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周树春

移除 5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作品 =
}}
''' 周树春 ''' - 《中国日报》总编辑
周树春,男,汉族,1958年5月生,辽宁沈阳人
1976年9月参加工 作[[1984 作1984 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语言文学、国际新闻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双学士学位,高级记者。<ref>[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20837 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周树春出任《中国日报》总编辑] 澎湃新闻,发布时间;2017-02-17 12:30 </ref>
==基本信息==
·1976.09——1980.09,辽宁盘锦插队;
·1980.09——1986.06, [[ 上海外语学院 ]] (现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语言文学、国际新闻专业学习,获双学士学位;
·1986.06——1988.06,新华社 [[ 《瞭望》 ]] 周刊社编辑、中国特稿社记者(其间:1987.08—1988.06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进修一年);
·1988.06——1993.00,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中央政治外事新闻采编室记者、副主任、主任;
周树春在文章中写道,衡量大国传播的标志,首先要看一个国家能否有效地对世界说明自己,也就是能否在世界上讲好自己的故事。一个没有故事可以讲给世界听或讲不好自己的故事的国家,不会是传播大国。
[[ 周树春的履新意味着任职近13年的《中国日报》总编辑朱灵已经卸任。]]
公开报道显示,朱灵1957年11月生于江苏南京,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文学专业。1982年进入《中国日报》工作后,朱灵从基层记者起步,历任经济部副主任、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2004年10月出任《中国日报》总编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也是更响亮地传播中国声音、更自信地确立中国话语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了震撼世界的巨大成功。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的一项历史使命,就是让中国话语跟上中国实践的前进步伐。
[[ 习近平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 [[ 马克思 ]] 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是中国实践的理论结晶、中国理论的时代精华,也是新时代中国最鲜明的思想旗帜、最响亮的时代话语。从时代观到世界观,从价值观到实践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饱含着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刻把握和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深邃思考。我们要在深入阐释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传播实践中,打造具有新时代气质的中国话语,构建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一、展现中国格局:阐释好新思想洞察历史大势的时代自觉
'''一、展现中国格局:阐释好新思想洞察历史大势的时代自觉''' ''' 面向未来的时代话语必然从历史大潮中走出''' ,必然从时代对人类提出的问题出发,必然建立在对当今世界的深刻理解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回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不断深化对新的时代条件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我们要站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展现的历史高度,在准确把握世界变局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交汇中,传播具有时代感召力的中国话语。
正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历史前进的时代话语,必将赢得世界的认同。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时,表示完全赞同这一对世界局势的宏观认知,并希望中国发挥变局引领者的作用。提升面向世界的中国话语权,要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世界大势的深刻论述。一是关于当今世界时代主题与时代挑战的重大判断。人类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孕育成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时,世界处于一个风险加剧的时期,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并存。二是关于人类发展历史机遇与历史任务的重大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是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昭示着人类社会价值诉求的理性目标,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 阐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百年夙愿”和“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必要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既是中国“现代化冲关”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机遇期。当代中国话语的首要命题就是解答好今天的中国从哪里来、向何处去,解答好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世界意味着什么、能够给世界带来什么。一方面,阐释好“中国梦”的历史必然。“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习近平总书记用三句诗深刻勾画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动诠释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历史必然。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向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对理解中国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进道路很重要。另一方面,揭示好“中国梦”的世界意义。拥有近14亿人的多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破解的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发展难题。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和宝贵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体现独特文明特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二、揭示中国价值:阐释好新思想引领现代文明的发展理念
'''二、揭示中 话语体系承载着一个 家和民族特定的思想文化与 价值 :阐释好新思想引领现 观念。在当今世界,“发展”上升为时代的核心命题。“中国奇迹”是一个世所未见的“发展奇迹”,“中国道路”是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作为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中国话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闪耀着时 文明 光芒 发展理念'''成为中国叙事的强劲旋律,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书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和“人类本身的和解”的时代答卷。
