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983
次編輯
變更
越调
,“'''越调'''”,流行于[[河南]]大部、[[山东]]、[[陕西]]南部、[[安徽]]西部以及[[湖北]]北部等地区,历史悠久,为河南三大剧种之一。因其伴奏乐器以[[四胡]]为主,故又被称作“'''四股弦'''”。2007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调除戏曲形式外还有曲艺和木偶两支分支。1942年河南发生大旱,期间许多越调艺人(如张桂兰)等都曾转入过地摊说唱,等灾荒过后,再重新回到舞台来演唱戏曲。木偶的越调分支在南阳一带十分盛行,其中有些民间职业木偶艺人至今仍十分活跃。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 [1] 越调自诞生地四外流传时,“音随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边”等地域流派。生路越调以南阳为中心,是越调的母调。唱腔质朴、婉转、细腻、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犷、大气,间有秦腔的元素。下路越调以许昌、漯河、周口为中心,又称“小越调”。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南边越调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与上路越调比较相似。 [2]
2006年5月20日,越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是Ⅳ—27。 [3-4]
中文名称越调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河南省周口市、许昌市、邓州市,湖北省谷城县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27
== 历史 ==
越调历史悠久,在[[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河南[[南阳]]等地区广为流传。随后渐出现了越调剧社,并在清末形成了独特的剧种并逐渐走向兴盛。在剧种成后逐渐了三种独特的演出形式,分别是[[皮影]]越调戏、[[木偶]]越调戏以及越调大班戏。这三种演出形式,至今仍在在河南南阳、湖北北部以及安徽西部等地区的农村流行。
自起创立以来越调形成了超过五百个传统剧目,而其中尤以擅演“[[三国]]”剧目而闻名。
==发展==
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广大群众的审美需要,越调演出剧目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
大的变革。其中节日、庙会“对棚戏”的开展,促进了女演员的出现;题材上以反映现实生活、民间传说、传统故事为内容的“小三门”戏、“公案”连台戏等“外庄戏”迅速增加,进而大量地代替了以“外八角”为主的“正庄戏”的演出。由于这些“外庄戏”剧目多是由艺人自己编创,或由曲艺说唱改编而来,多用俚语方言演唱,乡土气息浓厚,生活性强,通俗易懂,白少唱多,活词活唱,长短灵活多变,因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其中代表性剧目有《李双喜借粮》、《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杨八姐闹酒店》、《张廷秀私访》、《李天宝吊孝》、《刘公案》等。演出剧目的变革,引起了音乐的变革,音乐唱腔除了保留少量常用的曲牌外,大部分都被板腔体所替代,新板式应运而生,【铜器调】、【十字头】、【乱弹】等极大地丰富了板腔音乐,并使唱腔板式由原来的【慢板】、【流水】为主过渡到【慢板】、【流水】、【铜器调】、【乱弹】等板类并用。“外庄戏”的兴起,打破了“正庄戏”演出中不易随意“搭班”的状况,促进了各地剧目、人才及各方面艺术的交流,推动了越调艺术的全面发展。越调剧种从此走上了全盛时期,成为河南最大的剧种之一。 [6]
