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沁河

增加 8,011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自北向南流经山西高原的沁源县、安泽县等地。于晋城市沁水县、阳城县润城镇进入太行山…”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自北向南流经山西高原的沁源县、安泽县等地。于晋城市沁水县、阳城县润城镇进入太行山区,经晋城市郊区后,出山西省境,东南流入河南省境,至济源市五龙口出山后,流入平原,东流经沁阳县、博爱县、温县,在武陟县城南方陵村注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2900平方公里。全长485公里。

==历史起源==

据《山海经·北山经》载沁水(沁河)发源于谒戾之山: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

一说沁河发源于沁源县霍山东麓的二郎神沟,源头分水岭高程为2200米左右。据《沁河志》载:“活风村东北沟中石崖下一穴,出水湍急”,为沁河源头。河流在太岳山崇山峻岭间蜿蜒南下,穿越临汾市安泽县,在晋城市沁水县官亭圪堆附近进入晋城市,经阳城县至泽州县拴驴泉附近入河南省,由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出太行山至武陟县南贾村汇入黄河。[8]

在河南省焦作市境内,过境长90余公里。在济源市境内,岩溶发育,有泉水出露。沁河径流资源丰富,河口站多年平均流量49.5立方米/秒,其中基流量165.1立方米/秒,占总流量的32.5%,含沙量低,稳定可靠。

在武陟县境内,从小董乡的沁阳村流入境。流经小董、西陶、大虹桥、三阳、阳城、城关、木城镇、二铺营、北郭9个乡(镇),到北郭乡的方陵村注入黄河,过境长34.9公里,河床宽330~1200米。沁河在1948年前后,还是常流河,60年代以后,由于上游建闸挖渠引水灌溉农田,到本县境内经常断流,成为“季节河”。最大洪水1982年为4280秒/立方米。

==河道特征==

干流河道分为四段:河源至安泽飞岭,长131公里,平均比降8‰,河床多砂砾石,河谷宽400~1000米,两岸山高50~100米;飞岭至护泽河口,长179公里,平均比降2.4‰,上段谷深流曲。

下段穿行润城盆地,河谷一般宽200~500米,两岸山高50~150米,已建灌溉兼发电的水轮泵站多处;护泽河口至五龙口,长85公里,平均比降3.6‰,河道斩切太行山,穿行于宽约200~300米的峡谷之间,两岸崖壁陡立,水流湍急,河段内石灰岩地区溶洞水发育,最大的马山泉,流量达4立方米每秒;五龙口至沁河口,长90公里,平均比降0.5‰,河道流经冲积平原,通称沁河下游河段,在博爱县北金村附近接纳最大支流丹河。

沁河下游河道两岸筑有大堤,全长150多公里,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武陟县木栾店附近临背河悬差7~10米,与黄河干流下游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

==主要河流==

===山西省境===

山西省境内,沁河的主要支流有丹河、阳城河、端氏河、获泽河等

===河南省境===

济河,发源于济源市西北2公里处,有二源,一出济源济渎庙,一出龙潭。二水在济源程村合流,东流至沁阳柏香后分为二支,一支东南流为猪龙河,是济河主流,流经温县于坨村入黄河;另一支流入沁阳县城,流至龙涧村入沁河。济河常年流量在1.5立方米/秒左右。

==地貌地形==

沁河流域经过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自济源五龙口进入冲积平原。流域边缘山岭海拔高程多在1500米以上,中部山地海拔高程约1000米。流域内石山林区占流域面积的53%;土石丘陵区占流域面积的35%;河谷盆地占流域面积的10%,冲积平原区占流域面积的2%,分布于济源五龙口以下,有灌溉之利,亦有洪灾威胁。[5]

==经济文化==

相传三国时,司马懿要从山西调运粮草兵士到京都洛阳。山西与洛阳之间有太行山阻隔,唯一可供选择的只有沁河河谷。沁河有水,却无法行船,只好在崖壁之上依崖凿孔,插梁架板,修筑了一条近百公里长的栈道。沁河古栈道在济源境内长达36公里,大致可分为马鞍山区、张庄对岸区、司马懿藏兵洞区、和滩区、1号石门区、紫柏滩区等6个文物保护区,栈道壁孔多达140余处。也许是为了纪念司马懿开凿沁河栈道之功,在马鞍山区古栈道石崖上,离沁河水面10米处刻有一尊司马懿石像。另外,这里还有司马懿藏兵洞、司马懿钓鱼台等遗迹。在沁水湾附近的两岸流域,还留存有化城寺遗址、枋岩书法遗存、裴休洞、裴休祖茔、荆浩墓、盘谷寺、袁公祠等历史文化遗存,有着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水文特征==

沁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4.4℃,无霜期173~220天。年降水量自南而北递减,上中游平均为617毫米,下游600~720毫米。小董站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7.8亿立方米,其中,82%来自五龙口以上,其余来自丹河。年径流的年际变化及年内分配很不均衡,小董站1965~1966年实测年径流量为2亿立方米,仅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3%。7~10月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而春灌期3~6月径流量仅占17%。年平均输沙量为720万吨,80%集中在7~8月。

==水利建设==

沁河沁阳、武陟一带灌溉工程相传始于秦代,名为秦渠。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河内郡野王县(今沁阳县)典农中郎将司马孚重整引沁灌溉。唐宝历元年(825年)河阳节度使崔弘礼“治河内秦渠,灌田千顷”,大和七年(833年)河阳节度使温造修坊口堰,引沁水灌“济源、河内、温县、武德、武陟五县田五千余顷”。此后,沁河灌渠有盛有衰,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沁河灌溉事业有更大的发展。共建水库5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博爱县北境丹河青天河水库),小型水库4座,总蓄水0.2263亿立方米。1987年沁河两岸(包括丹河)有引水涵闸54座,其中48座为50年代以后所建。涵闸总引水能力达150立方米/秒,主要灌区在沁河者有广利、界沟、白马沟和亢村,在丹河者有丹东与丹西。

===广利灌区===

广利灌区包括沁阳县南大部土地和济源、温县、孟县、武陟4县部分土地。灌区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为老灌区。旧有广济、利丰、永利、广惠、大小利河及甘霖等渠。

===界沟、白马沟及亢村引沁灌区===

界沟灌区亦称孝敬灌区,在博爱县西南隅,南濒沁河,北接丹东灌区,西南临丹、沁二河,有耕地面积3.2万亩。

===丹东、丹西灌区===

两灌区均是老灌区。丹东灌区在豫境丹河以东,焦枝铁路以南,博爱县境的西金城以北,阳家庙以东,并包括焦作市、修武县的部分土地,引丹河水为源,引水口在后陈庄南丹河左岸。区内有总干渠一条,干渠两条。

===张峰水库===

张峰水库,位于晋城市沁水县张峰村,是黄河流域沁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4990km2,库容3.94亿m3,以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农村人畜饮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总投资17.48亿。

==河流治理==

===沁河堤===

根据沁河历年淤积情况进行第三次复堤:第一次从1949~1953年,第二次1954~1972年修堤土方共358万立方米。第三次1974~1983年。

===河道整治===

沁河下游河道丹河口以下46公里处为一卡口。

===沁河滞洪区===

为了防御超标准洪水,确保丹河口以上南堤和丹河口以下北堤的安全,设立南、北两滞洪区。

沁河滞洪区

沁河下游河道丹河口以下46公里处为一卡口。

==参考资料==
248,4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