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佛教音樂

增加 7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佛教音乐''',在古时也叫'''佛曲''',属[[宗教音乐]]的一[[音乐类型|种]]。原指佛教仪式中的[[梵呗]],但现在多包含透过[[唱片工业]]产生的录音音乐,此种[[音乐]]已结合[[流行音乐]],[[歌词]]亦不受限于[[佛经|经文]]或[[咒语]],可作为[[音乐治疗]]方式之一。
佛教音乐(Buddhist music),简称佛乐,是指佛教用以阐明佛理弘扬佛法的佛事音乐,也可指世人创作的歌颂佛教的音乐。佛乐通常庄严清净,蕴涵慈悲之情,使人听后动容,起欢喜之心,动善意之念。可以说,佛乐是佛陀教化的殊胜之音,是音乐百花园中粲然绽放的一株清净[[莲花]]。佛乐也可分为经咒类的“梵呗声闻”、仪轨音乐、参禅悟道类的“禅乐”。
佛教音乐 (Buddhist music) 起源于[[山东]]东阿鱼山梵呗。鱼山梵呗是中国最早的[[梵呗]]。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陈思王[[曹植]]游鱼山 简称佛乐 感鱼山之神制 删治《太子瑞应本起》始着《太子颂》(即今浴 教用以阐明佛理弘扬佛法的佛事音乐,也可指世人创作的歌 赞)及《睒 佛教的音乐。佛乐通常庄严清净 》,因为之制声 蕴涵慈悲之情 吐纳抑扬 使人听后动容 并法神授 起欢喜 皇皇顾惟 动善意之念 盖其风烈也 ”而“ 为学者之宗 佛乐是佛陀教化的殊胜之音 传声则三千有余 是音乐百花园中粲然绽放的一株清净莲花。佛乐也可分 在契则四十有二”传 经咒类 后式有六契 的“ 鱼山 ”或“鱼山 声闻 、仪轨音乐、参禅悟道类的 ,后世简称 禅乐 梵呗 ,盛于齐梁,普及隋唐 [1]
佛教音乐起源于山东东阿鱼山 唐朝年间(804年—850年),日僧空海、圆仁等大师将 梵呗 请至[[日本]]大原生根,谓之“ 鱼山 梵呗是中国最早的梵呗 声明” 真鉴大师请至[[韩 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 ]] 陈思王 称之“鱼山”。故[[历史]]上 曹植 游鱼山 一直被尊为佛教音乐始祖-----梵呗创始人 鱼山 之神制,于是删治《太子瑞应本起》始着《太子颂》(即今浴佛赞)及《睒颂》,因为之制声,吐纳抑扬,并法神授,今之皇皇顾惟,盖其风烈 。”而“以 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传为后式有六契的“鱼山 中国化佛教 ”或“鱼山 ”,后世简称 标准 梵呗 丛林腔 ,盛于齐梁,普及隋唐 的代名词 [2]
唐朝年间(804—850),日僧空海、圆仁等大师将梵呗请至 2006年5月20 本大原生根 谓之“鱼 [[ 声明”。真鉴大师请至韩国,称之“鱼 西]][[五台 ”。故历史上曹植一直被尊为 ]] 教音 始祖-----梵呗创始人,鱼山也成为中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家级非物质文 佛教梵呗标准“丛林腔”的代 遗产]] [2]
2006年5月20 2008年6月7 日, 山西五台山 教音 鱼山梵呗等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 中文名佛教音乐 外文名Buddhist music 形式声乐和器乐作用“供养”、“颂佛” 分类佛事音乐和以 佛教 题材 简   称佛乐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 音乐 申报地区山西五台 梵呗等 经国务院 批准 列入第二批 时间2006年5月20日、2008年6月7日 遗产编号Ⅱ-66 遗产级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申报地区山东东阿 遗产编号Ⅱ-138 代表性传承人释永悟禅师起源梵呗 [3]
==梵呗==
 
