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62
次編輯
變更
麒麟
,'''麒麟''',亦作騏驎,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獸,是建马的后代,其祖先为[[应龙]]。常與[[龍馬]]混淆。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公獸為麒,母獸為麟,據說能活兩千年。性情溫和,身上雖有可攻擊敵人的武器,但不傷人畜,不踐踏昆蟲花草,故稱為仁獸。<ref>何法《徵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兽,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ref>
《礼记·礼运第九》:"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麒麟的首似[[龍]],形如[[馬]],狀比[[鹿]],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紋,腹部有[[黃色]]毛,口能吐火,聲音如雷。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時才會出現。所以被称为瑞兽。汉许慎《[[说文解字]]》:“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
據香港歷史文化學者葉德平先生說,中國民間信仰中之中,有所謂「[[四靈]]」之說。《禮記・禮運》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牠格外受客家人的重視,在節日慶典之中,常常看到牠的身影。
麒麟與龍、鳳一樣,都是人們虛擬出來的瑞獸,被賦予美麗的想像。傳說的麒麟是十分溫馴和善的,不會傷害生靈,甚至連草木也不會折斷,堪稱「仁獸」(《說文解字・麒》),故格外受到以耕讀為務的客家人所崇拜。<ref>葉德平、邱逸:《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頁122-146。</ref>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麒麟
外文名称
Qilin
传说古物
存在于古代传说中
类别
仁兽
特征
鹿特征为主融合了龙牛羊马
地区
中国
民族
姬氏族
==历史起源==
古人把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宋书》: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麒麟是吉祥神宠,主太平、长寿;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麒麟每次出现都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据记载,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据传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对此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
==外貌神态==
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就于一体;尾巴毛状像龙尾,有一角带肉。但据说麒麟的身体像麝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宠、仁宠。麒麟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毛之虫:有毛的动物)。
麒麟是中国古人相信存在的神灵。在中国众多民间传说中,关于麒麟的故事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众生活中都实实在在地无处不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
从古至今不乏能人志士将麒麟的形象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自青铜文化兴起后,铜雕麒麟也变得更加广受欢迎,以铜打造麒麟形象,使人触及可摸,这样麒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变得更加明确。
==祥兽寓意==
中国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另一种麒麟形象是龙头,马身,龙鳞。尾毛似龙尾状舒展。它的综合面不及龙、凤那么广泛,不过名气也不算小。
麒麟,是上古中国人最企望出现的吉祥动物,它们的出现表示一代的幸福。因此,那时的人们希望麒麟总是伴随着自己,给自己带来幸运和光明,而辟除不祥。当上古时代的这种信仰被传承下来的同时,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义也随之被广大民众公认且牢牢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种意念的象征,某种意境的表现,某种力量的显示,并启发人们的想像,引导人们的精神去契合某种意念,进入一种特定的境界,给人们以希望、安慰和某种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先神图腾==
有很多民族和姓氏把麒麟当做图腾和祖神,其中,目前被公认的"麒麟正脉"为姬氏(现为姬氏周姓),即周天子一脉。
这一脉起源于黄帝,传说黄帝祖神为应龙,麒麟为应龙之后。 所以麒麟正脉是黄帝轩辕氏的主要分支。
==史书记载==
汉许慎《说文解字·十》:"麒,仁宠也,麋身龙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状如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
《说文解字》:"仁兽也。麕身牛尾,一角。张揖云:牡曰麒,牝曰麟。郭璞曰:麒似麟而无角。"
何法《征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宠,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简曰麟,咸以为祥瑞之物。《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泽),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五杂俎》:龙性最淫,故与阳牛人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即妇人遇之,亦有为其所污者。……王符称世俗画龙,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然龙之见也,皆为雷、电、云、雾拥护其体,得见其全形者罕矣。
《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公、侯、驸马、伯以麒麟作为补服图案,故称一品麒麟。
《清史稿》记载过很多牛产麒麟的事情。《清史稿》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平度州民家牛产麟。五年,寿州民家牛产麟,一室火光,以为怪,格杀之,剥皮,见周身鳞甲,头角犹隐也;荆州民家牛产麟,遍体鳞甲。嘉庆元年,遂安民家牛产麟。七年,镇海民家牛生一犊,遍体鳞纹,色青黑,颔下有髯,项皆细鳞。十一年五月,盐亭民家牛产一麟,高二尺五寸,肉角一,长寸许,目如水晶,鳞甲遍体,两脊傍至尾各有肉粒如豆,黄金色,八足,牛蹄,产时风雨交至,金光满院,射草木皆黄。十三年二月,绵州民家牛产一犊,首形如龙,身有鳞纹,无毛,落地而殇。乾隆四年,盛京民家牛产麟。
以前认为这些是空穴来风的记载,但2015年泰国水牛产下"异兽",头似鳄鱼、有鳞片,跟清史稿记载类似。
==传说典故==
传说,麒麟是姬氏(周天子脉)的祖神(祖先神),源自黄帝祖神应龙,是应龙血脉的主要分支之一,有诗云:"麒麟踏祥云,人间百难消。"次说一是麒麟与麒麟后人可以治病消灾,二说可以踏云而行。"
"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首先见于战国成书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战国史学家公羊高撰写的《公羊传》和谷梁赤撰写的《谷梁传》,也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
汉代画像石中刻画的麒麟,图左边第四个动物
汉代画像石中刻画的麒麟,图左边第四个动物
与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传·卷十二》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义》中又注:"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兖州府志·圣里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据考证"西狩获麟"发生在周敬王九年(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恰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71岁,从此不再著书。这就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传的"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孔子获麟绝笔,从客观上讲,是年纪大了精力不佳。但从主观上讲,感麟而忧也是个重要原因。传说在公元前551年(鲁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了孕,祈祷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时,头顶长得有点像尼丘山,帮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死,他认为是个不祥之兆,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由于孔子感麟而忧,再加他唯一的爱子孔鲤的早逝,使他难过极了,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与世长辞了。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
人们为纪念"西狩获麟",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筑了麒麟台,又名获麟台,古称获麟古冢。
该建筑地处巨野城东七公里--今麒麟镇陈胡庄以东、后冯桥以北大洼内,为县级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此台为鲁哀公"西狩获麟"处,东西长73米,南北宽52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这里原有唐代石碑数座,由于年湮日久,已遭毁坏。明嘉靖十四年,济宁州通判张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立于曹济公路旁,碑上刻的冢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西狩获麟"闻名全国,一些州、县、乡、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东的嘉祥县,巨野城东的获麟保(乡)、获麟集等,都以此命名。麒麟降世,无人识晓,却被"怪而杀之"。孔子痛惜不已,联想到自己一生怀才不遇,触景生悲,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自此绝笔,不再著书。麒麟冢也正因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一方名胜,历代文人骚客临其境觅圣迹,或讴歌,或慨叹,发思古之幽情,咏不朽之佳句。唐代著名学者韦表微曾作"麟台碑铭":李白、辛弃疾以及明朝王穉登、孙宜等著名诗人均为麒麟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唐武德四年,据西狩获麟之故,巨野一度改名麟州。明嘉靖十四年,进士张九叙作斗书"麒麟冢"三字,刻石立于台前。天启年间,县令方时化在此修建庙宇,名曰"瑞麟寺"。自此,麒麟台胜迹更加名震四方。
