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英歌

增加 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英歌''',又称'''秧歌'''、'''莺歌'''等,起源于明代中期。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普宁]]、[[揭陽]]、[[惠来]]、[[潮阳]]、[[陆丰]]<ref >{{cite book|title=《中国国家地理知识大讲堂》(中册华东和中南)》 |author=李波 |publisher=北京出版社 |date=2009-01-01 |isbn=720008011|pages=203}}</ref>
及福建[[漳州]]<ref>{{cite book|title=《中华舞蹈志:福建卷》 |author=《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 |publisher=学林出版社 |date=2006-02-01 |isbn=9787807300724|pages=155}}</ref>等地区的一种糅合南派[[武术]]、[[戏剧]]等地方艺术为一体的中国民间广场舞蹈<ref>{{cite book|title=《潮阳英歌舞》 |author=隗芾、际云 |publisher=广东人民出版社 |date=2006-01-01 |isbn=7218053424|pages=60|chapter=}}</ref>。表演者画着[[梁山好汉]] [[ 脸谱 ]] 或持[[英歌槌]]或持[[手鼓]]随着鼓声变换各类队形,表演形式粗犷豪迈。潮汕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 [1] ,流行于广东的潮汕地区(汕头、揭阳、潮州、汕尾) [2-4] 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普宁市, 陆丰市 ,惠来县,潮州市潮安区,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区。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 2006年5月20日英歌入选第一批518项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名录。
==特点==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在农村,英歌被群众看作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一般参加英歌队者都应是年轻力壮、英武潇洒的小伙子。表演英歌舞者在平时的生中和周围群众关系极好,朋友也多。姑娘们对他更有一种爱慕之情,常常从英歌队中挑选自己的意中人。特别是头槌和二槌,更是姑娘们追求的对象。跳英歌舞历来被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跳英歌舞是“好彩头”。这年谁能够进入英歌队,这年办事就顺利,事事如意。普宁市是流行英歌十分广泛的地方,这里的村民认为跳英歌能把妖魔鬼怪、歪风邪气驱赶净尽,以正压邪,确保平安。所以,一些大型建筑的奠基、办公大楼落成、大桥通车、学校庆典仪式举行时,都免不了要请英歌队大舞一番。在乡村,百姓们只要听到英歌声,就在门口作好了迎接准备。英歌队来了,户主就鸣炮邀请,这时英歌队就得进入院内,在院内表演一番。人们认为,经过英歌队舞过的房屋,能永保平安。
 == 源流 ==
英歌的源流众说纷纭有几种说法,有水浒说、[[傩]]起源说、从山东经莆田再入潮说、[[外江戏]]说、练武说、综合说<ref>{{cite book|title=潮阳英歌舞 |author=隗芾、际云 |publisher=广东人民出版社 |date=2006-01-01 |isbn=7218053424|pages=31-52}}</ref>。但最早出现的时期,大多认为是在明代中后期,所引资料都是清[[顺治]][[吴颖]]《潮州府志》卷六:“农都春是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一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只是这种表演形式描述与今天英歌有很大的差异,且从地方典志、甚至于民间竹枝词,在有关潮州民俗特别是元宵活动的记述上,提及的多是“无异中州”<ref>吴震方《岭南杂记》:“潮州灯节,鱼龙二戏,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与京师无异。”</ref><ref>《明一统志》:“潮州海滨边陬,冠婚丧祭,悉遵典礼,无异中州”</ref>。不过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汉民族最为普遍的民间艺术——[[秧歌]]在今潮汕地区很盛行。而到了[[嘉庆]][[道光]]年间(1805年-1825年),地方盛行与《[[水浒]]》有关的戏剧,如《攻打大名府》这样的剧目,再从英歌队现所装扮的服饰及脸谱多接近戏剧,均可明显地看出是受戏剧影响<ref>{{cite book|title=《潮汕文化论丛初集》 |author= |publisher=广东高等出版社 |date=1992-01-01 |isbn=9787536107656 |pages=237}}</ref>。
== 类型 ==
英歌舞按照节奏板式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及快板英歌
=== 慢板英歌 ===
表演者所执的英歌槌较其他类型的略长,约60公分。英歌槌的敲打节奏,一般配合锣鼓声三四下一组动作。而且每次击打英歌槌,都会有一个动作表演。这种类型的英歌主要集中在潮阳区棉城附近,表演者也没有 [[ 宋江 ]] [[ 时迁 ]] 等梁山好汉脸谱。其打法单纯古朴,被认为是最早出现的英歌
=== 中板英歌 ===
 
