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520
次編輯
變更
唐胥铁路
,创建页面,内容为“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在英语文献中常被称为开平煤矿铁路(英语:Kaiping Colliery Tramway),是一条连接开平煤矿和胥…”
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在英语文献中常被称为开平煤矿铁路(英语:Kaiping Colliery Tramway),是一条连接开平煤矿和胥各庄的轻便铁路,全长近9公里。这条铁路于1876年被第一次提出,后在1881年5月开始动工,11月通车。唐胥铁路虽然不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注 1],但是是第一条中国自行修建运营的、承担运输任务的近代化铁路,被公认为是中国铁路建设的起点;在今日的唐山矿一号井东侧就树立着刻有“中国铁路起点”的石碑[1]。
==规划和筹备==
19世纪60年代,在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同时也创办一些近代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我国最早的铁路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兴建的。
1877年,为了解决轮船招商局和北洋舰队的用煤问题,直隶总督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筹建开平煤矿。唐廷枢在经过实地勘探,把矿址选定在开平西南的唐山后,即开始考虑煤炭的运输问题。开平煤除矿局自用及就地销售外,主要将煤销往天津。唐山距天津120公里,运煤要从陆地先运到芦台,然后再改为水路,由大沽口入海到天津。这样的运输很麻烦,而且运费也高。如果由唐山至芦台修筑铁路,用火车运煤,既可以减少运输上的麻烦,还可以降低成本,因此唐廷枢认为,真正的困难不在于开采,而在于运输。因此,他上书李鸿章,请求修筑唐山至芦台的铁路;但因资金不足,拟先筑唐山至胥各庄一段。李鸿章同意这一计划,于1879年向清廷奏准,并派英国工程师金达督修。但这时,顽固派借口唐山靠近东陵,铁路奔驰会“震动陵寝”而大加反对,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收回了它的批准,第一次筑路尝试就此失败。此后,唐廷枢打算在唐山至芦台间开凿运河,与芦台到天津的蓟运河相接,试图以水运代替陆运,但只开凿了胥各庄至芦台长35公里的一段,后因地势陡峻,无法开河。在这一进退两难的情况下,直隶总督李鸿章授意唐廷枢再次奏请修建运煤轻便铁路,声明为免于震动东陵,不用机车,而用骡马牵引。李鸿章并为此在清廷中积极斡旋,最后,清政府在极度不愿意的情况下允许筑路。于是,筑路工程于1881年初动工,同年6月9日开始铺轨,11月工程竣工,这就是我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
唐胥铁路东起唐山,西南至胥各庄,长9.7公里。采用由英国进口的每码30磅的轻钢轨,轨距也采用英国标准,当时世界各国轨距各不相同,有宽有窄,以英国的较为适中。1881年底,唐胥铁路投入使用,起初只能用骡马充当火车头,在钢轨上拖曳煤车,当时被称为“马车铁道”。后来,由于开平煤矿的全面投产,牵引力小、速度慢的马车铁道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工人根据金达的设计利用矿场的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轻型蒸汽机车。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把它叫作“龙号”。这台中国人自造的第一台机车,虽然牵引力只有百余吨,构造也比较简单,但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工人的创造力。
唐胥铁路虽仅长9.7公里,但它是中国的第一条自建铁路,行驶了中国自制的第一台机车,确定了中国铁路的标准轨距。
==工程建设==
彼时的中国除了先前英国未经官方允准修建的吴淞铁路之外,尚无其它的参照线路,且吴淞铁路运行不久后即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于是新线的轨距成为了建设时的争议点。在众多提议中,金达坚持采用1435毫米的宽度[注 5][3];此标准不仅有利于进口自英国的设备直接应用在该铁路上,并为日后改建为真正意义上使用铁路机车运输的“铁路”做准备,还奠定了日后中国铁路的轨距标准[2][13]:44。由于当时的中国没有生产钢铁的能力,铺设的轨道大多进口自英国[14][参 5][15]。
1881年3月,矿务局启动运煤河工程,并于8月完工,引芦台河水入内。工程造价11.5万两白银,河长35公里,占地约6500亩[3]。从唐山煤井起至胥各庄、长9.7公里的铁路于1881年5月13日动工,6月9日开始铺轨,11月9日竣工,每英里造价约3000英镑[3][16]。建成时,铁路采用的是30英磅每码(15千克每米)的钢轨。
===开始施工===