'''话语体系承载着一个国家和 深入阐释“以人 族特定 为中心” 发展 思想 文化与价值观念''' 在当今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 ,“ 发展 人民 二字更加鲜明地写在党旗 。我们要高举“以人民 中心”的旗帜,构建新 时代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一是解读好“为什么执政”。“中国共产党人 和使 题。 ,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 国奇迹 最高的位置”、“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 政党没有任何私利,其存在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要科学阐释这一规定着党和国家 未见 有理论和实践、一切理念与行为 最高政治价值。二是解答好 为什么 发展 奇迹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 在根本上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宣示 中国道路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是一条与众 ,既体现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发展哲学内涵。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发展就获得了永恒动力和 竭源泉。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做事情,让人民成为社会发展 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 “发展 道路 为了人民 。作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 中国道路 本”、“人民至上” 理论表达 旗帜引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话语 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 一项重要任务就是 发展实践。 闪耀着 世界1/5人口在最短 间内整体跨入现 光芒的新 化社会,给最广大群众带来普遍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了执政理念与 发展理念 的高度统一。说到底,坚持“以人民 为中 国叙事的强劲旋律 心”实现发展 就是不断为实 中国共产党 在新 自由全面发展创造 历史条件 下书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 。因此, 类同自然的和解 民为中心 和“ 代表着 人类 本身的和解” 社会 理想高峰,也标识出新 时代 答卷 中国话语的高度
'''深入阐 全面诠 释“ 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新时代 心”的 国可持续 发展 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增强当代中国的话语力量提供了重要的 思想 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二字更加鲜明地写在党旗上。''' 我们要 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 举“以人民为中心”的旗帜 着重从两个层面 构建 和传播好 新时代中国 特色 的生态文明 话语 体系 。一是 解读好 为什么执政 人与自然 ”。“ 中国共产党 的初心和使 与自然是生 共同体 就是为中国 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类必须尊重自然 “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顺应自然 “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保护自然。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 深刻阐明 强调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现 表最广大 化是 与自然和谐共生 根本利益 现代化 这个政党没有任何私利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其存在 不仅是为了解决中国当下面临 全部意义 生态环境问题 就在于全心全意为人 也关系中华 服务 族永续发展 我们要科学阐释这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 规定着 场深刻革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 党和国家 战略层面,具 理论和实践、一切理念与行为 非同寻常 最高政治价值 意义 。二是 解答好 为什么发展 中国与世界 ”。 马克思主义 处于现代化攻坚阶段 中国,面临“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双重挑战,仍坚定应对 球气候变化、参与全球环境治 在根本上是关于人的自由 为全球生态安 面发展 贡献了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宣 数据显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2000年至2017年,基于植树造林 既体现 中国贡献 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原 全球植被总增量的25%以上。同时,中国是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 ,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 的发展 哲学内涵。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 中大国,是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 目的和归宿 国家 发展就获得了永恒动力 也是利用新能源 不竭 可再生能 第一大国 自觉站在 美国国家 民立场上想问题 文科学院院士 作决策、做事情,让人民成为 西方 社会 发展的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 最早提出 发展为了人民 绿色GDP 概念的学者之一[[小约翰·柯布]]说,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旗帜引领我们 中国给 球生态文明 成小康社会,进行 设带来希望之光”。纵观 类历史上最为壮观 类200多年 发展实践。让世界1/5人口在最短时间内整体跨入 现代化 社会,给最广大群众带来普遍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进程 实现 了执政理念与发展理念 工业化 高度统一。说到底 国家不过30个 坚持“以 民为中心”实现发展,就是 断为实现 足10亿。近14亿 自由全面 发展 创造历史条件。因此,“以人民为 心” 大国通过生态文明之路实现现 表着人类社会 化,对世界 理想高峰,也标识出新时代中国话语 影响是空前 高度
'''全面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增强当代中国的话语力量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我们要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着重从两个层面构建和传播好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话语。一是“人与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为了解决中国当下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战略层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二是“中国与世界”。处于现代化攻坚阶段的中国,面临“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双重挑战,仍坚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了力量。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7年,基于植树造林,中国贡献了全球植被总增量的25%以上。同时,中国是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是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也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西方社会最早提出“绿色GDP”概念的学者之一小约翰 · 柯布说,“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希望之光”。纵观人类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过30个,总人口不足10亿。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通过生态文明之路实现现代化,对世界的影响是空前的。   ''' 三、宣介中国主张:阐释好新思想昭示世界未来的人类关怀'''
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站在不同的立场认识世界,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提出不同的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关于“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的中国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在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有一个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不仅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付诸实践,推动国际政治文明走向未来。这是中华民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伟大理想的当代版本。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发展的看法时表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什么理念。”确立面向世界并引领时代的国际关系主流话语,我们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展开多维度的深入阐释。