越调在清朝末年发展到了它的兴盛时期,其在河南西南部地区出现了很多专业班社。较早的有同治四年(1865)前后的西峡三泰班、同治十三年(1874)前后的淅川六房科清平班、光绪三年(1877)前后的内乡、淅川(杨营)永和班等。除了在河南本省的发展外,有的班社还向外传播远到外省市去演出,例如湖北郧阳柳林陂罗公庙舞楼上,就保存有“光绪三年二月内、阳二邑(杨营)永和班月吊(越调)在此一乐也”的戏班题壁。根据当地老艺人们的追述,据说在当时,仅汝州、宝丰、郏县就有一百多个越调班社,在邓县也有几十个科班。在辛亥革命时期,越调也有很大的发展,那时演出的剧本《火烧梅伯》、《赵公明归天》、《三仙妹》等戏还采用唢呐作为伴奏乐器。1917年,南阳大越调班子还曾经到过开封老羊市戏院演出。此后,著名的越调班社计有邓县老越调班、长葛县长庆班、舞阳大越调班、许昌一道辙班、襄城石行班与七班、禹州马车厂班、新郑县四街戏班等。在此期间,以舞阳班的老桂红为首的一批女演员开始登上越调舞台。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地区的职业班社逐渐减少,越调的传播也受到限制,到解放前夕,保留下来的专业班社已经寥寥无几了。
1950年前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毛爱莲等组建了红光剧社。其他演员先后组织的越调演出团体有九女社、胜利剧团、新生职业剧团、大众剧社等。1955年民间职业剧团进行普查登记,在原有的民间越调班社基础上,河南省先后成立了郑州市越调剧团、商丘专区越调剧团(后调归周口地区)、许昌地区越调剧团、邓县越调剧团等十六个职业团体。
1956年,越调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刮海》、《收姜维》、《哭殿》、《送灯》、《大保国》等,获剧本、演出、演员等多项奖励。新中国建国以后,于1959年举行了河南省越调会演,汇集了全国上下十六个专业越调剧团,共有一千多名越调工作者会聚许昌,是越调界空前的盛会。 [5] 1963年,申凤梅率周口地区越调剧团到北京演出,周恩来总理看了申凤梅主演的《收姜维》后,接见全体演出人员,夸奖“河南的诸葛亮会做思想工作”。正当越调生机勃勃前进之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少越调剧团被撤销建制,大部分越调的剧团逐渐解散,大部分演职员被迫下放到农村,使越调艺术遭到严重挫折。于1976年之后才逐渐恢复。现今河南省有专业越调剧团十三个。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越调剧团恢复了十一个职业团体。1982年,申凤梅再次率周口越调剧团赴京演出。
== 演出特点 ==
越调起源于曲牌体,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加入了板腔体,最终成为一种[[曲牌体]]与[[板腔体]]合一的独特剧种。越调曲牌多来自民间音乐和其他[[戏曲]]剧种,分弦牌和笛牌两种共计两百多个。越调的板式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慢板、导板、[[飞板]]、[[流水]]、哭腔、吹腔、铜器调、杂调、赞子、紧打慢唱、杂调等。
越调的唱腔高亢明快、唱中有笑,笑中有唱,以字带音,以音传情,既能抒发悲伤、深沉的情感,又能书法壮怀激烈的感情。越调唱腔主要为”越调”并辅以昆腔、唱吹腔、七句半等。
越调具备浓重的乡土气息和[[中原]]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越调的唱腔丰富,具有本行当特有的套路和板式。演员演出时以本嗓演唱同时辅以[[假声]],其中流行唱腔的主因较其他剧种高出5个[[音节]]。
伴奏乐器以俗名为“上天梯”的四胡为主,[[月琴]]、[[卧笛]]为辅,随着其发展逐渐增加了诸如[[短杆坠壶]]、[[二胡]]、[[唢呐]]、[[闷子]]、[[三弦]]以及[[琵琶]]等。文场与武场的伴奏有所不同,文场乐器以坠壶、二胡、唢呐、笛子、琵琶、三弦为主;武场演出乐器则主要为[[板鼓]]、[[堂鼓]]、大小鼓等。
== 演出分类 ==
越调的传统剧目分为两种,分别为[[正装戏]]和[[外装戏]],共计四百多个。
*正装戏为越调的传统剧目,以生、净为主角,构思严整,主要演历史历史袍带戏。正装戏唱词深奥,每段唱词都是固定的,并要依据对顶的[[曲牌]]和调门演唱。在[[道白]]时正装戏的伴奏为[[卧笛]]。代表剧目有《十五宫》、《报火斗》、《乌江岸》、《[[文王]]吃子》等。
*外装戏则多为民间生活戏以及公案戏,词句通俗,多唱少白,生活气息较为浓重浓重,并多以[[小生]]、[[丑角]]为主角。代表剧目有《李双喜借粮》、《哭殿》、《火焚绣楼》等。
== 行当与角色 ==
越调行当角色齐全,包括[[文生]]、[[武生]]、[[正旦]]、[[花旦]]、[[闺门旦]]、[[浪旦]]、[[武旦]]、[[老旦]]、[[大净]]、[[二毛]]、[[大红脸]]、[[二红脸]]、[[三花脸]]、等十几种。
