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132
次編輯
變更
唢呐
,無編輯摘要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是一种[[簧片]][[管乐器]],在[[闽东语]]、[[粤语]]、[[闽南语]]、[[潮州话|潮语]]中称为「[[的禾]]」([[粤拼]]︰Di1 Daa2; 啲打)、「吹」、「鼓吹」或“八音”。
传统唢吶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环节状形,上端装有带卢苇材质的「哨子」(簧片丶哨片)的木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喇叭口称为「碗」。现代加键唢吶的外型则更像交响乐团中的[[双簧管]]。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音乐学、音乐表演等
起源时间
公元三世纪
适用领域
独奏、重奏、伴奏
== 历史 == [[ 卢克莱 ]] 修在《物性论》中写道,“最早教会居民吹芦笛的,是西风在芦苇空茎中的哨声。”盛产芦苇的地区,多有管乐器出现。波斯西南部及东南部的丘陵湖泊地带,北方里海沿岸诸省,就是多产芦苇的地方。
唢呐诞生于[[阿契美尼德王朝|阿契美尼德]]时期。[[列王纪 (伊朗)|《列王纪》]]在描写伊朗与图兰两军交战、鼓角齐鸣时,唢呐也频繁出现。
=== 现代改革 ===
现代国乐团流行使用经过改良的唢吶,按孔改为圆形,采用[[十二平均律|平均律]]。
== 构造、发声原理 ==
传统唢吶的管身有8个音孔,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音。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簧片|哨子]]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管身及碗的振动及扩音而发出声音。
唢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以控制音量、音高、音色,以及各种技巧的运用,其音色音量的变化大,且能作出很圆满的[[滑音]]。唢吶演奏者必须具备视不同乐曲所需求的音色需求而调整哨子的技术。
== 音域 ==
传统唢吶按音域及乐器大小可分为小唢吶(又称海笛)、高音唢吶、大唢吶,其中可再分为各种调性的唢吶,如G调小唢吶、F调小唢吶、D调高音唢吶、C调高音唢吶、G调大唢吶等等﹝调性是指放开最下面3孔时所吹出的音﹞。传统唢吶的常用音域为17度音,最常用的D调高音唢吶,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最高音b,则较不常用。
现代改良的加键唢吶,增加了按键及半音孔,以扩濶音域和稳定音准,一般可分为加键高音唢吶、加键中音唢吶、加键次中音唢吶、加键低音唢吶等。因各地区、各制造者的不同,形制以及按孔方式也有所不同,以最常见的加键中音唢吶而音,常用音域一般为18度音。
==唢呐分类==
===音高分类===
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 音和低音三种。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长短分类===
各地的唢呐都不尽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犷,有柔和,种类甚多。
小唢呐:杆长22~30 ~30 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江西会昌的唢呐,侵子是用银做的,上、下口直径相差特别悬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装有一个中空管,音响别具一格。与二胡等弦乐器一起合奏,婉转起伏,更为动听。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
====客家唢呐====