1881年6月9日,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历经磨难终于动工兴建。7月1日,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英国人白内特的夫人在唐山钉下了第1枚道钉,11月工程告竣。唐胥铁路全长9.3公里,每米轨重15公斤,共耗银11万两。 由于这段铁路用骡马牵引货车,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2]
1881年开始修建的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真正成功并保存下来加以实际应用的第一条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标准铁路===
====唐胥铁路——中国最早的标准轨铁路====
中华铁路,师夷之技,源唐胥始,于龙号起,几多艰难,历经风雨。如果说如今纵横在中华大地上的铁路网是中国的龙脉,那么这条曾经只有9.7公里长的唐胥铁路就是这龙脉之源。
历史翻到了19世纪中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改变了整个世界。曾经不可一世的清王朝被这场暴风雨卷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落。这个飘摇的王朝已然成为一条被蛀空的朽木,即便如此,它却承载着太多“不可承受之重”。
西方的船坚炮利,一种陌生而遥不可及的意识形态,让沉迷于大烟泡幻境中的中国人久久心悸。复兴,成了那时一批先锋者竭力作为的动机。虽然,他们的行为曾被史学家评价为“物”上的复苏,但是不可否认,历史正是在那些实实在在的“物”上开始转弯。
而当我们翻开史料,去触摸那些或明或暗的“物”的符号时,却恍然发现,竟然有一些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就像唐山机务段火车头纪念碑上镌刻的一行文字中所言:“中华铁路,师夷之技,源唐胥始,于龙号起,几多艰难,历经风雨。”而这些“物”的符号已经在我们的漠视中作为历史转弯的坐标沉默了百年……
===一波三折===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丢失了眼角的一抹自信。世界原来这般大,双眼看不到的空间原来还生存着那么多强盛的人群。“放开眼来看世界”成为当时一句叫得很响的口号。而真正放开了眼,现实未免残酷,实际的一切与往昔头脑中的一切竟然是天壤之别。
岌岌可危的王朝中,一批先锋人物开始懂得自救,兴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新式工业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空前增加,清廷洋务派积极筹办新式煤矿来保障煤炭的供应。[3]
===实业家唐廷枢===
1877年,中国早期实业家唐廷枢,奉力主洋务的直隶总督李鸿章之命,筹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近代采煤技术的煤矿———开平矿务局,改写了中国近千年的土窑采煤史。
开平煤矿的建立,煤炭产量的逐年递增,直接需要建立适应煤炭外运的便利交通。1879年李鸿章奏请清政府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以便用铁路将煤炭运至北塘后,再经水路外运。
但修建铁路的设想,立即遭到清政府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开平煤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于1880年开凿了一条从芦台到胥各庄长达35公里的“煤河”来解决煤炭的外运。
当煤河开凿到胥各庄时,凸起的地势使继续开凿无望,李鸿章只好再次上奏,把铁路缩短,仅修唐山到胥各庄一段,与煤河相连接。为避开清朝顽固派的反对,在筑路奏请中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允许修建唐胥铁路。
1881年6月9日,自唐山起至胥各庄(今丰南县)一线的唐胥铁路开始铺轨,采用1.435米的轨距和每米15公斤的钢轨,这条铁路是在清政府洋务派主持下,由开平矿务局负责集资修建。9月,全长9.7公里的唐胥铁路竣工,开始试运行。11月8日正式通车。1886年,成立中国自办的第一个铁路公司———开平铁路公司,收买唐胥铁路后开始展筑,并独立经营铁路业务。1887年,唐胥铁路展筑至芦台,1888年展筑至天津,李鸿章等巡视并主持通车仪式。路方特备花车一辆供来宾乘用。1894年天津至山海关间通车,改称津榆铁路唐胥铁路,及由唐胥铁路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形成的唐芦(台)、唐津(天津)铁路、唐古(冶)、唐滦(滦县)铁路以至最后形成的京山铁路,至今已走过了120个春秋。
==龙号机车==
===命运多舛===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铁路这等新鲜事物,懵懂中夹杂着些许偏见,机车也跟着有了一些新的称谓诸如火轮车、火轮还有轮车。1881年6月9日,“龙号机车”也是中国制造出的第一辆蒸气机车喷气运行了。
然而,由于清廷在谕旨中明文规定,不准在铁路上使用蒸汽机,以免大声呼叫。于是便出现了运输工人用驴、马拉着煤车在铁道上滑行的可笑之举。不久之后,胥各庄铁路修理厂的技术人员自己动手设计,利用废弃锅炉大胆进行改造,试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为堵住顽固派之嘴,工人们在机车头上刻了一条龙,称之为“龙号”机车。这台蒸汽机的引力仅有100多吨,体形也不大,全长只有5.73米,每小时只能行驶5公里,并不比驴马车快多少,但它宣告了铁路和火车这件新生事物在中国大地上的出现。