河南越调则尤以女演员扮[[须生]]而闻名,然而在越调的发展历史中,直到三十年代才有女演员登台演出。著名的须生女演员有[[张秀卿]]、[[杨桂芝]]、[[申凤梅]]、[[申秀梅]]等,
== 著名演员 ==
艺名分别为大宝贝、小宝贝的[[张秀卿]]和[[杨桂芝]]是越调当中女扮须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抱琵琶》、《收[[姜维]]》等。
越调女扮须生一直是人才不断,继大小宝贝后崛起的就是被称作“大梅”“小梅”的申凤梅和申秀梅女士。“大梅”申凤梅的代表作品为被人称作“两吊一收”的《[[诸葛亮]]吊孝》、《[[李天保]]吊孝》、《收姜维》。其中申凤梅被称为“活诸葛”。
[[毛爱莲]]被称为“越调皇后”,她工于旦角,她塑造的性格各异的[[旦角]],从[[闺门旦]],到[[花旦]],到[[正旦]],都别具风格,毛尤以其特殊的甜美的发音为观众喜爱。
其他著名艺术家有:何全志、孙太安、李金枝、牛德山(艺名牛和尚)、李明玉、史道玉、张秀卿、张秀兰、李大勋、申凤梅、金凤楼、杨桂芝、邱秀玲、张琴、张桂兰、何金堂、何全金、田發根、李玉华、陈静、李金英、袁秀莲、刘琳
== 著名唱段 ==
*息干戈乐一统讴歌升平(《无佞府》赵光义唱)
*夹棍夹榔头打阎王要命(《张权哭监》张权唱)
*河北找兄记得牢(《古城会》[[关羽]]唱)
*杨家忠心保大宋(《无佞府》杨景唱)
*包大人他逼我把实话讲(《三勘蝴蝶梦》王孟氏唱)
*御街落下一只凤 (《打銮驾》包拯唱)
*徐延昭住班房扬袍舞袖(《大保国》徐延昭唱)
*西华陈州遭年成(《跪嫂》包拯唱)
*当朝要把玉石分(《明镜记》魏征唱)
*跪灵堂哭了声都督英贤(《诸葛亮吊孝》诸葛亮唱)
*穿街过巷往前走(《火焚绣楼》洪美荣唱)
*百花开争芳艳天睛气暖(《无佞府》佘太君唱)
*三支将令往下传(《收姜维》诸葛亮唱)
*老将军你不要羞愧难当(《收姜维》诸葛亮唱)
*历艰辛保皇叔同把业创(《诸葛亮吊孝》诸葛亮唱)
*手拉着儿和女如痴如寝(《刘全进瓜》刘全唱)
*严霜单把独根打(《泪洒相思地》父、女对唱)
*哭灵牌三叩首悲声大放(《奴祸》高珍唱)
*见姑娘寻短见(《血溅乌纱》李天民唱)
*我一见众儿媳跪埃尘(《杨门女将》佘太君唱)
*一阵狂风天色变(《杨门女将》穆桂英唱)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赤卫队》韩英唱)
*面对着公字闸(《龙江颂》江水英唱)
==主要流派==
越调自诞生地四外流传时,“音随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边”等地域流派。
上路越调以南阳为中心,又称豫西越调、南阳越调、大越调,是越调的母调。质朴、婉转、细腻、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犷、大气,有秦腔的元素,人们认为这是“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中的”西梆”——秦腔东渐的结果。南阳越调仍保留花腔,有假嗓甩腔,主弦为象鼻四弦,定E调。男演员较多。象鼻四弦音乐明亮而华丽,有勾音、垫指、靠弦等多种指法。四根弦的定弦为:第一、三弦定d2,第二、四弦定a2。 [16]
下路越调以许昌、漯河、周口为中心,又称小越调。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常用短杆坠子(经过特殊改造的坠胡)作为主奏乐器,有的剧团定F调。女演员较多。
南边越调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与南阳越调比较相似。人们也称其为“湖北越调”,以区别于流行于河南境内的“河南越调”。
== 主要剧团 ==
现在住要演出越调的专业剧团为河南省越调剧团。河南省越调剧团现驻于河南省周口市。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6月的隶属于河南省淮阳专属三分团的民友越调剧团。
== 荣誉与奖项 ==
在已故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的带领下,越调得以发扬广大,并在20世纪六十年代三次进京演出,先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人的接见。
在1963年的4月2日、9日、5月15日,越调前后三次进入[[中南海]]演出。周恩来在看过越调《收姜维》后上台与申凤梅握手,并对她说“你把诸葛亮演活了,河南的诸葛亮很会做思想工作!”