由于古代都把龙凤龟麟当成神灵,西狩获麟,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重要内容。晋征南大将军兼史学家杜预撰写的《春秋左传·集解》一书云:"麟者,仁宠也,圣王之嘉瑞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获麟解》(注释)云:"麟一角而载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游必泽土,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王者有出,与凤龟龙谓之四灵。"由于麒麟为四灵之一,一些史书故事如《麟经》、《麒麟书》、《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清李玉的《麒麟阁》等,均以麒麟为书名或内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号或者古建筑、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为祥瑞的代号,汉高祖刘邦称未央宫为记麒麟殿,汉宣帝必称为麒麟阁。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获麟意,于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称年号为麟德,武后则天必中书省为麟台。唐德宗大历四年,在麒麟台立麟台碑。后金皇统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巨野县山口镇(今嘉祥县大山头一带)增设嘉祥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为祥瑞,在巨野县治北建麟凤亭;元文宗至顺二年,巨野县主簿樊逊,重修麟凤亭。明代,巨野知县方时化,在麒麟台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伟,规模壮观,据当地传说,当时整个寺院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佃户数十家。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显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瑞麟寺南面,有一小河,名曰八里河,此河东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游鱼可数。河南岸有一渡口,即《巨野县志》上所说的"获麟古渡"。每值阳春,风和日暖,鸟语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来此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可惜由于明崇祯末年的战乱,整个寺院都变成了虚墟,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这座荒草萋迷的土台子了。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年方21岁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参加抗金起义军,途笃巨野麟台,即兴作五言律诗一首:
终始春秋笔,经名旧记麟。荒台曾建鲁,野草未烧秦。
郁郁山川秀,葱葱景钯新。韦编续继否?书带已成茵。
明朝诗人孙宜,游"获麟古渡"时,作五言律诗一首,其诗曰:
古渡寒烟积,沙明照落悬。 春秋悲凤日,天地泣麟年。
鲁变时交阻,周衰辙竟旋。 至今皆绝笔,真意更谁传。
现代作家张晓风也以获麒为主要事件写了一篇文章。
==后世影响==
===麒麟文化===
麒麟文化是中国旧时生育民俗。传说麒麟为仁宠,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伪说,实为"麒麟送子"之本,载于王充《论衡·定贤》及晋王嘉《拾遗记》。民间有"麒麟儿"、"麟儿"之美称。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吾家麒麟"。此后"麒麟送子图"之作。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南》引《长治新年纪俗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麟麟送子来。"原注:"妇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麟麒送子。"按麟麒属于龙族,此乃以龙灯代麒麒者。
====风俗====
麒麟是以旬鹿类的特征为主,融合了龙、马的特征。它的始作者究竟是谁,其源流怎样,还不是很清楚,有学者推测可能是周民族的祖先,因为周人原居西北,那时的西北,水草丰美,适宜鹿类的生长。
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龙、凤被最高统治者所攫取,便失去了原来的图腾综合的意义,而成为最高统治者帝王、后妃的象征。性善的麒麟,在权利角逐中,被挤到了民间,老百姓期望它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
公元1415年(永乐十三年) ,郑和带着麻林国王赠送的长颈鹿回到了南京。由于长颈鹿长相似中国民间传说的吉祥之物--麒麟,加之当时国人对长颈鹿知之甚少,大家一致认定,麻林国所赠长颈鹿就是麒麟。
1.麒麟乃是传说中的神话动物,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2.中国古代传说中麒麟与龙、凤、龟合为四灵,乃毛类动物之王。
3.麒麟对老百姓而言,乃是送子神兽。民间有"麒麟送子"的说法,据传孔子即为麒麟所送。
4.麒麟是岁星散开而生成,故主祥瑞,是最著名的瑞兽之一。麒麟含仁怀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帝王兴衰与麒麟的传说很多。
5.麒麟与凤凰一样,乃有雌雄,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麋身、龙尾、龙鳞、足为偶蹄(但亦有麒麟有五趾之说,其实是将五趾的"狻猊"误当成"麒麟")头上有一角,角端有肉。
6.麒麟作为吉祥物,中国古代各朝朝政也常采用。史载汉武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图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麒麟分类有送子麒麟、赐福麒麟、镇宅麒麟,其名字代表其寓意,现今很多普通老百姓家有摆放。麒麟因被文化赋予了高贵,仁慈、祥瑞之意,所以现今麒麟多由玉石、黄金、红漆雕、铜、黑曜石或琉璃等优质材料制成。
7.麒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官的补子徽饰为麒麟,可见其地位仅次于龙,清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佩挂龙的标识,皇帝为黄龙、紫龙,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为龙子图案
8.麒麟或许就是长颈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回国后,带回非洲地区的长颈鹿,当时明朝人没有见过这种只有在热带草原才出产的大型动物,以为其是麒麟!所以才有上面朋友说的麒麟是长颈鹿一说!。
9.麒麟的形象仍然可以看得到。中国现存最著名的麒麟形象是南京南朝帝陵的麒麟,南朝帝陵镇守瑞宠有多种神宠,但都由麒麟形象演化而来。
10.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如名著《红楼梦》一书中的第三十一回和三十二回,大篇幅写"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里的麒麟不仅是史湘云的护身符,也是暗示她婚配的一件信物。另黄梅戏《女驸马》中,一对玉麒麟也是代表爱情的见证。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受阻于女方父母的决定,女主人公交于男主人公一只玉麒麟,发誓"生生死死不变心,清风明月作见证,分开一对玉麒麟,这只麒麟交于你,这只麒麟留在身,麒麟成双人成对,散心两意天地不容"。等到双方冲破重重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麒麟成双人成对,并蒂花开万年红",大喜之夜双方麒麟终于成对。
===求子与育子===
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希望早立于嗣,多生儿女,子孙满堂,多子多福,并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将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视为最大的不孝。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无论从妇女怀孕,还是到婴儿降生、百晬儿、及其他庆贺活动,无不体现出人们为此所做的不懈的祈福努力。因为麒麟曾降临过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因而人们相信麒麟既可以送子,又可以佑子。于是,以"麒麟送子"为主题的民俗文化现象不仅见于图画、祝祷之语,而且也见于岁时活动,表现形式十分广泛,意在祈求、祝愿早生贵子,子孙贤德。
近代湖南长沙每逢新正之月,都要举办耍龙灯活动。届时,每当耍龙灯的耍到有不孕妇女的人家时,主家都要加送礼物,并让龙围绕不孕妇女舞一圈,然后将龙身缩短,上面骑一小孩,在堂前绕行一周,以示麒麟送子。山东一些地方还有一种祈子的方式,是由不育妇女扶着载有小孩的纸扎麒麟在庭院或堂屋里转一圈,亦有人将彩绣系于麟角,以求麒麟送子。
就《麒麟送子》的图案而言,既有繁,又有简。繁者或以童子为中心,戴长命锁,持莲抱笙;或为童子骑麒麟,角挂一书:或为童子背后有一仕女护送,仕女张伞持扇。简者为童子骑麒麟,手持莲花。在民间版画作品中,还多配吉祥联语"天上麒麟儿,地下状元郎"。
===筑装饰物===
砖木雕刻是古代建筑装饰的重要方式,题材丰富,刻工精良,赋予建筑造型以生动形象。砖雕多用于砖结构建筑贴面和木结构建筑的砖墙外檐;木雕除在建筑外檐使用外,更多地用于内檐装修。天津砖雕当属砖雕艺术之佼佼者,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还属瓦作兼作的细活,砖雕艺人被称之为"刻花活儿"的。道光年间,发展成为独立的行业,形成闻名于世的"天津刻砖"。而垂花门、内外据雀替、额枋、花罩和四扇屏、花板、花牙等装饰上的木雕工艺亦堪称一绝。
中国的建筑尤其是居民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盛行在房檐、房山墙、门楣、窗框、影壁、柱础、板墙、屋脊、抱鼓石等处以砖雕、木雕或石雕的方式装饰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麒麟便是其中常用的吉祥动物。有的在大门的两侧装饰石雕麒麟,既显示门庭高贵,又镇宅避邪。
====佩饰与纹样===
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以麒麟的工艺造像作为护身符佩戴在身上,其质地有金、银、铜、玉等,尤其讲究为婴幼儿佩戴"麒麟锁",以此为孩子祈祷长命百岁。此外,以麒麟的艺术造型为图案的传统纹样也被广泛使用。在《诗经》中,就曾以"麟之趾"来赞美周文王和他的家族。所有后来都以"麟趾"来比喻子孙才德兼备。麒麟作为一种吉祥物,常常被用在朝政上。汉代汉武帝时期,他就在未央宫建造了一座麒麟阁,把功臣的画像挂在阁上,以此来表示最高功荣,这显然就是把麒麟比作才俊之士。唐代武则天时,以麒麟作纹饰绣于袍服,名曰"麒麟袍",专门赏赐给三品以上的武将穿用。清代时,将麒麟绣于武官一品的"补子"上,成为等级制度的标志。由此可见麒麟的地位很高,仅次于龙。在一些贵妇人的裙卦上,也常常会绣有百兽拜麒麟的吉祥图案,以此来表达一种美好的祝愿。在民间剪纸、年画、刺绣、腊染等工艺美术品中,都留下了麒麟那鲜活的影子。
====麒麟文化之乡====
巨野百姓对麒麟情有独钟,在巨野,关于麒麟的民俗遗迹比比皆是。描写麒麟的诗词歌赋、描绘麒麟的书法绘画、纪念麒麟的雕塑碑刻在巨野民间不胜枚举。巨野历代以麟为名的人和事物也数不胜数。2007年,巨野被命名为中国麒麟文化之乡,为巨野开发麒麟文化迎来了契机。
====地名====
云南曲靖有麒麟区,又名麒麟城
江苏南京江宁区麒麟街道
江苏南通海门市麒麟镇
安徽安庆市枞阳县麒麟镇
山东济宁嘉祥获麟街
===文化起源===
====集美思想====
一、麒麟的创造与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龙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鹿蹄"),龙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所谓"集美",通俗地说是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一个事物上的一种表现。这种理念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因而,麒麟所选择的鹿身、龙头龙尾、牛马蹄、龙鳞似鱼鳞等吉祥动物进行组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鹿崇拜在中国属于原始动物崇拜,并在古代一种帝王的象征,同时,还被纳入神学政治的范畴之中。《宋书·符瑞志》云:"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瑞应图》亦曰:"王者承先圣法度,无所遗失,则白鹿来。"后来,当人们崇拜神仙时,白鹿又被当作仙家的神畜。中国的蒙古族古代崇拜白鹿,在《蒙古秘史》一书中早有白鹿与始祖神诞生的神话传说。满族中有《抓罗妈妈》鹿神神话。在养驯鹿的鄂伦春、鄂温克族和打猎的赫哲人中,鹿常常是萨满巫师的神灵,并以为萨满常化成鹿形出现,甚至于萨满巫术中都坚信萨满的真魂可以化为鹿身斗法,鹿胜则萨满胜,鹿死则萨满生命也终结。在民间,鹿还以长寿仙宠的形象出现,在多种场合用以表达祝寿、祈寿的主题。此外,鹿还与"禄"谐音,象征福气、奉禄。