1882年由于开平煤矿的产量由1881年的3600吨猛增到38000吨,马拉驴拖实在是力不胜任。金达又重新设计和指导制造了另一台机车,这台机车设计较前辆要规范得多、制作也比较全长5.69米,只有三对动轮而没有导轮和从轮。牵引能力为100吨,时速30公里。
===外国技师===
当时的开平矿务局英籍总工程师薄内之妻仿照斯蒂芬森1829年设计的著名机车“火箭”号为之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参与制造的中国工匠并不太喜欢这个名字,他们希望这辆由他们打造的机车能带有中国的味道,便在车头两侧各镶嵌了一条金属刻制的龙,又给它起了个极富东方色彩的名字“龙号机车”。
在人们的簇拥中,“龙号机车”一声长鸣,拉响了中国铁路史上的第一声汽笛,划破了中华大地几千年的沉寂。“龙号机车”行驶了几个星期,起初并没有引来什么麻烦。但 不久便被清廷命令停驶,一停就是几个星期。原来消息终于传到了北京,“都中言官复连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奉旨查办,旋被勒令禁驶”。
事实上,清东陵在距唐山50公里外的遵化马兰峪,所谓震动无从谈起,无非是保守派反对修铁路的借口。所幸制造和让机车行驶的金达是个英国人,再加上清政府刚刚建立的北洋海军舰艇急需燃料煤,因此经过开平矿务局和李鸿章的疏通斡旋,“龙号机车”停了些许日子,又可以喷气运转了,以后便一直使用,直到从英国运来了两个车头。
“龙号机车”退役后曾存放在北京府右街交通陈列馆,当时还可以生火行驶,以供观瞻。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北京后,将该馆迁移到和平门内的一条胡同里,以后这台中国制造的著名机车便离奇地失踪了。
===源远流长===
伴随着“龙号机车”拉响汽笛在唐胥铁路上奔向远方,唐山机务段依傍而生。如今的唐山机务段,再也触摸不到任何属于历史的尘封。找到120年前唐胥铁路的一条枕木,一个铆钉都只能是一种奢望。而眼前纵贯南北的数排铁道上,每一根钢轨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簇新的电气机车在铁道上风驰电掣,规范化操作的现代化铁路运营让人很难想象曾经那吐着白烟的“龙号机车”是怎样在只有9.7公里长的唐胥铁路上奔跑的,但是“龙号”已经融化在每个职工心中,成就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铁路千疮百孔,能通车的铁路总里程仅为11000多公里,而且46%分布在东北地区。当时,唐山机务段的前身古冶机务段所处的京山线,是连接我国东北和关内的唯一铁路,是东北入关的咽喉要道。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唐山机务段承担责任的重大。
无论在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60年代的抗美援越战争中,还是在70年代支援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以及“十年文革”中支援外局恢复运输秩序,唐山机务段都秉承“龙号精神”以“天 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为口号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期间也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援朝职工中最著名的要数“三打三拉”的英雄机车组特等战斗英雄刘恩忠。1951年3月19日夜,刘恩忠架载满战略物资的机车在铁道上飞驰,敌机穷追猛打,一节车厢被击中起火,冒着油罐车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他毅然下机车从列车上分离下起火的一节,再次运行。就这样,车连续被击中三次,他也冒着丧命的危险摘下了三节车厢,最终保证了列车大部分物资的安全到达。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英雄人物,每个唐机人都能随口说出一大串,先辈树起了“龙号”精神,是这种精神使唐机人克服了经济困难、唐山大地震的冲击和压改搬迁转线等重重困难。 如今的每个普通职工,更是力争把“龙号”精神发扬光大。“在唐机工作了五年,从老同志那了解了龙号精神,我理解的这种精神就是自尊自强,热爱这份工作,钻业务、技术过硬、踏实肯干、规范作业、高质量的完成任务!”正在检修机车的职工王巨龙对记者说。
时间已经流转到21世纪,属于历史的坐标已经随时间在眼前灰飞湮灭,或许只有这种化为精神传承在每个职工心中的龙号方能渊远流长……
==车站历史==
===胥各庄站===
天津至山海关之间的铁路线上,有个不起眼的小站———。每当我来到这里,就会勾起许多思绪。
清朝末年,洋务派创办了开平煤矿(开滦煤矿的前身),并于1881年修通唐山一号煤井至胥各庄约10公里长的铁路,史称唐胥运煤铁路。次年,唐山站建成,铁路才开始兼营客运。因此,胥各庄站享有我国运营历史最长的火车站之美誉,至今已有127岁的高龄了。
===相邻两站===
