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杏花岭

增加 11,480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杏花岭区是中国山西省太原市辖区,与迎泽区同为太原市的中心城区,宋建太原古城部分处于杏花岭区之中。杏花岭区是在199…”
杏花岭区是中国山西省太原市辖区,与迎泽区同为太原市的中心城区,宋建太原古城部分处于杏花岭区之中。杏花岭区是在1998年原北城区的基础上建立的城乡一体化城区,位于太原市东北部,居汾河之畔,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8'~112°47',北纬37°52'~37°59',西北部与尖草坪区新城街道、阳曲镇、尖草坪街道为邻,北部与阳曲县的侯村乡交界,东部与寿阳县平头镇毗邻,南部与迎泽区的郝庄镇以及市内的柳巷街道、庙前街道相毗,西部以汾河为界与万柏林区隔河相望,属温带季风性气候。

杏花岭区辖10个街道、2个乡,面积146平方公里,人口59万人。境内有牛驼寨烈士陵园、明太原城垣遗迹、督军府等旅游景点,曾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等。

==名称沿革==

杏花岭原本不是一条街,也不是一个街名,而是一个花园林苑的名称,是诞生于五、六百年之前的明晋王府花园之一。当时的杏花岭,确实是个有坡有岭,遍植杏树,令人赏心悦目的去处。它与毗邻的松花坡,亦称松花园,相映为趣,堪称太原城中的园林之最。

据记载,早年的杏花岭,地处晋王府城内东南隅。每逢仲春之际,坡岭翠绿,杏花簇簇,绿红掩映,香气喷溢,简直是一个杏花的世界。后来,晋王府城寿终正寝,杏花岭也逐渐荒芜。直至清中叶之后,这里又慢慢地得到开发,杏树、榆树成林,成为太原城中的一片公共林地。大约是在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山西农林学院垦植杏花岭一百余亩林地,作农林试验场,栽培新的苗木。民国八年前后,晋军的两个团在这昔日的杏花岭和松花坡的树林中进行军事演习,可见这片林地之大了。

日本侵略军攻陷太原后,看中了杏花岭这块风水宝地,砍伐林木修建神社。40年代初,这些侵略军又将杏花岭北坡上的林木砍伐一净。为掩饰其掠夺行为,他们在这被砍伐殆尽的岭坡上修建了简陋的体育场,供在并日人和军队操练服务。

日寇投降后,阎锡山又在这个所谓的体育场上,修筑碉堡加固城防。太原解放前夕,这个体育场则成为阎军固守太原、困兽犹斗的炮兵阵地。一个延袭数百年的林木茂密,花香鸟语的闹市中的良好自然景观,就这样在短短的十多年间,葬送在日本侵略军和反动军阀的魔掌之中。日军投降及太原解放,这里已是树木凋零、花卉无几、满目苍夷的荒坡秃岭。

太原解放之后,人民政府和太原人民,在这片荒坡之上重新修建了体育运动场,以其原称杏花岭命名,全称杏花岭体育场。

对于美好的东西,人们总是怀念不忘的。杏树、杏花虽一去不返,土坡土岭虽已湮设为平地,然而,这使人向往的名字——杏花岭,却演变为街名流传了下来,给太原的人们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杏花岭区在1927年太原置市之前属北城区,北城区境属阳曲县地,县署即设在今府西街(旧县前街)北侧。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太原建市后地属太原市、阳曲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全市划为16个行政区,统称“内八区,外八区”,当时内八区的四、五、六、七区和外八区的六、七、八3个区大部为北城境域。

解放前,阎锡山统治下的太原,行政区划实行闾邻制,全市分为内八区和外八区,内八区为城区,外八区为郊区,该区属于内八城区,下设主街、自然街、闾。

太原解放后,太原市人民政府将16个区合并为8个区,内三区(区政府驻五福庵)、内四区(区政府驻精营东边街)和外四区(区政府驻上北关)部分境域属北城区管辖范围。

1950年2月,8个区又合并为4个区,第二区(区政府驻典膳所)及第三区(区政府驻上北关)部分境域属北城区管辖范围。

1954年6月,第二区更名为北城区。

1956年,区政府改为区人民委员会。

1960年8月,撤区改置人民公社,北城区划分为向阳、尖草坪、巨轮三个人民公社。

1961年5月,撤销三个人民公社恢复北城区人民委员会建置。

1969年9月易名为北城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以来,为促进太原的现代化的建设,对原来区划进行了多次调整,在县区以下建立了基层政权组织,农村设乡、镇,市区设街道办事处。

1976年,区政府机关由五一路迁至解放路358号今址。

1981年终止北城区革命委员会职权,成立北城区人民政府。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打破城郊分设的格局,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强化中心区的对外辐射功能。