牛,在上古时期就走向祭坛,成为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神圣物。民间传说牛是来到人间帮助人类的天上神灵,其在田野默默耕耘,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的财富,而且它身上所体现的奉献精神,也给人类以精神的财富。牛崇拜在中国各族民间都很普遍,在西北各地有公牛崇拜,在南方多水牛崇拜。史书记载战国时代的秦国己设有怒特祠专祀神牛,这是古代最早记录的耕牛崇拜。象中国的纳西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等少数民族都将牛视为创世神兽。苗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白族、鄂温克族、傣族等地区亦都有祭招神牛习俗。道家也把牛做为供奉的对象。
马,被认为是聪明、忠诚、勇敢而耐劳的动物,具有高贵、飘逸、优雅的气质。《易经》中将马象征天,即"乾为天"。马崇拜多流行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猎民族中,他们以马为主要乘运动力。清代文献中多有祭马神礼仪和修建马冲庙的记述。另外在古代的祭天地和出师盟誓时常有以白马为祭马,认为白马属阳,为天神所驱使。青牛属阴,为地神所享用。在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中都有祭天神或牲畜保护神时选神马、献神马的习俗。这种神马不准女人骑用,可随处吃走,不准驱赶,甚至可以随意在田中啃吃青苗。神马多选全白色,全尾全鬃,从不修剪,并常在鬃尾拴五彩绸作为标记。
鱼,作为一类水生动物的总称,其身上的鳞皮被珍视为吉祥、美丽的装饰,"鱼鳞锦",就是传统的吉祥纹样。鱼崇拜一直在中国汉族、满族、藏族、蒙古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等民族广泛流传,许多神话中都有说大地是驮在巨大的鱼背上的故事传颂。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上的世界图像,也把人间大地放在两条巨大的鱼之上。鱼又与"余"谐音,成为生活富足、美满的象征。
中国古人将以上几种吉祥动物创造性地进行组合,建构了麒麟这一神宠的形象,符合长期以来培养、铸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艺术欣赏力,再现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底蕴,真实地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集美"思想。
====儒家思想====
====二、麒麟的传承与儒家思想====
麒麟,在传说中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比如,说其性温善,不覆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因而被称为"仁宠"。西凉武昭王《麒麟颂》曰:"一角圆蹄,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翔而后处,不蹈陷阱,不罹罗罟。"《宋书·符瑞志》曰:"含仁而戴义,不饮池,不入坑阱,不行罗网。"《说苑》亦有:"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而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问循循如也。"的记载。体现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发展传承中被广大民众和统治阶级所接受,正是因为这种"仁宠"所具备的品质正符合几千年来中国的礼教和儒家风范。
儒家学派是由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就其目的、功用、宗旨和结构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以教化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学派,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较大的积极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学","仁"可以说是儒学中伦理学说的根本和最高道德准则,其主旨是"爱人",亦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具有"仁爱之心",并以"爱人"与否这样一个道德标准来确定人们是否应该受到尊敬和重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秦始皇运用法家的学说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次严重打击,但秦朝"二世而亡"。汉初尊崇黄老之学,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魏晋时代,玄学盛行,虽然嵇康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礼",但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最高的圣人。隋唐时代,佛学昌盛,儒、释、道三教并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学说。宋代理学兴起,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历宋、元、明、清,儒学受到统治者的尊崇。直到五四运动,儒学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学独尊的格局一去不返了。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的主导地位和深远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在民间传说中,麒麟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说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的孔府阙里人家,并吐玉书,上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五,征在贤明。"字样。既告众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孙,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孔子家人将一彩绣系在职角上,以示谢意。周敬王末年时,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时,竟挖出了那条当初系于麟角的彩绣。以后,人们又引申出玉书三卷,孔子精读后成为圣人。至今,在文庙、学宫中还以《麟吐玉书》为装饰,以示祥瑞降临,圣贤诞生。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传说麒麟见于郊野,为人所贱,孔子喟叹麒麟"出非其时",标志着世界的日暮途穷和哲人的穷困,所写《春秋》于此绝笔,故《春秋》又别称"麟史"、"麟经"。
===意义与心性===
====三、麒麟的吉祥意义与人类趋利的心性====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深藏着并不多方面显示出自己的民族民俗特征。民族的不同,种族的不同,还使人类在形体、肤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人又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征。有关人类基本心理特征相同的理论,学术界称之为"心性同一说"。其中之一便是趋利心性。
趋利心性的"利",不可狭隘地理解为利益、钱财,它泛指对人类有利的一切事项,是人类向往、追求吉祥、幸福,希望万事万物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对事物的发展往往作有利于自身的解释或赋予其有利于自身的特征的一种心理特点。审视古往今来存在过、存在着的人们,不论何种民族、何种文化,他们都具备这样的心理。没有人向往灾难、祸患,没有人希望万事万物朝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基督教、佛教教义要求人们吃苦、禁欲,其指归也在于解脱原罪,了却前缘,导引人们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体现了这种趋利心性。麒麟崇拜也同样具备这样的心性。如同在传统文化反思中提出的中国叙事文艺作品"大团圆"的结局一样。这也是麒麟之所以久传不衰的主要缘故。
传说汉武帝时曾得到过麒麟。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冬十月帝行幸雍祠五峙,获得"白麟",主祥瑞,帝作白麟之歌,为此将原来的年号元朔改为元狩,以庆吉祥。 此外,他还修筑了麒麟阁(一说萧何造),赏赐群臣白金。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画功臣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11人图像于阁,以表其功。后世多以"麒麟阁"或"麟阁"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又传宋太宗亦获麒麟,满朝称贺。由此可见,麒麟预示征兆的吉祥意义已被广泛认同。
===国外发展===
中国和西方均传说有麒麟,它头生一角,遍身披鳞,似鹿有尾。中国简称"麟",西方一般叫"独角宠"(la licorne)。中国人称麒麟为"仁宠",因为它超脱沼泽,行不踩蚁虫,止不踏花草,是祥瑞之先兆,与龙凤龟一并列为民间四灵,还有"麒麟送子"的美谈。麒麟也常借喻杰出人才,《晋书顾和传》上记载,一位文士雅重其侄,曰:"此我家麒麟"。
像中国一样,麒麟自古以来在欧洲也被视为智慧的象征,文化艺术的隐喻修辞格。可是,近代一些西方人将之变为金钱拜物教的摩登图腾,牟利者的猎取对象,故有了所谓"金麒麟"。法国当代作家,龚古尔文学院院士埃罗勃莱斯的一部畅销小说,就取名《追逐麒麟》(La chasse à la licorne),已译成中文在北京出版。当然,西方也有人发出了警惕"金麒麟"的醒世恒言。不久前,德国基督教会主教沃尔夫冈乌贝就在圣诞节前夜指责德意志银行总裁,说他过度追求利润,奉行新的金牛犊偶像崇拜,引起群众一片反响。西方的现代麒麟观似乎已引进中国,冲击着传统的儒家道德,致使孔子的后代失去自己的社会文化特性,不再甘居清贫,皈依了金钱拜物教。
====同名星座====
赤道带星座之一。位于双子座以南,大犬座以北,小犬座与猎户座之间的银河中。但是,这一部分的银河是位于银河系的边缘方向,所以远不如夏天夜晚的银河明亮。麒麟座中最美丽的天体是玫瑰星云(又称蔷薇星云,NGC2237,目视星等约为6等)。在这一片淡淡的玫瑰红色的星云中心,是一个由十来颗翠蓝和金黄色恒昨组成的疏散星团(NGC2244)。可惜这朵天上的玫瑰花,从天文望远镜中直接看不出颜色,只有在用天文望远镜长时间拍摄的照片上才能看到它的颜色。
早在波斯星图上,就已经有了这个星座的图形。但其图形与我国神话中的送子麒麟完全不同,它是一匹形似白马,头生一角的独角兽。
麒麟座位于猎户座东侧,正好被银河"切开"。其中亮星很少
。每年1月5日子夜麒麟座上中天,1月和2月都是观测它的最佳月份。麒麟座的拉丁文是Monoceros,意为独角兽或犀牛。我国天文学家将其翻译为麒麟。麒麟是一种传说中的子虚乌有的神秘动物,中国古代传说描绘的麒麟是独角的鹿身牛尾兽。全身披鳞甲,古人用它象征祥瑞,因此麒麟座就是一个被人们称为吉祥的星座。麒麟座相当于我国的四渎、阙丘等星官。
麒麟座α星的中文名为阙丘增七,是一颗3.93等的KOⅢ型红巨星,距离为180光年。麒麟座β星(参宿增二十六)是个三合星,复合星等为4.2等,子星A为4.7等,子星B为5.2等。子星C为6.1等。麒麟座γ星(中名参宿二十八)视星等为3.98等,距离220光年。麒麟座δ星(中名阙丘二)视星等为4.15等,距离220光年。
编号为麒麟座15的星(亮度为4.7等)也叫做麒麟座S型,它是六合星,其子星的实行等分别为A星4.8等,B星为7.6等,C星为9.9等,D星为9.7等,E星为10.0等,F星为7.8等。麒麟座S星位于一个疏散星团NGC 2264之中,该星团距离我们2700光年。围绕该星团的是一个巨大的模糊的弥漫星云。NGC 2264疏散星团周围充满了复杂而许乱的宇宙气体及尘埃,其中混杂着红色的发光云气,那是因为受到黑暗云气中刚形成的恒星所发出的高能量光线激发所致,而在形体的四周,遮蔽星体的星际尘埃反射星光形成蓝色的反射云气。
===人物绰号===
1.梁山好汉卢俊义,绰号"河北玉麒麟"。
2.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艺名"麒麟童"。
3.三国人物姜维,字伯约,号"麒麟儿"。
