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73
次編輯
變更
闽剧
,無編輯摘要
}}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6年5月20日,闽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45。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乃春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 陈新国;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郑玉武
</gallery>
闽剧最早前身由福州西郊洪塘乡人曹学佺组织[[ 创办曹家班(后称"儒林班")创研出新腔"逗腔"起始。]]
万历甲辰年(1604年),曹府的"曹家班"参加洪塘乡金山寺普渡演出,被称为"第一代儒林。" 曹学佺兴办"儒林班"的前后,福州民间还有"江湖班"、"平讲班。"两类班社。演唱的是流行于民间的"江湖"、"洋歌"、"小调"等曲调。
光绪元年(1875年),儒林班从农村向城镇发展,福州出现"梁父吟"、"醉春园"等班,合称为"十三家儒林班"。
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1908-1911年)[[ 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给合融汇,俗称"三合响]]",形成了今日闽剧的雏型。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福州先后出现了"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善传奇"、"赛天然"、"庆乐然"(俗称三乐、一旗(奇)二头羊(然))等闽班和"赛月宫"、"群芳"等女班。其中以"庆乐然"为最。这些闽班组织规模最大,演员阵容最强,剧目最多,声誉最好。
清末,福清人 [[ 何璧 ]] 与福州"儒林戏"创始人 [[ 曹学佺 ]] 交流,并与之合写剧本,把"儒林班"引进福清,且吸收昆腔、京戏等外来声腔,形成用福州话演唱的地方戏。因在地坪上围着草索演出,被称为"地下坪"、"牵草索" 。
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ref>[http://dp.pconline.com.cn/photo/list_3442540.html
抗日战争期间,福州沦陷,郑奕凑、余红惠、陈招惠等福州及周边艺人流落福清。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戏班之间展开竞争,不惜重金从福州聘来许多名角。福州各闽剧班、团也经常来福清巡回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提高福清闽剧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那时,比较著名的有港头、西门、小桥、梧屿、亚渠等10多个剧团。<ref>[http://www.worldhm.com/lxlt/14636.html 闽剧:悠悠岁月酿甘醇] 鸿学网,发布时间;2016/10/27 15:30:47</ref>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福清民间职业剧团逐渐发展和壮大。《门槛刀痕》《魂断燕山》《灞陵伤别》《龙凤金耳扒》等长演不衰。福清民间剧团最多时达100个团。<ref>[http://fz.wenming.cn/fzjj/201505/t20150525_1744995.html 福州闽剧《杨门女将》献演俄罗斯 获得盛赞] 福州文明网,发布时间;015-05-25 </ref>
==代表剧目==
截至2008年6月,[[ 闽剧传统剧目有一千多种]] ,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
其中有的源于儒林班,有的源于江湖班,有的源于平讲班,还有的是从徽班继承而来。
常见的代表性剧目有《炼印》《荔枝换绛桃》 [[ 《紫玉钗》 ]] 《女运骸》《开封府》《珍珠塔》《储问记》《招姐做新妇》《孟姜女》 [[ 《秦香莲》 ]] 《杜十娘》《梁山伯与祝英台》《万花莲船》《邱丽玉》《秋兰送饭》等。<ref>[https://www.iqiyi.com/playlist387819202.html 闽剧戏剧戏曲大全] 爱奇艺;</ref>
==视频==
{{#iDisplay:r3010z54eag|780|460|qq}}
</center>
'''闽剧:探花披龙袍'''
{{#iDisplay:k3018msrl5s|7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