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国内建设
1925年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会议上,他们和斯大林为首的主流派公开对抗,却以失败告终。季诺维也夫于是重新联合托洛茨基,并和列宁遗孀克鲁普斯卡娅等人结成反对派联盟,共同和斯大林集团斗争,1927年12月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被先后开除出党,1929年布哈林“右倾投降主义集团”也被赶出政治局。
===''' 国内 实施 建设'''===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1928年起进行计划经济建设,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коллективизация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方针。要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为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随着斯大林地位的牢固确立和苏联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由于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1937至1938年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此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大批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被加以各种罪名,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迫害;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1937—1938年间审理的要案主要有:以中央委员皮达可夫、拉狄克为首“反苏托洛茨基中心”;以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为首的“反苏军事中心”;以前政治局委员布哈林、李可夫为首的“右派—托派反苏联盟”。这些案件的被告都以“人民公敌”的罪名被判处死刑。
莫斯科大审判一共3次,它是1937-1938大清洗的高潮剧目,三次大审判的被告人数分别为16、17、21。除第二、三次各有3人获有期徒刑外,其余被告全部枪决。当年著名的列宁遗嘱中提到了6位苏共领导人,最后除斯大林外,另外5人: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达可夫,全部在三次大审判中被处决(托洛茨基因流放海外缺席审判,但后被刺杀)。此外,领导十月革命的第6届中央委员会成员中有2/3被枪决;11大中央委员会的27人有20人被枪决;15大政治局的7人,除斯大林外,6人被枪决或暗杀;第1届苏维埃政府的15名成员中,除5人已去世外,除斯大林外的9人全部遭枪决。大清洗中红军指挥人员和政工人员有4万余人被清洗,其中1.5万人被枪决,包括了5名元帅中的3人、4名一级集团军级将领中的3人、12名二级集团军级将领的全部、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97名旅长中的221人。1936-1938年间,苏共一半的党员,约120万人被逮捕。斯大林对列宁时期的老布尔什维克的清洗,其实并非始自大清洗。早在1929-1931年的清党运动中,就有25万人被开除党籍。大清洗冤死的不仅是无数苏联本国干部和群众,还有库恩·贝拉等侨居苏联的外国共产党人,包括[[中国]]一大批在苏联工作、学习的干部和学生,以及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的许多工作人员,李正文、姚艮等被关押数年才获平反,吴先清等不幸遇难。大清洗时期,不仅在人文领域,就是科技工作者也未能逃脱厄运,世界闻名的育种学家农业科学研究院第一任院长瓦维洛夫、植物学家[[米歇耶夫]]、著名外科医生[[科赫]]、坦克设计师[[扎斯拉夫斯基]]、无后坐力炮发明者[[库尔切夫斯基]]、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第一批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者火箭科学研究所所长[[克列伊梅诺夫]]、喀秋莎火箭炮的发明者[[朗格马克]]、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实用矿物学创始人[[费多罗夫斯基]]等也都被处死或逮捕。
1938年末大规模的捕杀浪潮平息下来,也在不同程度上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1939年3月,联共(布)召开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斯大林在会上作关于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强调指出:“把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雅基尔]]、[[图哈切夫斯基]]、布哈林和其他恶棍之类的间谍、杀人凶手和暗害分子从苏维埃组织中清洗出去,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他又说:“决不能说,在进行清洗时没有犯过严重的错误。遗憾的是,所犯的错误竟比原来预料的还多。毫无疑问,我们今后已不再需要采用大批清洗的方法了。但是,1933-1936年的清洗终究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次清洗基本上产生了良好的结果。”由于斯大林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肃反运动的错误,而是继续把它当作巩固集权体制的必要手段,因此肃反运动的余波一直延续到战争前夕和战争初期,并在战后再掀高潮。
==='''二次战争'''===
1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