4.盗墓笔记人物张起灵,张起灵是张家族长的称号。起灵谐音麒麟,"但纹麒麟者,凡事无愧于心。"身负麒麟,对生命怀有悲悯和敬畏。在张家内部体系中,张家族长身纹麒麟,代表着与家族使命之间的"契约"。
5.霹雳布袋戏人物素还真,化身天海·麒麟星。
6.琅琊榜人物梅长苏,被称为"麒麟才子"。
===麒麟舞===
麒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麒麟文化发展到近几百年,更突出地表现为麒麟舞,也就是进入表演艺术领域。
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这是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一份宝贵财产。广东是麒麟舞流传较广的地区,全省各地麒麟舞在历史上就各具特色,如以惠州小金口为代表的东江麒麟舞、以东莞樟木头为代表的客家麒麟舞、以广州番禺为代表的黄阁麒麟舞等。
麒麟形象已有2500年的历史,最初是一种图腾、一种信仰。后来发展到哲学意义,又进入文学领域,如韩愈写的《获麟解》、黄庭坚的《麟趾赞》等。最终走向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成为了陶瓷、年画、剪纸、泥塑、刺绣、金玉饰、建筑、雕刻等艺术创作的素材。
麒麟舞是客家人从北方带到南方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长江北部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仁兽,客家人视之为吉祥物,舞麒麟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舞麒麟集歌、舞、乐于一体,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在春节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年。
据了解,麒麟是中华民族远古时代吉祥图腾"四灵"之首,象征着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麒麟舞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表达农民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心情。麒麟舞起源于四川峨眉山一带。1958年,背井离乡的新丰江水库移民将麒麟舞带到了小金口,现今辖区共有麒麟队20支,队员200人,最年长的91岁,最小的13岁。2006年6月,参加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被惠州市授予"中国麒麟舞之乡"的荣誉称号。
据史料记载,麒麟舞原本是皇宫中的表演艺术,称之为"麒麟圣舞",为皇家各类庆典中必有的演出。据老人们介绍,明朝灭亡之后,本地一位皇宫艺术家将他的麒麟舞绝技带回家乡,代代相承,才得以流传。
== 《詩經》的麒麟 ==
據香港歷史文化學者葉德平先生說,早在周代,已經有麒麟的記載。《詩經・周南・麟之趾》描述了這隻瑞獸: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麟之趾〉是《詩經》中的名篇,而《詩經》則是周代的作品,距離現今有二千多年時間。〈麟之趾〉分別描述了麒麟的三個身體部分:「趾」、「定」、「角」。「趾」,即是牠的蹄;「定」,是「頂」的假借字,指是牠的額頭;「角」,即是牠頂上的角。
從〈麟之趾〉對麒麟身體各個部分的書寫,可以推想當時人們對麒麟的想像:牠四肢帶蹄、頂上長有角兒。雖然麒麟此時的形象仍然很模糊,但這些身體特徵卻是日後麒麟必然具有的特徵,是後世麒麟形象的基礎。南宋閩人嚴粲在《詩輯》中進一步發揮想像,把麒麟的形象更具體地描寫為:
「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是其仁也」;
「有額者宜抵,唯麟之額,可以抵而不抵,公室子孫,其傳彌遠而信厚不替也」;「有角者宜觸,唯麟之角,可以觸而不觸」
《莊子》「怒則分背相踶」;踶,就是指烈性的馬用後蹄踢擊。根據嚴粲的形容,麒麟跟馬匹一樣,能以後蹄踢擊敵人;不過,他補充道,麒麟天性仁慈,可以「踶」卻不會「踶」他人。同樣地,嚴粲認為麒麟雖然有「額」、有「角」,卻不會去「抵」、「觸」(攻擊)他人。
〈麟之趾〉中的麒麟,擁有一個正面的形象。嚴粲在《詩經・麟之趾》的基礎上,進一步把麒麟的形象具體地描畫出來,而麒麟更被描繪為擁有武備而不會主動攻擊他人,正如後來清代段玉裁所說:「(麒麟)含仁懷義」。<ref>葉德平、邱逸:《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頁122-146。</ref>
== 歷史 ==
甲骨刻辞的“小臣墙刻辞”<ref>《甲骨文合集》,编号36481正、反</ref>内容为战争“获白麟”的记录。<ref>殷墟发现的一个刻在牛肋骨上的长篇记事刻辞,後來被稱為小臣墙刻辞。小臣墙刻辞记载征伐危方,抓获“白麟”。1955年胡厚宣在《甲骨续存》序说:“其时代当属于帝乙帝辛,在十几万片甲骨文字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殷末战争史料,即在周金文中,亦唯有小盂鼎铭可以仿佛似之。”</ref>
麒麟最早的记载为《[[春秋经]]》哀公十四年的“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汉书]]·武帝纪》谓:“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作《白麟之歌》。”《[[晋书]]·武帝纪》说:“五年,春正月,虏帅树机能攻陷凉州,乙丑,使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击之,二月甲午,白麟见于平原。”
[[孔子]]與麒麟密切相關,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裏“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係衰周而素王”。<ref>《拾遺記》</ref>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獲麟”,對此孔子為此落淚<ref>《[[孔子家语]]》卷四:“麒之至,为明君也,出其非时,而害吾,是以伤焉。”</ref>,並表示“吾道穷矣”。<ref>《春秋公羊传》:“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试面,涕沾袍。……孔子曰:‘吾道穷矣”[[何休]]注曰:“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太告夫子将没之征。故云尔。”(《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二八“哀十四年”)</ref>孔子曾寫歌:“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ref>《孔叢子》</ref>,后世[[古琴曲]]中有《[[获麟操]]》,传为孔子所作以悼念此事。<ref>[http://guoxue.ifeng.com/a/20150801/44323713_1.shtml 孔门弦歌],凤凰国学</ref>。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徵。<ref>參見《[[春秋]]》,《[[聖跡圖]]》。</ref>
== 文化 ==
*據傳[[孔子]]出生時有麒麟顯現,所以民間認為麒麟會給人們帶來兒子,使家族興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說,也把傑出的兒童稱為「麒麟兒」、「麟兒」。此后,民間慢慢出現“麒麟送子图”之作。
*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子,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
*[[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釋迦佛|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
*麒麟一稱為龍之子,屬龍族,瑞獸,與[[龍]][[鳳]][[龜]]合稱為[[四靈]]<ref>《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ref>,因此麒麟圖案常作為吉祥,仁愛之符號,被中国古代各朝朝政常采用。史载[[汉宣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绘[[麒麟閣十一功臣|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
*《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公、侯、驸马、伯以麒麟作为补服图案。故称一品麒麟。
*[[清朝]]时,武職官員一品的补子徽饰为麒麟。
*「麟止」是指絕筆,元狩元年(前122年)冬十月[[漢武帝]]至雍(今陝西鳳翔)獲白麟,一角而五趾<ref>王充《論衡·講瑞》:“武帝之時,西廵狩得白驎,一角而五趾。”</ref>,作《白麟之歌》<ref>《漢書·武帝紀》</ref>,[[司馬遷]]作《[[史記]]》於此處止筆。
:*《[[史記]]·太史公自序》:“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ref>一說麟止是指“鑄金”之事,《[[索隐]]》[[服虔]]云:“武帝至雍获白麟,而铸金作麟足形,故云‘麟止’。迁作史记止於此,犹春秋终於获麟然也。”</ref>
*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曹雪芹《[[红楼梦]]》一书中的第三十一回和三十二回,大篇幅写“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里的麒麟不仅是[[史湘云]]的护身符,也是暗示她婚配的一件信物。
*黄梅戏《[[女驸马]]》中,一对玉麒麟也是代表爱情的见证。女主人翁与男主人翁受阻于女方父母的决定,女主人翁交于男主人翁一只玉麒麟,发誓“生生死死不变心,清风明月作见证,分开一对玉麒麟,这只麒麟交于你,这只麒麟留在身,麒麟成双人成对,散心两意天地不容”。等到双方冲破重重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麒麟成双人成对,并蒂花开万年红”,大喜之夜双方麒麟终于成对。
*[[香港中文大學]]的徽章即為麒麟。
*[[蒙通聯足球俱樂部]]的吉祥物為麒麟。
== 麒麟與舞麒麟 ==
麒麟是中國傳說中的生物,與鳳、龜、龍並稱「四靈」(《禮記‧禮運》),常与天之四灵一说混淆。傳說的麒麟十分馴良,不傷人畜,堪稱「仁獸」。每當過年過節,客家人總愛舞動麒麟,期望麒麟能為他們帶來福氣。自康熙復界以後,麒麟舞隨原居於粵北、江西一帶的客家人南遷到香港。這一項植根香港逾三百年的非遺項目就是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麒麟舞]]。
坑口客家麒麟源自唐代中原地區的「麒麟狂舞」,是慶賀節日、豐年的活動,寄寓了老百姓對盛世祥和的嚮往,故民間有歌謠說道:「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ref>[https://www.hkptu.org/ptunews/35118 葉德平〈物阜民豐瑞獸來 ─ 漫談客家麒麟舞〉]</ref>
== 麒麟套 ==
香港歷史文化學者葉德平博士指出:「關於麒麟套,有些人認為是麒麟舞音樂的調;但按考證,應該是指麒麟舞的套路。它的伴奏音樂一般是由鼓、鑼、鈸三種樂器合奏而成。客家麒麟舞隨客家人移民坑口後,慢慢結合了本地傳統音樂和武術,發展出極具坑口特色的麒麟舞套路。坑口麒麟舞套路,動作頗為精細,分別有出洞、繞頭、耍尾、尋青、探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書、遊花園、回洞等動作。而其中的「吐玉書」更蘊含「麒麟吐玉書」的寓意 ─ 傳說在孔子降生的那晚,麒麟悄悄降臨孔府,並吐出玉書。自此,「麒麟吐玉書」就代表了早生貴子的祝福。話說回來,麒麟舞套路的設計就是為了演活傳說中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當然,輾轉流傳至今,各條村落的麒麟套路都略有不同了。」[https://www.hkptu.org/ptunews/35118 葉德平:〈物阜民豐瑞獸來——漫談客家麒麟舞〉]
==麒麟與長頸鹿==
[[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郑和]]的船队航行到[[東非]],曾带两隻東非进贡的[[长颈鹿]]回[[燕京]]稱是麒麟。<ref>《[[明史]]·榜葛剌傳》:「永樂六年,其王靄牙思丁遣使來朝,貢方物,齎賜有差。七年,其使凡再至,攜從者二百三十餘人。帝方招徠絕域,頒賜甚厚。自是比年入貢。十年,貢使將至,遣官宴之於鎮江。既將事,使者告其王之喪,遣官往祭,封次子賽勿丁為王。十二年,嗣王遣使奉表來謝,貢麒麟及名馬方物。」</ref>[[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来表示自己施政的功绩。
当时碰巧[[索馬利亞語]]中[[长颈鹿]]叫giri,“麒麟”即作為giri的音譯。時至今日,[[日語]]及[[韓語]]中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台語]]也將「長頸鹿」稱作「麒麟鹿」(另有呼「長頷鹿」、「長頭鹿仔」)。
