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乌鲁木齐

移除 5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乌鲁木齐1.jpg|缩略图|居右|[http://www.114piaowu.com/upload/newsimages/2013_10/20131014143234_513.jpg 原图链接][http://www.114piaowu.com/upload/newsimages/2013_10/20131014143234_513.jpg 图片来源于114票务网]]]
'''乌鲁木齐'''简称“乌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和交通中心,是沟通新疆南北和连接中国内地与中西亚及欧洲的交通和通信枢纽,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和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是中国大陆综合实力排名第十六的新兴城市,同时也是中亚五国第一大城市。
[[乌鲁木齐]]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天山]]山脉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和东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东南部与[[吐鲁番]]地区交界。
 
乌鲁木齐历史悠久。“乌鲁木齐”为古准噶尔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点,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融合处。 乌鲁木齐东地下煤炭储量丰富,有“油海上的煤城”之称。
[[File:乌鲁木齐2.jpg|缩略图|right|[http://photocdn.sohu.com/20110624/Img311472372.jpg 原图链接][http://roll.sohu.com/20110623/n311472370.shtml 图片来源于人民网]]]
2002年3月9日,国务院批准调整乌鲁木齐市南泉区行政区划:(1)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乌拉泊街道和乌鲁木齐县的达坂城镇、东沟乡、西沟乡、阿克苏乡、柴窝堡乡归乌鲁木齐市南泉区管辖。(2)南泉区更名为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区政府驻地由鱼尔沟迁至达坂城镇。
2007年8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乌鲁木齐市,撤销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域面积由10900.77平方公里增至14216.3平方公里,米东区行政区域为原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的行政区域,面积3407.42平方公里;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与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五家渠市行政区域界线走向仍按原米泉市行政区域界线保持不变。 [2]
[[File:乌鲁木齐3.jpg|缩略图|right|[http://img2.utuku.china.com/600x0/travel/20170323/2c68cc28-e3e2-494f-9c35-4450c6453a1c.jpg 原图链接]
[http://www.xinjiangnet.com.cn/2017/0324/1790515_5.shtml 图片来源于新疆网]]]
乌鲁木齐市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处北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城市。辖区东毗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东南与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接壤;南在阿拉沟一带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和静县相邻;西邻五家渠市、昌吉州昌吉市;北以北纬45°线为界与阿勒泰地区相接,东北邻昌吉州阜康市、吉木萨尔县。地理坐标:东经86°37'33〃~88°58'24〃,北纬42°45'32〃~44°08'00〃。南北最长处约231千米,东西最宽处约176千米。全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3 788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391平方千米。
乌鲁木齐市三面环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自然坡度12‰~15‰,海拔680米~920米。[[亚洲]]大陆地理中心位于市南郊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村境内,地理坐标东经87°19′52″,北纬43°40′37″。[3http://www.urumqi.gov.cn/zjsf2/zrdl/49.htm 地理位置]2016-06-15 来源: 乌鲁木齐政府网</ref> 
[[File:乌鲁木齐4.jpg|缩略图|right|[http://pic.nipic.com/2007-08-30/2007830233949576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2336.html 图片来源于昵图网]]]
'''地形地貌'''
乌鲁木齐地势起伏悬殊,山地面积广大。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北部低。最高点天山博格达峰顶,海拔5445米;最低处在猛进水库的大渠南侧,海拔490.6米。两地水平距离75公里,高差4954.4米。山地面积占总面积50%以上,北部冲积平原不及总面积的1/10,市区平均海拔800米。
乌鲁木齐市区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东部有博达山、喀拉塔格山、东山;西部有喀拉扎山、西山;南部有伊连哈比尔尕山东段(天格尔山)、土格达坂塔格等。辖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大致分为三个梯级:第一级为山地,海拔2500-3000米或更高;第二级为山间盆地与丘陵,海拔1000-2000米;第三级为平原,海拔在600米以下。[4]
'''气候环境'''
'''秋'''
乌鲁木齐的秋天从8月24日开始。北部平原推迟10天,入秋后,天气环境比较稳定,天气不冷不热,温和宜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天山南北的瓜果汇集在乌鲁木齐。9月下旬以后,冷空气频频袭来,气温下降迅速。10月份昼夜温差增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民谣正是乌鲁木齐深秋气候的生动写照[24]
'''冬'''
乌鲁木齐城区的冬天,从头年11月3日到次年4月8日长达150天。乌鲁木齐市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由于天山屏障,冷空气往往滞留在盆地内,大雪飘飘,银装素裹,是乌鲁木齐冬景的一大特色,风采独具。南郊山前丘陵却有一条“暖带”,一月份气温要比市区高4、5度。这种独特的冬季气候条件,适应进行大棚蔬菜生产,而且南郊积雪长达175天,极易开展高山滑雪、高山冰场速滑和雪地“叼羊”、雪地“姑娘追”等冬季运动及旅游活动[5]
[[File:乌鲁木齐6.jpg|缩略图|right|[http://photocdn.sohu.com/20160927/Img469289943.jpg 原图链接][http://history.sohu.com/20160927/n469289942.shtml 图片来源于搜狐]]]
==自然资源==
乌鲁木齐地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按地质情况可划分为达坂城—柴窝堡洼地、乌鲁木齐河谷和北部倾斜平原三个区,形成地下水储存的良好环境。
乌鲁木齐地区冰川资源丰富,冰川素有“高山固体水库”之称,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河和头屯河上游的天格尔山以及东部的博格达山,储量73.9亿立方米,平均消融量1.23亿立方米。[6]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积的2.6% ;水域总面积362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 07% ;未利用土地