越调在文艺界也引起关注,[[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破格把地方戏演员收为徒弟。作家老舍对此题词“东风骀荡百花开,越调重兴多俊才,香满春城梅不傲,更随桃李拜师来。”
[[老舍]]、[[曹禺]]、[[杜近芳]]、[[袁世海]]、[[赵丹]]等都对越调做出赞扬。
== 影视作品 ==
[[珠江电影制片厂]]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在1965年至1981年间拍摄了《诸葛亮吊孝》、《智收姜维》、《扒瓜园》、《李天保娶亲》等四部电影艺术片。
== 学术著作 ==
越调戏曲理论研究的著名专家有赵抱衡、魏天葆等。魏天葆著有《河南越调音乐概论》一书。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越调作为传统虚拟性的戏剧表演艺术,在襄阳、南阳、陕南地区亦颇具影响,该剧种的传统剧目突出了惩恶扬善的戏剧思想主题,彰显出中国戏剧艺术的教育功能本性。它以自身的戏剧板式、音乐声腔、伴奏模式为优势,创造了完整的戏剧音乐程式化体制,为当今研究民间戏曲、地方剧种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信息和线索。 [18]
===传承现状===
截止2009年,河南省只剩下河南省越调剧团和许昌市越调剧团两个专业演出团体,资金缺乏,新剧目产生困难,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当务之急是加大政策扶植的力度,调动各种力量对之进行抢救和保护,首要任务则是对老艺人的绝活儿进行抢救性挖掘。 [19]
===传承人物===
何全志,男,1936年5月出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调传承人,河南省周口市申报。 [20-21]
袁秀莲,女,汉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传承人,河南省许昌市申报。 [22-23]
毛爱莲,女,1930年3月出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传承人,河南省许昌市申报。 [24]
叶祥成,男,汉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传承人,湖北省谷城县申报。 [25-26]
===保护措施===
为了扶持许昌越调等地方戏,许昌市将“舞台艺术送农民”确定为“十项民生工程”之一,2010年起,每年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原则,向4个专业剧团购买公益性演出400场,每场补助3000元,一举稳住剧团阵脚,解除了演员们的后顾之忧。
2013年2月6日,成立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许昌市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把精力投入到剧目创作和人才培养上来。 [27]
2018年6月5日上午,在顺城街飞天舞蹈艺术学校,谷城县非遗保护中心正式授牌,设立国家级非遗项目“湖北越调”传承基地。 [28]
2019年11月,越调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9]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8年3月23日,越调现代戏《丑娘》剧本研讨会,在许昌市鄢陵金雨玫瑰庄园举行。 [30]
===剧目演出===
2018年4月25日,中国越调网和河南越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特邀河南明星擂主大爱剧团来京演出,下午2时在北京石景山区文化馆剧场演出了越调传统剧目《收姜维》。 [31]
2019年1月15日晚,大型越调革命历史剧《吉鸿昌》在郑州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演出。 [32]
2019年3月17日下午,中国戏曲学院组织的2018大运河文化带省市戏曲非遗传承人汇报演出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拉开帷幕,社旗县越调剧团选送的河南省越调项目非遗传承人王付春表演的越调《秦香莲》中“见皇姑”一折赢得现场观众与专家的热烈的掌声、喝彩声