有一說古人所说麒麟,实际上就是[[梅花鹿]]。雄为麒、雌为麟,合称麒麟,梅花鹿雌雄差异比较大,雄性体型更大,头上有角。而古书中描述的“白麟”,就是白化的雌性梅花鹿。
== 注釋 ==
{{reflist}}
《礼记·礼运第九》:"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麒麟的首似[[龍]],形如[[馬]],狀比[[鹿]],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紋,腹部有[[黃色]]毛,口能吐火,聲音如雷。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時才會出現。所以被称为瑞兽。汉许慎《[[说文解字]]》:“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
據香港歷史文化學者葉德平先生說,中國民間信仰中之中,有所謂「[[四靈]]」之說。《禮記・禮運》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牠格外受客家人的重視,在節日慶典之中,常常看到牠的身影。
麒麟與龍、鳳一樣,都是人們虛擬出來的瑞獸,被賦予美麗的想像。傳說的麒麟是十分溫馴和善的,不會傷害生靈,甚至連草木也不會折斷,堪稱「仁獸」(《說文解字・麒》),故格外受到以耕讀為務的客家人所崇拜。<ref>葉德平、邱逸:《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頁122-146。</ref>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麒麟
外文名称
Qilin
传说古物
存在于古代传说中
类别
仁兽
特征
鹿特征为主融合了龙牛羊马
地区
中国
民族
姬氏族
==历史起源==
古人把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宋书》: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麒麟是吉祥神宠,主太平、长寿;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麒麟每次出现都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据记载,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据传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对此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
==外貌神态==
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就于一体;尾巴毛状像龙尾,有一角带肉。但据说麒麟的身体像麝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宠、仁宠。麒麟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毛之虫:有毛的动物)。
麒麟是中国古人相信存在的神灵。在中国众多民间传说中,关于麒麟的故事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众生活中都实实在在地无处不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
从古至今不乏能人志士将麒麟的形象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自青铜文化兴起后,铜雕麒麟也变得更加广受欢迎,以铜打造麒麟形象,使人触及可摸,这样麒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变得更加明确。
==祥兽寓意==
中国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另一种麒麟形象是龙头,马身,龙鳞。尾毛似龙尾状舒展。它的综合面不及龙、凤那么广泛,不过名气也不算小。
麒麟,是上古中国人最企望出现的吉祥动物,它们的出现表示一代的幸福。因此,那时的人们希望麒麟总是伴随着自己,给自己带来幸运和光明,而辟除不祥。当上古时代的这种信仰被传承下来的同时,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义也随之被广大民众公认且牢牢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种意念的象征,某种意境的表现,某种力量的显示,并启发人们的想像,引导人们的精神去契合某种意念,进入一种特定的境界,给人们以希望、安慰和某种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先神图腾==
有很多民族和姓氏把麒麟当做图腾和祖神,其中,目前被公认的"麒麟正脉"为姬氏(现为姬氏周姓),即周天子一脉。
这一脉起源于黄帝,传说黄帝祖神为应龙,麒麟为应龙之后。 所以麒麟正脉是黄帝轩辕氏的主要分支。
==史书记载==
汉许慎《说文解字·十》:"麒,仁宠也,麋身龙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状如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
《说文解字》:"仁兽也。麕身牛尾,一角。张揖云:牡曰麒,牝曰麟。郭璞曰:麒似麟而无角。"
何法《征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宠,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简曰麟,咸以为祥瑞之物。《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泽),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五杂俎》:龙性最淫,故与阳牛人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即妇人遇之,亦有为其所污者。……王符称世俗画龙,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然龙之见也,皆为雷、电、云、雾拥护其体,得见其全形者罕矣。
《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公、侯、驸马、伯以麒麟作为补服图案,故称一品麒麟。
《清史稿》记载过很多牛产麒麟的事情。《清史稿》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平度州民家牛产麟。五年,寿州民家牛产麟,一室火光,以为怪,格杀之,剥皮,见周身鳞甲,头角犹隐也;荆州民家牛产麟,遍体鳞甲。嘉庆元年,遂安民家牛产麟。七年,镇海民家牛生一犊,遍体鳞纹,色青黑,颔下有髯,项皆细鳞。十一年五月,盐亭民家牛产一麟,高二尺五寸,肉角一,长寸许,目如水晶,鳞甲遍体,两脊傍至尾各有肉粒如豆,黄金色,八足,牛蹄,产时风雨交至,金光满院,射草木皆黄。十三年二月,绵州民家牛产一犊,首形如龙,身有鳞纹,无毛,落地而殇。乾隆四年,盛京民家牛产麟。
以前认为这些是空穴来风的记载,但2015年泰国水牛产下"异兽",头似鳄鱼、有鳞片,跟清史稿记载类似。
==传说典故==
传说,麒麟是姬氏(周天子脉)的祖神(祖先神),源自黄帝祖神应龙,是应龙血脉的主要分支之一,有诗云:"麒麟踏祥云,人间百难消。"次说一是麒麟与麒麟后人可以治病消灾,二说可以踏云而行。"
"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首先见于战国成书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战国史学家公羊高撰写的《公羊传》和谷梁赤撰写的《谷梁传》,也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
汉代画像石中刻画的麒麟,图左边第四个动物
汉代画像石中刻画的麒麟,图左边第四个动物
与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传·卷十二》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义》中又注:"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兖州府志·圣里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据考证"西狩获麟"发生在周敬王九年(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恰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71岁,从此不再著书。这就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传的"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孔子获麟绝笔,从客观上讲,是年纪大了精力不佳。但从主观上讲,感麟而忧也是个重要原因。传说在公元前551年(鲁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了孕,祈祷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时,头顶长得有点像尼丘山,帮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死,他认为是个不祥之兆,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由于孔子感麟而忧,再加他唯一的爱子孔鲤的早逝,使他难过极了,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与世长辞了。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
人们为纪念"西狩获麟",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筑了麒麟台,又名获麟台,古称获麟古冢。
该建筑地处巨野城东七公里--今麒麟镇陈胡庄以东、后冯桥以北大洼内,为县级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此台为鲁哀公"西狩获麟"处,东西长73米,南北宽52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这里原有唐代石碑数座,由于年湮日久,已遭毁坏。明嘉靖十四年,济宁州通判张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立于曹济公路旁,碑上刻的冢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西狩获麟"闻名全国,一些州、县、乡、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东的嘉祥县,巨野城东的获麟保(乡)、获麟集等,都以此命名。麒麟降世,无人识晓,却被"怪而杀之"。孔子痛惜不已,联想到自己一生怀才不遇,触景生悲,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自此绝笔,不再著书。麒麟冢也正因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一方名胜,历代文人骚客临其境觅圣迹,或讴歌,或慨叹,发思古之幽情,咏不朽之佳句。唐代著名学者韦表微曾作"麟台碑铭":李白、辛弃疾以及明朝王穉登、孙宜等著名诗人均为麒麟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唐武德四年,据西狩获麟之故,巨野一度改名麟州。明嘉靖十四年,进士张九叙作斗书"麒麟冢"三字,刻石立于台前。天启年间,县令方时化在此修建庙宇,名曰"瑞麟寺"。自此,麒麟台胜迹更加名震四方。
