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东北野战军

增加 76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东北野战军''',即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第四野战军,有 [[ 林彪 ]] [[ 罗荣桓 ]] [[ 刘亚楼 ]] [[ 肖劲光 ]] [[ 黄克诚 ]] [[ 黄永胜 ]] [[ 邓华 ]] [[ 谭政 ]] [[ 李天佑 ]] [[ 吕正操 ]] [[ 陈伯钧 ]] [[ 洪学智 ]] 等一批 “猛将”、“怪才”。
第四野战军是 [[ 解放战争 ]] 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 [[ 抗日战争 ]] 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 [[ 八路军 ]] [[ 新四军 ]] 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ref>[https://bbs.tiexue.net/post2_12979336_1.html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铁血网,小青开哥,2018/4/5</ref>
[[File:东北野战军1.jpg|有框|右|[http://cpc.people.com.cn/mediafile/200705/25/F200705250900016674970011.jpg 原图链接][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83461/83468/5777750.html 来自人民网 的图片]]]
==历史沿革==
1945年8月8日, [[ 苏联 ]] 政府对日宣战,随即出兵我国东北, 对 [[ 日本 ]] 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遵照 [[ 中共中央 ]] 主席 [[ 毛泽东 ]] [[ 朱德总 ]] 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进入东北,会同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
[[ 抗日战争 ]] 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削弱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独占东北。为打破国民党的企图,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 [[ 鲁中 ]] [[ 滨海 ]] [[ 胶东 ]] [[ 渤海 ]] 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万余人; [[ 陕甘宁边区 ]] 第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11万余人。同时, [[ 延安 ]] 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10月31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 [[ 林彪 ]] 任总司令, [[ 彭真 ]] 任第一政治委员, [[ 罗荣桓 ]] 任第二政治委员, [[ 吕正操 ]] 任第一副司令, [[ 李运昌 ]] 任第二副司令, [[ 周保中 ]] 任第三副司令, [[ 肖劲光 ]] 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 [[ 程子华 ]] 任副政治委员, [[ 伍修权 ]] 任第二参谋长, [[ 陈正人 ]] 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组织和发展武装。到年底陆续成立了 [[ 锦热 ]] [[ 辽宁 ]] [[ 辽东 ]] [[ 辽西 ]] [[ 辽北 ]] [[ 吉林 ]] [[ 松江 ]] [[ 三江 ]] [[ 嫩江 ]] [[ 安10 安]]10 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
