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福建芗剧

增加 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福建芗剧''' 是20 是二十 世纪初叶发源于[[宜兰县|宜兰]]的[[歌仔戏|台湾歌仔戏]]分支。[[台湾]]歌仔戏在回传入福建后,在当地称为芗剧。歌仔戏在台湾正式成型时,传采用[[中国]][[福建]][[漳州]]一带的「歌仔」;「歌仔」又称「杂锦歌」、「什锦歌」、「锦歌」。锦歌是什锦歌之简称;1953年,中国福建省文化厅决定将流传于漳州[[九龙江]],又称芗江,当地的台湾歌仔戏正式称为「芗剧」。编印发行《闽南民间音乐资料汇刊》时,因「什锦」一词过于粗俗,书中略称为锦歌。以早在[[闽南]]有歌仔,没有「锦歌」。而九龙江在龙海县石码地域一段被称为 [[ 锦江 ]] 。因政治考量,曾刻意称当地的歌仔为「锦歌」,并视之为歌仔剧的根源)。乃是吸收民间小戏与民谣曲调而来,以七字或五字组成一句,每四句组成一段,由方言俚语演唱来说故事的一种民歌 中文名芗剧 地   区福建 别   称歌仔戏 代表曲目《月蚀》、《侨乡轶事》 分   类戏曲  
==历史沿革==
 
1925年厦门[[梨园戏]]团双珠凤曾聘请台湾歌仔戏艺员去教戏,自此在闽南地区流行。1926年台湾玉兰班前往厦门新世界剧场连演四个月。1928年台湾福佬人前往[[福建省]][[漳州]][[白礁慈济宫]]谒祖时,聘请台湾歌仔戏班三乐轩前往演出酬神,曾在厦门演出,引起当地轰动。其后闽南地区便纷纷组成歌仔戏班。当时到中国教戏的台湾演员有[[戴水宝]]、[[温红涂]]等,以温红涂的影响最大。
福建当地艺员[[邵江海]]、[[林文祥]]都是台湾歌仔戏艺员温红涂的学生,他们的同学还有[[王锦泉]]、[[吴泰山]]、[[卢培森]]等人,他们两人据歌仔戏曲调加以变革,成为「改良调」(以台湾后来称为「都马调」的「杂碎仔调」为主的系列曲调,杂碎在这里是什锦的意思),组演所谓改良戏,日治下的台湾乐器被查禁,[[邵江海]]、[[林文祥]]等人用[[南管]](泉州南音)的乐器「[[三弦]]」(皮面,共鸣箱蒙蟒皮或蛇皮)和「[[萧|洞箫]]」(即「[[尺八]]」;比民乐的洞箫要长,有时也用民乐洞箫。注:这里指的民乐何意?中国洞箫可略分为北箫及南箫。南箫保留旧制,而北箫在规制上,一般都长于南箫。尺八仍是唐制「篴、通洞」,一尺八寸,九竹节的规制。尔后保留在台系南箫中,日系尺八仅要求一尺八寸,对竹节数目并无限制。所谓民乐洞箫,是指广东民乐,或另有所指?)代替台湾[[月琴]]和台湾品仔([[笛]]),主弦(领奏琴师)的胡琴类乐器[[壳子弦]]、[[大广弦]]则用新发明的[[六角弦]]代替,躲过[[国民政府]]取缔。
1949年,台海两岸分治之前。厦门都马班前往台湾演出,引入都马调。大陆政权易手之后,都马班则留在台湾演出。[[ 中共]] 建政后,于1953年将歌仔戏改称芗剧,而歌仔则统称锦歌。此后发展与台湾歌仔戏(芗剧)渐异。
芗剧在中国政治运动及文艺政策影响下,进行许多变革,许多题材都曾被禁演,而改演具有浓厚政治意识形态的剧目。[[文化大革命]]期间,更难逃[[样板戏]]的袭卷,因而受到京剧极大的影响。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样板戏的影响虽少了,然而目前的演出形式仍然与民间审美差异极大,受到其他剧种影响,[[普通话]]的语言形式和京剧影子仍然随处可见。在行腔上也采真假嗓互用的方式,与台湾用本嗓的方式不同。
1963年夏,汤印光、[[陈志亮]]、吴毅、陈曙、芗人、庄明6人根据当时闻名全国的被誉为《榜山风格》的堵江抗旱事迹开始编剧,1965年初,《碧水赞》剧本定稿,由龙溪专区芗剧团演出,1965年春,参加华东区戏曲现代戏观摩会演,1965年4月,剧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并由文化部艺术局印发,向全国推荐。后来改编成话剧《龙江颂》,被列为样板的现代京剧《[[龙江颂]]》就是话剧《龙江颂》改编的。(龙江指闽南的河流「[[九龙江]]」)。
目前[[闽南]]的[[厦门市]]已恢复使用「歌仔戏」名称多年,而[[ 厦门]] 的「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和[[漳州]]的「漳州市芗剧团」是[[ 闽南]] 最有代表性的2大歌仔戏剧团,它们都是公营剧团(国家剧团)。目前除了公立剧团外,闽南地区也有数百个民间剧团。
[[北京]][[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于1998年与[[ 厦门]] 戏曲舞蹈学校(厦门艺术学校)合作开办1届歌仔戏[[大专]](专科)班,全名「中国戏曲学院歌仔戏大专班」,培养出18个歌仔戏大专(专科)毕业生。
[[福建]][[漳州市芗剧团]]以台湾小说家[[洪醒夫]]原著小说《散戏》改编的芗剧现代戏(歌仔戏现代戏;时装戏)《戏魂》得到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2届[[文华奖]]的「文华新剧目奖」。
2006年5月20日,[[福建]][[漳州]]和[[厦门]]的歌仔戏被列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1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号208,编号 Ⅳ—64。
2008年1月26日,4位歌仔戏表演艺术家列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发表的《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漳州]]的[[郑秀琴]]和[[吴兹明]](《戏魂》的导演);[[厦门]]的[[纪招治]]和[[陈志明 (歌仔戏)]]。
==戏曲机构==
===专业剧团===
 