''' 新发展观和新安全观。由于深度相互依存,无论是实现整个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还是寻求国际行为体自身的安全与发展,都要认清与以往不同的历史条件。一是“共同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与发展互为基础和前提”,“当今世界面临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和发展问题相关”。发展是解决世界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是国际社会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世界和平发展指出了根本路径。必须摒弃“你失我得”、“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在共生共存中实现共赢。二是“普遍安全”的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必须摒弃以邻为壑的负和博弈,把共同安全作为自身安全的依托。基于“绝对实力”的“绝对安全”在当今世界越来越行不通,“赢者通吃”、“你死我活”的霸权逻辑越来越没有市场。
新秩序观和新治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背景下,中国倡导的秩序境界和治理愿景。在走向这一美好目标的伟大进程中,一方面,要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坚决反对冷战思维。另一方面,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中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理念基础,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实现世界命运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各国共同治理。
[[File:周树春2.jpg|thumb|400px|有框|居中|周树春 [[[File:王薇薇 Vera Wang 婚紗女王.jpg|thumb|400px|有框|居中|王薇薇 Vera Wang [https://popbee.com/features/popbee-feature-vera-wang-the-queen-of-wedding-dress/ 婚紗女王]]]/ ]]]
''' · 四、体现中国智慧:阐释好新思想遵从科学理性的实践精神'''
'''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在世界上一些地方陷于“空谈”的时候,中国在“实干”中大步走向未来。在广阔神州大地上铺展开来的发展进步,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打上了实践的烙印。赢得世界尊重的中国实践是构建中国话语的坚固基石,构建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立场出发,解析好体现中国思维内在品质并驱动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实践精神。 <ref>[http://www.wenming.cn/djw/djw2016sy/djw2016xxll/201911/t20191113_5316225.shtml 周树春:以深入阐释新思想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求是,发布时间;2019-11-13 </ref>
''' 实现中国实践与中国问题相统一''' 。中国问题是中国话语的逻辑起点,中国实践是中国话语的现实基础。“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 习近平 ]] 总书记简洁有力的论述,阐明了中国实践与中国问题的根本关系。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表达与话语呈现,揭示中国话语所蕴含的实践精神,要诠释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一是时代课题与历史使命的辩证统一。“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从探索经济文化落后东方大国的现代化道路,到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途径,中国共产党在践行历史使命的不断“赶考”中书写一张又一张时代答卷,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也正是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解答这一根本命题,才有了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战略判断。二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价值目标,这一根本价值目标的实现,建立在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中实现伟大梦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梦想的不断求解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一方面,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回应时代挑战中找到时代进步的路标;另一方面,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风险”。主客统一、知行一致并不断创造活力的实践精神,与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一道,是中国奇迹公开的秘诀。
实现中国特色与人类经验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始终立足本国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学习别人,强壮自己,但不成为别人。过去40多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改革发展实验室。首先,在借鉴中赶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遵循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前提下,敞开胸怀学习借鉴。其次,在创新中跨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今天,“创新驱动发展”的旗帜引领中国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中走向未来。
''' 实现中国理论与世界话语相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念、思想、战略不断成为国际舆论焦点,中国话语的世界影响得到极大提升。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正在面向世界、走向世界中构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战略部署,我们要以富于科学精神的中国话语,进一步讲述好走在人类进步主流中的中国实践。一是讲清楚中国故事的世界意义。不同于“用血与火载入编年史”的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中国从积贫积弱到富强壮大、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走出了一条既具有独特内涵又反映人类文明共同成果,并将在打破西方话语垄断中不断显示出时代意义的发展道路。同时,因为走到了时代发展前沿,当代中国面临的发展难题都是世界级问题。诠释中国发展进步背后的理论逻辑,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理解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对实现“融通中外”至关重要。二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近年来,不少西方学者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这既是国际传播的基本任务,也是话语建设的重要内涵。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在全球确立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地位,让当代中华文化在全球产生更多的共振共识共鸣,让世界更多了解“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向世界的中国话语,必然具有深沉厚重的文化力量。
==视频==
{{#iDisplay:i3000b4bu5z|780|460|qq}}
</center>
 
'''中国日报总编辑周树春接受央视采访'''
33,5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