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以逸待劳

增加 7,095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以逸待劳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4%BB%A5%E9%80%B8%E5%BE%85%E5%8A%B3/534242/0/838ba61ea8d3fd1f1836dbd33e4e251f95ca5f1f?fr=lemma&ct=si…”
[[File:以逸待劳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4%BB%A5%E9%80%B8%E5%BE%85%E5%8A%B3/534242/0/838ba61ea8d3fd1f1836dbd33e4e251f95ca5f1f?fr=lemma&ct=single#aid=0&pic=838ba61ea8d3fd1f1836dbd33e4e251f95ca5f1f 原图链接]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yǐ yì dài láo,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出自《[[孙子]]·军争》。

[[三十六计]]中,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成语辨析==

【近义词】[[养精蓄锐]]

【反义词】[[疲于奔命]]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

他踞了碉楼,~,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成语出处==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嚣,结果反被隗嚣打败。

刘秀再派征以逸待劳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栒邑]]。隗嚣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栒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栒邑‘以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栒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打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计谋典故==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

[[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

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原文与译文==

【原典】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

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作品出处==

《以逸待劳》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中,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参考文献==
{{refist}}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Category:290 術數總論]]
129,54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