1945年11月14日, [[ 东北人民自治军 ]] 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为贯彻 [[ 中共中央 ]] 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把工作重心转向距离国民党占据的大中城市较远的城市和乡村,以师(旅)为单位开始有重点地分散到东北各地,发动群众,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到1946年3月,全区歼灭土匪7万余人。在这期间,对部队初步进行了整编,将原来划分的军区先后合并为 [[ 东满 ]] [[ 西满 ]] [[ 南满 ]] [[ 满4 满]]4 个二级军区,实行新老部队合编,以主力的大部划归各军区指挥,重新调整了各省军区和军分区,抽调少数主力部队充实地方武装。后因情况变化,东北民主联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进行了为时1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歼敌万余人,打击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气焰,配合了 [[ 中国共产党 ]] 同国民党的谈判。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东北民主联军根据 [[ 中共中央 ]] 对东北的斗争方针和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东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七·七决议”)精神,决定利用国民党军战线延长、兵力分散、暂难继续大举进攻的时机,进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同时,加紧部队的整顿和建设。8月至10月间,先后以山东第1、第2师及原滨海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7纵队,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以华中第3师(欠第7旅)组成第2纵队;以 [[ 山东 ]] 第7师及华中第3师第7旅组成第6纵队。以上连同前已编成的第3、第4纵队,陕甘宁第359旅和南满独立第1、第2、第3师,全区共有野战军5个纵队、1个旅、3个独立师, 约12万余人。为加强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至1947年3月,建立了9个炮兵团,27个营,120个连,1个战车大队,1个高射炮大队,并以 [[ 东北 ]] 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发展起来的骑兵部队,组成10个骑兵团和1个骑兵支队;成立了护路军司令部,将原分散各地护路部队3400余人,统一整编为7个团,以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的顺畅。此外,还分别成立了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医科大学和炮兵、工兵、测绘、通信、军需、汽车、航空、外国语等各种专业学校, 有计划地训练各种人才,以供部队发展和作战的需要。
为打破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进攻计划,1946 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东北民主联军举行新开岭战役,在辽宁宽甸西北地区全歼国民党军1个师。接着,又集中南北满主力进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大批有生力量, 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解放区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46万人。
1947年5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性反攻,在 [[ 长春 ]] [[ 沈阳 ]] 段和沈阳至吉林段铁路两侧地区发动了夏季攻势,歼国民党军8万余人。8-9 ~9 月间,以12个独立师(旅)编成第7、第8、第9、第10纵队,并成立了南满、冀察热辽两个军区前方指挥所(后改称第1、第2前方指挥所)。