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粤绣

增加 25,81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是粤绣的传统技法,针法复杂、繁多。其中以潮州的金银线垫绣最为突出。金银线垫绣是在绣面上,按照形象中需要隆起的部分,用较粗的丝线或棉线一层层地叠绣至一定的高度,并做到外表匀滑、整齐,然后在其上施绣;或以棉絮作垫底,在面层以丝线满铺绣制,然后在面层上施绣;或以棉絮作垫底,覆盖以丝绸,并将丝绸周围钉牢,然后在上面施绣。潮州刺绣"九龙屏风",画面上为九条动态不同的蛟龙腾空飞舞,又以旭日、海水、祥云相连,组成九龙闹海,旭日东升,霞光万道的壮丽场面。绣品采用了金银线垫绣的技法,龙头、龙身下铺垫棉絮,高出绣面2~3cm,充分表现了蛟龙丰满的肌肉、善舞的躯体及闪闪发光的鳞片,富于质感和立体感。
[[File: 丘思泽 粤绣 代表作品凤凰图.jpg|缩略图| 丘思泽 粤绣 代表作品凤凰图]]
==优秀作品==
20世纪50年代以来,粤绣的优秀代表作品还有"百鸟朝凤"、"丹凤朝阳"、"百花篮"、"我爱小鸡"、"鹦鹉"、"晨曦"等。"晨曦"是表现晨雾依稀,太阳初升,万物苏醒,孔雀在百花丛中开屏,翩翩起舞的美丽情景。艺人们在绣制孔雀尾时,用红、绿、蓝、黄、紫等色丝线掺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粤绣不同针法的特长和丝线光泽的优点,表现了由于受光部位不同而反射出不同色彩的艺术效果。艺人们又根据孔雀的头、颈、胸、腹等部位,灵活地运用勾针、勒针等针法互相组合和转换,生动地表现出各部位翎羽的不同质感。
目前所知保存完整幅面尺寸最大的清代粤绣为光绪三十一年由广东十三省状元坊官绣的同泰店号所造的寿鸾刺绣,长4.2米,宽2.8米,该工艺品大量使用金铂线,制作工艺复杂,加之其中的描金祝寿语,含意深奥,字体工整。如此巨幅精美的刺绣巅峰之作,现存于世者极其稀少,是清末刺绣工艺与寿辰礼仪研究收藏极品。
==流派==
粤绣包括"潮绣"和"广绣"两大流派,因而其针法也因其流派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潮绣'''
有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线绣等品种,各具特色。
[[File:粤绣顶级作品虎啸万里.jpg|缩略图|粤绣顶级作品虎啸万里]]
1.绒绣。在各种丝、绸、缎上,以平绣针法用丝绒绣出平的画面;题材多为飞禽、博古,用作画片、挂屏等。
潮绣顶尖代表名作《虎啸万里》(孙庆先)
潮绣顶尖代表名作《虎啸万里》(孙庆先)
2.钉金绣和金绒混合绣。钉金绣,又称金银绣;以金银线为主,绒线为辅的叫金绒混合绣。钉金绣针法复杂,有过桥、踏针、捞花瓣、垫地、凹针、累勾绣等60多种针法,其中"二针企鳞"针法为其他绣种所无。钉金绣运用垫、绣、贴、拼、缀等技术处理,可产生浮雕式的艺术效果。
 
3.线绣。纯用丝线平面绣制。
 
'''广绣'''
"广绣"的针法主要有7大类30余种,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饶绣、变体绣等以及广州钉金绣中的平绣、织锦绣、饶绣、凸绣、贴花绣等6大类10余种针法。而"潮绣"则有60多种钉金针法以及40余种绒绣针法,同时,艺人还运用了折绣、插绣、金银勾勒、棕丝勾勒等多种技巧,使"潮绣"在 "绣、钉、垫、贴、拼、缀"等技艺上更趋完善,产生"平、浮、突、活"的艺术效果。
 
