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
次編輯
變更
塔塔尔族
,無編輯摘要
塔塔尔族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在传统的塔塔尔族家庭中,丈夫是一家之主、一家之长。家庭大权都掌握在他手中,家中一切大事都由他做主和安排,经济收支也主要由他支配。妻子和妇女在家庭中则处于无权或少权的地位。在家庭经济生活中,男子主要从事放牧和商业等生产活动,女子主要在家里从事挤奶、捣酥油、打羊毛、织毡子等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妇女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已逐渐发生了变化,妇女已经活动自由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从而在社会和家庭中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塔塔尔人的婚姻有一套程序。过去,塔塔尔人一般实行族内婚,但现在,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与信仰 [[ 伊斯兰教 ]] 的 [[ 维吾尔族 ]] 、 [[ 哈萨克族 ]] 等民族的通婚越来越多。塔塔尔族结婚一般要经过说亲、订亲、婚礼等几个阶段。塔塔尔族婚礼一般是在新娘家举行。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制作全部服装、炊具、陈设、婚礼时食用的食品和为新娘父母准备的礼物送到新娘家去。女方准备床上用品以及窗帘等物品。男方家和女方家各请一个“金哥”(女性),结婚期间主要由“金哥”来伺候料理新郎和新娘的生活起居。婚礼当天要请阿訇念“尼卡”,并分别询问双方是否愿意结为夫妻,之后请新婚夫妇共饮一杯糖水,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到老。中午亲戚朋友带着礼物纷纷到女方家祝贺。晚上身着新婚服的新郎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拉着手风琴,唱着“几尔”(欢乐的塔塔尔流行歌曲,曲子固定,歌词即兴编唱),一路歌声琴声不断,以增添欢乐气氛。迎新队伍到女方家后被拦住,迎新队伍需环绕院一圈,新郎在院前唱歌吟诗,并送上携带的钱财后,才准许进门,人们为新婚夫妇祝福。这天女方家宰羊煮肉,准备丰盛的筵席来接待来宾,青年人唱歌跳舞进行庆贺。
按照传统习惯,新郎和新娘婚后先要在女方家住一段时间,一般为一两个月,长的住一年左右,有的甚至要到第一个孩子出世后,再把妻子娶回家。没有儿子的人家,女婿可以留下,与岳父母共同生活,并有继承岳父母财产的权利。现在塔塔尔人结婚,虽然新郎要提前到女方家中去,但结婚那天就把新娘接回男方家。
===葬俗===
塔塔尔族实行土葬,葬礼都按伊斯兰教的规定进行。人死后必须立即埋葬,至多不能超过一天。如人死异乡,便就地埋葬。当人死后,要请阿訇念经,用温水净身,缠上白布,还要在尸体上放一把刀或者是一块石头。亲人默哀服孝,男子在帽上覆黑纱,女子头戴白纱巾,妻子儿女要戴孝3-7天。服孝期间不做饭,由邻居送饭吃。出殡时,要作“吉那孜乃孜尔”,即将尸体放在“吉那孜”( [[ 清真寺 ]] 公用抬尸木架)上之后举行的一次“乃孜尔”(替死者的祝福)。如果死者是男性,就在“吉那孜”上放一块白布,如果是女性,则放一条头巾。抬“吉那孜”出门时,先出脚后出头,出门之后转变方向,运至墓地。下葬时,死者头北脚南面向西方放入墓穴,由阿訇领着送葬的人祈祷,然后每个送葬的人都抓一把土在手中,口诵古兰经,由一个人把每个人手中的土集中起来,放在死者的胸上,随即埋葬。坟堆做成圆形,前后立石碑。死后的第三天、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家属要为死者作“乃孜尔”,请阿訇诵经,并在举行第一次“乃孜尔”时,将死者的衣物分给阿訇等人。
===节日食俗===
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撒班节”。“肉孜”为波斯语,意为“斋戒”。伊斯兰教法规定成年的穆斯林在每年斋月都应封斋一个月,肉孜节在伊斯兰教历每年十月一日举行,主要是庆祝斋月期满。节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粉刷墙壁,炸馓子、油饼,制作糕点、果酱等食品。节日早晨,成年男性去清真寺做节日礼拜,礼拜结束后,人们去墓悼念亡故的亲人,然后开始热闹的节日活动。“古尔邦”是阿拉伯语,意为“献牲”、“献祭”,是根据古代 [[ 阿拉伯 ]] 地区的宗教传说演变而来的。 [[ 伊斯兰 ]] 教法规定,教历每年十二月上旬为教徒履行宗教功课前往麦加朝觐的日期,在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十日)以宰杀牛羊庆祝。与肉孜节不同的是,古尔邦节要预先准备好作为“献牲”的牲畜。男人们从清真寺做完聚礼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宰牛羊,据说节日聚礼之后的早晨是献牲祭祀、取悦安拉的最佳时机。节日期间,几乎家家要煮肉待客,互相拜节。撒班节,是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撒班”是塔塔尔族犁地的一种农具,据塔塔尔族传说,由于撒班的产生,促进了塔塔尔族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塔塔尔人为了纪念这种新式犁的发明,每年6月20日至25日农忙期间举族欢庆,久而久之这种庆祝活动演变为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撒班节的庆祝活动多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进行,节日那天,举行 [[ 摔跤 ]] 、 [[ 赛跑 ]] 、 [[ 穿麻袋赛跑 ]] 、 [[ 叼匙竞走 ]] 、 [[ 跳远 ]] 、 [[ 爬滑 ]] 、 [[ 赛马 ]] 等各种娱乐活动,演出文艺节目等。
