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749
次編輯
變更
《新青年》
,無編輯摘要
====1926年7月最后停办====
《新青年》刊行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末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它以激进的态度﹐投入了五四运动前后反对封建文化思想和传统的革命潮流﹐成为" “ 五四" ” 思想革命和 文学革命的重要阵地。
《新青年》创刊号发表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了" “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 ﹑" “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 六项希望﹐已经包含了以" “ 民主" ” 和" “ 科学" ” 两大思想为武器反对封建思想主张的萌芽。
曾刊载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李大钊的论文《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主义的胜利》,陈独秀的论文《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等。在宣传 [[ 马克思 ]] 主义、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呼唤人性的觉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青年》成为当时第一个全部用白话文宣传新思潮的刊物。1918年,鲁迅的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的《狂人日记》﹐充满了对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封建道德传统的批判精神。这篇小说和以后发表的《孔乙己》﹑《药》﹑《风波》等的出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标志《新青年》提倡的文学革命已经突破了单纯理论的倡导而走上了创作实践的道路。此后在《新青年》上发表新诗的还有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作人﹑ [[ 俞平伯 ]] ﹑ [[ 康白情 ]] ﹑ [[ 沈兼士 ]] ﹑ [[ 沈玄庐 ]] ﹑ [[ 汪静之 ]] ﹑ [[ 陈衡哲 ]] ﹑ [[ 陈建雷 ]] 等人。发表小说的除鲁迅之外﹐还有陈衡哲。《新青年》进行过关于旧剧问题的讨论﹐并发表了最早的话剧创作《终身大事》( ( 胡适作) ) 。刊物还开辟" “ 随感录" ” 一栏﹐专门刊登时评及针砭旧思想旧文化的短文随笔﹐鲁迅在这里发表了许多短文﹐成为杂文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的滥觞。
==思想倾向==
==创刊辞==
由陈独秀撰写,带有纲领性的政论。他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六方面要求: : 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 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 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 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 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 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时代影响==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 [[ 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 “ 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 ( 民主) ) 和塞因斯( ( 科学) )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 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 “ 赛先生" ” 与" “ 德先生" ” 。
==领导人物==
陈独秀(1879~1942),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生于1879年10月 9日,1942年5月27日卒于 [[ 四川 ]][[ 江津 ]] 。
1901年以后,三次留学 [[ 日本 ]] 。与 [[ 张继 ]] 、 [[ 苏曼殊 ]] 等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
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旋又襄助 [[ 章士钊 ]] 主编报纸,宣传排满革命思想。
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传播爱国民主思想和科学知识。
1905年在安徽与 [[ 柏文蔚 ]] 等组织岳王会,联络大批革命志士,为同盟会在安徽的发展打下基础。武昌起义前后,在杭州活动,曾起草革命檄文多篇。旋回安徽,先后任 [[ 孙毓筠 ]] 、柏文蔚都督府秘书长,大力改革官僚政治。失败后,又追随柏文蔚讨伐 [[ 袁世凯 ]] ,遭挫折,逃亡上海,继续探求救国救民道路。
1915年创办《青年》(后改名为《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猛烈抨击儒家伦理道德、旧文学和旧教育,掀起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这既弥补了辛亥革命的理论不足,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拓了道路。
1919年五四运动后,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5月,在上海会见共产国际代表 [[ 魏金斯基 ]] ,开始发起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
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上,陈独秀当选为 [[ 中央局书记 ]] 。此后,在中共二大、三大上均当选为 [[ 中央委员长 ]] ,在四大、五大上当选为 [[ 中央总书记 ]] 。
1922年8月,在 [[ 杭州 ]] 召开的中共中央特别会议上接受共产国际决定,由反对国共合作转为拥护国共合作,旋即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1925年领导五卅运动。10月,鉴于 [[ 国民党 ]] 右派猖狂反共,在中共中央四届二次会议上,主张中共退出国民党,被共产国际否决,遂在主持中央工作中推行退而不出、办而不包的方针,在一系列事件上向 [[ 蒋介石 ]] 退让。
1927年3月,参与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4月5日,就所传蒋介石要袭击工人武装事,与 [[ 汪精卫 ]] 交涉,并与汪发表联合宣言,称国民党" “ 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 ” ,麻痹了人民对蒋介石反共阴谋的警惕性。翌日赴汉,反对 [[ 武汉 ]] 地区工农运动" “ 过火" ” 行为。7月辞总书记职。9月秘密返回上海。11月致函中共中央,建议工农运动应偏重经济斗争,不可存" “ 以暴动取得政权" ” 的幻想,遭中央驳斥。
1929年,在中东路事件中,反对作" “ 拥护苏联" ” 的说教式宣传,被中央拒绝。
从1929年5月开始,陈独秀与 [[ 彭述之 ]] 等接触到托洛茨基主义的文件,转向托派,激烈抨击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中推行的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10月,中共中央曾对他提出警告,他仍坚持己见,同年11月被开除出党。
1931年5月初,托陈取消派与 [[ 莫斯科 ]] 归国留学生托派小组织举行统一大会,成立" “ 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 ” ,在上海设中央机构,陈独秀任总书记,并发行刊物《火花》。
1932年,在上海淞沪抗战中,以托派中央名义支持抗战,谴责蒋介石卖国独裁,并向中共中央提议联合领导反日运动。
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狱。拥护国民党领导抗日,拥护国共合作,与坚持打倒国民党、反对国共合作的托派中央决裂,并一度在武汉独立进行政治活动,联络民主人士和抗日军队,企图组织" “ 不拥国、不阿共" ” 的第三势力。
1938年,被 [[ 王明 ]] 、 [[ 康生 ]] 诬陷为日本间谍,从此与中共彻底决裂,并撰文抨击中共执行的农村游击战争的抗日路线。7月入川,晚年贫病交加,仍不断撰文谴责I.V. [[ 斯大林 ]] 肃反扩大化,彻底否定无产阶级专政,赞扬英美议会民主制度,表示要彻底推翻" “ 我辈以前的见解" ” ,认为V.I. [[ 列宁 ]] 、L.D.托洛茨基的理论,不适用于中国、 [[ 俄国 ]] 和 [[ 西欧 ]] 。著作编为《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