中国历史故事网,2010-11-15</ref>
1839年秋,马克·吐温一家迁往密苏里州汉尼拔(Hannibal)的一个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这就成为了他后来的著作《 [[ 汤姆·索亚历险记 ]] 》和《 [[ 顽童流浪记 ]] 》中圣彼得堡的城市的灵感。那时,密苏里州是联邦的奴隶州,而年轻的吐温开始了解奴隶制,这成为了往后在他的历险小说中的主题。马克·吐温是色盲,而这激起了他在社交圈子的诙谐玩笑。
1852年5月1日在波士顿的幽默周刊《手提包》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拓殖者大吃一惊的花花公子》。
1865年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幽默故事《 [[ 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 ]] 》,使他全国闻名。此后经常为报刊撰写幽默文章。
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在他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在此期间,他遇见了查尔斯·兰登(Charles Langdon)并看到兰登姐姐欧莉维亚(Olivia Langdon)的相片,吐温对她一见钟情。
1872年出版《艰苦岁月》一书,反映了他在西部新开发地区的生活经历,其中记载了一些奇闻轶事,特别是富有美国西部特色的幽默故事。
1873年他同 [[ 查·沃纳 ]] 合写的《镀金时代》,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
1875年马克·吐温应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之约,为《大西洋月刊》撰文。他以早年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的生活为题材,写了7篇文章,后汇集成书,名为《密西西比河的往事》。8年后,他回到家乡,把这本书扩充成为《密西西比河上》(1883)。
1876年,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出版。它虽然是以密西西比河上某小镇为背景的少年读物,但为任何年龄的读者所喜爱。书中写淘气的汤姆和他的伙伴哈克贝里·费恩以及汤姆的女友贝姬·撒切尔的许多故事,不少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有许多合乎孩子心理的有趣情节。
1876年马克·吐温的另一部重要的小说《 [[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 》于开始执笔,1884年出版。这部小说得到批评家的高度评价,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同时也不断遭到查禁。
1889年马克·吐温出版了《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它和《王子与贫儿》(1881)都是以英国为背景讽刺封建制度和宗教的长篇小说。
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因狭心症不治逝世。
[[File:1c5e00062e7d910fc370.jpg|缩略图|thumb|400px|有框|左|马克·吐温 [https://www.toutiao.com/i6411371288371134978/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 创作特点 ==
批判美国虚伪的政治
马克·吐温在创作游记《 [[ 在密西西比河上 ]] 》这部作品时一针见血地揭露过政党和新闻媒体的沆瀣一气,马克·吐温提到:“那个时候领航员是世界上所有的人当中唯一不受任何约束和完全独立的人物。国王是贵族社会不自由的仆人;国会带着选民铸成的锁链开会;而报纸的编辑总和某一个政党联系在一起;如果不照顾自己的信徒的意见,就没有一个传道者能够自由发言和全说真话;作家只不过是读者的奴仆,作者写作的时候坦率而无畏,但后来,到排印之前又要或多或少地减掉自己作品的锐气”。由此可见,马克·吐温是看穿了美国政党和选举的真实性的,并且毫不隐讳地给以了抨击。《竞选州长》更是马克·吐温对美国社会民主政治制度进行的全方位揭露和抨击。小说风格幽默诙谐,用短小的篇幅,挖掘出了美国选举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思想极为深刻,它揭露了美国所谓“民主”的选举制度的黑暗内幕,暴露了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虚伪性。
批判美国畸形的道德观
马克·吐温小说《 [[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 》中,马克·吐温揭示出了这样的事实:金钱可以支配人说谎、勒索甚至杀人,金钱是至上的。在小说《镀金时代》中,围绕着建设铁路、开辟航道、开办大学等情节,概括了当时弥漫整个美国的投机发财心理,在刻画塞勒斯上校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上,作品用独特的语言展现了塞勒斯上校的狂热:“发财,无论如何也要发财,…空气里到处都有财可发”,塞勒斯上校被“一切人都有平等机会”以及”任何一个擦皮鞋的人都可能成为百万富翁”的谎言引入歧途,他永远沉醉于那些冒险计划和虚幻的企业,从而使他失去了最起码的人情,他的家人为他的这种虚幻的等待过着几乎赤贫的生活。而小说《 [[ 百万英镑 ]] 》中,一个持有百万英镑的穷汉,在惶恐中得到了满意的消费和体面的服务,却丝毫不用付账,资木主义拜金思想的人性在一张百万巨钞的面前,显得何其脆弱和为人不齿。
批判美国虚伪宗教