9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又集中9个纵队的兵力发动秋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军6.9万余人, 攻克城市15座,进一步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 [[ 人民解放军 ]] ,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以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 [[ 林彪 ]] 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 [[ 吕正操 ]] [[ 周保中 ]] [[ 肖劲光 ]] 任副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 [[ 陈云 ]] [[ 李富春 ]] 任副政治委员, [[ 刘亚楼 ]] [[ 伍修权 ]] 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2月,以9个独立师(旅)编成第1第11、第12纵队。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 日,东北野战军冒着零下30℃的严寒,发动了为期90天的冬季攻势作战,歼灭国民党军15.6万余人,收复城市18座,将国民党军压缩于 [[ 长春 ]] [[ 沈阳 ]] [[ 锦州 ]] 等几处互相不能联系的孤立地内,东北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全东北的97%,解放区人口占东北的86%,为全歼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奠定了基础。
[[File:罗荣桓111.jpg|缩略图|右|<big>《罗荣桓元帅》</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04/3aa22c9b841f4056a7ab03b11879ab10.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208341290_677047 来自搜狐  的图片]]]
为适应大规模进攻作战的需要,东北人民解放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了二线兵团建设,从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先后组训了164个团,为主力部队输送新战士37万人。同时,教育改造了大批俘虏士兵补入部队。继续加强炮兵建设,在炮兵司令部下成立了炮兵纵队,统一指挥与管理所属炮兵部队。各步兵纵队、师、团也分别扩建了炮兵团、营和连。全区拥有战防炮、迫击炮1600余门,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600余门,高射炮116门。1948年7月,以护路军所属部队为基础扩编为铁道纵队,下辖4个支队,共1.7万余人。至8月止,东北 [[ 人民解放军 ]] 总兵力已发展到103万人。为便于作战指挥,8月14日,建立了单独的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由 [[ 林彪 ]] 兼司令员, [[ 罗荣桓 ]] 兼政治委员, [[ 刘亚楼 ]] 兼参谋长, [[ 谭政 ]] 兼政治部主任。原第1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部, [[ 肖劲光 ]] 任司令员, [[ 萧华 ]] 任政治委员;原第2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部, [[ 程子华 ]] 任司令员, [[ 黄克诚 ]] 任政治委员。此时,东北野战军下辖2个兵团部, 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等共70余万人。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举行辽沈战役,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 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战略机动部队。
