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金蝉脱壳

增加 4,91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金蝉脱壳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9%87%91%E8%9D%89%E8%84%B1%E5%A3%B3/83303/0/d8f9d72a6059252dd4d26bed3a9b033b5ab5b915?fr=lemma&ct=single#aid=0&pic=d8f9d72a6059252dd4d26bed3a9b033b5ab5b915 原图链接]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外文名 a cicada casting off its skin -- to do a quick change),汉语成语,拼音是 jīn chán tuō qiào,意思是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出自《[[谢天香]]》。 另为[[三十六计]]之一。<ref>[https://www.zdic.net/hans/%E9%87%91%E8%9D%89%E8%84%B1%E5%A3%B3 金蝉脱壳 .汉典[引用日期2019-11-09]]</ref>
==成语辨析==
【近义词】: [[ 缓兵之计 ]] [[ 瞒天过海]]
【反义词】: [[ 瓮中捉鳖 ]]
==成语故事==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用掩人耳目的手段
{{#ev:youku|XNDMxMDE4MTY5Ng|640|inline|《三十六计 》04 金蝉脱壳 |frame}}
</center>
 
==计谋典故==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终于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姜维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他带着灵柩,秘密率部撤退。
 
[[司马懿]]派部队跟踪追击蜀军。姜维命工匠仿诸葛亮模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并派[[杨仪]]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
 
司马懿一向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乃是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观察蜀军动向。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安全转移,撤回汉中。等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再进兵追击,为时已晚。
 
司马懿知孔明死信已确,乃复引兵追赶。行到赤岸坡,见蜀兵已去远,乃引还,顾谓众将曰:“孔明已死,我等皆高枕无忧矣!”遂班师回。一路上见孔明安营下寨之处,前后左右,整整有法,懿叹曰:“此天下奇才也!”于是引兵回长安,分调众将,各守隘口,懿自回洛阳面君去了。
 
==原文与译文==
 
【原典】
 
存其形,完其势①;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
 
【注释】
 
①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
 
②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
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我则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顺事。
 
【按语】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
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如。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视频3==
<center>
{{#ev:youku|XNjYzNTQ1NDA0|640|inline|福五鼠故事三十六计-21 金蝉脱壳 |frame}}
</center>
 
==作品出处==
 
《金蝉脱壳》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参考文献==
135,39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