佛教音乐是由梵呗发展而来的音乐。始自三国,源于[[印度]]五明之声明,通俗讲就是僧侣念经的声音。是指用清净的言语赞叹诸佛菩萨三宝功德,意为清净、离欲、赞颂、歌咏。属于“三学”的“定学”范畴,后来逐渐引申为佛教仪式中各种唱念的通称。
鱼山梵呗是我国最早的梵呗,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陈思王曹植游鱼山,感鱼山之神制,而始创“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的“鱼山梵”或“鱼山呗”,后世简称“梵呗”,解决了一直“梵音重复,汉语单奇”之予盾,“贵在声文两得”,历经支谦、康僧会、觅历及“亦云祖述陈思”的帛法桥、支昙钥、昙迁、僧辩、慧忍、萧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将梵呗提倡传承发展光大,盛于齐梁,普及[[隋唐]]。唐朝年间(804年—850年),日僧空海、圆仁等大师将梵呗请至日本大原生根,谓之“鱼山声明”。请至韩国,称之“鱼山”。流失1777年至今,经梵呗传承人永悟禅师发弘誓愿、挖掘整理、正本清源,传承重辉,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称“鱼山梵呗”。有《中国鱼山梵呗文化节论文集》《鱼山梵呗声明集》《中国梵呗传承法要》等专著行世。
有了曹植的经验,其后历经支谦、康僧会、觅历、帛法桥、支昙钥、昙迁、僧辩、慧忍、[[萧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的创作和提倡,便开始尝试着进一步用 文名佛教音 国民间 外文名Buddhist music 形 式 曲另创新 器乐 作 用“供养”、“颂 改编 ” 分 类佛事 曲,使古[[印度]]的声明 音乐 和以佛教题材 简 称佛乐 遗产级别 逐步与中 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 音乐 申报地区山西五台山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2008年6月7日 遗产编号Ⅱ-66 遗产级别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 遗产 [3] 申报地区山东东阿 遗产编号Ⅱ-138 代表性传承人释永悟 禅师 [4] 起 源 相结合,中国 梵呗 ==梵呗== 从此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兴盛至今。由此得知古之“佛曲”、今之“ 佛教音乐 ”均 由梵呗发展而来的音乐。 始自三 故历史上尊称曹植为中 ,源于印度五明之声明,通俗讲就是僧侣念经的声音。是指用清净的言语赞叹诸佛菩萨三宝功德,意为清净、离欲、赞颂、歌咏。属于“三学”的“定学”范畴,后来逐渐引申为 佛教 仪式中各种唱念的通称 音乐创始人——梵呗始祖
鱼山梵呗是我国最早的梵呗,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230),陈思王曹植游鱼山,感鱼山之神制,而始创“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的“鱼山梵”或“鱼山呗”,后世简称“梵呗”,解决了一直“梵音重复,汉语单奇”之予盾,“贵在声文两得”,历经支谦、康僧会、觅历及“亦云祖述陈思”的帛法桥、支昙钥、昙迁、僧辩、慧忍、萧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将梵呗提倡传承发展光大,盛于齐梁,普及隋唐。唐朝年间(804—850),日僧空海、圆仁等大师将梵呗请至日本大原生根,谓之“鱼山声明”。请至韩国,称之“鱼山”。流失1777年至今,经梵呗传承人永悟禅师发弘誓愿、挖掘整理、正本清源,传承重辉,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称“鱼山梵呗”。 [3] 有《中国鱼山梵呗文化节论文集》《鱼山梵呗声明集》《中国梵呗传承法要》等专著行世。 [5]
有了曹植的经验,其后历经支谦、康僧会、觅历、帛法桥、支昙钥、昙迁、僧辩、慧忍、萧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的创作和提倡,便开始尝试着进一步用中国民间乐曲另创新声和改编佛曲,使古印度的声明音乐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梵呗从此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兴盛至今。由此得知古之“佛曲”、今之“佛教音乐”均由梵呗发展而来的音乐。故历史上尊称曹植为中国佛教音乐创始人——梵呗始祖。
===汉地梵呗===
 
