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芦笙

增加 1,25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发源于中原,后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其前身为汉族的竽。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芦笙由[[葫芦笙]]沿袭而来,属[[自由簧]][[气鸣乐器]]。分大、中、小多种类型,均由[[笙苗]]、[[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用的装有用[[芦竹]]制成的笙苗6根,外侧开按音空,下侧装簧片,插于长形木制或葫芦制的笙斗,每苗1音,在每2、3根笙苗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现在使用的多为[[东丹甘]]所研发的[[十八管芦笙]]。
''' 芦笙''' 的演奏常会配合[[苗族]]舞蹈[[芦笙舞]],经常出现于[[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四川]]等地的苗族、[[侗族]]、[[水族]]、[[瑶族]]、[[仡佬族]]、[[傣族]]、[[布朗族]]、[[克木人]]等民族中。[[老龙族]]说吹芦笙才是真正的[[老挝]]人。 中文名芦笙 外文名Lu Sheng 基本解释簧管乐器 主要分布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 相关文献《诗经》、《桂海虞衡志》 分 类轻音芦笙、重音芦笙 构 成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 主要节日芦笙节、芦笙文化节 前身 中原汉族的竽
中文名芦笙 外文名Lu Sheng 基本解释簧管乐器 主要分布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 相关文献《诗经》、《桂海虞衡志》 分 类轻音芦笙、重音芦笙 构 成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 主要节日芦笙节、芦笙文化节 前身 中原汉族的竽
==历史==
===传说===
传说 [[ 苗族 ]] 的祖神告且和告当造日月,后从天公处盗谷种土,但收成差,为解忧,砍6根竹制成芦笙吹奏,催得谷物茂盛,喜获丰收。从此苗族喜庆必吹芦笙。另有一说是诸葛亮教苗人做笙,所以他们又把芦笙管叫做 [[ 孔明 ]] 管。
===隋唐时期===
* 《隋书·东夷传》:“乐有五弦、琴、筝、筚篥、横吹、箫、鼓之属,吹芦以和曲。”
 
* 唐代,[[滇]]苗族涌现的优秀芦笙演奏家,进京朝贡必带芦笙,演奏很受朝廷赞赏。
*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乐器·猺乐器》:“猺人之乐,有卢沙,铳鼓、胡卢笙、竹笛,卢沙之制,状如古箫,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嗄其声。”
 