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 “ 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 ” 。客家唢呐分悲调和喜调,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嘹亮、和谐悦耳; ; 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在民间,唢呐有着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过年过节时都要请几个唢呐手来庆贺热闹一番,发展到今天,送子参军,开张剪彩也要请唢呐乐队。
====周家班唢呐====
周家班即周家吹打班,民间又称周家唢呐班、周家鼓乐班、
菠林喇叭,是以落户在安徽灵璧尹集菠林村的中国管乐大师 [[ 周正玉 ]] 等周氏族人为乐手成员的中国民间乐班。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已传承家族六代,历经100多年沧桑。男女老幼乐手共计100余人,横跨苏鲁皖浙,享誉民间海外。
====子长唢呐====
子长唢呐主指杆长尺三、尺二五的大唢呐。它是陕北唢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唢呐曲牌若以速度分,有慢板、中板、快板三种。慢板包括慢板、原板(也叫抢板),均为4/4拍,原板比慢板稍快。中板与快板均为2/4拍,吹奏时快板比中板再快些。中板包括流水板、垛板;快板包括二流水板和熬头牌子。吹奏基本遵循慢起、中续、快结尾的板式连接规律。每种板式连接都要有过渡音乐,俗称" “ 过鼓" ” 或" “ 叫板" ” 、" “ 换板" ” 。同板式换曲牌也要加" “ 过鼓" ” 。
====闽西大唢呐====
通常两支一起合吹列奏,称为" “ 公吹" ” 和" “ 嫲吹" ” ,构造相同,但长度和粗细有别," “ 公" ” 短" “ 嫲" ” 长," “ 公" ” 细" “ 嫲" ” 粗," “ 公吹" ” 的音色甜美," “ 嫲吹" ” 的发音低而浑厚。
====沁阳唢呐====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调。
1606年,沁阳人乐圣朱载堉用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十二平均律,解决了历代众说纷纭的" “ 旋相为宫" ” 难题,并改良了唢呐的发音位置,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 “ 三眼管子" ” ,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朱载堉还担当沁阳唢呐演奏的领班人,他在九峰寺创建了" “ 金鼓会" ” ,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在朱载堉的影响下,怀庆府一带的唢呐班逐渐增多,明末清初时的" “ 同乐会"" ”“ 贾家班" ” ,清至民国时的" “ 麻金班"" ”“ 毛旦班"" ”“ 银河班" ” 等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流传着" “ 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 ”“ 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 ” 的俗语。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两派演奏风格各有不同。
====大竹竹唢呐====
===呼吸方法===
掌握好呼吸是吹管乐的基本功之一。一般常说" “ 气足音满" ” ,这就是说足够的气息是" “ 音满" ” 的基础。
比较好的呼吸方法是" “ 丹田呼吸法" ” ,在吸气时,小腹向里收缩,胸部的肋骨向外扩张;吸气时,用小腹的动作来控制呼气的急缓。吹唢呐一般是吸气要快、要多;而突起时却要慢、要少,要讲究利用腹部动作去控制气息,使它符合演奏乐曲的需要。
练习呼吸时应注意三点:
2、 气颤音
气颤音是一种吟音,在音符上加"“~" ” 表示。它的演奏法是:吸足一口气,小腹用力支持气息并作有弹性的收缩,使出的音产生微微的波动,其效果如弦乐上的揉弦。这种颤音可以根据乐曲的要求有快慢和强弱区别。一般常用于长音,有时它的波动能表现不同民族或地方的风格。
3、齿颤音
齿颤音也是一种吟音,在音符号"“~" ” 上加" “ 齿" ” 字来表示。它的奏法是用下边牙齿轻轻地颤动哨根,使之发出颤动的音。这种齿颤多用于吹奏戏曲、曲艺和民间风 格浓厚的乐曲中。它可以分为硬颤和软颤两种:硬颤是用牙齿直接接触哨根,软颤则把嘴唇垫在牙齿和哨根之间。齿颤音常用在一个音上,这时要注意颤动轻重的均 匀。