== 外部链接 ==
*[http://www.yuediao.com/ 中国越调网]
== 参考资料 ==
[[Category: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越调除戏曲形式外还有曲艺和木偶两支分支。1942年河南发生大旱,期间许多越调艺人(如张桂兰)等都曾转入过地摊说唱,等灾荒过后,再重新回到舞台来演唱戏曲。木偶的越调分支在南阳一带十分盛行,其中有些民间职业木偶艺人至今仍十分活跃。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 [1] 越调自诞生地四外流传时,“音随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边”等地域流派。生路越调以南阳为中心,是越调的母调。唱腔质朴、婉转、细腻、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犷、大气,间有秦腔的元素。下路越调以许昌、漯河、周口为中心,又称“小越调”。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南边越调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与上路越调比较相似。 [2]
2006年5月20日,越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是Ⅳ—27。 [3-4]
中文名称越调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河南省周口市、许昌市、邓州市,湖北省谷城县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27
== 历史 ==
越调历史悠久,在[[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河南[[南阳]]等地区广为流传。随后渐出现了越调剧社,并在清末形成了独特的剧种并逐渐走向兴盛。在剧种成后逐渐了三种独特的演出形式,分别是[[皮影]]越调戏、[[木偶]]越调戏以及越调大班戏。这三种演出形式,至今仍在在河南南阳、湖北北部以及安徽西部等地区的农村流行。
自起创立以来越调形成了超过五百个传统剧目,而其中尤以擅演“[[三国]]”剧目而闻名。
==发展==
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广大群众的审美需要,越调演出剧目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
大的变革。其中节日、庙会“对棚戏”的开展,促进了女演员的出现;题材上以反映现实生活、民间传说、传统故事为内容的“小三门”戏、“公案”连台戏等“外庄戏”迅速增加,进而大量地代替了以“外八角”为主的“正庄戏”的演出。由于这些“外庄戏”剧目多是由艺人自己编创,或由曲艺说唱改编而来,多用俚语方言演唱,乡土气息浓厚,生活性强,通俗易懂,白少唱多,活词活唱,长短灵活多变,因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其中代表性剧目有《李双喜借粮》、《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杨八姐闹酒店》、《张廷秀私访》、《李天宝吊孝》、《刘公案》等。演出剧目的变革,引起了音乐的变革,音乐唱腔除了保留少量常用的曲牌外,大部分都被板腔体所替代,新板式应运而生,【铜器调】、【十字头】、【乱弹】等极大地丰富了板腔音乐,并使唱腔板式由原来的【慢板】、【流水】为主过渡到【慢板】、【流水】、【铜器调】、【乱弹】等板类并用。“外庄戏”的兴起,打破了“正庄戏”演出中不易随意“搭班”的状况,促进了各地剧目、人才及各方面艺术的交流,推动了越调艺术的全面发展。越调剧种从此走上了全盛时期,成为河南最大的剧种之一。 [6]