在杂文《 [[ 基督教的上帝 ]] 》中,马克·吐温讽刺性地写道:“这些教士忘记了提到他们的上帝是宇宙间最慢的移动者,他从不睡眠的眼睛也是一样的慢,因为他的眼睛要等一个世纪才看到的事情,其他人的眼睛只需要一个星期就能看到。”在所有的历史上尚没有一个例子是上帝最先想到的一件高尚事迹,他总是比其他的人慢一步的想到和做到,然后他才到达、现身,并且享受到功劳利益,如果上帝真有先见之明,为何总是事后才现身。在短篇小说《斯托姆菲尔德船长访问天国》中,马克·吐温以怪诞而讽刺的形式描绘了天堂的至福,斯托姆菲尔德船长早从主口学校时候起就一直认为,一个人由于他正直的一生,将会在天堂里获得应有的奖赏,他这样相信和祈祷着,“上帝在人间的全权代表们”也曾应许过他天堂的至福,但他死后却感到极为愤慨的是,他明白了这种“契约”只是一种欺诈,天堂的至福是一套骗局。在小说《 [[ 坐在黑暗中的人 ]] 》中,马克·吐温以美国阿曼特神父为例严词批评了在中国的美国传教士,他批评阿曼特之流残酷盘剥中国农民、他们的女人及无辜的小孩,使其挨饿和濒临死亡,以这些血腥钱来传播福音,并肯定了中国人对传教士认识上的怀疑和日益觉醒。
'''艺术特色'''
马克·吐温的作品有三个特色:<br>
 
第一,他在西部幽默传统的基础上,发挥极度夸张的艺术想象。
二,作品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这个“我”像中国相声里的主人公 扮演各种喜剧性人物。 们大都天真、老实、无知,思想单纯,什么事都一厢情愿,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马克·吐温用天真老实人做主人公是有意识的。主人公总是怀着某种理想或某种单纯的想法,但 现实中处处碰壁,说明他这个理想是不现实 西部幽默传统 基础上 行不通 发挥极度夸张 ,而他越不明白这一点,就越现出理 [[艺术 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象]]  
第二,作品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这个“我”像中国相声里的主人公一样,扮演各种喜剧性人物。他们大都天真、老实、无知,思想单纯,什么事都一厢情愿,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马克·吐温用天真老实人做主人公是有意识的。主人公总是怀着某种理想或某种单纯的想法,但在现实中处处碰壁,说明他这个理想是不现实的,行不通的,而他越不明白这一点,就越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第三,幽默里含有讽刺。他在《 [[ 自传 ]] 》里总结他写幽默小说的经验,说“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经久的。幽默只是一股香味儿和花絮。我老是训诫人家,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够坚持三十年”。“三十年”,是指从他开始写作至写自传时为止。他所谓“训诫人家”是说他写小说含有抑恶扬善的严肃的创作目标。<ref>[http://news.daxues.cn/lishi/lsrw/04/344460.html 马克·吐温作品的文学特点 马克·吐温作品简介],大学生知识网,2017-02-04</ref>
== 人物评价 ==
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的触角扎根于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随着生活阅历加深,马克·吐温对美国表面繁荣掩盖下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开始在作品中探讨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个时期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他在继续观察社会的基础上加深对美国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情操的思考和探索时期,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揭露是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特点。其作品的基调也由早期的幽默乐观转为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笔锋更加犀利,讽刺更加激烈,幽默讽刺中批判的成分增强了。作品生活画面的广阔和人物形象的确立,反映了作者艺术技巧的更加成熟,更具有魅力,更为丰富多彩。 马克·吐温是独一无二的,无法相比的,他是美国文学中的 [[ 林肯 ]] 。(美国评论家 [[ 威廉·豪威尔斯 ]] 评)  马克·吐温是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评) == 视频 == <center>《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代表作品</center><center>{{#iDisplay:v06640hyl5t|600|480|qq}}</center> <center>走向2010-幽默大师马克-吐温</center><center>{{#iDisplay:l0123c5r8jv|600|480|qq}}</center> <center>马克吐温的幽默</center><center>{{#iDisplay:i0865dpotjt|600|480|qq}}</center>
== 马克·吐温是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 参考资料 =={{Reflist}}[[Category:小说 ,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美国 ]][[Category: 作家 威廉·福克纳评)]]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