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6,344
次編輯
變更
武英殿
,無編輯摘要
|}
'''武英殿'''是始建于明初的[[汉族]]宫殿建筑,位于[[北京]]故宫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武英殿与位于外朝之东的[[文华殿]]相对应,即一文一武。
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但很快就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便撤离北京 <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2325186434451430&wfr=spider&for=pc 李自成只在北京故宫住了28天,却做了他最想做的事情],百度网</ref> 。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 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 ==建筑格局==
武英殿是“殿本”发源地,武英殿建筑群落成于明[[永乐]]年间,占地约1.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60余间,6500多平方米。建筑群为前后两重,由[[武英门]]、武英殿、[[敬思殿]]、[[凝道殿]]、[[焕章殿]]、[[恒寿斋]]、[[浴德堂]]诸殿堂以及左右廊房63楹组成。明清交替之际,[[李自成]]曾在此仓促登基,[[顺治]]朝摄政王[[多尔衮]]曾在此理政。从[[康熙]]十九年起在武英殿开书局。1914年,古物陈列所在武英殿陈列文物。武英殿建筑格局奠基在明代,主要建筑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大火后再建,并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进行过大规模整修。
自明初建成以来,武英殿建筑群落除用于政务、仪典等活动之外,更多的是用于文化活动。明代曾在武英殿设画待诏,择能画者居之。清朝[[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成为词臣篆辑之地。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乾隆]]朝以后,武英殿成为专司校勘、刻印书籍之处。刻书活动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兴盛,纸墨优良,校勘精审,书品甚高,版本学上即以刊刻地点称之为“殿本”。修书处的刻书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末,长达200余年,几近贯穿全清 <ref>[https://www.doc88.com/p-0184524196749.html 清宫武英殿刻书],道客巴巴</ref> 。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重建。2005年故宫开始进行大修之后,武英殿区被修缮,现已完成,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书画馆。其东西配殿为典籍馆。
==主要景点==
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占领北京皇宫之后曾在武英殿办理军务,李自成兵败[[山海关]]退回[[北京]]以后,于6月3日仓促举行的称帝典礼也是在武英殿举行的。6月4日凌晨,李自成撤离北京时下令火烧皇宫,武英殿幸免于难。所以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10月19日顺治皇帝由沈阳迁都到北京时,一度也住在武英殿里。[[康熙]]八年(1669年)二月因为开工重建[[太和殿]],康熙皇帝要迁出[[保和殿]]以避开喧闹的工地,他的祖母认为保和殿是用于举行典礼的庄重场所,此后不宜再用作寝宫,决定将乾清宫修复以供皇帝居住。康熙皇帝在十一月乾清宫修理完工之前暂居于武英殿,擒拿[[鳌拜]]事件发生在这一年的五月十六日,正是康熙皇帝暂居于武英殿的期间。
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乾隆朝以后,武英殿成为专司校勘、刻印书籍之处。[[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武英殿刻书活动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兴盛,因纸墨优良,校勘精审,书品甚高,版本学上即以刊刻地点称之为"殿本"。修书处的刻书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末,长达200余年,几近贯穿全清 <ref>[http://m.sohu.com/a/312487300_562249 清代武英殿修书处成立及刊印图书研究],搜狐网</ref> 。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重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进行过大规模整。
2005年故宫开始进行大修,武英殿区因为大木结构、台基、院落铺装、屋顶、油漆彩画的破坏状况比较典型,而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管理起来较为方便,所以成为故宫"百年大修"的试点。大修以还原整洁、庄严、肃穆的面貌为宗旨。在修缮中,武英殿原来的主要构件更换的量很少,不足10%。大殿的内檐彩画完全保留原状,只是加上了除尘保护。对于破坏过于严重的外檐彩画,修缮时尽量选用我国古代沿承下来的矿物颜料,少用当前的化学颜料。琉璃瓦只换下来30%,尽量用原有的瓦片,将其回窑重烧,再重新上釉;一定要换下来的瓦,也按照老传统,用门头沟的土烧制。 完成修缮后,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书画馆。其东西配殿为典籍馆。从2008年开始,故宫博物院开始在武英殿书画馆陆续推出"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并作为常设展览,分批展示故宫馆藏的众多国宝级书画展品。
2018年,[[故宫博物院]]宣布,武英殿与[[文华殿]]展陈功能对调,武英殿变为陶瓷馆,文华殿成为书画馆 <ref>[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20180603/u7ai7776287.html 故宫首办吴昌硕艺术大展 文华殿书画馆首次启用],东方网 2018-6-3 15:59:18</ref> 。
==相关故事==
===中国消防队始于武英殿===
1889年11月1日,清政府于故宫武英殿设立激桶处,以[[苏拉]]200名为激桶兵,作为宫廷的消防队。激桶是一种人工灭火的器具,早在[[宋代]]就有了,当时叫做唧筒,灭火时,唧筒的水射出,如一条白色的水龙,因此这种灭火器具也叫"水龙",由于是以人力作为动力,所以也叫"人力龙"。为何要在武英殿南设立防火机构--激桶处?因为,武英殿在清代为宫廷的修书之所,是皇室文化事业的核心。在这里修书、编书、校书最多时有上千人。在这里建激桶处很有必要 <ref>[http://www.huaxia.com/wh/gjzt/2006/00532124.html 竹筒增加威力成“人力龙”北京消防始于武英殿], 华夏经纬网 2006年3月11日 09:33</ref> 。
==实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