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乾陵

增加 2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60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乾陵发掘委员会”在陕西成立,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准备继续发掘。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目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1A8BEJK0523UIBK.html 大唐兴衰话乾陵——选址奇特,震惊世人],网易网,2018-11-23</ref>。由于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发现新的盗洞,目前许多专家认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 陪葬墓群==
除主陵外,乾陵陵区还包括17座葬有皇子、公主和大臣的陪葬墓(实地勘测结果,史书记载仅有十六座]),包括:
其它建筑下宫是唐朝皇帝谒陵时的临时住所,也是守陵妃嫔宫眷的住所。位于主陵西南方向的下宫是乾陵最大的地面建筑群。唐朝末年,下宫即已被盗焚,大部分遗址现为耕地。
== 发掘与保护==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掘的陪葬墓中,在章怀太子墓甬道旁的第三天井处发现一个长0.7米、宽0.6米的盗洞,盗墓者将后室棺椁内随葬品劫掠一空,墓主人尸体仅剩散乱丢弃的残骨。经查得知该墓系早年被盗。在懿德太子墓甬道西侧发现一处长0.6米,宽0.4米的盗洞,位于东西两侧的第四个天井中的陪葬品被盗掘一空。在永泰公主墓的第六、第五天井之间发现一处早期盗洞,在盗洞中还发现一具疑似盗墓者的人骨架,墓葬中的壁画由于受到从盗洞中灌下的雨水的侵蚀,损毁比较严重。开掘后,这些陪葬墓中未被盗走或破坏的随葬品以及壁画都得到了细致的研究和保护。
==陵墓格局==
 
===主陵===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唐初,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文物遗存==
=== 述圣纪碑=== 
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阙8.65米。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433515466_17f77a7ca001007twj.html 乾陵石刻之述圣纪碑 文/马艳妮],新浪网,2018-06-06</ref>。
===无字碑===
 
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
===石雕石刻===
 
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一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
==历史价值==
 
乾陵是唐代"依山为陵"纪念性建筑工程的杰作,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圣"合葬墓独树一帜。
==旅游开发==
 
乾陵大唐牡丹园是以武则天与牡丹的历史渊源为背景,以"牡丹归来"文化内涵为主线,在乾陵大景区规划范围内建设集牡丹观赏、油用、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牡丹产业示范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累计完成种植面积7300亩,其中核心区域1000亩,园区内汇集了紫斑、丹凤、欧洲牡丹、日本牡丹、美国牡丹等来自世界各地的牡丹名品30余种,品种数量和栽植规模均为全省第一。
==轶闻传说==
 
===乾陵选址===
 
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决定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吉地建造帝陵。很快,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两位名扬天下的方士,一位是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宫里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
===无头石像===
 
乾陵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的石像没有脑袋,原因众说纷纭,民间传闻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在出来祸害庄稼。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
===历史巧合==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乾陵——唐高宗李治乾陵和辽景宗耶律贤乾陵,一个在陕西乾县,一个在辽宁北宁,两陵相隔三百年。有趣的是两陵有许多相似之处——皇帝即位后都曾因长期患病不能上朝,都由皇后代理摄政,皇帝都先去世,皇后都曾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都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都是社会有所发展,都成为女政治家,也都有过艳史,死后都葬于乾陵,这在历代帝陵中都是少见的巧合。
35,7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