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增加 15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феврал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爆发,罗曼诺夫王朝灭亡,斯大林被释放。他于3月25日重返圣彼得堡,与加米涅夫、莫洛托夫等人继续从事布尔什维克《真理报》的编辑工作。他们曾一度对[[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的俄国临时政府持支持态度,而在4月召开的党内会议中,列宁主张推翻临时政府,斯大林等人于是转变了立场支持列宁。会议上他被选为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成员。同年发生七月流血事件,列宁由于试图发动革命而被临时政府所通缉,斯大林协助他逃往芬兰,为了避免扩大流血冲突,斯大林下令让被围困的布尔什维克党员投降。不久列宁重返俄国,并在斯莫尔尼宫策划武装起事推翻临时政府,斯大林成为了领导团体人民委员会的一员,最终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成功夺取了政权,随后他被任命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斯大林任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在保卫察里津的战斗中,在粉碎尤登尼奇、邓尼金和波兰贵族的战斗中,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功绩,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此授予他红旗勋章。
1918年,苏俄内战爆发。斯大林和[[列夫·托洛茨基]]等人入选了由列宁组建的五人主席团。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里津征粮,在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加强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期间,斯大林多次违抗时任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的决议,处决了很多红军中在沙皇时代任过职的军官以及“反革命分子”。为了强迫征粮,他还使用了焚烧村庄的手段,防止食物供应被强盗劫掠。最终红军在察里津战役中取得胜利,同时他也和第一骑兵军的军人建立了政治上的合作关系。为了纪念他的功勋,察里津被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改称伏尔加格勒)。1919年初斯大林被调回莫斯科,3月24日他与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结婚。5月他又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线,期间他严厉地把红军的逃兵处决。
1919年波苏战争爆发。任苏军西南方面军政委的斯大林希望夺取波兰城市利沃夫,然而此举却违背了列宁和托洛茨基主攻华沙的战略意图。他说服了第一骑兵军的谢苗·布琼尼和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一起行动,拒绝援助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的西北军,最后苏军在利沃夫和华沙的两场战役均以失败告终。归国后,斯大林的行为受到批评,他则辩护说问题在于中央的决策,而同时也主动辞去军职。在党内第九次会议中,托洛茨基更是公开地指责了他。<ref>[http://www.chuanxie.com/dangan/200904/ziliao5542.shtml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MBA智库百科]</ref>
==='''获取权力'''===
被斯大林下令“修饰”的历史照片
被斯大林下令“修饰”的历史照片
30年代初,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以1934年12月1日发生的谢尔盖·基洛夫遇刺事件为导火线,展开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1935年1月审讯了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16名前反对派分子,罪名是他们在托洛茨基指使下,组织了“列宁格勒总部”、“莫斯科总部”等地下反革命组织,阴谋暗杀斯大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基洛夫被害就是他们策划的。被告1936年8月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此后,清洗镇压的规模迅速扩大,全国掀起了一场“揭发和铲除人民敌人”的运动。 [19]
1937至1938年被称为苏联“大恐怖”时期。在此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很多人遭到逮捕,被关押在古拉格劳改营里,部分人在饥饿、疾病等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死亡。苏联境内的诸多少数族裔被集体迁移和流放,其中包括:波兰人、伏尔加德意志人、摩尔多瓦人、犹太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克里米亚鞑靼人、车臣人、朝鲜人等等。军界、经济、艺术等社会各界不少精英被清肃。
除了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受到批评及政治迫害以外,自然科学界的
斯大林墓
去世之后,遗体也被装入水晶棺,安葬在列宁墓之中。不过,斯大林的遗体在列宁墓里只安放了8个年头。1961年十月革命节前夕,在一个深夜,斯大林的遗体被迅速地移出了列宁墓,然后又迅速地被移到列宁墓后面、克里姆林宫围墙脚下安葬。这座匆匆造就的斯大林新墓上,只有一块白色的大理石墓碑,简单地写着斯大林的姓名与生卒年份。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軍政人物]]
98,57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