4、指颤音
指颤音在民间也叫" “ 指花" ” ,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技巧。这种技巧经常用来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而在抒情一些的曲子里用来装饰某些音所表现的感情时,更是多种 多样。在演奏上,它的特点是能够明显地听出两个邻近的音迅速交替出现。交替动作虽然很迅速,但棱角却要非常清楚,否则就会变成吟音的效果,而失去颤音的特点。
5、小臂颤音
===定调方法===
唢呐在传统的定调方法里,是以使用的乐器为依据的。不论尺寸长短或木管粗细,一律以全按(把所有的音孔都按上,也就是筒音)称为" “ 本调" ” 。这是所有演奏唢呐的同志所共同熟悉的一种基本调名。更由于它是初学者必用的调子,所以在民间艺人的术语里叫做" “ 本学" ” 。
关于这种" “ 本调" ” 的命名,是各地所习惯的通称。以" “ 七寸" ” 小唢呐为例,它的" “ 本调" ” 音高相当于键盘乐器的中央"C" “C” 即"1" “1” 。它的音阶排列为"1 “1 2 5 4 5 6 7 1 2" ” ,然后,以这个音阶的1234567七个音为"CDEFGAB" “CDEFGAB” 七调的调名,就得出了"1“1=e,1=D、i=E、1:F,1:G、1:A、1=B" ” 各调的音位指法。
===注意事项===
== 唢吶曲选录 ==
* 百鸟朝凤,唢呐独奏曲,在北方各地都有不同版本。1953年春,由山东省菏泽专区代表队作为唢呐独奏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舞蹈会演演出时,受到热烈欢迎。后来唢呐名家任同祥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协助下,压缩鸟叫声,删去鸡叫声,并设计了一个华彩乐句,运用特殊循环换气法的长音演奏技巧,扩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 全家福,唢呐曲独奏曲,用豫北安阳地区的民间戏曲唱腔、板式、曲牌组合起来的吹奏乐曲。该曲的旋律走向、调式色彩及吹奏特点,都给人一种古朴、洒脱、强进之意,使你挥之不去、难以忘怀。该曲由散板、中板、快板、飞板组成,可以说是典型的传统板式结构,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趋向。由散板到正扳、由慢板至快板、由叙述到激越,又给人以思虑、解脱、圆满之感。地域风格之殊特和吹奏技艺之容纳,让许多演奏家有了展示才能的平台和机遇。如散板之吐、颤、上板之滑奏;中板之深涵、细柔、苍劲和吐、滑、强、弱变化,及快板呼应、吞、吐、碎奏,都使吹奏者有彰显才华的空间。特别是飞板部分" “ 节疏" ” ,而高潮叠起扣人心弦。
* 抬花轿,音乐是我国民间的曲剧音乐,根据抬花轿的动作、行走、运动状态而编配的音乐,广泛流行于我国民间,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古典音乐之一,表现形式以唢呐演奏为主。由于历史悠久,音乐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
* 六字开门,唢呐独奏曲,原是一支民间器乐曲牌。曲调流畅,情绪轻快。戏曲中常用以伴奏剧中人更衣、打扫、行路的拜贺等场面,是《小开门》的变体。前半段运用模拟人笑声的" “ 气拱音" ” , 以及" “ 气顶音" ” 技巧,使旋律优美如歌;后半段运用单、双吐技巧奏出类似三弦声音的" “ 三弦音" ” 技巧,短促而富有弹性的乐音和轻快的节奏相结合。乐曲情绪活泼欢快,使音乐具有对比,表现更加生动,获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社庆,唢呐独奏曲,作者葛礼道,1965年在" “ 为农村服务的音乐作品征稿" ” 活动中获选由音乐出版社出版并收入《建国三十年器乐作品选》,录制唱片并被艺术团体带到日本、韩国、美国、尼泊尔等国演出。很喜爱的唢呐曲。* 一枝花,唢呐独奏曲,任同样于1959年春根据山东的地方戏和其它民间音调编写。乐曲开始是一段散板,采用山东梆子" “ 哭腔" ” 音调,凄楚悲壮,接着是叙述性的慢板,柔婉动人。最后慢起而渐快转入中板,采取《小桃红》为素材,节奏活泼,音乐轻快。之后,出现" “ 穗子" ” 特点的展开段落,短小音型的重复,相间出现" “ 放轮" ” 的长音,渲染了一种炽烈而欢腾的气氛。