当初,胥各庄站与煤河(运煤的人工运河)码头相连,唐山原煤在该站倒装船只后,再经水路运至天津等地,故胥各庄站也是我国最早的铁路、水路货运中转站。1883年,唐山产煤达75000多吨,国产原煤已取代进口煤炭,占领了天津市场。小小的火车站,每日车船如梭,为世人瞩目。1884年6月27日的《捷报》刊文赞道:“满载的煤船向天津进发……胥各庄,是目前中国最有趣的地点之一。”
我国的第一个铁路工厂也诞生在这里,当时称胥各庄修车厂,1888年才迁至唐山,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北车集团唐山机车车辆厂。1881年,该厂的工人凭借英籍工程师的一张图纸,利用开矿机的旧锅炉,制造出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名为“中国火箭号”,运行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的铁路线上。从此,小站又多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地震影响===
1976年,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胥各庄就处于震中的丰南县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胥各庄站是我国铁路遭受地震最强的一个小站。当时,整个车站瞬间变成废墟,线路、信号、通信、电力设备全部瘫痪。然而,小站是摧不垮的。10天之后,震后第一列火车从这里进站、发出,一展小站战天斗地的风采。
1996年,全路千余座小站停办客运业务,胥各庄站也位列其中。此时的胥各庄站仍在使用震后临建站房(见图),已使用了20年之久。它那起脊式全木结构的造型,格外古朴坚固,成为铁路地震临时建筑中的一个典范。
历史的轮回是如此巧合。如今的胥各庄站又回到了建站之初———一个小小的货运站。然而它是中国铁路史上冠有众多“之最”的小站,一个久远、神奇、隽美的小站
===铁路建成===
唐胥铁路的建成,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纷争中,虽然经历了一波三折,但最终还是伸向了远方。只有9.7公里长的唐胥铁路结束了中国没有铁路的历史,同时也拉开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序幕。
==运营==
在李鸿章和醇亲王奕𫍽表态支持后[参 6],金达自制的“龙号”机车于唐胥铁路投入使用[9][13]:44。随着线路上的机车越来越多,铁路公司开始为每台机车分配编号,其中最早制造的“龙号”机车铭牌上刻着“No.1”的字样[18]。
1882年4月,“龙号”机车把第一批煤炭从唐山矿运到了胥各庄。同年,开平矿务局从英国进口了三辆机车,其中两辆0-6-0型蒸汽机车在10月到货[19][18],另外一辆为0-2-0型;后者由英国苏格兰机车厂制造,被编为“0号”,价格为2.48万大洋[20][21][22][23]。
1882年,开平矿务局为扩展客运业务,从唐胥铁路上向东建造了一条约0.9公里长的线路,并建起了老唐山火车站。1883年1月,开平矿务局已拥有头等客车1节,二等和三等客车3节,每日在唐山和胥各庄之间往返6个来回;客运服务的收益已能承担唐胥铁路运营的开支。[3]在1886年4月,铁路延长至芦台后,唐芦铁路继续保持盈利[参 7][24]。
从1881年建成起,唐胥铁路就由开平矿务局管理,当时并没有专门负责铁路运输的机构[25]:444。1886年7月,开平矿务局向李鸿章致信《请展筑铁路禀》,申请开办开平铁路公司[参 8][24];在李批准后,公司成立,实行官督商办,共招股2500股,共计白银25万两,伍廷芳被任命为总经理[26],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会办吴炽昌先后担任开平铁路公司经理[24]。公司成立后便出资10万两白银购买了唐山机车厂和唐胥铁路的所有权[27]。自此唐胥铁路脱离矿务局管理,开始单独经营。[3]
==后续发展==
随着开平煤矿产量逐渐增加,军队和民用船舰的煤炭需求也逐步扩大,运河的不稳定,以及水路-铁路的换装成为了煤矿外运的瓶颈[25];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结束后,改革派试图说服清廷通过建设铁路以巩固海防。基于上述理由,开平矿务局和金达都曾致信李鸿章[25],要求铁路继续向西南修建至芦台[28]。由于新建路段附近皆为荒地,而且已在开凿运河时被矿务局购买,李很快就批准“试办”[25]。1886年,唐胥铁路开始向芦台修建[13]:44;次年4月,向芦台的延长线投入运营,铁路改名为唐芦铁路[29][30]。
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海军衙门总理醇亲王奕𫍽奏准把唐胥铁路向东再延伸至山海关,向西延伸至天津。开平运煤铁路公司改名为中国铁路公司,仍由伍廷芳、吴炽昌主持,克劳德·金达为技师。在李鸿章和金达的指导下,线路建设进展迅速。1888年10月3日线路通车至天津[13]:44,改称唐津(天津)铁路。李鸿章主持通车仪式。清廷于1888年12月批准了延长线路至距离北京以东13英里的通州的计划,但该段受到故宫大火的影响并未实际建筑。尽管之后张之洞曾提出修建天津往卢沟桥、连接京汉铁路支线的提议,但最初并未被朝廷接受。1880年后,清廷开始将铁路建设重点转往关外方向,以应对俄国和日本潜在的威胁[13]:45。至山海关的铁路最终于1894年建成[31],并更名为津榆铁路,并在1897年与津芦铁路合并为关内外铁路[26]。
