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国维

增加 3 位元組, 4 年前
参考文献二
2007年10月07日 深圳商报
* 一、修复张国维故居的痴心人
浙江东阳是个文化朴茂、教育鼎盛的大县,历史上名人辈出,出了进士305人,其中5人当过宰相。这个县有家名门叫卢家,一家就出了进士12人。但在东阳的历史名人中,最受后人景仰的是明末兵部尚书张国维。
张新棋是修复张国维故居与弘扬张国维文化的痴心人,是一位鼎力维护优秀古文化遗产的支持者。他是张国维故居的实际管理者,为张国维故居义务工作了十五年,不从张国维故居拿一分钱的报酬与补贴。
* 二、一骑一舸的治水巡抚
张国维是明末政坛的重要政治人物,他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浙东人民抗清的领袖,也是受到后世高度赞扬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充满苦难,死得悲壮激烈。他和其他读书人一样,理想就是读书进仕,为国建功。明天启元年(1621年),他参加浙江乡试,名列全省第七,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为二甲第十二名进士。中进士后,他回家乡拜见致仕在老家的前南京兵部尚书许宏纲,从早晨等到中午,许宏纲就是不出来,张国维不急不躁,耐心等待。直到晚上,许宏纲才出来会见,一见面他就说:"我观察你很久了,有人说你等久了必然急躁,然而你没有急躁;中午没吃饭人必疲惫,而你并不疲惫。人不急躁能忍事,人不疲惫能任事。以后你就是国家之人才。"
张国维任十府巡抚六年,是大兴水利的六年,也是取得农业丰收、江南百姓生活较为安定的六年。当时华北、西北大局糜烂,而江南相对平静,这与张国维的出色工作有密切关系。明代著名作家张岱曾讲到张国维的政绩,当时山东遭受大旱灾,民不聊生,大米涨到8两白银一担,而苏州连年丰收,大米仅3.5两白银一担。张国维急国家之所急,以解救饥民为己任,将苏州大米经京杭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山东济宁,加上运费每担只售4两白银,有力地抑制了物价。他在山东,广开粥厂,救活百姓达百万人之巨。张国维还是一个水利专家与运输专家,他将他的治水经验写成并刊刻了一部70万字的《吴中水利全书》,为我国古代篇幅最大的水利学巨着。一个十府巡抚,能写出有关水利的鸿篇巨着,在明代官员极为罕见。因此,苏州百姓对张国维极为崇敬,为他建了生祠,年年祭拜。张国维曾任广东番禺县知县,番禺与苏州的百姓也为他建造生祠(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社团组织南社第一次雅集就选择在苏州虎丘张国维祠,深有寓意),至今苏州沧浪亭中,仍有他的画像,题词为:"抚绥十郡,大度渊涵,疏通水利,泽被东南。"
* 三、悲壮殉难使东阳免受屠城之灾
张国维的出色成绩得到崇祯皇帝的赏识。崇祯十七年,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离开北京前往江南募兵。14天后他到苏州,从北京传来消息,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崇祯皇帝投缳自尽,接着清兵占领北京,在国破家亡之际,张国维没有投降,对清军节节抵抗。明弘光元年,(1645),南京陷落,张国维请朱元璋十四世孙朱以海在绍兴监国,他坚守钱塘江南岸,前后达一年之久。这时,张国维想起义乌人骆宾王,希望有人像骆宾王一样发出震动天下的《讨武氏檄》,唤起天下人对明朝的向往与激情,重振旗鼓,恢复北国。到1646年5月,张国维退到东阳,在东阳的陷坑岭作最后的抵抗。这年六月,清军前峰到达陷坑岭下,张国维知道大势已去,救国无望,决心以死殉国。他死得极为壮烈。1646年盛夏的一天,他在老家召来东阳吴县令,对他说:"国维身为明朝大臣,今日以死报国,无奈天气炎热,如尸体腐烂不可辨识,将谓我带兵潜逃他乡,必然贻祸于东阳,因此,特请你来看着我死。"吴听后掩面痛哭,不忍心目睹张国维殉难。
4,7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