由于古代都把龙凤龟麟当成神灵,西狩获麟,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重要内容。晋征南大将军兼史学家杜预撰写的《春秋左传·集解》一书云:"麟者,仁宠也,圣王之嘉瑞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获麟解》(注释)云:"麟一角而载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游必泽土,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王者有出,与凤龟龙谓之四灵。"由于麒麟为四灵之一,一些史书故事如《麟经》、《麒麟书》、《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清李玉的《麒麟阁》等,均以麒麟为书名或内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号或者古建筑、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为祥瑞的代号,汉高祖刘邦称未央宫为记麒麟殿,汉宣帝必称为麒麟阁。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获麟意,于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称年号为麟德,武后则天必中书省为麟台。唐德宗大历四年,在麒麟台立麟台碑。后金皇统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巨野县山口镇(今嘉祥县大山头一带)增设嘉祥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为祥瑞,在巨野县治北建麟凤亭;元文宗至顺二年,巨野县主簿樊逊,重修麟凤亭。明代,巨野知县方时化,在麒麟台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伟,规模壮观,据当地传说,当时整个寺院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佃户数十家。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显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瑞麟寺南面,有一小河,名曰八里河,此河东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游鱼可数。河南岸有一渡口,即《巨野县志》上所说的"获麟古渡"。每值阳春,风和日暖,鸟语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来此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可惜由于明崇祯末年的战乱,整个寺院都变成了虚墟,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这座荒草萋迷的土台子了。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年方21岁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参加抗金起义军,途笃巨野麟台,即兴作五言律诗一首:
终始春秋笔,经名旧记麟。荒台曾建鲁,野草未烧秦。
郁郁山川秀,葱葱景钯新。韦编续继否?书带已成茵。
明朝诗人孙宜,游"获麟古渡"时,作五言律诗一首,其诗曰:
古渡寒烟积,沙明照落悬。 春秋悲凤日,天地泣麟年。
鲁变时交阻,周衰辙竟旋。 至今皆绝笔,真意更谁传。
现代作家张晓风也以获麒为主要事件写了一篇文章。
==后世影响==
===麒麟文化===
麒麟文化是中国旧时生育民俗。传说麒麟为仁宠,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伪说,实为"麒麟送子"之本,载于王充《论衡·定贤》及晋王嘉《拾遗记》。民间有"麒麟儿"、"麟儿"之美称。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吾家麒麟"。此后"麒麟送子图"之作。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南》引《长治新年纪俗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麟麟送子来。"原注:"妇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麟麒送子。"按麟麒属于龙族,此乃以龙灯代麒麒者。
====风俗====
麒麟是以旬鹿类的特征为主,融合了龙、马的特征。它的始作者究竟是谁,其源流怎样,还不是很清楚,有学者推测可能是周民族的祖先,因为周人原居西北,那时的西北,水草丰美,适宜鹿类的生长。
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龙、凤被最高统治者所攫取,便失去了原来的图腾综合的意义,而成为最高统治者帝王、后妃的象征。性善的麒麟,在权利角逐中,被挤到了民间,老百姓期望它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
公元1415年(永乐十三年) ,郑和带着麻林国王赠送的长颈鹿回到了南京。由于长颈鹿长相似中国民间传说的吉祥之物--麒麟,加之当时国人对长颈鹿知之甚少,大家一致认定,麻林国所赠长颈鹿就是麒麟。
1.麒麟乃是传说中的神话动物,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2.中国古代传说中麒麟与龙、凤、龟合为四灵,乃毛类动物之王。
3.麒麟对老百姓而言,乃是送子神兽。民间有"麒麟送子"的说法,据传孔子即为麒麟所送。
4.麒麟是岁星散开而生成,故主祥瑞,是最著名的瑞兽之一。麒麟含仁怀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帝王兴衰与麒麟的传说很多。
5.麒麟与凤凰一样,乃有雌雄,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麋身、龙尾、龙鳞、足为偶蹄(但亦有麒麟有五趾之说,其实是将五趾的"狻猊"误当成"麒麟")头上有一角,角端有肉。
6.麒麟作为吉祥物,中国古代各朝朝政也常采用。史载汉武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图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麒麟分类有送子麒麟、赐福麒麟、镇宅麒麟,其名字代表其寓意,现今很多普通老百姓家有摆放。麒麟因被文化赋予了高贵,仁慈、祥瑞之意,所以现今麒麟多由玉石、黄金、红漆雕、铜、黑曜石或琉璃等优质材料制成。
7.麒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官的补子徽饰为麒麟,可见其地位仅次于龙,清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佩挂龙的标识,皇帝为黄龙、紫龙,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为龙子图案
8.麒麟或许就是长颈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回国后,带回非洲地区的长颈鹿,当时明朝人没有见过这种只有在热带草原才出产的大型动物,以为其是麒麟!所以才有上面朋友说的麒麟是长颈鹿一说!。
9.麒麟的形象仍然可以看得到。中国现存最著名的麒麟形象是南京南朝帝陵的麒麟,南朝帝陵镇守瑞宠有多种神宠,但都由麒麟形象演化而来。
10.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如名著《红楼梦》一书中的第三十一回和三十二回,大篇幅写"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里的麒麟不仅是史湘云的护身符,也是暗示她婚配的一件信物。另黄梅戏《女驸马》中,一对玉麒麟也是代表爱情的见证。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受阻于女方父母的决定,女主人公交于男主人公一只玉麒麟,发誓"生生死死不变心,清风明月作见证,分开一对玉麒麟,这只麒麟交于你,这只麒麟留在身,麒麟成双人成对,散心两意天地不容"。等到双方冲破重重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麒麟成双人成对,并蒂花开万年红",大喜之夜双方麒麟终于成对。
===求子与育子===
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希望早立于嗣,多生儿女,子孙满堂,多子多福,并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将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视为最大的不孝。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无论从妇女怀孕,还是到婴儿降生、百晬儿、及其他庆贺活动,无不体现出人们为此所做的不懈的祈福努力。因为麒麟曾降临过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因而人们相信麒麟既可以送子,又可以佑子。于是,以"麒麟送子"为主题的民俗文化现象不仅见于图画、祝祷之语,而且也见于岁时活动,表现形式十分广泛,意在祈求、祝愿早生贵子,子孙贤德。
近代湖南长沙每逢新正之月,都要举办耍龙灯活动。届时,每当耍龙灯的耍到有不孕妇女的人家时,主家都要加送礼物,并让龙围绕不孕妇女舞一圈,然后将龙身缩短,上面骑一小孩,在堂前绕行一周,以示麒麟送子。山东一些地方还有一种祈子的方式,是由不育妇女扶着载有小孩的纸扎麒麟在庭院或堂屋里转一圈,亦有人将彩绣系于麟角,以求麒麟送子。
就《麒麟送子》的图案而言,既有繁,又有简。繁者或以童子为中心,戴长命锁,持莲抱笙;或为童子骑麒麟,角挂一书:或为童子背后有一仕女护送,仕女张伞持扇。简者为童子骑麒麟,手持莲花。在民间版画作品中,还多配吉祥联语"天上麒麟儿,地下状元郎"。
===筑装饰物===
砖木雕刻是古代建筑装饰的重要方式,题材丰富,刻工精良,赋予建筑造型以生动形象。砖雕多用于砖结构建筑贴面和木结构建筑的砖墙外檐;木雕除在建筑外檐使用外,更多地用于内檐装修。天津砖雕当属砖雕艺术之佼佼者,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还属瓦作兼作的细活,砖雕艺人被称之为"刻花活儿"的。道光年间,发展成为独立的行业,形成闻名于世的"天津刻砖"。而垂花门、内外据雀替、额枋、花罩和四扇屏、花板、花牙等装饰上的木雕工艺亦堪称一绝。
中国的建筑尤其是居民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盛行在房檐、房山墙、门楣、窗框、影壁、柱础、板墙、屋脊、抱鼓石等处以砖雕、木雕或石雕的方式装饰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麒麟便是其中常用的吉祥动物。有的在大门的两侧装饰石雕麒麟,既显示门庭高贵,又镇宅避邪。
====佩饰与纹样===
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以麒麟的工艺造像作为护身符佩戴在身上,其质地有金、银、铜、玉等,尤其讲究为婴幼儿佩戴"麒麟锁",以此为孩子祈祷长命百岁。此外,以麒麟的艺术造型为图案的传统纹样也被广泛使用。在《诗经》中,就曾以"麟之趾"来赞美周文王和他的家族。所有后来都以"麟趾"来比喻子孙才德兼备。麒麟作为一种吉祥物,常常被用在朝政上。汉代汉武帝时期,他就在未央宫建造了一座麒麟阁,把功臣的画像挂在阁上,以此来表示最高功荣,这显然就是把麒麟比作才俊之士。唐代武则天时,以麒麟作纹饰绣于袍服,名曰"麒麟袍",专门赏赐给三品以上的武将穿用。清代时,将麒麟绣于武官一品的"补子"上,成为等级制度的标志。由此可见麒麟的地位很高,仅次于龙。在一些贵妇人的裙卦上,也常常会绣有百兽拜麒麟的吉祥图案,以此来表达一种美好的祝愿。在民间剪纸、年画、刺绣、腊染等工艺美术品中,都留下了麒麟那鲜活的影子。
====麒麟文化之乡====
巨野百姓对麒麟情有独钟,在巨野,关于麒麟的民俗遗迹比比皆是。描写麒麟的诗词歌赋、描绘麒麟的书法绘画、纪念麒麟的雕塑碑刻在巨野民间不胜枚举。巨野历代以麟为名的人和事物也数不胜数。2007年,巨野被命名为中国麒麟文化之乡,为巨野开发麒麟文化迎来了契机。
====地名====
云南曲靖有麒麟区,又名麒麟城
江苏南京江宁区麒麟街道
江苏南通海门市麒麟镇
安徽安庆市枞阳县麒麟镇
山东济宁嘉祥获麟街
===文化起源===
====集美思想====
一、麒麟的创造与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龙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鹿蹄"),龙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所谓"集美",通俗地说是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一个事物上的一种表现。这种理念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因而,麒麟所选择的鹿身、龙头龙尾、牛马蹄、龙鳞似鱼鳞等吉祥动物进行组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鹿崇拜在中国属于原始动物崇拜,并在古代一种帝王的象征,同时,还被纳入神学政治的范畴之中。《宋书·符瑞志》云:"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瑞应图》亦曰:"王者承先圣法度,无所遗失,则白鹿来。"后来,当人们崇拜神仙时,白鹿又被当作仙家的神畜。中国的蒙古族古代崇拜白鹿,在《蒙古秘史》一书中早有白鹿与始祖神诞生的神话传说。满族中有《抓罗妈妈》鹿神神话。在养驯鹿的鄂伦春、鄂温克族和打猎的赫哲人中,鹿常常是萨满巫师的神灵,并以为萨满常化成鹿形出现,甚至于萨满巫术中都坚信萨满的真魂可以化为鹿身斗法,鹿胜则萨满胜,鹿死则萨满生命也终结。在民间,鹿还以长寿仙宠的形象出现,在多种场合用以表达祝寿、祈寿的主题。此外,鹿还与"禄"谐音,象征福气、奉禄。