越调在清朝末年发展到了它的兴盛时期,其在河南西南部地区出现了很多专业班社。较早的有同治四年(1865)前后的西峡三泰班、同治十三年(1874)前后的淅川六房科清平班、光绪三年(1877)前后的内乡、淅川(杨营)永和班等。除了在河南本省的发展外,有的班社还向外传播远到外省市去演出,例如湖北郧阳柳林陂罗公庙舞楼上,就保存有“光绪三年二月内、阳二邑(杨营)永和班月吊(越调)在此一乐也”的戏班题壁。根据当地老艺人们的追述,据说在当时,仅汝州、宝丰、郏县就有一百多个越调班社,在邓县也有几十个科班。在辛亥革命时期,越调也有很大的发展,那时演出的剧本《火烧梅伯》、《赵公明归天》、《三仙妹》等戏还采用唢呐作为伴奏乐器。1917年,南阳大越调班子还曾经到过开封老羊市戏院演出。此后,著名的越调班社计有邓县老越调班、长葛县长庆班、舞阳大越调班、许昌一道辙班、襄城石行班与七班、禹州马车厂班、新郑县四街戏班等。在此期间,以舞阳班的老桂红为首的一批女演员开始登上越调舞台。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地区的职业班社逐渐减少,越调的传播也受到限制,到解放前夕,保留下来的专业班社已经寥寥无几了。
1950年前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毛爱莲等组建了红光剧社。其他演员先后组织的越调演出团体有九女社、胜利剧团、新生职业剧团、大众剧社等。1955年民间职业剧团进行普查登记,在原有的民间越调班社基础上,河南省先后成立了郑州市越调剧团、商丘专区越调剧团(后调归周口地区)、许昌地区越调剧团、邓县越调剧团等十六个职业团体。
1956年,越调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刮海》、《收姜维》、《哭殿》、《送灯》、《大保国》等,获剧本、演出、演员等多项奖励。新中国建国以后,于1959年举行了河南省越调会演,汇集了全国上下十六个专业越调剧团,共有一千多名越调工作者会聚许昌,是越调界空前的盛会。 [5] 1963年,申凤梅率周口地区越调剧团到北京演出,周恩来总理看了申凤梅主演的《收姜维》后,接见全体演出人员,夸奖“河南的诸葛亮会做思想工作”。正当越调生机勃勃前进之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少越调剧团被撤销建制,大部分越调的剧团逐渐解散,大部分演职员被迫下放到农村,使越调艺术遭到严重挫折。于1976年之后才逐渐恢复。现今河南省有专业越调剧团十三个。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越调剧团恢复了十一个职业团体。1982年,申凤梅再次率周口越调剧团赴京演出。
== 演出特点 ==
越调起源于曲牌体,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加入了板腔体,最终成为一种[[曲牌体]]与[[板腔体]]合一的独特剧种。越调曲牌多来自民间音乐和其他[[戏曲]]剧种,分弦牌和笛牌两种共计两百多个。越调的板式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慢板、导板、[[飞板]]、[[流水]]、哭腔、吹腔、铜器调、杂调、赞子、紧打慢唱、杂调等。
越调的唱腔高亢明快、唱中有笑,笑中有唱,以字带音,以音传情,既能抒发悲伤、深沉的情感,又能书法壮怀激烈的感情。越调唱腔主要为”越调”并辅以昆腔、唱吹腔、七句半等。
越调具备浓重的乡土气息和[[中原]]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越调的唱腔丰富,具有本行当特有的套路和板式。演员演出时以本嗓演唱同时辅以[[假声]],其中流行唱腔的主因较其他剧种高出5个[[音节]]。
伴奏乐器以俗名为“上天梯”的四胡为主,[[月琴]]、[[卧笛]]为辅,随着其发展逐渐增加了诸如[[短杆坠壶]]、[[二胡]]、[[唢呐]]、[[闷子]]、[[三弦]]以及[[琵琶]]等。文场与武场的伴奏有所不同,文场乐器以坠壶、二胡、唢呐、笛子、琵琶、三弦为主;武场演出乐器则主要为[[板鼓]]、[[堂鼓]]、大小鼓等。
== 演出分类 ==
越调的传统剧目分为两种,分别为[[正装戏]]和[[外装戏]],共计四百多个。
*正装戏为越调的传统剧目,以生、净为主角,构思严整,主要演历史历史袍带戏。正装戏唱词深奥,每段唱词都是固定的,并要依据对顶的[[曲牌]]和调门演唱。在[[道白]]时正装戏的伴奏为[[卧笛]]。代表剧目有《十五宫》、《报火斗》、《乌江岸》、《[[文王]]吃子》等。
*外装戏则多为民间生活戏以及公案戏,词句通俗,多唱少白,生活气息较为浓重浓重,并多以[[小生]]、[[丑角]]为主角。代表剧目有《李双喜借粮》、《哭殿》、《火焚绣楼》等。
== 行当与角色 ==
越调行当角色齐全,包括[[文生]]、[[武生]]、[[正旦]]、[[花旦]]、[[闺门旦]]、[[浪旦]]、[[武旦]]、[[老旦]]、[[大净]]、[[二毛]]、[[大红脸]]、[[二红脸]]、[[三花脸]]、等十几种。