中板英歌的英歌槌长度为57公分,其节奏相比慢板英歌要快,英歌槌的敲打节奏以五、七、八、十、十一、十三等各组成一组动作。表演者没有时迁这个“舞蛇者”脸谱,动作以南拳中的“大站马”等为基础。
快板英歌的英歌槌长度最短只有40公分,而节奏是最快的,讲究快击快收。没固定的英歌槌敲打节奏而另有其独特方式。快板英歌再细分的还有尖山英歌、南山文派、南山武派、对打套式之分<ref>{{cite book|title=潮阳英歌舞 |author=隗芾、际云 |publisher=广东人民出版社 |date=2006-01-01 |isbn=7218053424|pages=6-9}}</ref>
== 分布 ==
*普宁
 
**里湖富美
 
**梅塘老寨
 
**梅塘祠堂
 
**梅塘石鸟
 
*揭陽
 
*惠来
 
*潮阳
 
*陆丰
 
== 表演 ==
=== 脸谱与化妆 ===
 英歌队一般设有两领舞者,分别为红面红须的“头槌”,多装扮为[[ 秦明]] [[ 关胜]] ;黑面黑须的“二槌”,装扮成[[李逵]]。另外“舞蛇者”为[[时迁]],主要是协助指挥引舞。有些可能还有“三槌”[[鲁智深]],“四槌”[[武松]]。司鼓的扮演者一般为[[宋江]]或[[林冲]],这是脸谱最常见的。此外有些英歌队还有举号令旗的[[公孙胜]],这些角色比较固定,也为观众熟悉。其他就不太固定,但一般有[[顾大嫂]]、[[孙二娘]]、[[史进]]、[[解珍]]、[[解宝]]、[[杜迁]]、[[宋万]]、[[孔明]]、[[孔亮]]、[[李应]]、[[邹渊]]、[[邹润]]、[[刘唐]]、[[杨雄]]、[[凌振]]、[[张顺]]、[[燕青]]、[[王矮虎]]、[[孙新]]、[[张青]]、[[花荣]]、[[杨志]]、[[穆弘]]、[[雷横]]、[[范瑞]]、[[柴进]]、[[呼延灼]]等。
一般脸谱化妆都是自己化,除了一些较为复杂的脸谱由化妆师帮忙,或演员间相互帮忙。化妆时要先净面然后用二寸宽的黑布带将头发向后勒紧(即“勒头”,潮语称为“头巾”),这样能让肌肉展平。武将的化妆是直接画在脸上(行内称为“勾脸”),而文将则要先用手蘸色在脸上揉均匀,接着才开始画眉、画眼窝、鼻窝、嘴角、脸膛,最后才画脸纹。上色也有一定的顺序,先黑色,再用白色,最后是其他颜色。因英歌演员是扮演梁山好汉,为表现草莽英雄的形象,有胡须的多用满髯,而特定人物又有特定胡须,如鲁智深用“虬髯”。有的演员有时还会袒露上身,直接画花纹在身上。至于里面的女性角色,都是由男子扮演而生的<ref>{{cite book|title=潮阳英歌舞 |author=隗芾、际云 |publisher=广东人民出版社 |date=2006-01-01 |isbn=7218053424|pages=100-104}}</ref>。
=== 服饰 ===
; 冠帽 
* [[盔头]],也称“将盔”,是武将所戴的冠帽。
* [[罗帽]],为非武将所戴。
* [[头巾]],跟冠帽配合使用。
; 服装 
* [[英雄衣]],为武生所穿
* [[夸衣]],时迁所穿
=== 道具 ===
 
* [[英歌槌]],表演者手里所执的短木棒,直径25毫米左右,女子英歌所持较细。长度因风格不同而从35到58厘米之间,多为黑红两色,两端装饰有太极图案<ref>{{cite book|title=潮阳英歌舞 |author=隗芾、际云 |publisher=广东人民出版社 |date=2006-01-01 |isbn=7218053424|pages=107}}</ref>
* [[手鼓]],表演者手中所执,短圆柱形,有握把,直径15公分左右,外观涂以红绿黑各色。配有长约30公分的鼓槌,其下端有彩色飘带。
=== 音乐 ===
 
英歌舞的音乐只有节奏,没有旋律。而不同类型的英歌舞对应不同的锣鼓节奏。<ref>{{cite book|title=潮阳英歌舞 |author=隗芾、际云 |publisher=广东人民出版社 |date=2006-01-01 |isbn=7218053424|pages=109}}</ref>
=== 乐器 ===
 
锣鼓队所使用的乐器
=== 动作 ===
 
英歌舞的动作,包括阵法、步法、身法、手法、指法、眼法,而最重要的是步法,以此来带动其他法。<ref>{{cite book|title=潮阳英歌舞 |author=隗芾、际云 |publisher=广东人民出版社 |date=2006-01-01 |isbn=7218053424|pages=118}}</ref>
 == 参考 来源 文献==
[[category:英歌| ]]
715,24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