牛,在上古时期就走向祭坛,成为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神圣物。民间传说牛是来到人间帮助人类的天上神灵,其在田野默默耕耘,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的财富,而且它身上所体现的奉献精神,也给人类以精神的财富。牛崇拜在中国各族民间都很普遍,在西北各地有公牛崇拜,在南方多水牛崇拜。史书记载战国时代的秦国己设有怒特祠专祀神牛,这是古代最早记录的耕牛崇拜。象中国的纳西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等少数民族都将牛视为创世神兽。苗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白族、鄂温克族、傣族等地区亦都有祭招神牛习俗。道家也把牛做为供奉的对象。
马,被认为是聪明、忠诚、勇敢而耐劳的动物,具有高贵、飘逸、优雅的气质。《易经》中将马象征天,即"乾为天"。马崇拜多流行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猎民族中,他们以马为主要乘运动力。清代文献中多有祭马神礼仪和修建马冲庙的记述。另外在古代的祭天地和出师盟誓时常有以白马为祭马,认为白马属阳,为天神所驱使。青牛属阴,为地神所享用。在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中都有祭天神或牲畜保护神时选神马、献神马的习俗。这种神马不准女人骑用,可随处吃走,不准驱赶,甚至可以随意在田中啃吃青苗。神马多选全白色,全尾全鬃,从不修剪,并常在鬃尾拴五彩绸作为标记。
鱼,作为一类水生动物的总称,其身上的鳞皮被珍视为吉祥、美丽的装饰,"鱼鳞锦",就是传统的吉祥纹样。鱼崇拜一直在中国汉族、满族、藏族、蒙古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等民族广泛流传,许多神话中都有说大地是驮在巨大的鱼背上的故事传颂。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上的世界图像,也把人间大地放在两条巨大的鱼之上。鱼又与"余"谐音,成为生活富足、美满的象征。
中国古人将以上几种吉祥动物创造性地进行组合,建构了麒麟这一神宠的形象,符合长期以来培养、铸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艺术欣赏力,再现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底蕴,真实地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集美"思想。
====儒家思想====
====二、麒麟的传承与儒家思想====
麒麟,在传说中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比如,说其性温善,不覆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因而被称为"仁宠"。西凉武昭王《麒麟颂》曰:"一角圆蹄,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翔而后处,不蹈陷阱,不罹罗罟。"《宋书·符瑞志》曰:"含仁而戴义,不饮池,不入坑阱,不行罗网。"《说苑》亦有:"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而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问循循如也。"的记载。体现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发展传承中被广大民众和统治阶级所接受,正是因为这种"仁宠"所具备的品质正符合几千年来中国的礼教和儒家风范。
儒家学派是由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就其目的、功用、宗旨和结构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以教化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学派,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较大的积极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学","仁"可以说是儒学中伦理学说的根本和最高道德准则,其主旨是"爱人",亦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具有"仁爱之心",并以"爱人"与否这样一个道德标准来确定人们是否应该受到尊敬和重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秦始皇运用法家的学说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次严重打击,但秦朝"二世而亡"。汉初尊崇黄老之学,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魏晋时代,玄学盛行,虽然嵇康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礼",但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最高的圣人。隋唐时代,佛学昌盛,儒、释、道三教并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学说。宋代理学兴起,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历宋、元、明、清,儒学受到统治者的尊崇。直到五四运动,儒学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学独尊的格局一去不返了。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的主导地位和深远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在民间传说中,麒麟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说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的孔府阙里人家,并吐玉书,上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五,征在贤明。"字样。既告众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孙,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孔子家人将一彩绣系在职角上,以示谢意。周敬王末年时,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时,竟挖出了那条当初系于麟角的彩绣。以后,人们又引申出玉书三卷,孔子精读后成为圣人。至今,在文庙、学宫中还以《麟吐玉书》为装饰,以示祥瑞降临,圣贤诞生。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传说麒麟见于郊野,为人所贱,孔子喟叹麒麟"出非其时",标志着世界的日暮途穷和哲人的穷困,所写《春秋》于此绝笔,故《春秋》又别称"麟史"、"麟经"。
===意义与心性===
====三、麒麟的吉祥意义与人类趋利的心性====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深藏着并不多方面显示出自己的民族民俗特征。民族的不同,种族的不同,还使人类在形体、肤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人又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征。有关人类基本心理特征相同的理论,学术界称之为"心性同一说"。其中之一便是趋利心性。
趋利心性的"利",不可狭隘地理解为利益、钱财,它泛指对人类有利的一切事项,是人类向往、追求吉祥、幸福,希望万事万物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对事物的发展往往作有利于自身的解释或赋予其有利于自身的特征的一种心理特点。审视古往今来存在过、存在着的人们,不论何种民族、何种文化,他们都具备这样的心理。没有人向往灾难、祸患,没有人希望万事万物朝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基督教、佛教教义要求人们吃苦、禁欲,其指归也在于解脱原罪,了却前缘,导引人们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体现了这种趋利心性。麒麟崇拜也同样具备这样的心性。如同在传统文化反思中提出的中国叙事文艺作品"大团圆"的结局一样。这也是麒麟之所以久传不衰的主要缘故。
传说汉武帝时曾得到过麒麟。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冬十月帝行幸雍祠五峙,获得"白麟",主祥瑞,帝作白麟之歌,为此将原来的年号元朔改为元狩,以庆吉祥。 此外,他还修筑了麒麟阁(一说萧何造),赏赐群臣白金。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画功臣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11人图像于阁,以表其功。后世多以"麒麟阁"或"麟阁"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又传宋太宗亦获麒麟,满朝称贺。由此可见,麒麟预示征兆的吉祥意义已被广泛认同。
===国外发展===
中国和西方均传说有麒麟,它头生一角,遍身披鳞,似鹿有尾。中国简称"麟",西方一般叫"独角宠"(la licorne)。中国人称麒麟为"仁宠",因为它超脱沼泽,行不踩蚁虫,止不踏花草,是祥瑞之先兆,与龙凤龟一并列为民间四灵,还有"麒麟送子"的美谈。麒麟也常借喻杰出人才,《晋书顾和传》上记载,一位文士雅重其侄,曰:"此我家麒麟"。
像中国一样,麒麟自古以来在欧洲也被视为智慧的象征,文化艺术的隐喻修辞格。可是,近代一些西方人将之变为金钱拜物教的摩登图腾,牟利者的猎取对象,故有了所谓"金麒麟"。法国当代作家,龚古尔文学院院士埃罗勃莱斯的一部畅销小说,就取名《追逐麒麟》(La chasse à la licorne),已译成中文在北京出版。当然,西方也有人发出了警惕"金麒麟"的醒世恒言。不久前,德国基督教会主教沃尔夫冈乌贝就在圣诞节前夜指责德意志银行总裁,说他过度追求利润,奉行新的金牛犊偶像崇拜,引起群众一片反响。西方的现代麒麟观似乎已引进中国,冲击着传统的儒家道德,致使孔子的后代失去自己的社会文化特性,不再甘居清贫,皈依了金钱拜物教。
====同名星座====
赤道带星座之一。位于双子座以南,大犬座以北,小犬座与猎户座之间的银河中。但是,这一部分的银河是位于银河系的边缘方向,所以远不如夏天夜晚的银河明亮。麒麟座中最美丽的天体是玫瑰星云(又称蔷薇星云,NGC2237,目视星等约为6等)。在这一片淡淡的玫瑰红色的星云中心,是一个由十来颗翠蓝和金黄色恒昨组成的疏散星团(NGC2244)。可惜这朵天上的玫瑰花,从天文望远镜中直接看不出颜色,只有在用天文望远镜长时间拍摄的照片上才能看到它的颜色。
早在波斯星图上,就已经有了这个星座的图形。但其图形与我国神话中的送子麒麟完全不同,它是一匹形似白马,头生一角的独角兽。
麒麟座位于猎户座东侧,正好被银河"切开"。其中亮星很少
。每年1月5日子夜麒麟座上中天,1月和2月都是观测它的最佳月份。麒麟座的拉丁文是Monoceros,意为独角兽或犀牛。我国天文学家将其翻译为麒麟。麒麟是一种传说中的子虚乌有的神秘动物,中国古代传说描绘的麒麟是独角的鹿身牛尾兽。全身披鳞甲,古人用它象征祥瑞,因此麒麟座就是一个被人们称为吉祥的星座。麒麟座相当于我国的四渎、阙丘等星官。
麒麟座α星的中文名为阙丘增七,是一颗3.93等的KOⅢ型红巨星,距离为180光年。麒麟座β星(参宿增二十六)是个三合星,复合星等为4.2等,子星A为4.7等,子星B为5.2等。子星C为6.1等。麒麟座γ星(中名参宿二十八)视星等为3.98等,距离220光年。麒麟座δ星(中名阙丘二)视星等为4.15等,距离220光年。
编号为麒麟座15的星(亮度为4.7等)也叫做麒麟座S型,它是六合星,其子星的实行等分别为A星4.8等,B星为7.6等,C星为9.9等,D星为9.7等,E星为10.0等,F星为7.8等。麒麟座S星位于一个疏散星团NGC 2264之中,该星团距离我们2700光年。围绕该星团的是一个巨大的模糊的弥漫星云。NGC 2264疏散星团周围充满了复杂而许乱的宇宙气体及尘埃,其中混杂着红色的发光云气,那是因为受到黑暗云气中刚形成的恒星所发出的高能量光线激发所致,而在形体的四周,遮蔽星体的星际尘埃反射星光形成蓝色的反射云气。
===人物绰号===
1.梁山好汉卢俊义,绰号"河北玉麒麟"。
2.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艺名"麒麟童"。
3.三国人物姜维,字伯约,号"麒麟儿"。
4.盗墓笔记人物张起灵,张起灵是张家族长的称号。起灵谐音麒麟,"但纹麒麟者,凡事无愧于心。"身负麒麟,对生命怀有悲悯和敬畏。在张家内部体系中,张家族长身纹麒麟,代表着与家族使命之间的"契约"。
5.霹雳布袋戏人物素还真,化身天海·麒麟星。
6.琅琊榜人物梅长苏,被称为"麒麟才子"。
===麒麟舞===
麒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麒麟文化发展到近几百年,更突出地表现为麒麟舞,也就是进入表演艺术领域。
