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波茨坦公告

增加 14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波茨坦公告.jpg|缩略图|右|波茨坦公告[http://www.qxcu.com/images/2014sc/6fc2cfd3-6159-47ea-9b28-d36c66966574.jpg 原图链接][http://www.zonglanxinwen.com/img/6e8bba9b9bcc4c4b8a2b.html 来自纵览新闻网图片]]]
''' 《波茨坦公告》 ''' (又称《波茨坦宣言》、《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是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美中英三国首脑发表的一份联合公报。
1945年7月17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 [[ 柏林 ]] 近郊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发表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由 [[ 美国 ]] 起草, [[ 英国 ]] 同意。中国没有参加会议,但公告发表前征得了他的同意。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波茨坦公告》中添补了 [[ 苏联 ]] 领导人 [[ 斯大林 ]] 的名字。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对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军投降。
《波茨坦公告》的主要目的是迫使 [[ 日本 ]] 提早投降,并且规定日本投降以后的处理事宜。同时《波茨坦公告》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法律基础。
中文名 波茨坦公告
==签订过程==
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 [[ 哈利·S·杜鲁门 ]]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 蒋介石 ]] 和英国首相 [[ 温斯顿·丘吉尔 ]] 联合发表了一份公告《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对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
1945年7月17日,美、英、中三国首脑和外长在柏林西南波茨坦举行会议。
会议期间,三国首脑讨论了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有关对日本战后处置的方针,并通过一项由美、英、中三国代表签署的决议,即《波茨坦公告》。 [[ 苏联 ]] 于8月8日对日宣战后加入该公告。
公告宣布:盟国对日作战将继续到日本完全停止抵抗为止,日本政府必须立即投降。公告还规定了盟国接受日本投降的条件,即铲除日本军国主义;对日本领土进行占领;实施开罗宣言之条件,解除日本军队的武装,惩办战争罪犯;禁止军需工业等等。
1945年7月27日,日本首相 [[ 铃木贯太郎 ]] 召开内阁会议,决定不管美、英、中三国《波茨坦公告》的内容如何,都将予以不理,始终根据既定的根本方针,坚决为完成大东亚战争而迈进。29日,铃木首相发表声明,称美、英、中三国宣言无异于开罗会议,日本政府毫无关心的必要,拒绝投降。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向议会宣布接波茨坦公告,颁投降诏书<ref>[http://m.sohu.com/a/247332382_695202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日本无条件投降73周年],搜狐网</ref>。
(二)美国、英帝国及中国之庞大陆、海、军部队,业已增强多倍,其由西方调来之军队及空军,即将予日本以最后之打击,彼等之武力受所有联合国之决心之支持及鼓励,对日作战,不至其停止抵抗不止。
(三) [[ 德国 ]] 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此种力量当其对付抵抗之纳粹时不得不将德国人民全体之土地、工业及其生活方式摧残殆尽。但集中对待日本之星则较之更为庞大,不可衡量。吾等之军力,加以吾人之坚决意志为后盾,若予以全部实施,必将使日本军队完全毁灭,无可逃避,而日本之本土亦必终归全部残毁。
(四)现时业已到来,日本必须决定一途,其将继续受其 [[ 一意孤行 ]] 计算错误,使日本帝国已陷于完全毁灭之境之军人之统制,抑或走向理智之路。
(五)以下为吾人之条件,吾人决不更改,亦无其他另一方式。 [[ 犹豫迁延 ]] ,更为吾人所不容许。
(六)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权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盖吾人坚持非将负责之 [[ 穷兵黩武 ]] 主义驱出世界,则和平安全及正义之新秩序势不可能。
(七)直至如此之新秩序成立时,及直至日本制造战争之力量业已毁灭,有确定可信之证据时,日本领土经盟国之指定,必须占领, [[ 俾吾人 ]] 在此陈述之基本目的得以完成。
(八) [[ 开罗宣言 ]] 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 [[ 本州 ]] [[ 北海道 ]] [[ 九州 ]] 、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九)日本军队在完全解除武装以后,将被允许返其家乡,得有和平及生产生活之机会。
(十)吾人无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灭其国家,但对于战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在内,将处以 [[ 法律 ]] 之裁判,日本政府必将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趋势之复兴及增强之所有障碍予以消除,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
(十一)日本将被允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须及可以偿付货物赔款之工业,但可以使其获得原料,以别于统制原料,日本最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可准许。
(十二)上述目的达到及依据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倾向和平及负责之政府后,同盟国占领军队当撤退。
