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革新==
[[ 夏代 ]] 天下分为九州,平定属冀州。
[[ 西周 ]] 初年,冀州分为幽、并二州,平定县属并州。[[周成王]]时,灭[[唐国]],封其弟[[叔虞]]于唐地,平定县地在唐国东境,至叔虞之子指晋水名国,平定县属[[晋国]]。
[[ 战国 ]] 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平定成为赵国属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平定属[[太原郡]]。
[[东汉]]末年,郡国并行,冀州之域分为三郡六国,平定属[[常山国]](今[[河北省]][[元氏县]]西北)。
[[ 三国 ]] 时,属并州乐平郡(今昔阳)。
[[ 北魏 ]] 建国元年(386年),改上艾为石艾;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又恢复上艾之名。
[[ 隋代 ]] 初年,该县属辽州(今昔阳县西南),不久划归并州太原郡。
[[ 唐代 ]] 时,该县曾为京畿道属县,武德三年(620年)归辽州;武德六年(623年)划归受州(今阳泉市赛鱼);贞观八年(634年)废受州,石艾直属太原府;天宝元年(742年),更名广阳,将县治迁至[[广阳村]](今属[[昔阳县]])。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连绵,广阳先后为后梁、后唐、北汉所辖。五代时期,本县属北汉。
[[ 北宋 ]] 初年,宋军攻取北汉,首先攻下广阳。公元979年,广阳县改为平定县,并迁县治于今上城,营造了大城中套小城的上下重城。
[[ 金代 ]] 时,平定升为州,属太原支郡,领平定、乐平二县。
[[ 元代 ]] ,平定州属冀宁路太原府。
[[ 明代 ]] ,冀宁路改为冀宁道,仍归太原府。
[[ 清代 ]] ,平定州升为直隶州,属省辖,领[[寿阳]]、[[乐平]]、[[盂县]]三县。
[[ 民国 ]] 初年,改直隶州为县,属冀宁道。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日军入侵平定,大好河山遭蹂躏。铁路、公路沿线驻有重兵。为抵抗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抗日根据地,平定开始一分为三。以[[正太铁路]]为界,路北建立了平定(路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察冀边区]];路南以[[平辽公路]]为界,建成立了平东、平西两个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