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亦园

增加 4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big>李亦园</big>'''(Li, Yih-yuan,1931年-2017年4月18日)[[福建]][[泉州]]人,1931年生。就读于[[台湾大学]]及[[美国]][[哈佛大学]]。1948年赴台,从事人类学研究至今。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李亦园先生研究范围极广,涉及人类学、文化学、比较宗教学、家庭宗族研究、神话研究,并以台湾高山族、华侨社会以及华南、台湾汉族民间文化为田野研究对象。著有《人类的视野》、《文化的图像》、《文化与行为》、《信仰与文化》等专著16种,专业论文一百三十余篇,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人类学者。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031711/592dV-LytkZTbNKTx6-lTVQxfnz86P3ndh5vNBaTREfBW4ChCMSOP0X_Y4Q-tg1_PR58fnqelQwCwRkhdbfFaiZTqr2D__SEe6c 李亦园 ]福建省泉州市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2016-01-15</ref>
2017年4月18日19时,著名 [[ 人类学家 ]] 、中央研究院李亦园院士于台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逝,享年86岁。
==人物生平==
专著
1985a [[ 东南亚 ]] 华人社会的研究(上、下册)(与吴燕和等合着)。 [[ 台北 ]] :正中书局。
1985b 现代化与中国化论集(与文崇一、杨国枢合编)。台北:桂冠出版社。
1985c 民间宗教仪式之检讨研讨会论文集(与庄英章合编)。台北:中国民族学会。
1996 文化与修养。台北:幼狮图书公司。
论文
1985a 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仪式,刊于现代化与中国化论集,李亦园等编,页73-91。台北:桂冠出版社; 又刊于现代化与 [[ 中国文化 ]] 研讨会论文集,页197-206。 [[ 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学。
==学术年表==
1953年毕业于 [[ 台湾 ]] 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毕业后,留任助教;
1954年民族学研究所成立,转任研究所助理;
1958年赴美深造,入 [[ 哈佛大学 ]] 历史系;
1959年获硕士学位;
1960年回国升任研究所副研究员在哈佛大学求学时期,受到Cora Dubois 和John Pelzel两位教授的影响,对东南亚华侨社会文化研究产生兴趣;
1966年又再度获得“东亚学会”的支助回来麻坡从事半年的田野调查研究工作;
1968年至1990年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副所长及所长等职;
1984年又出任 [[ 新竹 ]] 台湾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院长;1990年任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执行长。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新竹台湾 [[ 清华大学 ]] 人类学研究所荣誉讲座。
2005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自我评估==
1. 近年来最重要之研究方向是探讨传统 [[ 宇宙观 ]] 与信仰系统对现 代企业行为与经济发展以至于其它社会文化的影响,最近已初步建立 理论模型,并受到国内外以及大陆学界之注意,在此一方面已发表论 文六篇,包括〈传统中国宇宙观与现代企业行为〉(1994b)以及 1986a,1988a,1991b,1992b,1993b等篇(参看著作目录)。 继续前述对台湾民间宗教之研究兴趣,对民间宗教之本质有 所阐释,共有论文五篇,包括〈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仪式〉(1985a) 以及1985b,1985e,1986b,1988b等。
2. 对台湾地区文化发展作全面的性评估,并提倡建立「文化指 标」,除进行材料搜集研究外,并协助行政院主计处改进文化指针之 全国性调查,共发表论文四篇,包括〈台湾光复后文化发展的经验与 评估〉(1988c)及1989a,1991a,1993a等篇。
3. 主持「台闽民族志基本调查与比较研究」及「台湾与东南亚 土著文化与血缘比较研究」两主题研究及教学计划,提供通盘性设计 ,参与教学,亦亲自进行短期田野考察,并发表论文,计有〈平闽十 八洞的民族学研究〉(1994a)及1992a等篇。
4. 参与 [[ 教育部 ]] 资助之「宗教教育之国际比较及政策研究」,计 划正进行中,预计将对国内之宗教教育问题有重要之研究结果提出。
5. 十年来研究著作之成果,包括专书三册,正式期刊论文二十 四篇,研讨会论文九篇。 十年来平均发表论文数,正式期刊论文为2.4篇,研讨会论文合 计为3.3篇。
1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