1948年11月13日,东北野战军所属第1至第12纵队,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统一序列,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军,每军4个师5至6万余人;另以 [[ 长春 ]] 起义的国民党军第60军编为第50军。部队的装备由于 [[ 辽沈战役 ]] 的大量缴获而得到很大改善。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奉命入关。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与华北军区第2、第3、第4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举行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解放了除绥远一隅和 [[ 太原 ]] [[ 新乡 ]] 等少数孤立据点以外的华北全境。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兵团:第12兵团, [[ 肖劲光 ]] 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辖第40、第45、第46军;第13兵团,程子华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辖第38、第47、第49军;第14兵团,刘亚楼任司令员, [[ 莫文骅 ]] 任政治委员,辖第39、第41、第42军;第15兵团, [[ 邓华 ]] 任司令员, [[ 赖传珠 ]] 任政治委员,辖第43、第44、第48军及两广纵队;原野战军所属之特种兵指挥机关改称特种兵司令部,辖2个炮兵师,1个装甲师,1个高炮指挥所和1个工兵指挥所。原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归军委直接指挥。
1949年3月下旬,第四野战军组成先遣兵团开始自华北地区南下,4月20日,配合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 [[ 渡江战役 ]] ;5月中旬,在湖北团风至蕲春之线强渡长江,解放武汉。野战军主力于4月中旬南移。5月12日,中央军委决定,第四野战军领导机关与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合并,组成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治委员, [[ 邓子恢 ]] 任第二政治委员, [[ 萧克 ]] 任第一参谋长, [[ 赵尔陆 ]] 任第二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6月上旬,野战军主力渡过长江,分三路对国民党军华中军政长官 [[ 白崇禧 ]] 部和华南军政长官 [[ 余汉谋 ]] 部进行迂回包抄, 10月中旬和下旬,分别在衡阳、宝庆(今邵阳)地区和阳江、阳春地区歼灭白崇禧部主力4个师和余汉谋部4万余人。接着又向广西挺进,至12月中旬,将白崇禧集团17余万人歼灭于粤桂边之容县、博白和钦州地区。另一部配合第二野战军向西南进军。
第四野战军在向中南进军过程中,先后抽调部分部队和干部,在豫、鄂、赣、湘、粤、桂等省进行发动群众,建党建政, 清剿残匪,建立民主新秩序的工作。 [[ 广西战役 ]] 后,野战军又以80%的兵力在湘、桂、粤境内清剿土匪,先后歼灭土匪115万余人。同时,在组织上继续作了若干调整:7月,以国民党军第19兵团起义的4个师改编为第51军。8月,第12兵团部兼湖南省军区。第14兵团部奉命改为中央军委空军的领导机关。装甲兵师调东北成立装甲兵学校。10月,以 [[ 长沙起义 ]] 的国民党军第1兵团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辖第52、第53军)。11月,第15兵团部兼广东省军区。12月,第13兵团部兼广西省军区。12月26日,中央军委批复华中局并四野:“同意华中军区即正式改名中南军区”。12月30日,中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向所属部队发出通知,自1950年1月1日起,华中军区改称中南军区,组织机构仍旧。下辖6个省军区、3个兵团部,16个军,1个炮兵司令部(辖4个炮兵师、1个高炮师),1个工兵司令部(辖5个团),1个铁道司令部(辖5个铁道团)和16个独立师,92个独立团,8个警卫团及军政大学6个分校,全军区共150万人。
1950年3月5日-5 ——5 月1日,第四野战军以第15兵团指挥两个军,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以木帆船为主要航运工具实施渡海作战,5月1日解放 [[ 海南岛 ]] 。至此,除 [[ 西沙群岛 ]] [[ 南沙群岛 ]] 等岛屿外,华南全境获得解放。
为明确野战军与军区双方兼管关系,1950年3月13日,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司令部向所属部队发出通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规定,今后各部颁发一切文件,统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7月6日,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再次就此事发出通报,今后行文时,如纯对地方军区的,只书中南军区不书四野;如纯对野战部队的,只书四野不书中南军区;如两者均有关联,即书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或将中南军区与四野并书。