===传统活动===
塔塔尔族的民间文学作品极为丰富,有神话传说、故事、谚语、歌谣、谜语等,尤其以诗歌、民歌在新疆各族人民中享有盛名。塔塔尔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诗歌的地方就有塔塔尔人,在塔塔尔人生活的地方一定有诗歌。”塔塔尔族民歌《巴拉米斯肯》)(意为“可怜的小伙子”)等在新疆各民族中流传很广,已成为新疆地区的流行歌曲,婚礼、节日普遍采用。此外,《天鹅进行曲》、《白河边》、《那冈》等民歌也为新疆各族人民所喜爱。塔塔尔族书面文学源远流长,有叙事长诗、爱情诗、小说、话剧、歌剧等,更为重要的是,塔塔尔族还有许多历史,文学、医学、宗教等方面的典籍,都是塔塔尔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 [[ 新疆 ]] 各民族中,塔塔尔族的戏剧艺术发展比较早。20世纪30年代初期成立了塔塔尔剧团。曾是活跃于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较有影响的文艺团体。剧目题材广泛、情节生动、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除了以男女受情为主题外,也有揭露社会黑暗面的,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纯朴、善良,先后将《巴西玛哈木》、《可爱的人》、《哈丽亚巴诺》、《逊干尤里吐孜》、《打短工的艾合买提》、《塔伯里迪克》、《为了他人》等剧目搬上舞台,深受各民族人民的欢迎。
===舞蹈===
塔塔尔族和其他突厥语民族一样,在接受伊斯兰教之前,曾经历过一个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时期。塔塔尔先民曾把苍狼作为民族的图腾,相信其具有非凡的超自然力。在流传至今的《古丽奇要克》等塔塔尔民间传说和民俗中,仍可窥见到一些遗迹。至今,塔塔尔民间还保留着佩戴狼牙饰物,珍藏狼的后脚踝骨等习惯,相信它们具有避邪的非凡超自然力。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历史较早。约在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就已传入塔塔尔族先民活动的伏尔加河流域。塔塔尔族信奉 [[ 逊尼派 ]] ,教法属于 [[ 哈乃斐学派 ]] 。同一切伊斯兰教信徒一样,塔塔尔族信教群众也严格按照伊斯兰教教义规定履行宗教义务。
中 [[ 华人民共和国 ]] 成立以前,宗教具有各种特权,经常干涉塔塔尔族的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宗教的种种特权被废除,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广大信教群众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参加各种宗教活动。政府宗教部门通过办培训班,培养了一批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拥护社会主义的宗教人士,有许多人被选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讨论、研究、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发展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塔塔尔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塔塔尔族人民与各民族一样在政治上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参与国家大事和当地各项事务的管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家权力机关中,都有塔塔尔族代表参加。在塔塔尔族聚居的地方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有塔塔尔族干部职工,塔塔尔族人民充分行使着当家作主的权利。在1956年8月召开的自治区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 [[ 艾斯海提•斯哈库夫 ]] (塔塔尔族)被增选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副主席。1989年7月25日,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繁荣,根据塔塔尔族人民的请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有关部门的批准,将奇台县东湾乡的大泉村、东湾牧场等村划出,成立了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民族乡。这是在我国建立的惟一的以塔塔尔为主体的民族乡。塔塔尔乡的成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散居民族、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重视,塔塔尔族人民从此实现了民族自治的愿望。