河南越调则尤以女演员扮[[须生]]而闻名,然而在越调的发展历史中,直到三十年代才有女演员登台演出。著名的须生女演员有[[张秀卿]]、[[杨桂芝]]、[[申凤梅]]、[[申秀梅]]等,
== 著名演员 ==
艺名分别为大宝贝、小宝贝的[[张秀卿]]和[[杨桂芝]]是越调当中女扮须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抱琵琶》、《收[[姜维]]》等。
越调女扮须生一直是人才不断,继大小宝贝后崛起的就是被称作“大梅”“小梅”的申凤梅和申秀梅女士。“大梅”申凤梅的代表作品为被人称作“两吊一收”的《[[诸葛亮]]吊孝》、《[[李天保]]吊孝》、《收姜维》。其中申凤梅被称为“活诸葛”。
[[毛爱莲]]被称为“越调皇后”,她工于旦角,她塑造的性格各异的[[旦角]],从[[闺门旦]],到[[花旦]],到[[正旦]],都别具风格,毛尤以其特殊的甜美的发音为观众喜爱。
其他著名艺术家有:何全志、孙太安、李金枝、牛德山(艺名牛和尚)、李明玉、史道玉、张秀卿、张秀兰、李大勋、申凤梅、金凤楼、杨桂芝、邱秀玲、张琴、张桂兰、何金堂、何全金、田發根、李玉华、陈静、李金英、袁秀莲、刘琳
== 著名唱段 ==
*息干戈乐一统讴歌升平(《无佞府》赵光义唱)
*夹棍夹榔头打阎王要命(《张权哭监》张权唱)
*河北找兄记得牢(《古城会》[[关羽]]唱)
*杨家忠心保大宋(《无佞府》杨景唱)
*包大人他逼我把实话讲(《三勘蝴蝶梦》王孟氏唱)
*御街落下一只凤 (《打銮驾》包拯唱)
*徐延昭住班房扬袍舞袖(《大保国》徐延昭唱)
*西华陈州遭年成(《跪嫂》包拯唱)
*当朝要把玉石分(《明镜记》魏征唱)
*跪灵堂哭了声都督英贤(《诸葛亮吊孝》诸葛亮唱)
*穿街过巷往前走(《火焚绣楼》洪美荣唱)
*百花开争芳艳天睛气暖(《无佞府》佘太君唱)
*三支将令往下传(《收姜维》诸葛亮唱)
*老将军你不要羞愧难当(《收姜维》诸葛亮唱)
*历艰辛保皇叔同把业创(《诸葛亮吊孝》诸葛亮唱)
*手拉着儿和女如痴如寝(《刘全进瓜》刘全唱)
*严霜单把独根打(《泪洒相思地》父、女对唱)
*哭灵牌三叩首悲声大放(《奴祸》高珍唱)
*见姑娘寻短见(《血溅乌纱》李天民唱)
*我一见众儿媳跪埃尘(《杨门女将》佘太君唱)
*一阵狂风天色变(《杨门女将》穆桂英唱)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赤卫队》韩英唱)
*面对着公字闸(《龙江颂》江水英唱)
==主要流派==
越调自诞生地四外流传时,“音随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边”等地域流派。
上路越调以南阳为中心,又称豫西越调、南阳越调、大越调,是越调的母调。质朴、婉转、细腻、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犷、大气,有秦腔的元素,人们认为这是“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中的”西梆”——秦腔东渐的结果。南阳越调仍保留花腔,有假嗓甩腔,主弦为象鼻四弦,定E调。男演员较多。象鼻四弦音乐明亮而华丽,有勾音、垫指、靠弦等多种指法。四根弦的定弦为:第一、三弦定d2,第二、四弦定a2。 [16]
下路越调以许昌、漯河、周口为中心,又称小越调。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常用短杆坠子(经过特殊改造的坠胡)作为主奏乐器,有的剧团定F调。女演员较多。
南边越调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与南阳越调比较相似。人们也称其为“湖北越调”,以区别于流行于河南境内的“河南越调”。
== 主要剧团 ==
现在住要演出越调的专业剧团为河南省越调剧团。河南省越调剧团现驻于河南省周口市。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6月的隶属于河南省淮阳专属三分团的民友越调剧团。
== 荣誉与奖项 ==
在已故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的带领下,越调得以发扬广大,并在20世纪六十年代三次进京演出,先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人的接见。
在1963年的4月2日、9日、5月15日,越调前后三次进入[[中南海]]演出。周恩来在看过越调《收姜维》后上台与申凤梅握手,并对她说“你把诸葛亮演活了,河南的诸葛亮很会做思想工作!”