粤绣除采用丰富而多变的针法外,在创作设计方面还注重主意,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在创作方法上采用了源于生活而又重视传统,不满足于现实的描绘而追求着更为美好的理想,与此同时,还善于涉取绘画和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使绣品的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针步均匀,光亮平整,纹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体现了粤绣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
 
==按材料分类==
'''绒绣'''
在各种丝、绸、缎上,以平绣针法用丝绒绣出平的画面;题材多为飞禽、博古,用作画片、挂屏等。
 
'''钉金绣和金绒混合绣'''
钉金绣,又称金银绣;以金银线为主,绒线为辅的叫金绒混合线。钉金绣针法复杂,有过桥、踏针、捞花瓣、垫地、凹针、累勾绣等60多种针法,其中"二针企鳞"针法为其他绣种所无。钉金绣运用垫、绣、贴、拼、缀等技术处理,可产生浮雕式的艺术效果。
 
'''线绣'''
纯用丝线平面绣制。
 
==现代粤绣==
起源
广绣是发源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与湘绣、蜀绣和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循着这一具有浓郁岭南风味的艺术品游览广州,正如触摸千年古城的文脉。
[[File:粤绣.jpg|缩略图|粤绣]]
丝绢上的佛经
广绣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苏鹗所撰《杜阳杂篇》最早描述广绣的精湛技艺:"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 "给西方的礼物"到明代,广绣已成为广州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
 
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并将绣袍献给国王,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一世非常欣赏中国的金线银绣,倡立英国刺绣同业会,按广绣作坊形式组织英王室绣庄,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倡导在英伦三岛传播广绣艺术,广绣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广绣。
 
清初,英国人把服饰拿到广州绣坊加工。从此,广绣明显地吸收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成为商品性和实用性强于其他地区的绣种,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发展。文德路文德路过去是广州文教的中心区。 一直是个书香之地。裱字画、卖古董、书籍和文房四宝的店铺,鳞次栉比,成行成市。文人雅士常来搜购各种古籍善本。 现仍有几家经营刺绣的门店,摆满了各种风格的刺绣作品,通过这扇窗口,传统的刺绣艺术品走向市场。
 
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广绣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来定制,状元坊内遍布加工粤剧戏服的刺绣作坊,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刺绣一条街"。广绣业得以成行成市,广州刺绣艺人的技艺也达到极高水平,能够娴熟地运用绒线绣,并创造性地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状元坊广州市人民南路边上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狭长小巷,它就是被称为"广州最知名的时尚集中地"、"年轻人的购物天堂"的状元坊。 这条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古老内街巷,因有宋代状元张镇孙的故居而得名。如今,状元已埋入故纸堆中,小巷却依旧闪耀着动人的光彩。几十元的时髦衣服、几元钱的卡通公仔、加入流行元素的西藏饰品、活泼可爱的各种小宠物以及经济实惠的诱人小食都吸引着追求时尚的年轻人。
==粤绣大师==
===潮绣大师===
'''康惠芳'''
 
广东潮州人,现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理事。从事刺绣工艺40多年,先后在潮州市潮绣厂、潮州市刺绣研究所刺绣、研究、技术指导工作。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广东馆陈列了一幅大型艺术作品,引起了许多游客的注意,它的内容是本届世博会广东馆的外形--金色骑楼,广东的骑楼、牌坊、醒狮等传统文化符号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于是人们开始猜测它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最后他们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答案,这是一幅刺绣作品,全部细节均由一针一线手工制成,这幅精美的作品便是出自潮绣名家康惠芳之手。
 
走进康惠芳的绣坊,正对着店门的便是一幅长宽在98x88cm的双面金龙鱼刺绣,金线缠绕的鱼鳞片,细致的四圈鱼眼,上扬欲张的鱼嘴,利用棉花垫制使得作品变高,具有立体感,摆脱了平面绣的传统绣法,在转动的时候仿佛看到一尾鱼身缓缓摆动,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康惠芳的展览厅在二楼,一幅幅绣工精巧的作品装裱好摆放着,她说她一天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待在这里看着自己的作品,看看自己作品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该如何修改,看到完成得非常好的作品时,自己也会开心地直拍手,就像个容易心满意足的小孩。
 
