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崂山

增加 50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崂山.jpg|有框|右|<big>崂山</big>[http://m.tuniucdn.com/fb2/t1/G5/M00/B4/C4/Cii-tFrMRpSIGczNAAZitZj_a2cAAFZLQCeT80ABmLN129_w640_h480_c1_t0.jpg 原图链接][https://www.tuniu.com/tour/210629949 来自途牛 的图片]]]
''' 崂山 ''' ,古称劳山、牢山,位于中国 [[ 青岛市 ]] [[ 黄海 ]] 之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名山,被誉为“海上第一仙山”,主峰巨峰(崂顶)海拔1132.7米,为 [[ 山东省 ]] 第三高峰。1982年被国务院设为中国名胜景区之一。其上道教宫观 [[ 太清 宫1983 宫]]1983 年获称道教全国重点宫观。代表景点----棋盘石。
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 [[ 文物 ]] 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是道佛教胜地。
崂山是 [[ 山东半岛 ]] 的主要山脉,有4个支脉,分别是主峰巨峰支脉、三标山支脉、 [[ 石门山 ]] 支脉、午山支脉。
==名称演变==
“劳山”最早出自《诗经》“山川悠远,维其劳矣”、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郑笺云:“劳劳,广阔”。
一说该山雄险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劳,故称“劳山”。二说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 顾炎武 ]] 考证, [[ 秦始皇 ]] 到崂山时,劳民伤财,因此称为“劳山”。
《后汉书·逄萌传》、《魏书·释老志》、《魏书·高祖纪》、南朝梁弘景《名医别录》、唐《元和郡县志》、《齐乘》、清《一统志》沿用“劳山”。
“不其山”出自《汉书·武帝纪》。根据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 [[ 王献唐 ]] 在该山北部 [[ 原始社会 ]] 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远古时期该山北部生活着“不族”和“其族”两个部落,地以族为名,山也以族为名,称不其山。《三国志·崔琰传》沿用“不其山”。
“劳盛山”出自东汉王充《论衡》。南北朝《四极明科》、未《太平寰宁记》、 [[ 顾炎武 ]] 《劳山考》沿用“劳盛山”。
“牢山”出自 [[ 东晋 ]] 义熙十二年(416年)晋法显《佛国记》。一是源于当地人认为此山坚如磐石,驱之不动,为牢固之山,故称“牢山”。
另一说法,中国古代星象学中认为天上的 [[ 星宿 ]] 和地上的区域有一种对应的联系,在三十六天罡星中,天牢星与此山相对,故以“牢山”名之。
《魏书·地形志》、《新唐书·姜抚传》、《宋史·甄栖真传》、《金史·地理志》、《元史·释老志》、元《齐乘》沿用“牢山”。
“崂山” 最早见于 [[ 唐高宗 ]] 显庆四年(659年)《南史·明僧绍传》。明末 [[ 黄宗昌 ]] 修《崂山志》后,“崂山”一名逐渐被采用,。《 [[ 神农百草 ]] 》、《本草围经》沿用“崂山”,清黄宗昌修《崂山志》以后至今使用“崂山”。
==山系概况==
崂山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陆胶近地盾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
[[ 震旦纪 ]] 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距今约0.8~1.29亿年的 [[ 燕山运动 ]] 晚期,相继有熔岩喷发和花岗岩的广泛侵入,缓慢冷却上升,逐步构成现存的地质轮廓,东部有花岗岩侵入形成 [[ 崂山山脉 ]] ,西部由火山岩形成波状平原,中部为丘陵过渡带及墨水、白沙、张村、桃源等河下游形成的小冲积平原。
==地质特点==
===地质形成===
崂山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而崂山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从 [[ 白垩纪 ]] 开始形成的。
据今约6800万年至13000千万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 [[ 岩浆 ]] ,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地质上命名为“崂山花岗岩”,但在它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
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才露出了 [[ 花岗岩石 ]]
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以来,才开始呈现为现在的轮廓。崂山面貌是第四纪末期,亦即在近几万年的沧桑变化中。
最有特色的是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
