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米歇爾·麥耶

增加 2,96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獲獎的主要貢獻:發現系外行星'''===
[[File: Mayor_Queloz_v2.jpg |缩略图|right|280px|[https://kknews.cc/science/5694qkl.html 圖片來源: 麥耶 (右) 奎洛兹 (左) ] ]]獲得諾貝爾獎 類文明 主要貢獻就是發現了第 很長時間裡,人類所知的行星只有5顆([[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在[[日心說]]取代[[地心說]]後,地球恢復 一顆 位於太陽系外的圍繞主序 旋轉 地位, 行星 數量就變為6顆 麥耶是奎洛兹的博士導師 隨後 奎洛兹在麥耶的指導下在日內瓦大 天文 獲得博士學位 家發現了[[天王星]]和[[海王星]],[[冥王星]]被發現又被降級 二人一同對 現在 太陽系 內已知 宇宙進 了探索 星數量為8顆 <ref name="Mayor-12"></ref>
天文學家相信行星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只是苦於觀測手段和能力的限制,在行星本身不發光因此太過暗淡的情況下,一直沒有發現位於太陽系外的行星。不過,天文學家始終沒有停止努力,希望找到類似地球一樣的生命搖籃。
麥耶與奎洛兹兩人獲得諾貝爾獎的主要貢獻就是發現了第一顆位於太陽系外的圍繞主序星旋轉的行星。麥耶是奎洛兹的博士導師,奎洛兹在麥耶的指導下在日內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此後,二人一同對太陽系外的宇宙進行了探索。
1995年11月,麥耶和他的學生找到了第一顆系外行星。從那以後,他的研究團隊總共找到了約1050顆這樣的行星。麥耶的研究堪稱碩果纍纍, 其中,2013年的一項發現將麥耶的「行星獵手」推到了舞台中央,那时的麥耶已71歳了。'''他的團隊發現的編號為「Kepler-78b」的行星在密度和大小上都與[[地球]]接近,這也使得這顆行星成為迄今為止最像地球的行星。'''<ref name="Mayor-12"></ref><ref name="Mayor-13>[https://kknews.cc/science/k4x5yzb.html 這三位「行星獵手」獲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ref> =='''掀起尋找外星人之路'''==而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他們於1995年10月宣布了太陽系外行星的首次發現。 這顆系外行星繞著銀河系中的一顆太陽型恆星運轉,這一發現也引發了天文學的一場革命,此後在銀河系中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 這些發現挑戰了業界關於行星系統的先入為主的觀念,並迫使科學家們修改其關於行星起源背後物理過程的理論。隨著眾多尋找系外行星項目計劃的開始,人類最終可能會找到一個永恆的問題的答案,那就是是否還有其他生命。* ---------------------------------------而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探索了我們的家園星系——銀河系,尋找未知的世界。1995年,他們共同發現了圍繞主序星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這顆行星名為飛馬座51b,綽號「Bellerophon」(伯洛爾芬,希臘神話中天馬弩手的象徵),公轉周期4.2天。 這一發現開啟了天文學的一場革命,自那以來,銀河系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奇異的新世界仍在不斷被發現,其大小、形狀和軌道之豐富令人難以置信。 這些行星挑戰了我們對行星系統的先入之見,並迫使科學家修正他們關於行星起源背後的物理過程的理論。隨著大量的尋找系外行星的計劃著手實施,我們或許最終能回答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這一永恆的問題。(本專欄與「科學加」客戶端合作建設,編輯:吉菁菁,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ref name="Mayor-14">[https://kknews.cc/science/95648pq.html 加拿大瑞士三科學家因物理宇宙學和發現系外行星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ref> <ref name="Mayor-15">[https://kknews.cc/science/5694qkl.html 這三位諾獎大師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的認知 並照亮尋找外星人之路 ]</ref>
<ref name="Mayor-14">[https://kknews.cc/science/5694qkl.html 這三位諾獎大師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的認知 並照亮尋找外星人之路 ]</ref>
<ref name="Mayor-15>[https://kknews.cc/science/k4x5yzb.html 這三位「行星獵手」獲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ref>
7,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