1784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 13% 。[7]
乌鲁木齐市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东有[[吐哈油田]],且地处准噶尔储煤带的中部,市辖区内煤炭储量就达100亿吨以上,主要分布在[[雅玛里克山]]、[[水磨沟]]、[[芦草沟]]等地,约占全疆总储量的四分之一,故乌鲁木齐又被称为“煤海上的城市”。此外还蕴藏丰富的各种有色、稀有的矿产资源。
截至2012年共发现各类矿产29种,129处矿产地,大、中型矿床30多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铜、锰、铁、黄金、石材、砂石、粘土、盐、芒硝、矿泉水等。盐储量2.5亿吨,芒硝储量1.1亿吨,盐和芒硝产于芒硝盐池,分东、西盐湖两部分;石灰岩储量1.2亿吨;锰矿储量2.2万吨。[8]
[[File:乌鲁木齐7.jpg|缩略图|right|[http://www.qiucinews.com/home/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40828/0025648ac06a1568dfb948.jpg 原图链接]
[http://www.qiucinews.com/home/content/2014-08/28/content_697301.htm 图片来源于龟兹新闻网]]]
==生物资源==
乌鲁木齐地区的森林资源在全疆相对较优,相当于全疆平均森林覆盖率的3倍,但与全国相比差距甚大。森林资源可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大类。天然林主要包括山地针叶林、河谷林和平原荒漠林;人工林主要包括以改造自然、保护农田、草场为主体的各种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和城市绿化林。[9]
截至2012年,有林业用地面积62477公顷,有林地面积35612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7%;疏林地面积18362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9%;灌木林地面积278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4%;育苗基地面积264公顷;城市园林及荒山绿化已达3226公顷。树种资源约90余种,主要有雪岭云杉、天山桦、密叶杨、白榆等。[9]
==动物资源==
乌鲁木齐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为各类动物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生存条件,是动物繁衍生息的丰富资源。各类野生陆栖脊椎动物约212种,其中鸟兽资源丰富,约有201种。荒漠动物群分布于本市低山地荒漠和冲积平原地带,主要有沙鼠、跳鼠、鹅喉羚、沙狐、狼等动物;河流、湖沼动物群分布在本市的河流、湖泊等水域,代表种类有[[灰雁]]、[[绿头鸭]]、黑鹳等动物;森林草原动物群分布在南山山地的森林、草原,主要有马鹿、野猪、棕熊、灰旱獭、石貂、野兔等动物;高原寒漠动物群分布于南山和东山高山地带的动物,主要有北山羊、雪豹、高山雪鸡等动物。乌鲁木齐分布的野生动物被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24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20种。[10]
==植物资源==
截至2010年,全市人口中,汉族人口2331654人,占总人口的74.91%,各少数民族人口780905人,占总人口的25.0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764092人,增长了48.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266633人,增长了51.85%。
截至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76887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2818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89378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57201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12]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311255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08183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30725人,增长49.51%。年平均增长率为4.10%。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610775人,占51.75%;女性人口为1501784人,占48.25%。全市人口中,汉族人口2331654人,占总人口的74.91%,各少数民族人口780905人,占总人口的25.09%。
'''第一产业'''
2012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2%。其中,农业产值23.45亿元,增长2.54%;林业产值1.48亿元,增长52.05%;畜牧业产值21.42亿元,增长7.94%;渔业产值0.87亿元,增长2.9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34亿元,增长13.76%[20]
2013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农业产值29.14亿元,增长4.2%;林业产值3.73亿元,增长19.4%;畜牧业产值22.70亿元,增长6.6%;渔业产值0.96亿元,增长2.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0亿元,增长25.9%。
乌鲁木齐已形成石化、冶金、纺织、机械制造、高新技术、建材、医药、食品、轻工业、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集群,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石化、冶金等产业的发展在同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已成为第二产业的支柱。第二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为38.8%。[[康师傅]]、[[可口可乐]]、阿尔卡特、SK、嘉里大通、大众、威立雅、惠普、[[西门子]]、韩国韩华、丹麦LM、[[丰田]]、意大利索克瑟姆、嘉士伯、统一、韩国大宇、汉莎航空、日本积水化学、法国液化空气等等,已有越来越多的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落户乌鲁木齐。
2012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8.49,比上年下降18.2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为54.52%,总资产贡献率为12.35%[20]
2013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9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在全部工业中,非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489.30亿元,增长21.8%;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304.70亿元,增长5.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98.05亿元,比上年下降6.9%;实现利润137.96亿元,下降11.1%。
==參考资料==
{{Reflist}}
<ref>[http://www.urumqi.gov.cn/zjsf2/zrdl/49.htm 地理位置]2016-06-15 来源: 乌鲁木齐政府网</ref>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13,6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