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抗美援朝战争

增加 12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进攻台湾。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向安理会提交了议案,授权组成“[[联合国军]]”帮助韩国抵抗朝鲜军队的进攻。在苏联代表因抗议联合国拒绝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成员国而自1950年1月起缺席的情况下,动议以13对1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美国提案,要求各会员国在军事上给韩国以“必要的援助”。“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导,其他15个国家也派小部分军队参战。7月5日美军参加了第一场对朝鲜的战役。
朝鲜人民军处于节节胜利,先后发动了汉城战役、 [[ 铁原 ]] 战役、 [[ 大田 ]] 战役和 [[ 洛东江 ]] 战役,占领了韩国90%的地区和92%的人口,把韩、美军压缩到洛东江以东约一万平方公里的大丘、釜山间的狭小地区。8月31日,又发动了 [[ 釜山 ]] 战役,先遣部队打到了北纬35度线上,但是此后战局处于胶着状态。
===美军越过三八线、威胁中国安全===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 [[ 周恩来 ]] 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遣责美国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号召“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类,尤其是东方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奋起,制止美国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 7月6日,周恩来再次发表声明,指出 [[ 联合国安理 会6 会]]6 月27日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为非法,中国人民坚决反对。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并在14日发出《关于举行 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的通知》。抗美援朝运动开始波及全国,形成第一个高潮。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于7月13日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13兵团及其他部队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后又调第9、第1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分别集结于靠近津浦、陇海两铁路线的机动地区。
1950年9月15日,美军第10军于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 [[ 仁川 ]] 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后退。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 [[ 麦克阿瑟 ]] 认定中国不敢出兵与美国对抗,所以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19日占领 [[ 平壤 ]] ,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 [[ 鸭绿江 ]] 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
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0月19日晚, [[ 彭德怀 ]] 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第39、第40、第42军(以后又增调了第50、第66军)和炮兵第1、第2、第8师以及一个高射炮团、两个工兵团,分别从 [[ 安东 ]] [[ 长甸河口 ]] (今上河口)和 [[ 辑安 ]] 等地,先后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北部地区。第13兵团过江后,于10月20日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驻军朝鲜后的第一仗。
==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 [[ 司令员 ]] [[ 政治委员 ]] 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
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 [[ 朝鲜人民军 ]] 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
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第一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 [[ 韩国国军 ]] 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
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战役,以1个军的主力配合朝鲜人民军在东线进行阻击,集中5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 [[ 清川江 ]] 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15000多人。
====第二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
西线六个军主力在清川江地区。东线3个军师在 [[ 长津湖 ]] 地区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放弃平壤、 [[ 元山 ]] ,退至“三八线”以南。
“联合国军”虽然已经发觉志愿军入朝参战,但却估计志愿军参战只不过是为保卫边界。11月24日,“联合国军”发起旨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将“联合国军”诱至预定地区后,立即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被迫弃平壤、元山,分从陆路、海路退至“三八线”以南。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36000多人。
====第三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突破“ [[ 三八线 ]] ”,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进行的进攻战役。
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占领韩国首都汉城(今首尔),并适时停止了战役追击。第三次战役共歼敌19000多人。
志愿军连续取得三次战役胜利后,主力转入休整。“联合国军”发现志愿军补给困难、第一线兵力不足,便迅速补充人员、物资,调整部署,于1951年1月25日恢复攻势。志愿军立即由休整转入防御,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展开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战线顽强抗击,集中6个军在东部战线横城地区实施反击,但未能打破“联合国军”主要方向上的进攻。