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们是1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第四纪几度进侵的海水已退却到 [[ 冲绳 ]] 附近一带, [[ 黄渤海 ]] 成为一片荒原,气候干冷。此时,日夜之间、冬夏之间温差很大,花岗岩在寒冻作用下,机械风化很快,大块大块岩石崩裂,形成参差不齐、面貌峥嵘的山峰。
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1万年来冰后期形成的。此时, [[ 大海 ]] 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块,或原来没动的岩石,遂形成一个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构成了崂山的这种雄伟、奇特的地貌形态。
===地质构成===
山区地质构造属断块隆起,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的大断裂特别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山区地质构造分三类:
[[ 华夏 ]] 系构造,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东部山区,控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多次性活动,规模较大,一般为北东走向,主要有 [[ 前金 ]]— —夏庄 —大枣园断裂、 [[ 浦里 ]]— —北宅 —浮山断裂。
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在山区东部及南部,多为北东向,局部为北西向,属以扭性为主压扭性断裂,主要有 [[ 源头 ]]— —罗圈涧断裂、铁家庄 —前埠头断裂、沟崖— —[[ 枯桃 ]]— —朱家洼断裂和下河— —[[ 汉河 ]]— —南窑断裂。
东西向构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东西,多呈陡坎或负地形,主要有 [[ 铁骑山 ]]— —土寨断裂、后金— —[[ 楼金石 ]] 断裂等,由于构造的多次性活动,使周围岩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
===气候特点===
崂山属 [[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的特点。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又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湿度大等 [[ 海洋性气候 ]] 特点。崂山因受海洋影响,加之地形复杂,东部山区降水较多,空气湿润,小气候区明显,太清宫附近被誉为“小江南”,巨峰北则名为“小关东”,中部低山和丘陵区降水适中,形成半湿润温和区。
==主要山脉==
===巨峰支脉===
崂山按其山脉的自然走向,可分为4个支脉。巨峰支脉包括巨峰干脊主体和东流水直插黄海诸山,最高峰为巨峰,位于山区东部,海拔1132.7米;三标山支脉包括石人河以西和白沙河以北的诸山,主峰为 [[ 三标山 ]] ,位于山区西北部,海拔683米; [[ 石门山 ]] 支脉包括白沙河以南和张村以北的诸山,主峰为石门山,位于山区西部,海拔570米; [[ 午山 ]] 支脉包括张村河以南和黄海北岸的诸山,主峰为午山,位于山区西南部,海拔398.3米。崂山之余脉,北至即墨区,西抵胶州湾畔,西南延伸到 [[ 青岛市 ]] 区。巨峰为崂山的主体,支脉四出,分东北、东、东南、南、西五个小分支。
===三标山支脉===
===石门山支脉===
石门山支脉以巨峰西支的茶涧为界,分南北两支。茶涧北支,北行至观崂石屋又分南、北两支。南支在 [[ 南九河 ]] 以西、 [[ 张村河 ]] 以东与南,即午山支脉;北支东起北九水,西至柳树台北流水,至峪夼约10公里,其间以钜山为最高,海拔600米以上的有 [[ 芙蓉峰 ]] 、花花浪子诸峰。以峪夼为界,向西分出南、中、北三条支脉,统称石门山支脉。
===午山支脉===
在崂山区的西南部。由观崂石屋向南西下,有磨石屋、松山、小崂顶、 [[ 烟台 ]] 顶,南九水河以西和张村河东南,有鲁度山、莲花山、平顶山等,迤西为午山、石老人,又西断而复起为 [[ 浮山 ]] ,北去为错埠岭、大山、孤山、四方岭,西南去为湛山、太平山、信号山,尽处为 [[ 团岛 ]]
==资源概况==
===土壤资源===
崂山土壤的成土母岩,主要是中生代花岗岩酸性岩类及喷发熔岩基性岩类,其母质有现代残积物、洪积冲积物、河流冲积物、河海相沉积物5大类。据1982年土壤普查统计,崂山山区内有 [[ 棕壤 ]] [[ 潮土 ]] [[ 土3 土]]3 个土类,其下分7个亚类、12个土属、26个土种。
===植被类型===
崂山地处亚热带之终,北温带之始,又濒临黄海,故气候温和湿润,宜于南北各方多种植物在此生长或驯化繁殖。由于地形复杂,植物种类繁多,形成森林、灌木丛、草丛、 [[ 沙生植物 ]] [[ 盐生植物 ]] 及农业栽培等多种植被类型。
===水利资源===
崂山有拦蓄的地上水约3.17亿立方米,地下水约1.12亿立方米,扣去重复量0.9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为3.36亿立方米。地表水主要集中在6~8月汛期,年际变化大,地区分布也不平衡。地下水由于各区域地形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其类型分布及运动规律都有明显差异。 [[ 第四纪松散层孔隙水 ]] 含水组主要分布于山前、河肩地带,含水丰富,水质良好,开采方便。 [[ 基岩风化构造裂隙孔隙水 ]] ,由于局部残积层较厚,沟谷下切较深,形成下降泉,是著名的崂山矿泉水发源地。
