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埔军校

增加 51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胡宗南]],[[夏鹏洲]]等
|}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 [[ 北伐战争 ]] 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狭义上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 [[ 广东 ]][[ 广州 ]][[ 黄埔区 ]][[ 长洲岛 ]] 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 广义上即指1924年以后, [[ 中国国民党 ]] [[ 中华民国政府 ]] 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
==历史进程==
1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27年,黄埔军校迁校至 [[ 武汉 ]] [[ 宁汉合流 ]] 后,又迁校至 [[ 南京 ]]
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
1931年 [[ 南京国民政府 ]] 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37年8月,因 [[ 抗日战争 ]] 黄埔军校迁出 [[ 南京 ]]
1938年11月,黄埔军校迁抵 [[ 成都 ]]
到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学校国有化。
1949年12月,黄埔23期大部分学员随“国府”迁台。
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 [[ 台湾 ]][[ 高雄 ]] 凤山区复建“陆军军官学校”并续办24期至今。
1979年5月16日,陆军军官学校第44期毕业的 [[ 林毅夫 ]] [[ 金门 ]] 泅海约2公里,回归大陆 [[ 厦门 ]]
1988年1月,黄埔军校广州旧址被评为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黄埔军校旧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ref>[http://www.xwgd.gov.cn/xwgd/tzgg/201702/df0c2abe7ecf43829c34adbe38454302.shtml 广东省13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简报》第1期], [[ 广州市 ]]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7-02-13 16:00:40</ref>。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ref>[http://www.huaxia.com/zhwh/whsy/whsywz/5581844.html 100项“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发布],华夏经纬网 2017-12-22 13:43:40 </ref>。
1994年6月16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大陆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1枚,面值20分,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台湾地区的“中华”邮政亦发行邮票1枚,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与 [[ 蒋中正 ]] 校长头像。
2004年6月14日,台湾地区行政当局“国防部长”李杰与前“行政院长”郝柏村参观“黄埔军校八十周年史迹展”。
200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纪念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 [[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 共同编辑的《黄埔风云人物》专题邮品纪念册在 [[ 北京 ]] 首发,收入50余枚有关黄埔军校人物、历史事件的邮票。在 [[ 台北大安森林公园 ]] ,来自台湾各地的万名黄埔军校校友举行盛大庆祝活动。
===辉煌历程===
1921年(辛酉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 [[ 孙中山 ]] 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4年,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 [[ 孙中山 ]] 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 [[ 广州 ]] 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 [[ 中山大学 ]] )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 [[ 广州 ]] 东南的 [[ 黄埔岛 ]] ,简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 [[ 孙中山 ]] 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1924年1月 [[ 中国国民党 ]] 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 [[ 广州 ]] 黄埔。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 [[ 蒋介石 ]] [[ 李济深 ]] 为副校长。但是 [[ 蒋介石 ]] 不愿在 [[ 程潜 ]] 之下,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 [[ 张静江 ]] [[ 孙中山 ]] 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 [[ 蒋介石 ]] 为校长。在此过程中,蒋介石曾辞去军校筹备委员长一职。
军校成立后,以蒋介石为校长, [[ 廖仲恺 ]] 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 [[ 李济深 ]] [[ 邓演达 ]] 为教练部正、副主任, [[ 王柏龄 ]] [[ 叶剑英 ]] 为教授部正、副主任; [[ 戴季陶 ]] (后为 [[ 周恩来 ]] )、 [[ 周恩来 ]] 为政治部正、副主任, [[ 何应钦 ]] 为总教官。此外还有 [[ 熊雄 ]] [[ 恽代英 ]] [[ 萧楚女 ]] [[ 聂荣臻 ]] [[ 张秋人 ]] 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 [[ 孙中山 ]] 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 [[ 陈祖康 ]] 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1925年1月25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 [[ 廖仲恺 ]] 任社长,2月1日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 [[ 苏联 ]] 来的教员,但在 [[ 北伐战争 ]] 期间 [[ 蒋中正 ]] [[ 中国共产党 ]] 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尔后黄埔军校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 国民革命军 ]] 攻克 [[ 武汉 ]] 后,1926年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 [[ 武昌 ]] 就读。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
