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模里西斯

增加 4,186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模里西斯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Mauritius),另譯'''毛里求斯''',首都路易士港,位於非洲東南方,馬達加斯…”
'''模里西斯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Mauritius),另譯'''毛里求斯''',首都[[路易士港]],位於[[非洲]]東南方,[[馬達加斯加]]以東800公里之[[印度洋]]中,。面積約2040平方公里。人口約136.4萬。官方語言為英語,通用[[法語]]、[[克里奧爾語]]。通用貨幣為[[模里西斯盧比]](Mauritian Rupees)。<ref name="BOCA">{{cite web| url=https://www.boca.gov.tw/sp-foof-countrycp-03-176-94a33-04-1.html|title=模里西斯(Mauritius)|date=2018年7月| publisher=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 language = ZH |accessdate=2019-11-27}}</ref><ref name="CIA">{{cite web| url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 |title=AFRICA MAURITIUS|date=2019-10-24| publisher=CIA|language = EN | accessdate = 2019-11-27}}</ref><ref name="FMPRC">{{cite web| url=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fz_677316/1206_678164/1206x0_678166/|title=毛里求斯国家概况|date=2019年8月| publisher=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 language = ZH |accessdate=2019-11-27}}</ref>

== 歷史概述 ==
模島係於10世紀時由阿拉伯人發現。16世紀初,葡萄牙人曾登陸該島。1598年荷蘭人占領該島,並以當時荷蘭君主Maurits van Nassau(模里西斯)之名命名。1715年法國占領該島後開始移民,並另名為法國之島。英國於1810年拿破崙戰爭中占領該島,法國嗣於1814年維也納條約中正式將此地讓予英國,惟於約文第八條約定島上居民得保有其原有之法律、風俗習慣與宗教,因此模里西斯至今仍保留法語及法國習俗。英國統治後恢復其舊名模里西斯。1835年英國通過廢除奴隸法案,解放後之黑奴因不願從事耕種及建築,遂由大批印度勞工取而代之;穆斯林及華人亦來此經商,族群融合形成現今模國人口結構。模里西斯於1968年3月12日宣布獨立,為大英國協之一員,尊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總督代表行使權力,後於1992年3月12日改為共和制,實行議會民主制度,總統為虛位元首,總統及副總統由國民議會間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連選得連任一次),總理掌握行政實權。

== 地理環境 ==
包括本岛及罗德里格岛、圣布兰登群岛、阿加莱加群岛、查戈斯群岛(现由英国管辖)和特罗姆兰岛(现由法国管辖)等属岛。西距马达加斯加约800公里,距肯尼亚蒙巴萨港1800公里,南距留尼汪160公里,东距澳大利亚4827公里。海岸线长250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暖潮湿。沿海地区年平均气温25℃,中央高原20℃。

== 政治 ==
毛独立以来,历届政府均坚持维护民族团结与和睦,实行文化多元化政策,保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毛独立后一直实行多党制,社会主义战斗党(社战党)、工党、战斗党等主要政党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

== 經濟 ==
毛里求斯是非洲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之一,在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毛位居第49位,在非洲国家中位列第一。独立初期,毛经济结构单一,主要生产和出口蔗糖。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多元化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制造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和信息通讯业四大经济支柱,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被誉为“毛里求斯奇迹”。1990年以来,毛积极发展离岸金融业,将路易港建为自由港,服务业在毛经济比重已超70%。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毛出口加工业、纺织业和旅游业造成一定冲击。“人民联盟”政府2014年上台以来,以实现“第二次经济奇迹”为口号,制定“2030愿景”计划,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重点打造港口发展、高端制造、信息创新、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支柱,保障经济平稳增长。普拉温德·贾格纳特总理2017年继任后,制定三年发展战略,推行务实经济政策,重点向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资、减贫惠民等领域倾斜。

== 參考來源 ==
{{reflist}}
16,6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