===矿藏资源===
崂山域内蕴藏大量花岗岩,另有少量白垩土及云母,其他矿藏甚微。明代黄宗昌《崂山志》中仅记有 [[ 试金石 ]] 、绿石、文石及 [[ 五色石 ]] 等。清代《即墨县志》则记有试金石、高山石、 [[ 绿石 ]] 、海绿石、五色石、田横岛石(可琢砚)、 [[ 錾子石 ]] 、墨晶、茶晶、 [[ 紫石英 ]] 、马蹄石。
===生物资源===
崂山山区的野生动物,大体分为兽类、鸟类、海洋生物类和淡水鱼类。据《元史》记载,古代崂山有虎,已绝迹。
[[ 同治 ]] 版《即墨县志》记载,清以前崂山狼较多,深山内白昼可见。1930年青岛市政府公布准许猎狩之野生动物有“ [[ 野猪 ]] [[ ]] 、兔、 [[ 狐狸 ]] 、野猫、 [[ 鼬鼠 ]] 等”。1949年后,崂山的主要野生兽类有狐狸、野兔、 [[ ]] 、貉、黄鼬等。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崂山有 [[ 乌鸦 ]] 、莺、鸠、雉、雁、 [[ ]] 、鸢、 [[ ]] 、鸨、鸥、鹳、灰鹤、燕、 [[ 布谷 ]] 、仓庚、鸽、啄木、寒号、 [[ 鸳鸯 ]] 、鹊、雀、鹑等28种鸟类。1930年鸟类专家寿振黄对崂山的鸟类进行了系统调查,记载了鹊、雀、燕、雁等250余种。
1983年崂山县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对崂山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发现崂山共有鸟类230余种,隶属10目、30科、63属,其中食虫鸟86种、食鼠鸟17种。据1984年就225种鸟类进行的调查,计有留鸟15种、夏候鸟85种、冬候鸟18种、旅鸟107种。
====野生植物====
崂山山区植物分 [[ 木本植物 ]] [[ 草本植物 ]] 两大类。
木本植物有72科、156属、328种和变种,多为自然野生,资源极其丰富。
崂山山区的杂草、 [[ 野花 ]] 等草本植物有900余种,其中以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为常见品种。
崂山的水果有7种、14属、377个品种。
====药材====
药用植物资源有173个科近1100种,列山东省第一位。其中有 [[ 益母草 ]] 、丹参、藁本、桔梗、 [[ 黄芩 ]] 、黄芪、北细辛、草乌、徐长卿、前胡、紫草、 [[ 元胡 ]] [[ 山茱萸 ]] 、柴胡、 [[ 连翘 ]] 、太子参、苍术、黄精、玉竹、 [[ 黄柏 ]] 等中药材。
==登山活动==
崂山历史悠久,距离市区距离远近适中,小路众多,因此在官方开辟的旅游景区外,民间 [[ 登山 ]] 活动也很活跃。每到周末就会有大量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来到崂山进行登山、 [[ 野营 ]] 等活动。他们有些是自发的,也有些通过网络论坛或是俱乐部的形式来组织活动。比较著名的俱乐部活动有动力巅峰的“走遍崂山”活动(一般每周举行)。 在齐鲁大地有“ [[ 泰山 ]] 虽云高,不如东海崂”的说法,足见崂山之盛名。 常见的登山线路有:
大河东- ——[[ 茶涧- ]]——[[ 德国 ]] 王子沐浴处- —— 椒林- —— 黑风口- —— 清凉河- —— 北九水
大河东- —— 盘山公路- —— 巨峰入口- —— 入口南侧山脉- —— 绕过收费站- —— 崂顶(途中有很多驴友开发的小路,比较有挑战性的一个路线)
[[ 流清河- ]]—— 八水河(途中有一颗千年 [[ 银杏 ]]
==旅游路线==
===陆路===
南线(流清河、 [[ 垭口景区 ]] ):乘104路、106路、113路、304、802路公共汽车到达。
东线(仰口景区):乘123路、312路、371路公共汽车到达。
===水路===
[[ 青岛 ]] 湾旅游码头乘船游览崂山海上风光,在太清湾登陆,主要游览太清、上清景区。
==历史名人==
崂山地处中原东部,在 [[ 齐鲁文化 ]] 大地,而山海连接,很早就被人注意到,在古已经出名。所以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也很多。
===蒲松龄===
明末清初淄川人,著名小说家 [[ 蒲松龄 ]] 曾经多次游览崂山,为崂山写文做诗,并在他的志怪体小说 [[ 聊斋志异 ]] 中写了两篇关于崂山的短篇小说:崂山道士、香玉。而香玉的主人公之一绛雪就是崂山 [[ 太清宫 ]] 三官殿园内东侧的耐冬树(又名山茶、 [[ 曼陀罗 ]] 、玉茗),树龄已有500多年[2] 。故事中耐冬、 [[ 牡丹 ]] 的动人故事也随聊斋志异而广为留传。小说中的另一主人公香玉为耐冬旁的一株牡丹花,但“白牡丹已经憔悴而死”,只剩绛雪流芳在崂山。
===丘处机===
===康有为===
[[ 康有 为1927 为]]1927 年病逝于青岛,死后葬于崂山枣儿山西麓。
==宗教==
===道教===
[[ 春秋时期 ]] 已有方士在崂山修身养生。到 [[ 西汉 ]] 时期, [[ 张廉夫 ]] 到崂山授徒布道,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从西汉到五代,崂山分布有太平道和天师道,宗派主要为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宋代崂山道士 [[ 刘若拙 ]] 的华盖派为盛。金元时期,是崂山道教的兴盛时期,全真教这一时期在崂山大兴。太清宫为全真第二大丛林。
崂山分布的道观有" 九宫、八观、七十二庵" 之称,可见其道教的影响力。目前崂山还存在道观有太清宫、上清宫、 [[ 明霞洞 ]] [[ 太平宫 ]] 、通真宫、华楼宫、蔚竹庵、白云洞、明道观、 [[ 关帝庙 ]] 、百福庵、大崂观和太和观。
===佛教===
276,52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