潮绣作为四大名绣之一,在借鉴苏绣、湘绣、蜀绣等其他绣种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大胆革新,创
 
造性地发明了垫高绣,即在绣之前以棉絮垫定图案造型,然后在上面绣出金丝绒线,使作品看起来更加有浮雕感,更加生动活泼,而康慧芳也将这种垫高绣融合进了双面绣当中。金龙鱼双面绣,便是她的第一幅双面绣作品。一尾简单的鱼,在绣制的时候需要注意到它的立体感和眼睛角度,双面垫高再进行双面的绣制,这是一项新的创新技术。康慧芳说,研究这尾金龙鱼的时候,她每天都是盯着真的金龙鱼在研究着,鱼眼的转动,转上转下打斜的转,鱼在发力时,鱼翅向上竖了起来,这些都需要不断细细地研究并实物化。后来慢慢摸索找到了这个方法,便迫不及待的动手了,一次次的尝试,更多技巧也慢慢改善了,然后再教会其他的绣工,等到大家都上手了,再渐渐绣制大幅的双面绣作品。由于这些潮绣的复杂性,所以往往一副好的作品花上的时间需要几个月甚至更久,像康慧芳工作室里面的一副"松鹤延年"的作品,几个绣工一起赶制,大概也需要花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也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潮绣历经千年的发展,种类也日益繁多,慢慢地融入了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在
 
康慧芳的工作室里,吸引大家眼球的不仅仅是那些富丽堂皇的绣品,在当中还有一副特别的作品--《梅兰菊竹》,这是一副双面头发绣,这是由真人头发绣制的一副作品。质地难以把控的头发,在经过她的加工之后,制作成最适合穿针引线的柔软度,这当中还涉及到头发的保存问题,质地硬的头发不容易拿来当丝线用,所以需要将这些头发一小撮一小撮地分开捆绑,闷软之后用布包裹住,不能接触空气和吹风,否则很容易变硬变脆,便不好使用,头发虽然不容易断,但是它的硬度使得绣制过程会更加有难度。这副双面的立体头发绣,是康慧芳结合潮绣和头发绣的特点而创新的,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远。
 
'''林智成'''
 
林智成,国宝级刺绣大师 ,当代刺绣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22年出生于泰国华侨工人家庭,九岁丧父,随母回国。十三岁进绣庄当童工,二十岁能独立设计潮绣各类产品,为当时潮绣设计队伍中的后起之秀。1957年为提高设计水平,曾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在雷圭元院长等人指导下,在艺术上得到了提高。
 
林智成从事潮绣设计四十多年,先从戏服和帐沿、被面、枕套等品种入手,除吸收传统工艺的营养之外,还虚心地向同行学习,取长补短。他常深入潮剧团体验生活,对潮剧衣饰进行深入研究,大胆改革创新,配合潮剧出国演出,创作了十五个剧目的剧装细一百九十件,这些戏曲服装在演出时受到国外友人的好评。
 
他设计的潮剧蟒袍等,获全国剧装评比第三名。对于礼展品的创作设计,林智成更是苦心孤诣,初稿一出来,就邀请设计人员与绣工一起评论,认真听取每一点有益的意见,使作品更加完美。他设计的潮绣欣赏品,具有图案优美、绣工精巧、明暗有度、质感突出、色彩调和、美观大方的特色。代表作《龙云图》是刻画金色巨龙在海云中翻滚,似在旭日东升、霞光万道的气氛中翻腾而起,气势磅礴,动人心弦,这是从传统潮剧蟒袍中脱胎而出的新作。另一幅《牧羊姑娘》,以构图新颖、绣工精致、针法细腻、式样洒脱被列为优秀作品,曾送往英国、埃及、日本、叙利亚等国展出。
 