1930年后,唐胥铁路成为京山铁路一部分。1994年因京山线压煤改线而成为现七滦铁路的一部分。
==轶闻==
不少媒体和学者都认为,唐胥铁路一开始决定使用骡马作为动力,是因为受到清廷的反对[32]。根据多方的资料记载,清廷并未反对铁路的修建,也从未禁止机车的使用,甚至还曾乘坐列车前往清西陵祭祖;唐胥铁路计划使用骡马作为动力,是因为李鸿章计划将基隆煤矿的运营模式,包括马拉火车,应用在即将产煤的开平煤矿上
==规划和筹备==
19世纪60年代,在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同时也创办一些近代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我国最早的铁路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兴建的。
1877年,为了解决轮船招商局和北洋舰队的用煤问题,直隶总督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筹建开平煤矿。唐廷枢在经过实地勘探,把矿址选定在开平西南的唐山后,即开始考虑煤炭的运输问题。开平煤除矿局自用及就地销售外,主要将煤销往天津。唐山距天津120公里,运煤要从陆地先运到芦台,然后再改为水路,由大沽口入海到天津。这样的运输很麻烦,而且运费也高。如果由唐山至芦台修筑铁路,用火车运煤,既可以减少运输上的麻烦,还可以降低成本,因此唐廷枢认为,真正的困难不在于开采,而在于运输。因此,他上书李鸿章,请求修筑唐山至芦台的铁路;但因资金不足,拟先筑唐山至胥各庄一段。李鸿章同意这一计划,于1879年向清廷奏准,并派英国工程师金达督修。但这时,顽固派借口唐山靠近东陵,铁路奔驰会“震动陵寝”而大加反对,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收回了它的批准,第一次筑路尝试就此失败。此后,唐廷枢打算在唐山至芦台间开凿运河,与芦台到天津的蓟运河相接,试图以水运代替陆运,但只开凿了胥各庄至芦台长35公里的一段,后因地势陡峻,无法开河。在这一进退两难的情况下,直隶总督李鸿章授意唐廷枢再次奏请修建运煤轻便铁路,声明为免于震动东陵,不用机车,而用骡马牵引。李鸿章并为此在清廷中积极斡旋,最后,清政府在极度不愿意的情况下允许筑路。于是,筑路工程于1881年初动工,同年6月9日开始铺轨,11月工程竣工,这就是我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
唐胥铁路东起唐山,西南至胥各庄,长9.7公里。采用由英国进口的每码30磅的轻钢轨,轨距也采用英国标准,当时世界各国轨距各不相同,有宽有窄,以英国的较为适中。1881年底,唐胥铁路投入使用,起初只能用骡马充当火车头,在钢轨上拖曳煤车,当时被称为“马车铁道”。后来,由于开平煤矿的全面投产,牵引力小、速度慢的马车铁道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工人根据金达的设计利用矿场的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轻型蒸汽机车。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把它叫作“龙号”。这台中国人自造的第一台机车,虽然牵引力只有百余吨,构造也比较简单,但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工人的创造力。
唐胥铁路虽仅长9.7公里,但它是中国的第一条自建铁路,行驶了中国自制的第一台机车,确定了中国铁路的标准轨距。
==工程建设==
彼时的中国除了先前英国未经官方允准修建的吴淞铁路之外,尚无其它的参照线路,且吴淞铁路运行不久后即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于是新线的轨距成为了建设时的争议点。在众多提议中,金达坚持采用1435毫米的宽度[注 5][3];此标准不仅有利于进口自英国的设备直接应用在该铁路上,并为日后改建为真正意义上使用铁路机车运输的“铁路”做准备,还奠定了日后中国铁路的轨距标准[2][13]:44。由于当时的中国没有生产钢铁的能力,铺设的轨道大多进口自英国[14][参 5][15]。
1881年3月,矿务局启动运煤河工程,并于8月完工,引芦台河水入内。工程造价11.5万两白银,河长35公里,占地约6500亩[3]。从唐山煤井起至胥各庄、长9.7公里的铁路于1881年5月13日动工,6月9日开始铺轨,11月9日竣工,每英里造价约3000英镑[3][16]。建成时,铁路采用的是30英磅每码(15千克每米)的钢轨。
===开始施工===
1881年6月9日,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历经磨难终于动工兴建。7月1日,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英国人白内特的夫人在唐山钉下了第1枚道钉,11月工程告竣。唐胥铁路全长9.3公里,每米轨重15公斤,共耗银11万两。 由于这段铁路用骡马牵引货车,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2]
1881年开始修建的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真正成功并保存下来加以实际应用的第一条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标准铁路===