(十三)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 [[ 无条件投降 ]] ,并以此种行动诚意实行予以适当之各项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2c5fb65010195ei.html 依照波茨坦公告日本一旦动武中国有权将将日本迅速完全毁灭],新浪网</ref>。
(这份重要历史文献的译本,现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历史意义==
波茨坦会议是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后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夺取 [[ 反法西斯战争 ]] 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随着战争的结束,新的矛盾,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为东、西方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从而成为战后一段时期内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ref>[http://www.huatu.com/2014/0911/1057644.html 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华图教育,2014-09-11 14:45</ref>。
《波茨坦公告》的主要目的是迫使日本提早投降,并且规定日本投降以后的处理事宜。同时《波茨坦公告》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法律基础。
 
==社会评价==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 [[ 迈克尔·奈伯格 ]] 是波茨坦会议研究的权威专家。他认为,波茨坦会议是二战后期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之一,对法西斯国家的处理、对战后国际秩序的确立都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发表的《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加快了战争进程,对日本的战争责任和战后处置原则做了明确规定,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具有重要价值。
美国 [[ 福特汉姆大学 ]] 法学院兼职教授、德汇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律师 [[ 尚·撷福 ]] 说,《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可以领有之小岛在内。”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宣布对 [[ 钓鱼岛 ]] 及其附属岛屿实行“国有化”是缺乏法律根据的。《波茨坦公告》与《开罗宣言》等国际法文件一道,为战后国际秩序构建了法律基础。撷福的外公曾在二战中参加对日作战,他的许多战友都牺牲了。撷福说:“作为一名法律学者,我认为日本政府应该认真对待历史问题,维护二战后的和平国际秩序。”
美国华盛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就《波茨坦公告》发表70周年发表声明。声明指出,无论从历史还是地理角度看,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公告第八章中的“吾人”是指签署公告的中、美、英三国,这意味着日本要控制任何“小岛屿”必须得到三国的一致同意。美中两国曾经为战胜日本侵略者并肩作战,共同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更应该尊重历史,遵守和履行《波茨坦公告》等历史文件的规定,为 [[ 亚太地区 ]] 乃至世界的和平和繁荣共同作出负责任大国应有的贡献。
[[ 英国 ]][[ 诺曼底 ]] 老兵协会前秘书长 [[ 巴茨 ]] 说,《波茨坦公告》的法理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应得到充分的尊重,而不是相反。“《波茨坦公告》的发表敲响了日本法西斯走向灭亡的丧钟,加速了盟军的胜利,规划了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演化的方向。今天,这一历史性的公告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其严肃性和法理地位不容置疑。”
[[ 俄罗斯科学院 ]] 远东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 基斯坦诺夫 ]] 对本报记者表示,1945年8月日本方面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战后日本抛弃军国主义、惩罚战犯、启动民主改革等,也是认同公告法律效力的表现。但当前日本部分政治势力在战争认识问题上混淆是非,而且热衷“安保升级”、挑起海洋与领土之争,频频挑战二战胜利成果。基斯坦诺夫强调,《波茨坦公告》是当代国际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战后世界秩序特别是亚太地区秩序的重要法律文件,日本必须严格履行,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不容撼动。
[[ 莫斯科大学 ]]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 尤里科维奇 ]] 说,战后日本与中国等国家签署的诸多文件均清晰无误地证明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但日本出尔反尔,违反了公告的规定,不断挑起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尤里科维奇强调,日本某些政治势力企图否认、篡改二战历史的言行,不仅阻碍了俄日、中日关系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ref>[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7/25/c_1116039482.htm 述评: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不容撼动],新华网 2015年07月25日 17:42:14 </ref>。
==参考文献==
716,8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