梵呗<ref>参见唐代古籍《[[一切经音义|慧琳音义]]》</ref>来自「[[梵 (消歧义)|梵]]」和“呗匿”<ref>《佛光大辞典》:以音韵屈曲升降,能契于曲,为讽咏之声,乃梵土之法曲,故称梵呗。</ref>,亦即呗匿,是佛教的唱诵形式。
===巴利梵呗===
 
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颂赞以[[巴利语]]为主,有时候夹杂方言。<ref>Khantipalo (1982, 1995).</ref>其中,比较著名的上座部佛教梵呗有:
:*初次礼敬佛陀<ref>{{cite web|url=http://www.buddhanet.net/filelib/mp3/chanting.zip|title=巴利文及英文翻译版本的梵呗}},{{cite web|title=初次礼敬佛陀声音档案|url=http://www.buddhanet.net/filelib/mp3/02-chant-02.mp3}}</ref>
== 中国佛教音乐 ==
 
===汉传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可以分为赞、偈、咒、诵四大类。赞,有祈祷和歌颂佛祖之意。赞同词为韵体体裁,以八句、六句或四句为一组。譬如《戒定真香》<ref>{{cite web|url=http://www.buddhist-canon.com/TN/TNFB/bdz/bdz.html|title=八大赞|accessdate=2009-02-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14152118/http://www.buddhist-canon.com/TN/TNFB/bdz/bdz.html|archive-date=2008-05-14|dead-url=yes}}</ref>、《佛宝赞》、《杨枝净水》<ref>{{cite web|url=http://www.amtb.tw/pdf/yzjs.pdf|title=净宗共修课本 杨枝净水|accessdate=2009-02-15}}</ref>等。[[偈]],梵文唱,有五字体和七字体之分,有八句复唱,也有四句复唱。咒,即是咒文,由梵音转读,只可意会而不可解读。无韵咒常以[[木鱼|木鱼]]单点伴击;有韵咒则常以[[磬]]、[[铃|铃]]、铛来伴奏。诵,即唱诵,与赞同是韵体体裁,但更富音乐性。
 
====历史====
 
=====东汉及三国时期=====
 
在三国时期的[[孙吴|吴国]],则出现了赞菩萨连句梵呗,是由[[孙权]]的「[[智囊]]」[[支谦]]所作。支谦名越,号恭明,[[月氏]]族后裔。精通汉文、梵文,后又学梵书,精通天文图谶,阴阳五行、音律、[[文学|文学]]等等。自[[黄武|黄武]]元年(222年)至[[建兴|建兴]]二年(253年),从事译经活动长达三十年,而他所创作的赞菩萨连句梵呗流行于[[江南]]一带。在翻译文学方面,他主张意译,尽量汉化佛教术语而少用胡音。正如《[[太平广记]]》卷八十七,说:「(支)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未尽翻译,己妙善方言,方欲集众本,译为汉文,从吴黄武元年至建兴中,所出《维摩》、《大般若》……等四十九经,曲得圣仪,辞旨文雅。」
=====南北朝 =====
 
在南北朝时代,有很多关于歌咏伎乐舞蹈的记录,譬如云冈第十二窟门楣上方,有一幅石刻浮雕图描绘一群伎乐天,使用十四种不同的乐器来演奏。乐器可分为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大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有继续的发展。西晋末年,来自西域僧人帛尸梨密多罗曾经到[[建康]]的建初寺住居。根据宋赞宁的《[[宋高僧传]]》记载,「曾作胡呗三契,梵音凌云,次诵咒数千言,声音高畅,颜容不改,既而挥涕收泪,神气自若。又授弟子觅历高声梵呗于今。」高音成了这个梵呗的声腔特点。东晋时,月支国支昙龠也到了建业建初寺,教授发音与转读,并且创作了「六言梵呗」,在当时非常流行。《高僧传》卷十三记载:「善转读,曾梦天神授其声法,觉因裁制新声,梵音清靡,四飞却转,反折还弄,虽复东阿先变,康会后 造,始终循环,未有如龠之妙,后进传罗,莫匪其法,所制六言梵呗,传声于今后。」
 