1997年5月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33号)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杏花岭区:辖原北城区的涧河、三桥、鼓楼、坝陵桥、大东关、职工新村、敦化坊、巨轮9个街道,原南郊区的杨家峪乡及原北郊区的中涧河、小返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解放路。1998年元旦正式成立。我区由原来北城区更名为杏花岭区,太原市原北城区辖15个街道:涧河街道、鼓楼街道、职工新街街道、南寨街道、大东关街道、三桥街道、光社街道、坝陵桥街道、古城街道、杏花岭街道、尖草坪街道、敦化坊街道、巨轮街道、上兰街道、迎新街街道、

1998年底,杏花岭区辖9个街道办事处,364个居委会,3个乡,51个村委会,60个自然村,全区人口47.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44.7万,农业人口2.9万,全区面积170.2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32.2平方千米。

2000年,杏花岭区辖9个街道、3个乡。总人口520702人,各乡镇街道人口: 巨轮街道 75614 、三桥街道 77952 、鼓楼街道 32471、 杏花岭街道 32981 、坝陵桥街道 33676、 大东关街道 42497、 职工新街街道 41849 、敦化坊街道 74601 、涧河街道 68392 、杨家峪乡 16937、 中涧河乡 16880 、小返乡 685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杨家峪乡改设街道办事处,调整后杏花岭区辖2乡10个街道办事处。

截至2004年12月31日,杏花岭区辖10个街道、2个乡:涧河街道、三桥街道、职工新街街道、杏花岭街道、坝陵桥街道、大东关街道、鼓街道、敦化坊街道、巨轮街道、杨家峪街道;中涧河乡、小返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杏花岭区位于太原市区东北部,居汾河之畔,是太原市的中心城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12°38'~112°47',北纬37°52'~37°59',西北部与尖草坪区新城街道、阳曲镇、尖草坪街道为邻,北部与阳曲县的侯村乡交界,东部与寿阳县平头镇毗邻,南部与迎泽区的郝庄镇以及市内的柳巷街道、庙前街道相毗,西部以汾河为界与万柏林区隔河相望。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杏花岭区地形北、东部高,西南部低,海拔在800米--1670米之间。东部丘陵较多,属太行山支脉系舟山延续,山势缓和,基本属于黄土丘陵,山坡和山间谷地被黄土层覆盖,构成黄土沟谷、洪积盆地、冲积扇等多种地貌特征。区内有东山前的城关断裂和汾河西侧的新城断裂。

===气候特点===

杏花岭区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干燥,全年日照2808小时,无霜期120-180天,结冰期年均155天,年平均气温9.8℃。春冬季风日较多,多为西北风和偏北风,风力一般为5-6级,有时可达8级,6级以上大风年均47天,由于气候干燥,大风出现往往伴着风沙。秋季风日很少。

===煤炭资源===

杏花岭区辖区矿产资源有煤炭、石膏、耐火粘土、铝钒土等多种矿产。

煤炭资源瓦斯含量低,含煤地层及煤层稳定,埋藏较浅。耐火粘土已探明储量1058.8万吨。其中上表产地4处(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3处),保有储量1044.9万吨,工业储量649.4万吨。

==生产总值==

“十五”期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78974万元,财政总收入达到606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81元,工业总产值达到41684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2106万元。全区三次产业之比达到0.1:34.4:65.5。商贸服务业繁荣,第三产业发达。阳光、江南、中联等一批大型商贸集团涌现,北京华联、美特好等诸多大型连锁超市兴起,国贸、华宇精品、中盛国际、中联世纪广场等一大批标志性楼宇建成,全区初步形成了“东起五一路,西至新建路,南连府东、府西街,北接北大街”的中心商务圈。该区工业基础雄厚,区内拥有山西机床厂、晋安化工厂、太原矿山机器厂、太原机车厂等一批省市大型企业,产业技术工人资源非常丰富,各类机加工能力和研发能力优势明显。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特色种植、养殖取得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

2010年杏花岭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271218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9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03万元,比2009年增长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12423万元,比2009年增长25.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95758万元, 比2009年增长9.0%。三次产业的比重是0.1:22.6:77.3。

==教育科研==

区内教育资源雄厚,拥有太原大学等2 所大专院校,中学11所,小学78所,幼儿园79所,特教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驻地大专院校14所,成人院校、职工大学12所,种类民办学校48所,社区教育学院1所。

2010年,杏花岭区投入教育经费31366万元,比2009年增长45%。41所学校50栋校舍加固项目全部完工,6所新建项目积极推进。实施了中小学生安全饮水工程和全区中小学生免费体检。

2010年,杏花岭区投入科技研发经费1436万元,比2009年增长30%,其中,农业科技项目2项经费500万元;社会发展科技项目18项经费800万元。专利申请量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551件。研发投入75320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

==文化体育==

文化设施健全,文化宫、青年宫、影剧院、歌舞厅等现代娱乐设施遍布全区,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2010年,杏花岭区在春节、元宵节开展了“创宜居环境 建和谐城区”系列文化活动、举办2010中国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活动、第七届全民健身体育节。

==获得荣誉==

自1998年建区以来,杏花岭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和“全国青年文明社区示范区”等。

==参考资料==
65,43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