*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载:“……辰、沅、靖州等地,友仡伶,仡赞……男未娶者,以金鸡插髻……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
===明代===
{| class="wikitable" |- | * 明·邝露《赤雅》:峒亦僚类……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 | * 明·杨慎《南诏野史》:“每岁盂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 | * 明·钱古训《百夷传》:“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干为宴……”|- | * 明·钱古训《百夷传》:“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干为宴。”|- | * 明代倪辂《南诏野史》载云南滇中苗族“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 | * 明·邝露《赤雅·狪人》:“狪亦獠类,不喜杀,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 | * 明·朱谋《骈雅·释器》:“卢沙,似箫。”|}
===清代===
{| class="wikitable" |- | * 清·田雯《黔书·苗俗》:“花苗,每岁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预择平壤为月场。及期,男女皆更服饰妆。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前,女振铃附之后以为节,并扇舞蹈,回翔婉啭,终日不倦。”|- | * 清·陆次云《峒溪纤志》:“(男)执芦笙。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则酣飞畅舞,交驰迅逐矣。”|- | * 清道光《云南通志》:“男吹竹笙,女弹篾琴,谐婉可听。”|- | * 清乾隆《开化府志》:“送葬,女婿吹芦笙,跳舞尸前。”|- | * 《百夷传》:“击大鼓,吹芦笙,舞牌为乐。”|- | * 《靖州直隶州志》道光版·卷十一载:“……侗每于正月内,男女成群,吹芦笙各寨游戏。彼此往来,宰牲款待,曰跳、歌堂,一曰皆歌。中秋节,男女相邀成集,赛芦笙、声震山谷……”。|}
现代的芦笙曲,除保持原有古朴、悠扬的特点外,旋律明快,有低沉的芒筒伴随,使芦笙乐队的音响显得雄厚。舞姿不时伴有杂技动作。
因笙苗用芦竹制故称。古代也作“卢沙”,为云南地方语音译名。
{| class="wikitable" |- ! * 汉称:[[隋]]代简称“芦”,[[宋]]代称“卢沙”,[[明]]代称“芦笙”、“六管”。|- | {{quote|《隋书·东夷传》:“[[朱蒙]]建国,自号[[高句丽]]…………[[乐器|乐]]有五[[弦乐器|弦]]:[[古琴|琴]]、[[筝]]、[[筚篥]]、[[笛|横吹]]、[[鼓|箫鼓]]之属,吹'''芦'''以和曲。”}}|- | {{quote|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四》:“'''卢沙''',猺人乐。状类[[箫]],纵八管,横一管贯之。”}}|- | * 少数民族语音译名:|- | ** 苗族、侗族、水族称“梗”。|- | ** 苗语:“嘎斗”、“嘎杰”、“嘎东”、“嘎正”等。|- | ** 侗语又称“梗览”、“梗览尼”、“梗劳”、“伦”等。|- | ** 瑶族称“娄系”。|}
==相关文化==
===芦笙节===
''' 芦笙节''' 是苗族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27日举行。已被发展成旅游节目,以表演人数众多、场面浩大作招徕,于1999年8月28日首办[[国际芦笙节]]。
====苗族芦笙节====
[[ 贵州省 ]] 东南[[谷陇]]地区,每年[[农历]]9月27-29 ——29 日举行三天芦笙节,参与的本地、附近地区的苗族人可达几十万,是当地重要的社交场合。当中有芦笙乐队竞赛,几十个芦笙队,每两队一组进行比赛,有个人表演、有集体吹跳,芦笙手边吹边舞,无新曲者败,曲多音亮的芦笙队胜,得胜队伍的芦笙被挂上红色缎带,得胜的寨和个人均受到尊敬 。芦笙节期间,还举行斗牛、赛马等活动
====[[侗族芦笙节]]====
贵州省东南 [[ 侗族自治州 ]] 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27日举行,为期一周。节日期间,男子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锁呐、铜鼓,涌向会场;女子穿着刺绣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带银饰,随着芦笙的乐曲起舞。
[[File:Miao musicians.jpg|thumb|right|300px|苗族芦笙,在贵州]]
====[[舟溪]]芦笙节====
为庆丰年祝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18日开始,19至20日进入高潮, 内容有芦笙会、赛马、斗牛。 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男子在圈内边吹边跳,女子跳舞。21日,节庆转为“[[游方]]”,青年用「对歌」择偶、订婚。
===芦笙乐舞===
芦笙乐舞是苗族等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的每个村寨里,都有一个跳芦笙的中心院坝,在夏秋季节的月明之夜,全寨人聚集一起,有人吹奏芦笙, 跳舞。芦笙曲的种类很多,内容和形式也丰富多样,有专用的,也有标题或词意的,它们多是取材于民间歌谣。
著名乐曲有《诺德仲之歌》、《大悲调》、《和调》、《赛调》等。吹奏芦笙多与舞蹈相结合,苗族《芦笙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民中广泛流传,是最普通的一种舞蹈,一般都是围成圆圈,由男子吹芦笙在前,面朝圈里,横身领舞前进,妇女随后,面朝前进方向,随音乐而舞,左右脚交替前进。
现今芦笙大多为笙苗有底,属“闭管共鸣”,有的芦笙为笙管无底的,属“开管共鸣”。手指按音管下端指孔,使笙簧与上端出音口之间的空气柱形成有效长度,向吹嘴吹气或吸气,其固有频率同簧片的频率产生耦合振动而发音。笙苗上端多套以用一截竹筒制作的共鸣筒。
==[[ 声部]] [[ 音域]] [[ 音位]]==
流传[[黔]]中、黔南、黔西北的芦笙,笙苗底端不堵,斗以原木从斗尾刳入,挖口堵以木塞,以树皮条收紧。苗族以5支大小不同芦笙组成系列。音域各相隔一个[[八度]],由大而小依次称五滴水、四滴水、三滴水、二滴水、一滴水。流传侗族芦笙形制于苗族的基本相同。全套芦笙音域A2-a3,共6个八度。
整套苗族六管芦笙,从倍低音到最高音共5种规格,音列按[[五声音阶]]排列,每种规格音域1个八度,总音域5个八度:A1-a3。因流行地域的不同,民间有多种芦笙:6苗6音、6苗7音(第6苗置2簧)、8苗8音、6苗5音(1苗不置簧)、6苗4音(2苗不置簧)、4苗3音(1苗不置簧)和4苗2音(2苗不置簧)。
{| class="wikitable" |- ! 规格 !! 最高音芦笙 !! 高音芦笙 !! 中音芦笙 !! 次中音芦笙 !! 低音芦笙 !! 倍低音芦笙|- | 苗语音域名 || 五滴水 || 四滴水 || 三滴水 || 三滴水 || 二滴水 || 一滴水|- | 苗语乐器名 || 吉列 || 琉六 || 根耶 || 林娄 || 琉伴 || 林秀|- | 侗语乐器名 || 筒堆 || 伦老 || 伦鲁 || 伦峨 || 伦略 || 伦列|- | 音苗数 || 6苗6簧 || 6苗6簧 || 4苗 || 4苗3簧 || 4苗3簧 || 4苗3簧|- | 侗族芦笙音位 || a2.c3.d3.e3.g3.a3 || a1.c2.d2.e2.g2.a2 || a.c1.d1.e1 || A.c.d || A1.C.D || A2.C1.D1|- | 音域 || a2~a3 || a1~a2 || a~e1 || A~d || A1~D || A2~D1|- | 最长笙苗(厘米) || 35-40 || 65-70 || 105-110 || 160.17 || 450-500 || 700-900|- | 壮族 || 1 || 1 || 1 || || || |- | 标准音 || c3 || c2 || c1 || c || C || C1|- | 理论长度 || 7.5 || 15 || 30 || 60 || 120 || 240|}
:规格 最高音芦笙 高音芦笙 中音芦笙 次中音芦笙 低音芦笙 倍低音芦笙
:苗语音域名 五滴水 四滴水 三滴水 三滴水 二滴水 一滴水
:音域 a2~a3 a1~a2 a~e1 A~d A1~D A2~D1
:最长笙苗(厘米) 35-40 65-70 105-110 160-170 450-500 700-900
:壮族 1 1 1
:标准音 c3 c2 c1 c C C1
:理论长度 7.5 15 30 60 120 240
718,1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