南朝[[梁武帝]]非常信奉佛教,他把《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等十篇梵呗定为正乐,并且设立有法乐童子伎、童子倚歌的梵呗,更举行[[无遮大会]]。<ref>{{cite web|url=http://zh.wikisource.org/wiki/%E9%9A%8B%E6%9B%B8/%E5%8D%B713|title=《隋书》卷13 音乐志上|accessdate=2009-02-14}}</ref>
=====隋唐=====
 
在隋唐时代,佛教音乐也不断流传,根据陈场《乐书》「胡曲调」,记录唐代乐府曲调有《普光佛曲》、《弥勒佛曲》、《日光明佛曲》、《大威德佛曲》、《如来佛曲》、《药师琉璃光佛曲》、《龟兹佛曲》、《释迦牟尼佛曲》、《观法会佛曲》、《宝花步佛曲》、《摩尼佛曲》、《观音佛曲》等等,共26曲。<ref>{{cite web| language=zh-hk| publisher=香港佛教联合会| title=漫谈「佛画」与「佛曲」| url=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03/503_11.html| author=| date=2007-10-18| accessdate=2008-11-1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21215324/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03/503_11.html| archivedate=2009-03-21}}</ref><ref>{{cite web| language=zh-tw| publisher=佛教在线| title=唐代佛曲| url=http://big5.fjnet.com/whys/whysnr/200803/t20080331_66776.htm| author=| date=2008年3月31日| accessdate=2008-11-1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18050359/http://big5.fjnet.com/whys/whysnr/200803/t20080331_66776.htm| archivedate=2009年3月18日}}</ref>可见,佛教的发展丰富了民间音乐与说唱艺术。
=====宋辽金=====
 
随着宋朝北部边境的辽、西夏势力日盛,中国与印度与西域等地的文化交流大大减少,佛教音乐的发展也变得保守,并且逐渐与民间曲调合流。例如民间曲调的《挂金锁》、《望江南》、《柳含湮》、《山坡羊》、《浪淘沙》、《阿弥陀赞》、《虔诚献香花》、《回向偈》等佛曲流传至今。
=====元明清=====
 
元明清梵呗已极度通俗化,佛乐混入俗乐,实力衰微,但也使得俗乐的乐器、曲调风格有了较大发展。[[元朝]]时盛行南北曲,佛教歌赞也大受影响。[[明成祖]]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1417--1420)编《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50卷,就是采用当时流行的南北曲的各种曲调填写的。其中前半部是散曲,后半部是套曲。散曲中有《普天乐》、《锦上花》、《风鸾吟》、《喜江南》、《青玉乐》、《梧枝儿》、《沉醉东风》、《彩风吟》、《沉醉东风》、《步步娇》、《早香词》等三十曲。《龟兹之声,南北曲调》,戴胜德;
=====近现代=====
 