第二阶段,为了以空间换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遂在全线转入运动防御,抗击消耗“联合国军”。3月14日,中朝人民军队撤出汉城。麦克阿瑟同杜鲁门在侵朝政策上发生严重分歧,杜鲁门于4月11日撤销麦克阿瑟的职务,任命 [[ 李奇微 ]] 为“联合国军”总司令。4月21日,将“联合国军”扼制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第四次战役志愿军虽有较大损失,但仍歼敌7.8万多人。
====第五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于1951年4月22日发起,至6月10日前后结束,历时50天,战役的结果是志愿军和人民军将“联合国军”从三八线附近地区打退到汉江南岸地区,但又被“联合国军” 推回到三八线南北地区,志愿军和人民军共歼灭 “联合国军”8.2万余人,自身作战减员8.5万余人。
志愿军由于第19、第3兵团的到达 [[ 和原在元山 ]] 地区休整的第9兵团重返前线,兵力已居优势。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的指导方针,歼灭其有生力量,夺回战场主动权。发起第五次战役。首先集中志愿军11个军和人民军1个军团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再次越过“三八线”,直逼汉城;接着,志愿军又转移兵力于东线,后,中朝人民军队,向北转移,至6月10日,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8万多人。
经过7个多月的军事较量,美国政府已认识到如将主要力量长期陷于朝鲜战场,则对其以 [[ 欧洲 ]] 为重点的全球战略极为不利;加上国内外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因此,决定转入战略防御,准备以实力为基础,同中朝方面举行谈判,谋求“光荣的停战”。
6月初,美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中朝方面作出了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敌对行动的表示。中朝方面,经过五次战役,也深感在技术装备上,中朝人民军队仍处于劣势。在现有武器装备条件下,要想在短时间内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是困难的。鉴于美国已表示愿意谈判,于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战争指导思想和在军事上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据此,适时进行战略转变,由运动战为主转变为阵地战为主,由军事斗争为主转变为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双管齐下”。在作战指导上,还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由打小歼灭战逐步过渡到打大歼灭战的方针。
====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
1951年7月26日,停战谈判讨论军事分界线问题时,竟企图以军事进攻迫使朝中方面就范。8月中旬~10月下旬,“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连续发动了夏、秋季局部攻势。并从8月开始,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为打破美国 [[ 空军 ]] 的空中封锁,保障交通运输,志愿军发起了“反绞杀”斗争。
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1年8月18日至10月22日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展开,依托野战工事抗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局部进攻的作战。在此期间,中朝人民军队为配合停战谈判,还进行了战术反击作战。“联合国军”方面,于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达成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协议。
===国内经济===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以后,1950年11月15日, [[ 中财委 ]] 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经中央同意,确定战争期间财政经济的工作方针是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国内经济建设准备工作得到进一步的突出和加强,1952年明确了“边抗、边稳、边建” 的方针。
1950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1.1%,次年增至43.0%,为建国后的最高峰。直至1952年,经济建设费才略微超过了国防费。至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827.2亿元,比 1949年增长77.5%,钢产量135万吨,居世界第18位,粮食产量3088亿斤,居世界第一位。
===军事建设===
1950年8月26日,周恩来在检查 [[ 东北边防军 ]] 工作的国防会议上强调,各军兵种都要有深刻的战争思想,并立即着手拟定三年建设计划。 [[ 人民解放军 ]] 各军兵种随即确定了自身的发展规划,开始大规模扩编或改装部队。海军于10月下旬形成了三年发展规划。
1952年1月,根据朝鲜战场的战局发展情况,人民解放军在进行大规模精简整编的基础上,着手拟定新的发展规划。7月,中央和军委批准了总参谋部拟定的1953~1957年五年军事建设计划纲要。到1958年,在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空军占总员额的12.2%,海军占5.8%,炮兵占4.8%,装甲兵占2.3%。
1950年开始,中国先后从苏联接收和进口各种火炮4000余门,观测指挥器材也初步配套,并新组建了 [[ 防坦克歼击炮兵师 ]] [[ 火箭炮兵师 ]]
1950年11月到1955年4月,中国从苏联共购入30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到1954年初, [[ 人民空军 ]] 有28个航空兵师70个航空兵团,各型飞机3000余架。到1955年底,人民解放军用进口和仿制的苏式武器,共换装和装备了106个步兵师,9个骑兵、守备、内卫师,17个地面炮兵师,17个高炮师,4个坦克、机械化师,33个航空兵师和9个舰艇支队。
到抗美援朝战争停战时,先后参战的志愿军部队已经达290多万人。至1953年8月,经受过抗美援朝战争锻炼的部队占全军部队的比例,步兵为70%以上,空军为41%,炮兵为73%,装甲兵30%以上,高射炮兵为60%以上,工兵为57%,铁道兵为100%,公安部队为11.7%。
电影有:《飞虎》《上甘岭》《长空比翼》《友谊》 《三八线上》 《烽火列车》《奇袭》 《英雄坦克手》《英雄儿女》 《打击侵略者》 《碧海红波》 《激战无名川》
《长空雄鹰》《心弦》《心灵深处》《战地之星》《毛泽东和他的儿子》 《神龙车队》《铁血大动脉》《北纬三十八度》《三八线上的女兵》等。
纪录片有:《共和国战争——抗美援朝秘史》《较量》《半个世纪的回响》《鸭绿江边的记忆》《没有铁丝网的战俘营》《跨过鸭绿江》《断刀——朝鲜战场大逆转》等。
246,4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