福建省漳州市芗剧团属国家全民事业差额拨款单位。是国家专业戏剧表演团体、福建省重点剧团。以丰硕的[[艺术]]成果和强大的艺术阵容著称于福建戏剧界和台湾、东南亚一带。有“芗剧之帜”的美称。自1951年8月建团后,便担负演出、示范、研究,担负着宣传本土文化和对台对外文化交流、联系海外亲情的重任。
===专业剧团===
福建省漳州市芗剧团属国家全民事业差额拨款单位。是国家专业戏剧表演团体、福建省重点剧团。以丰硕的艺术成果和强大的艺术阵容著称于福建戏剧界和台湾、东南亚一带。有“芗剧之帜”的美称。自1951年8月建团后,便担负演出、示范、研究,担负着宣传本土文化和对台对外文化交流、联系海外亲情的重任。
===海峡两岸歌仔戏交流===
 
目前中国歌仔戏界常透过学术研讨会、电视等媒介与台湾歌仔戏交流,台湾歌仔戏研究者[[王振义]]、台湾歌仔戏音乐家[[许再添]]、台湾歌仔戏演员[[吕福禄]]等人曾应邀到闽南参访,台湾演员[[廖琼枝]]、[[王兰花]]、[[张秀琴]]、[[吕雪凤]]、[[张丽春]]、[[庄金梅]]、[[杜玉琴]]、[[石惠君]]、[[许亚芬]]等曾应邀到闽南表演,台湾歌仔戏剧团[[明华园]]曾应邀到北京公演。
而中国的国家一级演员[[郑秀琴]](她是[[邵江海]]和[[林文祥]]的学生,做过[[漳州市芗剧团]]团长)曾多次到[[台湾]]表演,该团主弦(领奏琴师)[[郑解放]]、杨森林也数度到台湾演奏,该团的中国国家一级演员作曲员[[陈彬 (歌仔戏)]]曾到台湾编曲作曲,在台湾的作品有《李娃传》([[柯铭峰]]主弦,郑松江司鼓,郑松江原任漳州市芗剧团鼓师,现已退休)、《长生殿》(杨森林主弦,[[王清松]]司鼓)等。
[[厦门市歌仔戏剧团]]2006年首度到[[台湾]]巡回,献演歌仔戏现代戏(现代歌仔戏;时装歌仔戏)《邵江海》(这部戏的台湾首演是2006年9月18日,在[[台北市]],厦门市歌仔戏剧团特别在台湾发行本剧的DVD并举行签名会,DVD 是[[2005 是2005 年12月]] 录制)、新编古装歌仔戏《窦娥冤》等多部戏,主弦[[许永仁]],鼓师林德和,《窦娥冤》经[[ 台湾公共电视]] 全剧实况录像,多次转播  《邵江海》的音乐由任职该团的中国国家一级作曲员[[江松民]]和[[朱伟捷]]设计,江松民笔名山风,原任职[[漳州市芗剧团]],曾多次受邀到台湾给歌仔戏团设计音乐,在台湾的作品有《梨园天神》([[刘文亮]]主弦并合作音乐设计,[[王清松]]司鼓)、《济公活佛》江松民音乐设计版(另有[[许再添]]担任主弦的早期版等几个不同版本)、《燕云十六州》、《鬼驸马》([[陈孟亮]]主弦并合作音乐设计,[[庄步超]]司鼓)等
《邵江海》的音乐由任职该团的中国国家一级作 陈彬(编 员[[江松民]] )、林德 (鼓师,做过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副团长)、郑解放(主弦)曾在[[ 朱伟捷台湾]] 设计,[[ 江松民宜兰县]] 笔名山风,原任职[[ 漳州 宜兰 芗剧团]] ,曾多次受邀到台湾给 合作1场「 歌仔戏 团设计 主题 音乐 会」( 在台湾的 作品有《梨园天神》([[刘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主办,2001年8月31日在宜兰县政府 亮]]主弦并合作音乐设计,化局演艺厅世界首演)的闽南歌仔戏部分;台湾歌仔戏部分由[[ 王清松柯铭峰]] 司鼓 (编曲 )、 《济公活佛》江松民音乐设计版(另有[[ 许再添朱作民]] 担任主弦的早期版等几个不同版本 (鼓师 )、 《燕云十六州》、《鬼驸马》([[ 陈孟 刘文 亮]] 主弦 合作 音乐设计 [[庄步超]]司鼓)等 并由台湾的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出版实况录像光盘
陈彬(编曲)、林德和(鼓师,做过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副团长)、郑解放(主弦)曾在[[台湾]][[宜兰县]]的[[宜兰市]]合作1场「歌仔戏主题音乐会」(在台湾的[[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主办,2001年8月31日在宜兰县政府 ==参考 化局演艺厅世界首演)的闽南歌仔戏部分;台湾歌仔戏部分由[[柯铭峰]](编曲)、[[朱作民]](鼓师)、[[刘文亮]](主弦)合作,并由台湾的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出版实况录像光盘。献==
249,10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