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956
次編輯
變更
黄维垣
,無編輯摘要
1982年发现亚磺化脱卤反应,继而发展了全氟烷基亚磺酸盐和全氟烷基磺酰卤的化学。
==简历==
1921年12月15日 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
1938年9月至1943年7月 在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士学位,助教。
1947年4月至1949年9月 在广州岭南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讲师。
1950年2月至1952年6月 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哲学博士。
1952年7月至1955年6月 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1955年9月至今 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
1980年11月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4年7月至1988年6月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
1985年9月至1993年9月 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理事。
1986-1990年 中国化学会理事长。
1988-1995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
1989-1992年 化学学报(中,英文版)主编。
1992-1995年 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获奖==
获国防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 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1994年获 "何梁何利基金奖",
1997年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1名,博士研究生29名。
==领域简介==
1.甾体化学及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
黄维垣同志早年从事甾体化学及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 其中甾体化学工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这些工作也为中国甾体药物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有机氟化学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现氟化学中的亚磺化脱卤反应,获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从而发展了氟烷基亚磺酸, 氟烷基磺酰溴和磺酰碘的化学,并应用于有机化合物的氟烷基化反应,合成多种氟烷基取代的天然产物如甾体,糖类,氨基酸等, 多种氟烷基取代的芳杂环化合物, 包括卟啉, 杯芳烃等以及新的含氟单体等,并研究部分产物的性能。
2. 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编著<中国氟有机化学>一书。 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先后为氟油,氟塑料,氟橡胶, 含氟表面活性剂及氟碳代血液的国内研制成功作出重大贡献,这些工作对中国的核工业和航天事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并为中国氟化学工业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1947年,黄维垣与陈玉凤喜结良缘,同年进入广州岭南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课程,于1949年获硕士学位。其出众的科研才华深得系主任曾朝明教授的赏识,继而被推荐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期间,他在著名有机化学家L.F.Fieser 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甾体化学的研究,以出色的成绩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建立不久,满怀报国热情的他在得到学位后立即申请回国,希望用自己的学识为祖国的建设出力。不料美国移民局却以朝鲜战争为借口,拒绝了他的申请,无奈之下他只能继续留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但心系祖国一刻也没放弃回国的努力,直到1955年黄维垣才克服了重重困难,踏上了回国的路程。就在此时,他的妻子也得到了赴美留学的签证,为了能让丈夫早日实现报效祖国的夙愿,善解人意的她毅然放弃了自己多年赴美攻读研究生的梦想,而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
回国以后,黄维垣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在此期间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化学学报》和《中国化学》副主编、主编,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理事,上海市侨联主席等职,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回国初期,他继续从事甾体化学和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50年代末,为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他毅然放弃了自己所钟爱的专业而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安排,带领其他研究人员一起白手起家,开始了有机氟化学和含氟材料的研究。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研制成功包括氟油、氟塑料、氟橡胶、含氟表面活性剂、氟碳代血液等一系列含氟材料,并造就了一支优秀的氟化学研究队伍,在较短的时间里使中国的氟化学研究水平赶上了世界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为表彰他对氟化学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1986年于法国巴黎举办的氟元素发现100周年的纪念会上,被授予“MOISSAN”奖章。
研究
通过对亚磺化脱卤反应的深入研究,黄维垣及其同事们发现,此反应是通过单电子转移的机制进行的,反应过程中生成的全氟烷基自由基可以被许多有机分子所捕获,从而实现在分子中引入全氟烷基的目的。他们用各种类型的烯烃、炔烃和芳杂环化合物进行反应,在极其温和的条件下将全氟烷基引入到这些分子中,并对产物进行各种化学转化和性能测试。利用这些反应,他们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全氟烷基取代的天然产物,如糖类、甾体化合物、氨基酸、寡肽等以及一些氟烷基取代的芳杂环化合物、卟啉衍生物、冠醚、杯芳烃和许多含氟高分子单体。
在亚磺化脱卤反应的基础上,黄维垣等又进一步对全氟烷基亚磺酸盐及磺酰卤的化学进行了研究。此前,全氟烷基亚磺酸盐由于制备困难,故对其性质知之甚少,“亚磺化脱卤反应”的发现,为这一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实现全氟烷基亚磺酸盐、全氟羧酸、全氟磺酸及磺酰卤之间相互转化的一系列反应规律,首次合成了全氟烷基磺酰碘,并发现全氟烷基亚磺酸盐、磺酰溴和磺酰碘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产生全氟烷基自由基,由此发展了多种“全氟烷基化”手段,成功地实现了对烯烃和许多杂环化合物的全氟烷基化反应。这一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全氟烷基亚磺酸盐及磺酰卤的化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该工作已荣获199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人物评价
[[Category:化学家]]
[[Category: 黃姓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