近现代佛教音乐承自清代,也分南北曲调,有近二百曲,如《戒定真香》(挂金锁)、《香供养》(一绽金)等。《十供养赞》有三种调:《望江南》(香借养),《柳含烟》(虔诚献香花),《金学经》(戒香定香与慧香)。《三宝赞》和《十地赞》的曲调是《柳含烟》,《西方赞》是《金砖落井》,《开经偈》的曲调是《破荷叶》。至今仍有[[峨眉山]]、[[五台山]]、[[西安]]、[[福州]]等地,保存自元明流传下来的佛曲,它们采用唐宋的燕乐风格和元代曲调编成。
===藏传佛教音乐===
 藏传佛教的音乐是以佛殿乐为主。它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慢慢演变成程序化的佛殿乐曲,并且有专门的乐队来演奏。佛殿乐,顾名思义就是它是因应寺院内宗教活动而产生,主要在佛殿中演奏。旋律优美,典雅肃穆,就是佛殿乐的特色。藏传佛教的每一所寺院,都流传着自己风格的佛殿乐。譬如[[甘肃省|甘肃省]]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拉卜楞寺]]的佛殿乐,诞生于18世纪初期。当时,由该寺的大活佛在从 [[ 青海 ]] 返回甘肃时,容许随从借奏乐来消除旅途艰辛的想法。自此旅途上奏乐自乐成了习惯,并成为拉卜楞寺院的规矩。他们在不同的时候,会演奏不同的传统的宗教曲,譬如清晨会演奏《黎明晨曲》,入夜后演奏《卧宿曲》。除此之外,拉卜楞寺保留下来的佛殿乐曲已寥寥无几,剩下《姜怀优索》、《万年观》、《五台山》、《孝卡麻尔》、《喇嘛达夏》、《智布钦加居》、《仁钦恰尔帕》、《堆彭》、《巴华尔》、《投金千宝》等等。
==应用场景==
佛教音乐通常分为佛事音乐和以佛教题材为主题的或由佛事音乐改编的通俗音乐。这里仅介绍佛事音乐的种类:
 
1.朝暮课诵:
 
每天早、晚两次,其形式与程序基本相同,内容各异。早课的内容与程序为: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每月初一、十五之前加唱《宝鼎赞》)、唱《回向赞》《赞佛偈》、绕念佛号、唱《发愿偈》、三皈依、诵《大吉祥天女咒》、唱《韦驮赞》。
 
晚课的内容和程序为:诵《阿弥陀经》(或《大忏海文》)、蒙山施食、唱《回向偈》、《赞佛偈》、绕念佛号、唱《发愿偈》、三皈依、唱《伽蓝赞》。
 
2.祝圣佛事:
 
这类佛事主要是佛菩萨圣诞的庆祝活动,包括佛的诞生日、出家日、成道日、涅日,菩萨的诞生日、出家日、成道日,及祖师圆寂纪念日等。如每年夏历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即为纪念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据佛经记载,此日佛陀“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因此后来佛教四众弟子在纪念佛陀诞辰时亦以各种香水灌洗佛像。
佛教音乐通常分为佛事音乐和以佛教题材为主题的或由佛事音乐改编的通俗音乐。这里仅介绍佛事音乐的种类:  1.朝暮课诵:   每天早、晚两次,其形式与程序基本相同,内容各异。早课的内容与程序为: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每月初一、十五之前加唱《宝鼎赞》)、唱《回向赞》《赞佛偈》、绕念佛号、唱《发愿偈》、三皈依、诵《大吉祥天女咒》、唱《韦驮赞》。   晚课的内容和程序为:诵《阿弥陀经》(或《大忏海文》)、蒙山施食、唱《回向偈》、《赞佛偈》、绕念佛号、唱《发愿偈》、三皈依、唱《伽蓝赞》。  2.祝圣佛事:   这类佛事主要是佛菩萨圣诞的庆祝活动,包括佛的诞生日、出家日、成道日、涅日,菩萨的诞生日、出家日、成道日,及祖师圆寂纪念日等。如每年夏历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即为纪念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据佛经记载,此日佛陀"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因此后来佛教四众弟子在纪念佛陀诞辰时亦以各种香水灌洗佛像。   浴佛仪式的程序分为八项:      (1)集合僧众;(2)迎请佛像;(以上两项没有唱念,只有礼拜。)(3)将佛像请回,唱《稽首皈依大觉尊》;(4)将佛像安置于佛座,然后以香水灌沐,唱《沐浴真言》、《释迦大赞》;(5)主法者敬致诵词;(6)祝圣绕佛,唱《佛宝赞》、《赞佛偈》;(7)回向皈依,唱《回向偈》、三皈依;(8)圆满礼佛,唱《浴佛功德殊胜行》。  3 3 .普济佛事: 这类佛事是为现前之人忏悔业障、植福延龄,或为超荐先亡、救拔恶道众生而举行的。主要有:      (1)随课普佛:随早晚课诵加入赞偈、拜愿、宣疏文等,分延生普佛和往生普佛两种。  (2)忏法:忏法有多种,如" 净土忏" " 梁皇忏" " 千佛忏" 等。      (3)瑜伽焰口:简称" 焰口" 。通常用于超度亡灵,历时约四至六小时。程序为招请、结界、施食、施水、超度等项。以口中诵赞、偈、经文及密咒,心存观想并辅以手印,身口意三业加持。      (4)水陆法会:全称" 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 ,简称" 水陆" 。是为超度普济水中、陆上一切鬼魂的大型法会,是各种佛事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佛事,少则七天,多则四十九天,参加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人、千人以上。设有内、外各种坛场,主要有诵经、礼忏、施食施水追荐亡灵等。水陆法会中大约有上百首曲调,有大量的散套曲牌。
==用途==
《十诵律》云:如听梵呗,其利有五:一者身体不疲,二者不忘所忆,三者心不懈怠,四者音声不坏,五者诸天欢喜。
 
