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96
次編輯
變更
强士中
,無編輯摘要
{{multiple issuesInfobox person|姓名 = 强士中{{copyedit|time圖像 =2019-09-03T05[[File:07强士中.jpg|缩略图|居中|[https:12+00//ss2.bdstatic.com/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893643011,2832531675&fm=26&gp=0.jpg 原图连接][http:00}}//news.swjtu.edu.cn/epaper/ShowNews-387-1.shtml 来自西南交通大学]]]{{dead end|time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41| 國籍 = 中國| 别名 =2019-09-03T05:07:12+00:00}}{{expand|time知名原因 =2019-09-03T05:07:12+00:00}}{{refimprove|time知名作品 =2019-09-03T05:07:12+00:00}}《桥梁工程》
}}
'''强士中'''1941年生于陕西省礼泉县,对桥梁钢结构理论有非常深入的研究。196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82年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毕业,1985获西南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西南交通大学自己培养的第一个博士)。1988-1990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作访问学者,1993年被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批准为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1996年起担任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强士中教授曾采用动态松弛法完成板的极限承载力,加劲板件面内荷载下的大挠度弹塑性分析等,曾任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中国铁道桥梁协会理事等职务,1985年被广东省交通厅聘为顾问洛溪大桥顾问,后曾担任虎门珠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宜昌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三桥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顾问,曾获得五一劳动奖章。<ref>[http://share.renren.com/keywords/1464002 ] 人人分享</ref> ==人物经历==*主要学历1957年 9月~1963年 7月,陕西省礼泉县第一中学;<ref>[http://product.dangdang.com/9297209.html桥梁工程]当当网</ref>1963年 9月~1968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物理专业;1978年10月~1981年12月,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82年 3月~1985年 7月,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63-1968 年 在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物理系读大学本科;1968-1978 年 大学毕业后在农场劳动,工厂、机关工作;1978 年 10 月入西南交通大学读硕士、博士,后留校工作至今;1989-1990年 在英国舍菲尔德大学做访问学者;1986 年、 1990 年分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1993 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6 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学术任职==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结构稳定及疲劳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学部委员,国家攀登计划评委;四川省土建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学科与技术带头人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科与技术带头人;国家计委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组成员;广东汕头海湾大桥、广东虎门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技术顾问;铁道部第四工程局顾问。研究方向:[[File:强士中照片.jpg|缩略图|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5191830087&di=eed0d701fb43b8e4ff9491ebe5791689&imgtype=0&src=http%3A%2F%2Fwww.kfzimg.com%2FG06%2FM00%2FA1%2F56%2Fp4YBAFrtmzCAPD4cAAIV0rsQeOk778_n.jpg 原图连接]]]桥梁结构行为;桥梁结构动力学;钢结构的稳定与疲劳。目前承担的主要课题:特大跨度桥梁施工及运营阶段智能健康监测与控制技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秦沈客运专线车桥动力分析与试验 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桥梁动力行为 铁道部武汉天心洲大桥设计参数及动力分析 铁道部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疲劳及动力特性研究 重庆市广东佛山独缆悬索桥结构行为研究 广东省 ==科研成果==近几年来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南京长江二桥的设计复核、施工监控、成桥静动载试验、结构稳定性分析及子结构的三个大型试验,芜湖长江大桥施工监控、抗风稳定性及车桥耦合振动研究,京沪高速铁路南京过江斜拉桥方案抗风、抗震及车桥耦合振动研究,厦门海沧大桥施工监控、抗风稳定性及成桥静动载试验研究,广东金马大桥、桂林解放桥、沈阳共和桥等斜拉桥的设计复核;他曾指导一批年青教师参与虎门大桥主跨悬索桥、江阴公路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二桥主跨斜拉桥的设计工作;他对虎门悬索桥采用全焊技术的建议被采纳,这一建议对其后修建的扁平钢箱梁悬索桥和斜拉桥产生重大影响。在钢桥稳定理论的研究方面首先在国内介绍了新的数值方法--动态松弛法(动态松弛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桥的设计理论、在板钢结构的弹塑性行为及CAD和专家系统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其研究成果获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评价并广泛应用到了实际建设中主持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论文著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0余篇, 出版译著两部,主编教材两部:《桥梁工程》(1997年,铁路继续教育系列教材)及《桥梁工程》(上下册,2004年,新世纪土木工程系列教材)。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中国人]]
[[Category: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