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关怀下,塔塔尔民族干部不断成长。新疆和平解放初期,党在塔塔尔居住区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就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塔塔尔族干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央民族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为塔塔尔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男女青年人才。这些人才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各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及自治区各级政协都有塔塔尔族委员和代表。大泉塔塔尔乡成立以来,还有十多位塔塔尔族干部群众参加了国家的各类政治活动,如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团中央代表大会、世界妇女大会、赴日观摩团、国庆阅兵观礼等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塔塔尔族劳动人口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领域,从而使塔塔尔族的行业、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塔尔族在业人口中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的人员仅占到29.7%,专业技术人员占到29.09%,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到13.33%,商业、服务业人员占16.97%,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占9.09%,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占1.82%。
塔塔尔族的文化事业发展很快。从70年代开始,有关部门着手收集、整理塔塔尔族的民间文学,自治区古籍办还下设 [[ 哈萨克 ]] ――塔塔尔古籍组,开展塔塔尔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规划工作。著名史学家、作家 [[ 库尔班哈里•海里迪 ]] 的《五卷史》、 [[ 哈日甫拉•也尼肯 ]] 的《塔塔尔族民歌集》、 [[ 热孜亚•艾力尤娃 ]] 搜集整理的《塔塔尔族民间故事》等书籍都已正式出版。1987年12月,在乌鲁木齐成立了“新疆塔塔尔文化研究会”,以促进塔塔尔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塔塔尔族的高素质是如何炼成的==
塔塔尔族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以人数排序到了第53位,却被公认为“高学历”民族,有“两多一无”:“两多”是专家多、教师多,“一无”是56个民族中唯一文盲达到零值的民族。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塔塔尔族共有4890人,他们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就有350人左右,占总人口数的7%,这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所占比例是最高的,而且整个民族在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7个民族中位居首位。更让人震惊的是,塔塔尔族的语言文化却一直保留下来,人人都会讲塔塔尔语。 [[ 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 ]] 原总统沙伊米耶夫对深表敬意,并邀请中国塔塔尔族选送学生到鞑靼斯坦共和国,免费接受高等教育<ref>[http://www.dzwww.com/2011/dqmjzgh/cfzz/xjttez/wh/201108/t20110829_6614889.htm 两多一无 高学历的民族塔塔尔族],大众网 2011-08-29 16:29:00 </ref>。
10世纪叶,随着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塔塔尔族地区,伊斯兰教寺院教育,从13世纪起一直兴盛到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伊斯兰教寺院的经堂教育——经文学校,经文学校的小学,学制为3—4年,教授 [[ 阿拉伯文 ]] 、 [[ 古兰经 ]] 选读等,大学的学制7—13年,教授 [[ 阿拉伯语 ]] 语法、宗教释义、伊斯兰教法、圣训、阿拉伯文学、 [[ 伊斯兰 ]] 教哲学、伊斯兰教传教史、阿拉伯医学等课程,学完全部课程者当阿訇,为高级宗教执事人员。未学完全部课程都充当“伊麻目”;宗教职业学校,学制为4—6年,教授阿拉伯语和 [[ 波斯语 ]] 、圣训、教义教法等,读完全部课程能熟练背诵和讲解古兰经全文者,便充任寺院里的“卡里”(是专职的经文背诵背)。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工业技术和现代科学知识传入新疆,在各族人民中出现了发展新文化教育的思潮。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在有志于发展教育事业的塔塔尔族知识分子的影响下, [[ 乌鲁木齐 ]] 、 [[ 伊宁 ]] 和塔塔等城市的塔塔尔、维吾尔、 [[ 哈萨克 ]] 、 [[ 柯尔克孜 ]] 群众中出现了改“经文学校”为“科学学校”(泛称“paaimaktap”)之说。所谓“科学学校”是指讲授现代文化知识的学校。倡办科学学校是与塔塔尔知识分子的开拓业绩是分不开的。其中就有乌鲁木齐地区的塔塔尔族知名人士哈山夏·克路等人。