1、“一点两面”的战斗部署:
“一点”即是将攻击的主要兵力集中到突击点上,突击点选在敌之部署弱点上,应综合考 虑敌我双方的条件去判断敌人薄弱部位。敌之弱点有三种:虽然好打但与主要部署无关;与强点相联系的弱点;既是弱点又是要害的地方。选择突破口,最好是打第三种弱点,其次是 第二种,实在没有这两种才打第一种。实施突破时,口子不能张大,以免分散兵力。“两面” 即是至少在两个方向(兵力多时可三面、四面)对敌实施包围或钳制。总的来说,“一点”是打垮敌人,“两面”是把被打垮的敌人消灭。
2、“四快一慢”的攻击原则:
4、攻坚战斗中,突击分队要采取“四组一队”的战斗编组:
将加强了的突击分队( 通常为连级单位) 统一编成四个既有分工又密切协同的战斗组。火力组可配属团或师的炮兵和坦克,负责火力准备和火力支援。爆破组负责清除障碍、开辟通路、炸掉敌坚固火力点。突击组负责打开并巩固突破口。其余为支援组,担任扩张战果的任务。在实际战斗中,可不受四个组的限制,要根据不同的作战目标编组和临时确定任务。
5、“三三制”的战斗队形:
6、“三猛”的战斗作风:
在进攻战斗中要“猛打”、“猛冲”、“猛追”,不让敌人有喘息时间,一举把敌人打垮。“猛打”即是各种火器集中到主攻方向,以猛烈的火力打击主要目标。“猛冲”即集中火力射击后,突击部队乘势猛烈冲击,以火力消灭敌人。“猛追”即对被冲击溃乱退却的敌人实行猛烈的追击,要一直压下去, 直到全部消灭敌人。
4 7、 领导班子
[[ 陈诚 ]] 扩军的同时, [[ 林彪 ]] 也在进行扩军备战。
到1947年9月,民主联军的野战部队已发展到了9个纵队27个师、10个独立师、2个骑兵师,1个炮兵司令部共计29万人,加上地方武装近23万人,总兵力已近52万。其中,民主联军总部直属4所学校,1个炮兵司令部,1支护路军和独立2、4、5师以及骑兵师。
总司令兼政委林彪。
参谋长 [[ 刘亚楼 ]] [[ 伍修权 ]]
副总司令 [[ 吕正操 ]] [[ 肖劲光 ]] [[ 黄克诚 ]] [[ 周保中 ]]
副政委 [[ 罗荣桓 ]] [[ 高岗 ]] [[ 彭真 ]] [[ 陈云 ]] [[ 李富春 ]]
政治部主任 [[ 谭政 ]]
第一纵队司令员 [[ 李天佑 ]] 、政委 [[ 万毅 ]] ,辖1、2、3师;
第二纵队司令员 [[ 刘震 ]] 、政委 [[ 吴法宪 ]] ,辖4、5、6师;
第三纵队司令员 [[ 韩先楚 ]] 、政委 [[ 罗舜初 ]] ,辖7、8、9师;
第四纵队司令员 [[ 吴克华 ]] 、政委 [[ 彭嘉庆 ]] ,辖10、11、12师;
第六纵队司令员 [[ 洪学智 ]] 、政委 [[ 赖传珠 ]] ,辖16、17、18师;
第七纵队司令员 [[ 邓华 ]] 、政委 [[ 陶铸 ]] ,辖19、20、21师;
第八纵队司令员 [[ 黄永胜 ]] 、政委 [[ 刘道生 ]] ,辖22、23、24师;
第九纵队司令员 [[ 詹才芳 ]] 、政委 [[ 李中权 ]] ,辖25、26、27师;
第十纵队司令员 [[ 梁兴初 ]] 、政委 [[ 周赤萍 ]] ,辖28、29、30师。<ref>[http://club.xilu.com/zgjsyj/msgview-819697-1275.html 名军排座次(四):东北野战军],西陆网,亡日灭美,2003/09/06</ref>
此外,民主联军还设立了两个前方指挥所:
辽东军区前指司令员 [[ 肖劲光 ]] 、政委 [[ 肖华 ]]
冀察热辽军区前指司令员 [[ 程子华 ]] 、政委 [[ 黄克诚 ]]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指挥机关与军区分开,原有领导机构不变。
原有九个纵队的领导班子也做了相应调整:
一纵司令员为 [[ 李天佑 ]] ,政委 [[ 梁必业 ]]
二纵司令员 [[ 刘震 ]] ,政委 [[ 吴法宪 ]]
三纵司令员 [[ 韩先楚 ]] ,政委 [[ 罗舜初 ]]
四纵司令员 [[ 吴克华 ]] ,政委 [[ 莫文骅 ]]
六纵司令员 [[ 黄永胜 ]] ,政委 [[ 赖传珠 ]]
七纵司令员 [[ 邓华 ]] ,政委 [[ 吴富善 ]]
八纵司令员 [[ 段苏权 ]] ,政委 [[ 邱会作 ]]
九纵司令员 [[ 詹才芳 ]] ,政委 [[ 李中权 ]]
十纵司令员 [[ 梁兴初 ]] ,政委 [[ 周赤萍 ]]
与此同时,又从地方部队中新成立了11个独立师和1个骑兵师,总兵力不断壮大,已形成了对国民党军的绝对优势。
===山海关、九门口战役===
1945年10月-11 ——11 月,把守东北大门的 [[ 八路军 ]][[ 山东 ]] 军区第7师等部在 [[ 杜聿明 ]] 指挥的13军和52军攻击下失利。