====唐胥铁路——中国最早的标准轨铁路====
中华铁路,师夷之技,源唐胥始,于龙号起,几多艰难,历经风雨。如果说如今纵横在中华大地上的铁路网是中国的龙脉,那么这条曾经只有9.7公里长的唐胥铁路就是这龙脉之源。
历史翻到了19世纪中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改变了整个世界。曾经不可一世的清王朝被这场暴风雨卷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落。这个飘摇的王朝已然成为一条被蛀空的朽木,即便如此,它却承载着太多“不可承受之重”。
西方的船坚炮利,一种陌生而遥不可及的意识形态,让沉迷于大烟泡幻境中的中国人久久心悸。复兴,成了那时一批先锋者竭力作为的动机。虽然,他们的行为曾被史学家评价为“物”上的复苏,但是不可否认,历史正是在那些实实在在的“物”上开始转弯。
而当我们翻开史料,去触摸那些或明或暗的“物”的符号时,却恍然发现,竟然有一些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就像唐山机务段火车头纪念碑上镌刻的一行文字中所言:“中华铁路,师夷之技,源唐胥始,于龙号起,几多艰难,历经风雨。”而这些“物”的符号已经在我们的漠视中作为历史转弯的坐标沉默了百年……
===一波三折===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丢失了眼角的一抹自信。世界原来这般大,双眼看不到的空间原来还生存着那么多强盛的人群。“放开眼来看世界”成为当时一句叫得很响的口号。而真正放开了眼,现实未免残酷,实际的一切与往昔头脑中的一切竟然是天壤之别。
岌岌可危的王朝中,一批先锋人物开始懂得自救,兴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新式工业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空前增加,清廷洋务派积极筹办新式煤矿来保障煤炭的供应。[3]
===实业家唐廷枢===
1877年,中国早期实业家唐廷枢,奉力主洋务的直隶总督李鸿章之命,筹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近代采煤技术的煤矿———开平矿务局,改写了中国近千年的土窑采煤史。
开平煤矿的建立,煤炭产量的逐年递增,直接需要建立适应煤炭外运的便利交通。1879年李鸿章奏请清政府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以便用铁路将煤炭运至北塘后,再经水路外运。
但修建铁路的设想,立即遭到清政府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开平煤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于1880年开凿了一条从芦台到胥各庄长达35公里的“煤河”来解决煤炭的外运。
当煤河开凿到胥各庄时,凸起的地势使继续开凿无望,李鸿章只好再次上奏,把铁路缩短,仅修唐山到胥各庄一段,与煤河相连接。为避开清朝顽固派的反对,在筑路奏请中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允许修建唐胥铁路。
1881年6月9日,自唐山起至胥各庄(今丰南县)一线的唐胥铁路开始铺轨,采用1.435米的轨距和每米15公斤的钢轨,这条铁路是在清政府洋务派主持下,由开平矿务局负责集资修建。9月,全长9.7公里的唐胥铁路竣工,开始试运行。11月8日正式通车。1886年,成立中国自办的第一个铁路公司———开平铁路公司,收买唐胥铁路后开始展筑,并独立经营铁路业务。1887年,唐胥铁路展筑至芦台,1888年展筑至天津,李鸿章等巡视并主持通车仪式。路方特备花车一辆供来宾乘用。1894年天津至山海关间通车,改称津榆铁路唐胥铁路,及由唐胥铁路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形成的唐芦(台)、唐津(天津)铁路、唐古(冶)、唐滦(滦县)铁路以至最后形成的京山铁路,至今已走过了120个春秋。
==龙号机车==
===命运多舛===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铁路这等新鲜事物,懵懂中夹杂着些许偏见,机车也跟着有了一些新的称谓诸如火轮车、火轮还有轮车。1881年6月9日,“龙号机车”也是中国制造出的第一辆蒸气机车喷气运行了。
然而,由于清廷在谕旨中明文规定,不准在铁路上使用蒸汽机,以免大声呼叫。于是便出现了运输工人用驴、马拉着煤车在铁道上滑行的可笑之举。不久之后,胥各庄铁路修理厂的技术人员自己动手设计,利用废弃锅炉大胆进行改造,试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为堵住顽固派之嘴,工人们在机车头上刻了一条龙,称之为“龙号”机车。这台蒸汽机的引力仅有100多吨,体形也不大,全长只有5.73米,每小时只能行驶5公里,并不比驴马车快多少,但它宣告了铁路和火车这件新生事物在中国大地上的出现。
1882年由于开平煤矿的产量由1881年的3600吨猛增到38000吨,马拉驴拖实在是力不胜任。金达又重新设计和指导制造了另一台机车,这台机车设计较前辆要规范得多、制作也比较全长5.69米,只有三对动轮而没有导轮和从轮。牵引能力为100吨,时速30公里。
===外国技师===