1912年塔塔尔群众将一所“诺盖依(塔塔尔族别称)清真寺”改造为“诺盖依学校”,由塔塔尔族知识分子 [[ 南托拉 ]] 先生任教,讲授当代新文化知识——数学、语文、历史、地理、自然、社会发展史等。1915年该校扩建,改为女子学校,吸收塔塔尔、维吾尔、 [[ 哈萨克族 ]] 女生上学,这是新疆最早的、当时唯一的女子学校。它的建立对打破传统的宗教礼仪是一次挑战,是新文化教育在新疆崛起的象征。
在塔塔尔族知识分子影响下, [[ 叶鲁番县 ]][[ 阿斯塔那乡 ]] 建起了一所“革新派学校”,聘请了塔塔尔族知识分子 [[ 哈依达尔·赛位尼 ]] 先生、 [[ 木黑甫拉 ]] 先生及其夫人古兰县姆先后任教,讲授科学文化知识。在 [[ 阿勒泰吉木 ]] 乃县开办的新式学堂里,执教的是从 [[ 俄国 ]] 来的塔塔尔族知识分子比拉力先生和 [[ 阿克秋 ]] 先生。哈萨克族著名人士 [[ 夏力甫汗 ]] 即是他们的学生。 [[ 阜康县 ]][[ 哈萨克族布拉尼·艾力皮 ]] 等人支持新文化教育,办起了一所“ [[ 阿吾勒 ]] ”学校,教师是塔塔尔族知识分子 [[ 埃尔丁 ]] 先生,为阜康、 [[ 呼图壁 ]] 、 [[ 米泉 ]] 、 [[ 吉木萨尔 ]] 、 [[ 达坂 ]] 等地的哈族人民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 [[ 伊犁地区 ]] 塔塔尔族知识分子对新型教育的影响和贡献更大。1910年在塔塔尔开明人士的倡下,由伊宁市塔塔尔居民筹资,对原属于塔塔尔清真寺掌管的文学校进行扩建,到1914年经第二次扩建,盖起了一幢两层楼房,设有初级班和中级班,取名为“曙光学校”,并聘请了我国喀山市著名教育家 [[ 阿布都拉博布 ]] 和他的妻子 [[ 哈迪且末 ]] 任教,除讲授文化课外,还教授刺绣、缝纫知识和技能。学校还开办了名为“闪光”的图书馆,藏书几千册。至此,这所“宗教学校”变成了“科学学校”它吸收了不少 [[ 维吾尔 ]] 、 [[ 哈萨克 ]] 、 [[ 乌孜别克 ]] 等兄弟民族的子弟学习。
塔塔尔族知识分子,由于他们大部分比新疆本地的知识分子较早地接触到现代文化教育;由于他人通晓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族语言,具有作为教育的语言优势;更由于他们有推广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教育事业的热忱和愿望,他们吹响了新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被誉为“教育明灯的点燃者”、“教育振兴的启蒙者”是当之无愧的。
==人口==
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 [[ 伊犁 ]] 、 [[ 塔城 ]] 、 [[ 阿勒泰 ]] 、 [[ 迪化 ]] 、 [[ 奇台 ]] 等地区的城镇和农牧区已有塔塔尔族居民。
据新疆省警察厅调查,1921年迪化(今乌鲁木齐)贸易圈内共有俄籍正户101户,附户500余户,其中正户指 [[ 俄罗斯族 ]] ,附户则指塔塔尔、 [[ 乌孜别克 ]] 等民族。
1944年,新疆警备司令部调查,新疆塔塔尔族总人口为5610人,占新疆省总人口的0.14%;1947年,新疆省警务处调查,新疆塔塔尔族总人口为5519人,占新疆省总人口的0.13%。
1949年,塔塔尔族总人口为5900人,到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到6900人,5年中净增1000人,增长了17%;平均每年增长200人,年均增长率为3.39%。
1954-1977年新疆塔塔尔族总人口出现了快速下降,1954年新疆塔塔尔族人口为6300人,到1977年新疆塔塔尔族人口下降为2900人,主要原因为迁回 [[ 苏联 ]] 、受到极“左”路线的冲击、改称维吾尔族或哈萨克族。
1998年,塔塔尔族人口增加到4700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4890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又减少到了3556人<ref>[http://www.sohu.com/a/293585900_771479 【春节特辑系列三】沈思等 | 我国塔塔尔族人口变动分析 ],搜狐网 2019-02-07 08:00 </ref>。
==畜牧业==
长期以来,畜牧业是塔塔尔族仅次于商业的重要经济领域。在 [[ 布尔津 ]] 、奇台、 [[ 吉木萨尔 ]] 、 [[ 青河 ]] 、和 [[ 布克赛尔 ]] 、 [[ 哈巴河 ]] 等县及乌鲁木齐、伊宁、塔城等城镇都居住有为数不少的塔塔尔族牧业户,因其经济状况不同而分为牧主、个体牧民和牧工等。绝大多数牧民没有牧场和草场,只有少量维持生活的牲畜。
为了维持生活,他们还需兼营农业。牧工不仅为牧主放牧牲畜,为牧主操作杂务,还要为其从事农业劳动。牧工的家属则要为牧主做种种无偿的劳动,如砍柴、打水、挤奶、做饭、看孩子等。牧民在牧业户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但他们所占有的牲畜一般都不多,一般没有牧场和草场,要租用牧主的牧场。为了维持生活,他们不得不从事少量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