相传昔时有僧讽诵《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天上的天神闻声,长跪合掌恭敬谛听,直待咒文诵完始起身离去。
《长阿含经》中记载: 音声具足五种清净,乃名梵音: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彻。四、其音深满。五、周遍远闻。
《法华经》云: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南海寄归传》:能知佛德深远,体制文之次第(能体悟佛法),能令舌根清净,能得胸脏开通,能处众不惶不惧,能长命无病。
在梵呗的伴奏方面,以法器磬、铛、铪、铃、鼓、鱼等为主,也配以简单的管乐器。如《翠黄花》《挂金锁》《水洛因》《八句赞》《准提咒》《普庵咒》等。其中《普庵咒》不仅为寺院所用。琴乐、琵琶曲和管弦合奏都有同名曲。全曲由《释章谈句》《初起咒》《香赞》《<莲台现瑞》《二起咒》《钟声》《鼓声》《钟鼓同声》《鸣钟和鼓》《清江引》等组成,是一组特别优美的梵曲。
道场忏法,其旨在化导俗众,即“诸佛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所以其仪式尤为重视歌咏赞叹,道场忏法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最常用的有《蒙山施食》《瑜伽焰口》《水陆》《梁皇宝忏》《大悲忏》《三昧水忏》等。在这些佛事活动中,梵呗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多以《四大祝延》《八大赞》为主。即《唵嘛呢叭* (左口右弥)吽》《唵捺嘛巴葛瓦帝》《唵阿穆伽》《佛宝》《西方》《十供养》等赞呗,除此以外,佛教徒在每堂忏法结束时,加一些俗调赞词来慨叹人生无常,劝世人早日觉悟,回头是岸,如《青山无雨叹人忙》《春宵梦》《南柯一梦熟黄粱》等。或者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妙境,祈亡者灵魂勿恋红尘,回向西方,同登极乐彼岸。
经过历代高僧的倡导,赞呗在古代许多宗教仪式中被普遍运用。首先,在讲经时必用赞呗,这类赞呗一般行于讲前讲后。据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三十九所记讲经应遵行的节目称:初礼三宝、二升高座、三打磬静众、四赞呗、五正说、六观机进止、七说竟回向、八复作赞呗、九下座礼辞。另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所记讲经顺序是:打讲经钟,大众上堂;讲师上堂登高座间,大众同音称叹佛名;登座毕,一僧开始“作梵”,唱“云何于此经”一偈;梵呗讫,讲师唱经题目,讲经;讲毕,大众同音长音赞叹,赞叹语中有回向词;讲师下座,一僧唱“处世界,如虚空”偈。其次,六时行道必用赞呗,这是古来名宗各派共同遵行的。近世寺院的朝暮课诵,犹可见其遗风(详见“课诵”)。再次,道场忏法因其旨在化导俗众,所以其仪式尤其重视赞呗。据隋智□《法华三昧忏仪》第八“明行道法”所记行道次序称:行道欲竟,称三宝名,烧香正念作契呗,呗竟,唱“三皈依文”。最后,在一般斋会时亦常行赞呗。据载,唐大历中(766-779年—779年)宋州刺史徐向等在本州设“八关斋会”,曾饭千僧于开元寺,其余官民各设一千五百人、五百人、五千人的斋会,当时“法筵等供,仄塞于郊垧; [[ 赞呗 ]] 香花,喧填于昼夜”(《金石萃编》卷九十八颜真卿撰《八关斋会报德记》),可见,赞呗当时在民间亦是相当盛行的。
赞呗在中国流传之后,因为中国地域广大,故其音调亦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大体说来,主要有南北之异。据 [[ 道宣 ]] 记载唐代的情况说:“地分郑卫,声亦参差。然其大途,不爽常习。江表(指 [[ 长江 ]] 以南地区--引者注)关中(指北方长安地区--引者注),巨细天隔,岂非吴越志扬、俗好浮绮,致使音颂所尚,唯以纤婉为工?秦壤雍冀音词雄远,至于咏歌所被,皆用深高为胜。”(《续高僧传?杂科?声德篇》卷四十),可见南北梵音各有特长。宋代赞宁亦论梵音有南北二体,并指出这是由于授受渊源不同所造成的,他说:“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北则竺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弘通。兰乃目氏之生,会则康居之族。……部类行事不同,或执亲从佛闻,更难厘革;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致令传授各竞师资,此是彼非,我真他谬;终年矛盾,未有罢期。”(《宋高僧传? 读诵篇论》卷二十五)
就赞叹文本而言,唐代以前流行的主要有《如来呗》、《云何呗》和《处世呗》三种。《如来呗》有二偈,出《胜鬘经》。其一为“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其二为“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此二偈均为行香赞佛时所唱,故又称为《行香梵》。《云何呗》亦有二偈,出《涅盘经》。其一为“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其二为“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处世呗》出《超日明经》,即“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着水;心清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其中,《云何呗》与《处世呗》至元代仍然流行于寺院(见《敕修百丈清规》卷五《沙弥得度》仪式)。但到近世,讲经时已改唱《钟声偈》、《回向偈》以代替上述两个赞呗了。
后世于课诵、祝延等时举唱的赞呗,一般最为流行的是六句赞及八句赞。六句赞是南北通行的赞词,其赞由六句共二十九字构成,故称六句赞。其代表作品为“炉香乍爇”《 [[ 香赞 ]] 》,其余佛菩萨、 [[ 韦驮 ]] 、伽蓝等赞词亦多用六句形式,故此赞韵调流行最广。六句赞多于法事开始时唱之,目的是启请诸佛。八句赞亦称为大赞,一般由八句构成。其代表作有《三宝赞》、《弥陀佛赞》、《药师佛赞》等。八句赞多于诵经之后或法事中间唱之。近世佛教寺院于佛诞、安居等时往往唱“四大祝诞”、“八大赞”等名赞。唱念时通常只用点板记谱,以铛铪等敲唱,其音量之大小、音准之高低以及旋律过板等,均依口授而无定则。 
==当代佛教流行音乐==
 