当时的开平矿务局英籍总工程师薄内之妻仿照斯蒂芬森1829年设计的著名机车“火箭”号为之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参与制造的中国工匠并不太喜欢这个名字,他们希望这辆由他们打造的机车能带有中国的味道,便在车头两侧各镶嵌了一条金属刻制的龙,又给它起了个极富东方色彩的名字“龙号机车”。
在人们的簇拥中,“龙号机车”一声长鸣,拉响了中国铁路史上的第一声汽笛,划破了中华大地几千年的沉寂。“龙号机车”行驶了几个星期,起初并没有引来什么麻烦。但 不久便被清廷命令停驶,一停就是几个星期。原来消息终于传到了北京,“都中言官复连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奉旨查办,旋被勒令禁驶”。
事实上,清东陵在距唐山50公里外的遵化马兰峪,所谓震动无从谈起,无非是保守派反对修铁路的借口。所幸制造和让机车行驶的金达是个英国人,再加上清政府刚刚建立的北洋海军舰艇急需燃料煤,因此经过开平矿务局和李鸿章的疏通斡旋,“龙号机车”停了些许日子,又可以喷气运转了,以后便一直使用,直到从英国运来了两个车头。
“龙号机车”退役后曾存放在北京府右街交通陈列馆,当时还可以生火行驶,以供观瞻。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北京后,将该馆迁移到和平门内的一条胡同里,以后这台中国制造的著名机车便离奇地失踪了。
===源远流长===
伴随着“龙号机车”拉响汽笛在唐胥铁路上奔向远方,唐山机务段依傍而生。如今的唐山机务段,再也触摸不到任何属于历史的尘封。找到120年前唐胥铁路的一条枕木,一个铆钉都只能是一种奢望。而眼前纵贯南北的数排铁道上,每一根钢轨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簇新的电气机车在铁道上风驰电掣,规范化操作的现代化铁路运营让人很难想象曾经那吐着白烟的“龙号机车”是怎样在只有9.7公里长的唐胥铁路上奔跑的,但是“龙号”已经融化在每个职工心中,成就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铁路千疮百孔,能通车的铁路总里程仅为11000多公里,而且46%分布在东北地区。当时,唐山机务段的前身古冶机务段所处的京山线,是连接我国东北和关内的唯一铁路,是东北入关的咽喉要道。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唐山机务段承担责任的重大。
无论在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60年代的抗美援越战争中,还是在70年代支援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以及“十年文革”中支援外局恢复运输秩序,唐山机务段都秉承“龙号精神”以“天 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为口号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期间也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援朝职工中最著名的要数“三打三拉”的英雄机车组特等战斗英雄刘恩忠。1951年3月19日夜,刘恩忠架载满战略物资的机车在铁道上飞驰,敌机穷追猛打,一节车厢被击中起火,冒着油罐车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他毅然下机车从列车上分离下起火的一节,再次运行。就这样,车连续被击中三次,他也冒着丧命的危险摘下了三节车厢,最终保证了列车大部分物资的安全到达。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英雄人物,每个唐机人都能随口说出一大串,先辈树起了“龙号”精神,是这种精神使唐机人克服了经济困难、唐山大地震的冲击和压改搬迁转线等重重困难。 如今的每个普通职工,更是力争把“龙号”精神发扬光大。“在唐机工作了五年,从老同志那了解了龙号精神,我理解的这种精神就是自尊自强,热爱这份工作,钻业务、技术过硬、踏实肯干、规范作业、高质量的完成任务!”正在检修机车的职工王巨龙对记者说。
时间已经流转到21世纪,属于历史的坐标已经随时间在眼前灰飞湮灭,或许只有这种化为精神传承在每个职工心中的龙号方能渊远流长……
==车站历史==
===胥各庄站===
天津至山海关之间的铁路线上,有个不起眼的小站———。每当我来到这里,就会勾起许多思绪。
清朝末年,洋务派创办了开平煤矿(开滦煤矿的前身),并于1881年修通唐山一号煤井至胥各庄约10公里长的铁路,史称唐胥运煤铁路。次年,唐山站建成,铁路才开始兼营客运。因此,胥各庄站享有我国运营历史最长的火车站之美誉,至今已有127岁的高龄了。
===相邻两站===
当初,胥各庄站与煤河(运煤的人工运河)码头相连,唐山原煤在该站倒装船只后,再经水路运至天津等地,故胥各庄站也是我国最早的铁路、水路货运中转站。1883年,唐山产煤达75000多吨,国产原煤已取代进口煤炭,占领了天津市场。小小的火车站,每日车船如梭,为世人瞩目。1884年6月27日的《捷报》刊文赞道:“满载的煤船向天津进发……胥各庄,是目前中国最有趣的地点之一。”