* 凤阳歌绞八板,一首著名的鲁西南鼓吹乐曲,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唢呐曲,但经过郝益军先生整理移植而成的同名笛曲却鲜为人知。本文作者通过对山东琴书音乐的了解和多年来年来从事笛子与唢呐两门乐器的演奏与教学实践,对笛曲《凤阳歌绞八板》的结构布局、素材来源、风格表现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着重阐述了演奏该曲应注意的九个问题。引子的旋律开阔悠扬,起伏较大,表现山东人的热情朴实、豪爽泼辣的性格特征。
* 山村来了售货员,乐曲慢板部分主要以" “ 凤阳歌" ” 为素材,其旋律清新爽朗、韵味生动别致,通过变奏及多种演奏技巧的运用而显得别有情趣。唢呐独奏曲,张晓峰作。乐曲以东北民歌音调为基础,描述了山村售货购货的情景,并与抒情相结合,音乐轻快、诙谐。乐曲分为:〔赶路〕、〔吆喝〕、〔山谷回声〕、〔山村活跃〕、〔选购〕、〔告别〕、〔继续前进〕,每个标题都提示了该段所要表达的内容。描写山村售货购货的欢乐、热闹情景,是一首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 怀乡曲,王国潼先生采用台湾地方戏曲《歌仔戏》的曲牌" “ 哭调子" ” 、" “ 七字调" ” 为素材创作而成的。作者在乐曲的演奏艺术要求中写道:" “ 台湾《歌仔戏》与福建《芗剧》属于同一剧种,都起源于福建的民间歌舞《锦歌》、《铺地扫》,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故此曲最初曾取名为'怀芗曲',意用'芗''乡'二字同音,以表达台湾同胞借怀念昔日芗曲之音而抒发今朝怀乡思亲之情。现在恢复原曲名的同时将'芗'字改为'乡'字,以使其含义更为确切。" ” 《怀乡曲》原曲分为三段。第一段:表现台湾同胞对祖国及亲人深切怀念的心情。这段缓慢而悠长的旋律,感情深沉而真挚,如同台湾骨肉同胞在殷切地诉说着自己的心愿:" “ 谣望家千里,骨肉各西东,倚栏怀芗曲,无限故乡情。" ” 第二段:表现台湾同胞看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时的激动心情,以及他们对祖国的赞颂与向往。第三段:情绪更加激动,表现台湾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和坚定信念。贾鹏芳改编并演奏的《怀乡曲》,宿略了第二、第三段,变化发展了第一段;少了许多兴奋与激动,多了一些忧伤与思念,凄美的旋律使人思绪万千,这也是中国二胡最能感动人的一面。* 豫西二八板,唢呐曲《二八板》在上个世纪80年初由于演出的需要再次加功,在时值上由两分多钟发展为4分半钟,由高音唢呐改为中音唢呐,在《二八板》前又加了" “ 豫西" ” 两个字即《豫西二八板》。《豫西二八板》刘文金先生执笔修改完成,1983年由郝玉岐加工。通过中音唢呐细致入微的模拟,使得吹腔在飘动中透着刚气,在深厚古朴中透着柔美,如同吟颂、如同哼腔;这里如青蜒点水般的气吐音的柔弱吟奏,使吹腔入木三分更加感人。在第三段快板中,在豫剧快流水板的发展变化中,花腔跳动跌宕粉繁,给人们以欢快愉悦之感。
* 黄土情,黄土情是我国当代著名唢呐演奏家周东朝先生在1992年创作的,该作品曾荣获我国第三届民族管弦乐展播评比独奏作品一等奖,后又被灌入作者演奏的唢呐专辑中。这首作品深受海内、外唢呐爱好者的喜爱,也是专业团体唢呐演奏者中常奏的曲目。该曲以悠扬婉转的旋律抒发了对黄土高原无限眷恋的情怀,唢呐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在乐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 天乐,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先生于1988年为著名唢呐演奏家刘英创作的一首唢呐协奏曲,1989年在" “ 上海文化艺术节" ” 中首演,并获" “ 优秀成果奖" ” 。同年10月,在北京第二届" “ 中国艺术节"中又列入演 出曲目。1991年由香港中乐团再次演出,反响强烈。《天乐》曲风热情豪放、风趣幽默而又兼具含蓄深沉的意蕴, 作曲家将民族风韵、现代技巧和时代气派的有机结合, 为一向以粗犷奔放著称的唢呐开辟了细腻婉约的新的艺术风格。
=== 20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