===人间音缘===
 1953年,[[释星云|星云大师]]初到台湾[[宜兰]]弘法,为了引导青年学佛,便是以现代歌曲为桥梁,成立了青年歌咏队,让信众透过音乐的传递来体会佛法生命的真义。由此可见, [[ 佛光山 ]] 音乐弘法的传统颇为渊远,这种突破传统的创新方式,在当时即获得了社会的热烈回响。星云大师为让佛教音乐更人间化、生活化、大众化、普及化,佛光山于2003年开始举办「人间音缘」,广邀世界各地音乐人参与创作,为星云大师所写的诗词谱曲。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人间音缘」已成为一个倡导真诚、传递善美的国际性音乐创作盛会,备受海内外艺文界的关注和肯定。这些不同曲风的人间音缘歌曲,不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令人倍感亲切、舒适,更可藉由佛教歌曲清净的音声,与和谐之意境,为社会带来祥和、安宁,以建造一个快乐的人间净土。
通俗易懂的佛教歌曲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性情的功能。佛经大都艰深难懂,若想读懂佛经、通晓佛理,实非易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无功而废,但以佛教内容创作的「人间音缘」音乐则智慧地化解了这一障碍,佛教音乐的创作,其传播不受民族、国界、语言的限制,具有普遍性,可谓是弘法的利器和方便善巧。星云大师曾说:「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间佛教。我一生努力弘法的方向,就是把佛教落实人间,使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在精神上、心灵中、人际间都很和谐。」
===新世纪风===
 