===锦州战役===
1946年1-2 ~2 月,毛泽东指令林彪亲自组织一个战役阻止国军疯狂推进的势头,但因各种条件限制,东北八路军全线撤退,一路丢弃 [[ 锦州 ]] [[ 沈阳 ]] 等重要城市,这个战役未能组织起来,被迫放弃。
===沙岭战斗===
1946年2月, [[ 辽宁 ]] 南部 [[ 盘山沙岭 ]] 的八路军1个纵队(4纵9个团)围攻新6军1个团,未能歼灭,自身伤亡3倍于敌(国军宣称共军伤亡上万人),失利。
===秀水河子战斗===
===四平街战斗===
(即一战四平),1946 年4-5 年~5 月,此战被毛泽东提高到 [[ 马德里保卫战 ]] 的高度,强令林彪打阵地战,为政治谈判服务,但最终以伤亡8千人的代价失利,放弃 [[ 四平 ]] [[ 长春 ]] 等重要城市,主力一路惨败到 [[ 松花江 ]] 以北。 
拉法、新站战斗
[[ 拉法 ]] 位于 [[ 吉林省 ]] 蛟河市以北9公里,新站在拉法以北6公里,它们是长图( ([[ 长春 ]] 至图们) 和拉滨( 拉法至 [[ 哈尔滨) ]]) 线上的一个 [[ 铁路枢纽 ]] 。1946年6月7日,东北民主联军一师和二师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指挥下,歼灭国军71军88师263团另1个营,终止了国军继续向北满东满地区挺进的势头,从而在松花江两岸达成战略均势,东北民主联军转入休整和剿匪,建设后方。 辽东、辽南扫荡战,1946年秋冬,国军在中长路正面得手巩固对北面共军的平衡态势后,将机动兵力转用于后方的辽东、辽南地区,对肖华所部沉重打击,国军52军2师占领了辽宁最后一个要地丹东(当时叫安东卫),辽东、辽南地区的八路军被迫向临江地区转移,被压迫到 [[ 长白山 ]] 附近的中朝边境深山地区,处境极为困难。
===新开岭战役===
1946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司令员 [[ 胡奇才 ]] )在辽宁省宽甸县西北之新开岭地区,歼灭来犯之国民党军第52军的第25师8900余人,其中俘5800余人,4纵伤亡2128人。此役首创东北民主联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师的范例,初步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25师是杜聿明的起家部队,所以这次失利对他打击很大。此次战役的胜利,严格说来,并不是依靠良好的战略预见与组织,一开始的南满兵力就呈分散状态,4纵分兵把守要隘,过于依靠 [[ 摩天岭 ]] [[ 连山关 ]] 等天险,过低的估计了国军的攻击力,结果连遭挫败,包括前面的右路辽南独立师也被打散,左边的3纵打得也不好,搞得林总很上火,但4纵很快的 吸取了教训,大胆诱敌到新开岭并调来10师集中兵力围歼。前面的摩天岭,双岭子战斗,都没有打赢,尤其摩天岭,地势上,新开岭再险也没有摩天岭险,以11师,12 师能堵得住25师,这应该打问号的,至少心里是打鼓的。
为了掩护后方机关,仗必须要打,在 [[ 新开岭 ]] 打至少还能打个伏击,消灭一部敌人,从这点推测,新开岭的是无奈之下被逼出来的,胜与不胜,没有把握,是在战斗过程中看到了全歼25师的可能性,而后经过努力将其变成事实,事后的评论一致认为,这次战役的胜利是集中兵力思想的体现,但4纵这次并没有集中那么多的兵力,事实上也没有,战胜后, 甚至连民主联军自己都纳闷,认为是侥幸,以4纵的实力,打一个团应该比较稳妥的(不幸的是,26日的赛马战斗,竟然还让敌军跑掉了) ,所以,新开岭的胜利对毛泽东来说也是个意外的收获,他在电报中强调凡是大一点的仗(暗示新开岭)都要集中10个8个乃至12个团的兵力也是一种顺水推舟的做法,但不管怎么说,民主联军4纵战斗中所表现破釜沉舟的勇气仍然值得称道的。52军2师只顾一味乘虚抢占安东,未与25师作时间上,空间上相得益彰的配合行动,让解放军得以集中兵力围歼25师,要说到责任,也是指挥这两个师的军长 [[ 赵公武 ]] 的责任。德惠战斗,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的二下江南战役的组成部分。
1947年2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在炮火支援下,对德惠守敌发起进攻。由于轻敌麻痹,准备不足,步、炮、坦协同不好,仓促投入战斗,激战3天,未能取得战斗胜利,被迫停止攻城回师江北。德惠守敌为国民党军新1军第50师,下辖148、149、150团和炮兵、通讯兵、骑兵等直属队,加上两个地方保安团共约7000余人。50师全部是美式装备。此战民主联军军集中了4个师、80门火炮,可以说是绝对优势。部队刚打了胜仗,士气旺盛。但是攻坚却失利了。六纵干部战后深刻检讨了经验教训。主要是:思想上麻痹轻敌,敌情不明,准备不足。战前认为德惠守敌只有第150团残部,且是孤立之敌,可能一打就跑,没有想到他会坚守。新1军是王牌主力,尤其擅长组织防御作战。而六纵是第一次有炮兵配合作战,过去也没有打过城市攻坚战,在轻敌思想的支配下,采取了莽撞的打法。 平分兵力火力,四面围攻,没有主攻方向。
