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下村脩

增加 4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下村脩'''(日語:しもむら おさむ,英語:Osamu Shimomura,{{bd|1928年|8月27日|2018年|10月19日}}),生於京都。[[有机化学]]家、[[海洋生物学]]家,[[波士頓大學]]名譽教授。[[美國 ]] 國家科學院]] 外籍院士。[[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后, [[ 長崎 ]] 大學藥學系畢業後,於 [[ 名古屋 ]] 大學擔任助教授,後來到美國波士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其後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下村脩]]於1962年在美國留學時,成功的從生長於美國西海岸沿岸的水母分離出綠色螢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 protein,GFP)。
==“发光水母”与下村修==
===水母工廠===
1960年,一位科学家将一小罐白色粉末交给初来美国的下村修,并告诉他这是从一些能发光的 [[ 水母 ]] 中取得的“精华干粉”。下村修立刻被这神秘的粉末吸引,第二年便和约翰逊来到了美国西北海岸,对当地的一种水母展开了研究。这种水母在感觉到有威胁时,伞盖边缘会发出一圈绿光。<ref>[http://www.1000thinktank.com/hxhg/26658.jhtml 千人智库 > 化学化工 >下村修]</ref>
下村修所在的实验室正好位于港湾。每天,柔软的小水母都乘着早晚的潮汐成群结对地漂过他实验室的两侧。其中一些会被下村修用小网兜截住,带回实验室。这些水母只有掌心大小,就像一把圆圆张开的小伞,在昏暗的水中发出幽幽绿光。发光的器官是一百多个小颗粒,就像点缀在小伞边缘的微型“灯泡”。下村修将小伞边缘剪下来,用棉布攥出水母“精华”。只是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它们似乎不太乐意发光。
1979年,下村修阐明绿色荧光蛋白发光部分的化学构造。有趣的是,下村修当时认为这项发现没多大实际应用价值。他曾在接受日本共同社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化学家,他1979年认为对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已告一段落,觉得这种蛋白能不可思议地释放出美丽绿光,“没啥用处”。
直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 [[ 哥伦比亚 ]] 大学教授马丁・沙尔菲指出,绿色荧光蛋白的自身发光特性在生物示踪方面有极高价值, [[ 加利福尼亚 ]] 大学学者钱永健通过进一步改造绿色荧光蛋白,使这种自体发光蛋白最终成为“当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之后的十几年中,绿色荧光蛋白又被用到了病毒、酵母、小鼠、植物甚至人类等各种生物身上――它们前所未有地在生活的状态下被涂上了颜色: [[ 癌细胞 ]] 装载了绿色荧光,就与周围细胞区别开来,它们扩张领地的脚步一览无余;小得难以追踪 的HIV 的[[HIV 病毒 ]] 被镶了荧光,它们如何进入细胞、躲在细胞哪个角落、怎样从细胞中冒出去的种种过程就都被暴露在世人眼前……
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在评论绿色荧光蛋白的功绩时说,它“照亮了生物学研究的未来”,不仅如此,它也扩展了我们视野所及的范围。
===淡泊名利只求真===
当年下村修得知自己获得 [[ 诺贝尔 ]] 奖后说:“有传言说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我原以为得化学奖的可能性为零。我获奖只是偶然的幸运。”下村修说,每到一处新的地方,自己总能遇到名师,运气实在太好;此外,先研究海萤,再研究水母,也是非常幸运,如果二者研究顺序倒过来,可能现在一无所获。问到成功的经验时,下村修说,作为一所地方大学的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并不多,只是一名业余研究爱好者,重要的是要自己学东西。
下村修少年时亲身经历长崎 [[ 原子弹 ]] 爆炸和二战结束前后的混乱时局。这一体验让他对生命有另一番感受。他在获奖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经历过苦难的人,不会轻易产生畏难情绪。他寄语后进说,年轻人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但是,一旦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应该排除万难,奋力攀登。
后来在美国麻省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所工作,并担任波士顿大学名誉教授,与家人定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退休后,他把实验工具搬到家中,继续研究其他发光材料。
2,34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