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3月国民政府定都 [[ 南京 ]] ,校歌歌词被明定为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革命家 [[ 宋绮云 ]] 、抗日女英雄 [[ 赵一曼 ]] 、文学家 [[ 谢冰莹 ]] ,都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毕业的。 [[ 郭沫若 ]] 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职。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于是在 [[ 广州 ]] [[ 武汉 ]] [[ 南京 ]] 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 [[ 武汉 ]] ,3月22日, [[ 武汉国民政府 ]] 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七一五政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 [[ 张发奎 ]] 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团长由第四军参谋长 [[ 叶剑英 ]] 同志兼任),后来成为 [[ 广州起义 ]] 主力,武汉军校暂时解散。
1927年9月 [[ 宁汉合流 ]] 后黄埔军校该校迁往 [[ 南京 ]] 。在 [[ 广州 ]] ,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
1928年5月,由副校长 [[ 李济深 ]] 决定将学校改名 [[ 国民革命军 ]] 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 [[ 武汉 ]] [[ 南京 ]] 等地,称黄埔六期生。
1929年9月10日,在 [[ 南京 ]] [[ 蒋介石 ]] 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并陆续成立 [[ 潮州 ]] [[ 洛阳 ]] [[ 湖南 ]] [[ 湖北 ]] [[ 江西 ]] [[ 广州 ]] [[ 成都 ]] [[ 昆明 ]] [[ 南宁 ]] [[ 西安 ]] [[ 新疆 ]] 等多所分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1927年底,在南京由 [[ 蒋介石 ]] 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
1931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主要培养国民党陆军初级军官。建国后的海军少将 [[ 张学思 ]] ,历史学家 [[ 黄仁宇 ]] 都是中央军校毕业的。
[[ 抗日战争 ]] 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日军侵略 [[ 南京 ]] ,其后由南京出发,经 [[ 九江 ]] [[ 武汉 ]] [[ 四川 ]] [[ 铜梁 ]] ,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个月间学校四易其地,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均能安之若素。迁校期间,因前方作战部队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后提前毕业,且于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两期学生。黄埔军校在 [[ 抗日战争 ]] 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胜利后军校改制,于 [[ 中国国民党 ]] 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在1946年元旦后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上国有化隶属陆军总部,校长蒋介石改任名誉校长,由 [[ 关麟征 ]] 升任校长。
1947年, [[ 孙立人 ]] 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 [[ 高雄 ]] 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分校。
1949年12月,蒋介石下令将台湾学生同胞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地区。当月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占领 [[ 成都 ]] ,学校停办,共办23期。
1926~1949年。从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军校共培养32万各级军官。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养了七期13000余人。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黄埔系”。
1927年4月至1937年7月,是“黄埔系”的初步形成时期。在抗战时期,“黄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干纷纷当上了 [[ 师长 ]] [[ 军长 ]] [[ 集团军司令 ]] 乃至战区司令长官,从而完成了“黄埔系”在军界的接班部署。后来居上的黄埔一期生 [[ 杜聿明]](时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以悍将著称的黄埔第三期领跑者 [[ 王耀武]](时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职务“越跑越慢”的黄埔一期生 [[ 郑洞国]](时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在国民党空军系统内,黄埔生更是独占鳌头。抗战初期,为了培养更多的空军预备飞行人员,决定成立空军军士学校,出任教育长的是黄埔第一期的 [[ 王叔铭 ]] 。王曾于1926年2月加入 [[ 中国共产党 ]] ,后去 [[ 苏联 ]] 深造,1931年秋回国脱党转投蒋介石。1940年接替 [[ 周志柔 ]] ,长期担任中央空军学校教育长,国民党的空军人员大多出自其门下。
1949年12月 [[ 蒋介石 ]] 及其所谓“ [[ 中华民国政府 ]] ”迁居 [[ 台湾 ]][[ 台北市 ]] ,其后1950年3月1日蒋代表国民党当局宣布:“陆军官校,为革命军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与建军建国的前途有莫大之关系,早就应该恢复。校长一职,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长人选未定之前,军校的名称不愿恢复。这次任命罗友伦同志为校长,正式恢复军校。”同年10月,黄埔军校以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所在的高雄凤山维武路1号以所谓“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另外“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是迁往台湾十二座所谓“在台复校”的大陆大学之一。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学校停办,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若包括台湾地区的凤山陆军军官学校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7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