[[ 德惠战斗 ]] 是东北战场上第一次大规模步炮协同作战。纵队各级指挥员及参谋人员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不懂得较大口径火炮及坦克的技术性能和战术性能,连什么叫“射击诸元”都不明白,就更不懂得步兵与炮兵、步兵与坦克如何进行协同作战了。因此,纵队在部署兵力兵器时,即将炮兵分散配属给各师、团,笼统地规定了炮兵何时进行试射,何时进行效力射(即火力准备),在奏效后开始总攻击。事先既没有进行步炮、步坦协同作战的图上作业,又没有共同勘察地形,也没有明确炮火射击与步兵冲击的目标,没有提出炮火射击时间与步兵接敌运动、冲击时机如何协调一致的要求;只要求炮兵进入阵地后,1个小时就开始试射,炮兵根本没有必要的准备时间。
两次隆化战斗,这是东北民主联军冀热辽军区主力部队和国军第13军的两次较量,此战虽然对全局影响不大,但对民主联军11纵的战斗力锻炼和提升有极大意义,尤其是11纵出了一个全军英模董存瑞,正是在隆化战斗中光荣的。隆化当时属于热河省,是热河首府 [[ 承德 ]] 北部的重要屏障。
1947年5月上旬,散布在冀察热辽各地正在开展土地改革和剿匪反霸的各部队开始向热河西部集中。前线指挥部决定首先围歼在围场被孤立起来的国军第十三军第四师第十团第三营和当地保安队。到五月十五日,冀察热辽军区第十三旅激战一天后成功歼灭了围场国军守军。在胜利鼓舞下,前方指挥部决定扩大战果去夺取隆化,这个任务交给了冀察热辽第十七旅。十七旅(旅长 [[ 周仁杰 ]] ,政委 [[ 谢镗忠 ]] )的前身是 [[ 八路军 ]] 的老部队。第四十九团的前身是陕甘宁教导二旅的第一团第一营,此前这个团是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第一营,如果再向前追溯,其光荣历史可以一直追寻到井冈山斗争时期;第五十团的历史虽然比第四十九团短,但同样是一个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抗战时期冀中第十八团。本来十七旅还有一个第五十一团,这个团是刚从地方民兵改编成的部队,此时只存在在十七旅的编制上,并未参加第一次隆化战斗。
在第一次隆化战斗前夕,国军第十三军第四师第十团团部带领下属两个营驻守隆化(另一个营在十团副团长带领下驻守围场,此时已经被冀察热辽十三旅围歼)。五月十九日黄昏时分,冀察热辽十七旅占领了隆化东南、东北的进攻出发阵地。二十日零点,部队开始进攻,四十九团迅速占领了东山和城东南守军前沿阵地,战至黎明,部队打垮了国军保安队,突入隆化城内,在随后半天的白昼战斗中又夺取了一半城区。21日夜,17旅几乎占领了全部隆化城区。22日上午,16旅的一个团——47团奉命前来增援17旅。当天夜晚,17旅再次发动总攻,三个团同时出击,不过收效不大,部队在突击中遭到守军炮火杀伤,减员很多,致使17旅在23日一天都无法再组织起像样的进攻,还不得不再次向前指求助,要求把整个预备队16旅都调来参战。23日,冀察热辽军区前指的参谋长黄志勇赶来察看战况,最后决定把16旅的其余两个团全部调来从苔山西侧进攻,与17旅南北夹击,最后解决苔山守敌。24日凌晨,17旅第三次总攻,这次进攻17旅进攻部队遭到隆化中学和苔山守军两面火力夹击,伤亡很大,而苔山西面的16旅又未准时发起进攻,因而战斗再次失利。24日双方对峙,前指副指挥黄永胜也赶来观察,不过黄永胜没有表示任何意见就离开了。当晚,程子华召集各旅指挥员开会,征求大家的意见,最后决定再调第5旅的13团参战,由黄永胜亲自指挥攻击。25日到28日,解放军连续发动了第四、第五次进攻,16旅对苔山南半部攻击;17旅从城区进攻,5旅13团从城北进攻隆化中学,战斗十分激烈。苔山守军以各种火炮连续炮击,给进攻的解放军造成惨重伤亡。5旅13团第一连在26日夜晚曾借夜色一度攻进隆化中学内,因为后续部队不能及时跟进,突破口被守军封锁,突入校内的部队除一部分撤出来外,其余人员在27日白天弹尽粮绝,全部阵亡。连续数天的战斗,解放军部队伤亡极大,仅17旅战斗减员就达1200多人,周仁杰回忆说:“以轮战方式逐次增加兵力,部队伤亡人数与日俱增……部队伤了元气,损失很大。” 29日夜,解放军发动了最后一次攻击,这次进攻再次没有结果。此时赤峰国军21师准备南撤,冀察热辽军区前指令各旅撤出隆化之围,赶往赤峰截击赤峰南下国军,隆化第一次战斗遂告结束。这次战斗,据周仁杰回忆,“毙伤敌人500余人,俘敌200余人”。但由于战前“侦察了解不够,没有攻坚的具体准备,又缺少统一的组织指挥,缺乏火炮弹药等,抑制造成攻城未克,打援未成,未能实现攻城打援的预定作战企图,而且伤亡人数达2500余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