除了「人间音缘」等秉持“人间佛教”理念的通俗化佛教音乐,乘着[[新世纪音乐|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潮流的现代佛教音乐也有了新的发展。一类是与经文、咒文相融合的唱诵曲,另一类是多用于帮助[[冥想]]、[[瑜伽]]的[[轻音乐]]。
===作品===
 
*《阿弥陀佛》
*《大悲咒》
===艺人===
 
*[[梅艳芳]]
 
*[[齐豫]]
 
*[[李娜 (歌手)|李娜]]
 
*[[孟庭苇]]
 
*[[王菲]]
 
*[[黄思婷]]
 
*[[黄安 (艺人)|黄安]]
 
*[[陈晓东]]
 
*[[阿桑]]
 
*蒲公英合唱团
 
*[[郭富城]]
 
*[[邝美云]]
 
*[[殷正洋]]
 
*[[黄慧音]]
 
*[[敬善媛]]
 
*[[药师寺寛邦]]([https://www.xiami.com/artist/yiu9O8ba7b1?spm=a1z1s.6626001.229054121.221.BpFgOv {{lang-ja|薬师寺寛邦}}])
 
*[[释印能|印能法师]]
 
*[[伊藤佳代]]
==传承保护==
 
 
 
===保护措施===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 [[ 北京 ]][[ 智化寺 ]] 京音乐和 [[ 山西 ]][[ 五台山 ]] 佛教音乐进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护体系中。这一事件标志着佛教界本身和社会各界佛教音乐保护意识的觉醒。佛教音乐在近2000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根植于中国传统音乐之中并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而传承。中国的佛教音乐实际上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理应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7]
===“鱼山梵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山东东阿的鱼山梵呗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 鱼山梵呗是中国最早的汉传梵呗,历史上,鱼山是正宗梵呗标准的中国佛教代名词,被公认为佛教音乐发源地。鱼山梵呗流失千年至今,经肩负传承使命的释永悟禅师正本清源,传承重辉,于2008年6月成功申报中国佛教音乐鱼山梵呗,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二批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保护项目。 [3]    
==传承价值==
[[ 五台山 ]] 佛教音乐是五台山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近2000年的岁月,至今仍在山中回响。2004年五台山佛教音乐被山西省公布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台山佛教音乐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重要的一点是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佛教的法事仪式,历史上就被称为“音声佛事”。五台山佛教自开山以来,佛教音乐始终融于其中,就是缘于佛教音乐的这种实用性。
五台山佛教音乐有着很突出的审美价值。悠长的历史进程中,汇入五台山佛教的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歌曲和乐曲,都是在社会上当时流行的曲调,具有很高的 [[ 艺术 ]] 性。因此,五台山的法事仪式都是艺术品,具有很强的欣赏性  五台山佛教音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是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五台山佛教音乐的遗存,可以使我们认识宗教与社会、宗教与生活、宗教与艺术([[音乐]])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艺术的创作、流传及传承,也为艺术学、宗教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材料
五台山佛教音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是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五台山佛教音乐的遗存,可以使我们认识宗教与社会、宗教与生活、宗教与艺术(音乐)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艺术的创作、流传及传承,也为艺术学、宗教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材料。
== 注释 ==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Reflist|30em}}
780,5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