我国的第一个铁路工厂也诞生在这里,当时称胥各庄修车厂,1888年才迁至唐山,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北车集团唐山机车车辆厂。1881年,该厂的工人凭借英籍工程师的一张图纸,利用开矿机的旧锅炉,制造出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名为“中国火箭号”,运行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的铁路线上。从此,小站又多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地震影响===
1976年,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胥各庄就处于震中的丰南县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胥各庄站是我国铁路遭受地震最强的一个小站。当时,整个车站瞬间变成废墟,线路、信号、通信、电力设备全部瘫痪。然而,小站是摧不垮的。10天之后,震后第一列火车从这里进站、发出,一展小站战天斗地的风采。
1996年,全路千余座小站停办客运业务,胥各庄站也位列其中。此时的胥各庄站仍在使用震后临建站房(见图),已使用了20年之久。它那起脊式全木结构的造型,格外古朴坚固,成为铁路地震临时建筑中的一个典范。
历史的轮回是如此巧合。如今的胥各庄站又回到了建站之初———一个小小的货运站。然而它是中国铁路史上冠有众多“之最”的小站,一个久远、神奇、隽美的小站
===铁路建成===
唐胥铁路的建成,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纷争中,虽然经历了一波三折,但最终还是伸向了远方。只有9.7公里长的唐胥铁路结束了中国没有铁路的历史,同时也拉开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序幕。
==运营==
在李鸿章和醇亲王奕𫍽表态支持后[参 6],金达自制的“龙号”机车于唐胥铁路投入使用[9][13]:44。随着线路上的机车越来越多,铁路公司开始为每台机车分配编号,其中最早制造的“龙号”机车铭牌上刻着“No.1”的字样[18]。
1882年4月,“龙号”机车把第一批煤炭从唐山矿运到了胥各庄。同年,开平矿务局从英国进口了三辆机车,其中两辆0-6-0型蒸汽机车在10月到货[19][18],另外一辆为0-2-0型;后者由英国苏格兰机车厂制造,被编为“0号”,价格为2.48万大洋[20][21][22][23]。
1882年,开平矿务局为扩展客运业务,从唐胥铁路上向东建造了一条约0.9公里长的线路,并建起了老唐山火车站。1883年1月,开平矿务局已拥有头等客车1节,二等和三等客车3节,每日在唐山和胥各庄之间往返6个来回;客运服务的收益已能承担唐胥铁路运营的开支。[3]在1886年4月,铁路延长至芦台后,唐芦铁路继续保持盈利[参 7][24]。
从1881年建成起,唐胥铁路就由开平矿务局管理,当时并没有专门负责铁路运输的机构[25]:444。1886年7月,开平矿务局向李鸿章致信《请展筑铁路禀》,申请开办开平铁路公司[参 8][24];在李批准后,公司成立,实行官督商办,共招股2500股,共计白银25万两,伍廷芳被任命为总经理[26],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会办吴炽昌先后担任开平铁路公司经理[24]。公司成立后便出资10万两白银购买了唐山机车厂和唐胥铁路的所有权[27]。自此唐胥铁路脱离矿务局管理,开始单独经营。[3]
==后续发展==
随着开平煤矿产量逐渐增加,军队和民用船舰的煤炭需求也逐步扩大,运河的不稳定,以及水路-铁路的换装成为了煤矿外运的瓶颈[25];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结束后,改革派试图说服清廷通过建设铁路以巩固海防。基于上述理由,开平矿务局和金达都曾致信李鸿章[25],要求铁路继续向西南修建至芦台[28]。由于新建路段附近皆为荒地,而且已在开凿运河时被矿务局购买,李很快就批准“试办”[25]。1886年,唐胥铁路开始向芦台修建[13]:44;次年4月,向芦台的延长线投入运营,铁路改名为唐芦铁路[29][30]。
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海军衙门总理醇亲王奕𫍽奏准把唐胥铁路向东再延伸至山海关,向西延伸至天津。开平运煤铁路公司改名为中国铁路公司,仍由伍廷芳、吴炽昌主持,克劳德·金达为技师。在李鸿章和金达的指导下,线路建设进展迅速。1888年10月3日线路通车至天津[13]:44,改称唐津(天津)铁路。李鸿章主持通车仪式。清廷于1888年12月批准了延长线路至距离北京以东13英里的通州的计划,但该段受到故宫大火的影响并未实际建筑。尽管之后张之洞曾提出修建天津往卢沟桥、连接京汉铁路支线的提议,但最初并未被朝廷接受。1880年后,清廷开始将铁路建设重点转往关外方向,以应对俄国和日本潜在的威胁[13]:45。至山海关的铁路最终于1894年建成[31],并更名为津榆铁路,并在1897年与津芦铁路合并为关内外铁路[26]。
1930年后,唐胥铁路成为京山铁路一部分。1994年因京山线压煤改线而成为现七滦铁路的一部分。
==轶闻==
不少媒体和学者都认为,唐胥铁路一开始决定使用骡马作为动力,是因为受到清廷的反对[32]。根据多方的资料记载,清廷并未反对铁路的修建,也从未禁止机车的使用,甚至还曾乘坐列车前往清西陵祭祖;唐胥铁路计划使用骡马作为动力,是因为李鸿章计划将基隆煤矿的运营模式,包括马拉火车,应用在即将产煤的开平煤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