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这是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一份宝贵财产。广东是麒麟舞流传较广的地区,全省各地麒麟舞在历史上就各具特色,如以惠州小金口为代表的东江麒麟舞、以东莞樟木头为代表的客家麒麟舞、以广州番禺为代表的黄阁麒麟舞等。
麒麟形象已有2500年的历史,最初是一种图腾、一种信仰。后来发展到哲学意义,又进入文学领域,如韩愈写的《获麟解》、黄庭坚的《麟趾赞》等。最终走向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成为了陶瓷、年画、剪纸、泥塑、刺绣、金玉饰、建筑、雕刻等艺术创作的素材。
麒麟舞是客家人从北方带到南方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长江北部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仁兽,客家人视之为吉祥物,舞麒麟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舞麒麟集歌、舞、乐于一体,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在春节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年。
据了解,麒麟是中华民族远古时代吉祥图腾"四灵"之首,象征着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麒麟舞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表达农民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心情。麒麟舞起源于四川峨眉山一带。1958年,背井离乡的新丰江水库移民将麒麟舞带到了小金口,现今辖区共有麒麟队20支,队员200人,最年长的91岁,最小的13岁。2006年6月,参加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被惠州市授予"中国麒麟舞之乡"的荣誉称号。
据史料记载,麒麟舞原本是皇宫中的表演艺术,称之为"麒麟圣舞",为皇家各类庆典中必有的演出。据老人们介绍,明朝灭亡之后,本地一位皇宫艺术家将他的麒麟舞绝技带回家乡,代代相承,才得以流传。
== 《詩經》的麒麟 ==
據香港歷史文化學者葉德平先生說,早在周代,已經有麒麟的記載。《詩經・周南・麟之趾》描述了這隻瑞獸: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麟之趾〉是《詩經》中的名篇,而《詩經》則是周代的作品,距離現今有二千多年時間。〈麟之趾〉分別描述了麒麟的三個身體部分:「趾」、「定」、「角」。「趾」,即是牠的蹄;「定」,是「頂」的假借字,指是牠的額頭;「角」,即是牠頂上的角。
從〈麟之趾〉對麒麟身體各個部分的書寫,可以推想當時人們對麒麟的想像:牠四肢帶蹄、頂上長有角兒。雖然麒麟此時的形象仍然很模糊,但這些身體特徵卻是日後麒麟必然具有的特徵,是後世麒麟形象的基礎。南宋閩人嚴粲在《詩輯》中進一步發揮想像,把麒麟的形象更具體地描寫為:
「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是其仁也」;
「有額者宜抵,唯麟之額,可以抵而不抵,公室子孫,其傳彌遠而信厚不替也」;「有角者宜觸,唯麟之角,可以觸而不觸」
《莊子》「怒則分背相踶」;踶,就是指烈性的馬用後蹄踢擊。根據嚴粲的形容,麒麟跟馬匹一樣,能以後蹄踢擊敵人;不過,他補充道,麒麟天性仁慈,可以「踶」卻不會「踶」他人。同樣地,嚴粲認為麒麟雖然有「額」、有「角」,卻不會去「抵」、「觸」(攻擊)他人。
〈麟之趾〉中的麒麟,擁有一個正面的形象。嚴粲在《詩經・麟之趾》的基礎上,進一步把麒麟的形象具體地描畫出來,而麒麟更被描繪為擁有武備而不會主動攻擊他人,正如後來清代段玉裁所說:「(麒麟)含仁懷義」。<ref>葉德平、邱逸:《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頁122-146。</ref>
== 歷史 ==
甲骨刻辞的“小臣墙刻辞”<ref>《甲骨文合集》,编号36481正、反</ref>内容为战争“获白麟”的记录。<ref>殷墟发现的一个刻在牛肋骨上的长篇记事刻辞,後來被稱為小臣墙刻辞。小臣墙刻辞记载征伐危方,抓获“白麟”。1955年胡厚宣在《甲骨续存》序说:“其时代当属于帝乙帝辛,在十几万片甲骨文字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殷末战争史料,即在周金文中,亦唯有小盂鼎铭可以仿佛似之。”</ref>
麒麟最早的记载为《[[春秋经]]》哀公十四年的“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汉书]]·武帝纪》谓:“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作《白麟之歌》。”《[[晋书]]·武帝纪》说:“五年,春正月,虏帅树机能攻陷凉州,乙丑,使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击之,二月甲午,白麟见于平原。”
[[孔子]]與麒麟密切相關,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裏“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係衰周而素王”。<ref>《拾遺記》</ref>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獲麟”,對此孔子為此落淚<ref>《[[孔子家语]]》卷四:“麒之至,为明君也,出其非时,而害吾,是以伤焉。”</ref>,並表示“吾道穷矣”。<ref>《春秋公羊传》:“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试面,涕沾袍。……孔子曰:‘吾道穷矣”[[何休]]注曰:“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太告夫子将没之征。故云尔。”(《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二八“哀十四年”)</ref>孔子曾寫歌:“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ref>《孔叢子》</ref>,后世[[古琴曲]]中有《[[获麟操]]》,传为孔子所作以悼念此事。<ref>[http://guoxue.ifeng.com/a/20150801/44323713_1.shtml 孔门弦歌],凤凰国学</ref>。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徵。<ref>參見《[[春秋]]》,《[[聖跡圖]]》。</ref>
== 文化 ==
*據傳[[孔子]]出生時有麒麟顯現,所以民間認為麒麟會給人們帶來兒子,使家族興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說,也把傑出的兒童稱為「麒麟兒」、「麟兒」。此后,民間慢慢出現“麒麟送子图”之作。
*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子,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
*[[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釋迦佛|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
*麒麟一稱為龍之子,屬龍族,瑞獸,與[[龍]][[鳳]][[龜]]合稱為[[四靈]]<ref>《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ref>,因此麒麟圖案常作為吉祥,仁愛之符號,被中国古代各朝朝政常采用。史载[[汉宣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绘[[麒麟閣十一功臣|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
*《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公、侯、驸马、伯以麒麟作为补服图案。故称一品麒麟。
*[[清朝]]时,武職官員一品的补子徽饰为麒麟。
*「麟止」是指絕筆,元狩元年(前122年)冬十月[[漢武帝]]至雍(今陝西鳳翔)獲白麟,一角而五趾<ref>王充《論衡·講瑞》:“武帝之時,西廵狩得白驎,一角而五趾。”</ref>,作《白麟之歌》<ref>《漢書·武帝紀》</ref>,[[司馬遷]]作《[[史記]]》於此處止筆。
:*《[[史記]]·太史公自序》:“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ref>一說麟止是指“鑄金”之事,《[[索隐]]》[[服虔]]云:“武帝至雍获白麟,而铸金作麟足形,故云‘麟止’。迁作史记止於此,犹春秋终於获麟然也。”</ref>
*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曹雪芹《[[红楼梦]]》一书中的第三十一回和三十二回,大篇幅写“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里的麒麟不仅是[[史湘云]]的护身符,也是暗示她婚配的一件信物。
*黄梅戏《[[女驸马]]》中,一对玉麒麟也是代表爱情的见证。女主人翁与男主人翁受阻于女方父母的决定,女主人翁交于男主人翁一只玉麒麟,发誓“生生死死不变心,清风明月作见证,分开一对玉麒麟,这只麒麟交于你,这只麒麟留在身,麒麟成双人成对,散心两意天地不容”。等到双方冲破重重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麒麟成双人成对,并蒂花开万年红”,大喜之夜双方麒麟终于成对。
*[[香港中文大學]]的徽章即為麒麟。
*[[蒙通聯足球俱樂部]]的吉祥物為麒麟。
== 麒麟與舞麒麟 ==
麒麟是中國傳說中的生物,與鳳、龜、龍並稱「四靈」(《禮記‧禮運》),常与天之四灵一说混淆。傳說的麒麟十分馴良,不傷人畜,堪稱「仁獸」。每當過年過節,客家人總愛舞動麒麟,期望麒麟能為他們帶來福氣。自康熙復界以後,麒麟舞隨原居於粵北、江西一帶的客家人南遷到香港。這一項植根香港逾三百年的非遺項目就是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麒麟舞]]。
坑口客家麒麟源自唐代中原地區的「麒麟狂舞」,是慶賀節日、豐年的活動,寄寓了老百姓對盛世祥和的嚮往,故民間有歌謠說道:「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ref>[https://www.hkptu.org/ptunews/35118 葉德平〈物阜民豐瑞獸來 ─ 漫談客家麒麟舞〉]</ref>
== 麒麟套 ==
香港歷史文化學者葉德平博士指出:「關於麒麟套,有些人認為是麒麟舞音樂的調;但按考證,應該是指麒麟舞的套路。它的伴奏音樂一般是由鼓、鑼、鈸三種樂器合奏而成。客家麒麟舞隨客家人移民坑口後,慢慢結合了本地傳統音樂和武術,發展出極具坑口特色的麒麟舞套路。坑口麒麟舞套路,動作頗為精細,分別有出洞、繞頭、耍尾、尋青、探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書、遊花園、回洞等動作。而其中的「吐玉書」更蘊含「麒麟吐玉書」的寓意 ─ 傳說在孔子降生的那晚,麒麟悄悄降臨孔府,並吐出玉書。自此,「麒麟吐玉書」就代表了早生貴子的祝福。話說回來,麒麟舞套路的設計就是為了演活傳說中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當然,輾轉流傳至今,各條村落的麒麟套路都略有不同了。」[https://www.hkptu.org/ptunews/35118 葉德平:〈物阜民豐瑞獸來——漫談客家麒麟舞〉]
==麒麟與長頸鹿==
[[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郑和]]的船队航行到[[東非]],曾带两隻東非进贡的[[长颈鹿]]回[[燕京]]稱是麒麟。<ref>《[[明史]]·榜葛剌傳》:「永樂六年,其王靄牙思丁遣使來朝,貢方物,齎賜有差。七年,其使凡再至,攜從者二百三十餘人。帝方招徠絕域,頒賜甚厚。自是比年入貢。十年,貢使將至,遣官宴之於鎮江。既將事,使者告其王之喪,遣官往祭,封次子賽勿丁為王。十二年,嗣王遣使奉表來謝,貢麒麟及名馬方物。」</ref>[[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来表示自己施政的功绩。
当时碰巧[[索馬利亞語]]中[[长颈鹿]]叫giri,“麒麟”即作為giri的音譯。時至今日,[[日語]]及[[韓語]]中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台語]]也將「長頸鹿」稱作「麒麟鹿」(另有呼「長頷鹿」、「長頭鹿仔」)。
有一說古人所说麒麟,实际上就是[[梅花鹿]]。雄为麒、雌为麟,合称麒麟,梅花鹿雌雄差异比较大,雄性体型更大,头上有角。而古书中描述的“白麟”,就是白化的雌性梅花鹿。
== 注釋 ==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