越调在文艺界也引起关注,[[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破格把地方戏演员收为徒弟。作家老舍对此题词“东风骀荡百花开,越调重兴多俊才,香满春城梅不傲,更随桃李拜师来。”
[[老舍]]、[[曹禺]]、[[杜近芳]]、[[袁世海]]、[[赵丹]]等都对越调做出赞扬。
== 影视作品 ==
[[珠江电影制片厂]]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在1965年至1981年间拍摄了《诸葛亮吊孝》、《智收姜维》、《扒瓜园》、《李天保娶亲》等四部电影艺术片。
== 学术著作 ==
越调戏曲理论研究的著名专家有赵抱衡、魏天葆等。魏天葆著有《河南越调音乐概论》一书。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越调作为传统虚拟性的戏剧表演艺术,在襄阳、南阳、陕南地区亦颇具影响,该剧种的传统剧目突出了惩恶扬善的戏剧思想主题,彰显出中国戏剧艺术的教育功能本性。它以自身的戏剧板式、音乐声腔、伴奏模式为优势,创造了完整的戏剧音乐程式化体制,为当今研究民间戏曲、地方剧种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信息和线索。 [18]
===传承现状===
截止2009年,河南省只剩下河南省越调剧团和许昌市越调剧团两个专业演出团体,资金缺乏,新剧目产生困难,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当务之急是加大政策扶植的力度,调动各种力量对之进行抢救和保护,首要任务则是对老艺人的绝活儿进行抢救性挖掘。 [19]
===传承人物===
何全志,男,1936年5月出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调传承人,河南省周口市申报。 [20-21]
袁秀莲,女,汉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传承人,河南省许昌市申报。 [22-23]
毛爱莲,女,1930年3月出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传承人,河南省许昌市申报。 [24]
叶祥成,男,汉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传承人,湖北省谷城县申报。 [25-26]
===保护措施===
为了扶持许昌越调等地方戏,许昌市将“舞台艺术送农民”确定为“十项民生工程”之一,2010年起,每年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原则,向4个专业剧团购买公益性演出400场,每场补助3000元,一举稳住剧团阵脚,解除了演员们的后顾之忧。
2013年2月6日,成立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许昌市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把精力投入到剧目创作和人才培养上来。 [27]
2018年6月5日上午,在顺城街飞天舞蹈艺术学校,谷城县非遗保护中心正式授牌,设立国家级非遗项目“湖北越调”传承基地。 [28]
2019年11月,越调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9]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8年3月23日,越调现代戏《丑娘》剧本研讨会,在许昌市鄢陵金雨玫瑰庄园举行。 [30]
===剧目演出===
2018年4月25日,中国越调网和河南越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特邀河南明星擂主大爱剧团来京演出,下午2时在北京石景山区文化馆剧场演出了越调传统剧目《收姜维》。 [31]
2019年1月15日晚,大型越调革命历史剧《吉鸿昌》在郑州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演出。 [32]
2019年3月17日下午,中国戏曲学院组织的2018大运河文化带省市戏曲非遗传承人汇报演出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拉开帷幕,社旗县越调剧团选送的河南省越调项目非遗传承人王付春表演的越调《秦香莲》中“见皇姑”一折赢得现场观众与专家的热烈的掌声、喝彩声
== 外部链接 ==
*[http://www.yuediao.com/ 中国越调网]
== 参考资料 ==
[[Category: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