1982年,他悉心设计的《九龙图》,曾五易其稿,由二十五位绣工精心绣制而成,是潮绣的精品。《九龙图》以龙为主题,以"九"象征长久,九龙翻腾,其势浩大磅礴,象征着强大、雄健、豪迈的气概。他采用钉金、垫金、浮绣等针法,绣品具有富丽、浑厚的特色。在刺绣中他还运用了绣、钉、垫、贴、拼、缀六种技法,使九龙微微突起,特别是运用二针龙鳞转针的方法绣龙鳞,片片相叠,金光闪耀。海浪以蓝调子深浅色作地,上绣银线,浪光则以白银线垫绣绣出。整幅绣屏金碧辉煌,灿烂壮观,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体现了潮绣的风格特色。作品在1 982年参加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荣获金杯奖。
 
尔后,林智成创作了潮绣挂屏《周处斩蛟》,这是他在潮绣工艺上又一个突破。整幅挂屏运用的针法就有垫金、平绒、包针、化针、插针、乱针、点绣等十多种。色彩缤纷,互相辉映,构成多姿的画面。汹涌的怒涛淹没了周处半截身子,他一手提剑将蛟龙斩下,表现出激烈的酣战场面。他充分运用垫浮这一工艺手法,把周处的脸谱和蛟龙首尾都垫高了,浪涛也半垫高了,看上去宛若浮雕,人物栩栩如生,质感表现强烈。这幅挂屏被誉为优秀刺绣作品。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虽年逾花甲,仍设计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如《玉堂春色》、《吹箫引凤》等。他的高足陈烈波设计的《哪吒闹海》、徐启锐设计的《喜庆丰收》、杜英豹设计的立体《金鱼》等都是匠心独运的佳作。
 
1979年8月,林智成在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上被授予"工艺美术家"的荣誉称号,1988年改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李淑英'''
 
中国民间十大艺人之一 ,是潮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潮州市湘桥区民间艺术陈列馆馆长。1986年被国家轻工业部授予刺绣师称号,1990年3月再次被轻工业部授予"从事工艺美术行业三十年,为我国工艺美术事业做出贡献"的著名民间艺人,2007年被广东省政府定为民间艺术传承人,2008年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潮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并荣获"全国十佳艺人"荣誉称号。
 
李淑英祖辈四代人从事刺绣艺术,祖父李锦泉于清末在潮州西马路开设"李锦泉铁枝木偶"作坊,名闻东南亚及闽南粤东各地,被誉为"木偶李"。李淑英自八岁随父李文龙学艺,擅长粤榜传统刺绣艺术,又拿手木偶制作技艺,其潮绣作品多次在省展、国展中获得大奖,作品《刺绣铁枝木偶》一屏套被国家文化部选送出国展览,并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黄伟雄'''
 
翻开2014年刚发行的"和谐中华--中华文化名家艺术成就专题系列邮票电话卡纪念珍藏册",几幅小清新的梅兰竹菊珠绣画和典雅的松鹤珠绣画十分引人注目。这些色彩明丽、精致典雅的珠绣画,便是出自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黄伟雄之手。昨天上午,记者走进位于潮州大道工业区的黄伟雄珠绣工作室,听他讲述与珠绣画的不解情缘。
 
七岁孩童捏针当"绣娘"
 
1964年,黄伟雄出生在老城区一户普通人家,不久,父母为他新添了二个妹妹。家庭的负担越来越重,身为长子的黄伟雄七岁便懂事地帮着母亲做绣活,为自己和妹妹攒学费。"因奶奶、妈妈都是拿绣花针的,我耳濡目染学起来也很快。"黄伟雄陷入了童年做绣活的回忆。
 
心灵手巧的黄伟雄,一拿起绣花针,学起绣花来速度很快,在妈妈的指导下俨然成为一名"小绣娘"。不过,他心里还是觉得男孩子拿绣花针是件丢脸的事。每次同学在门口喊他的名字,他总会立刻丢下手头的绣花针,从花绷子边跑开,就怕小伙伴取笑他是"绣娘"。
 
不过,那些五颜六色的刺绣花稿,却为黄伟雄打开了艺术世界的大门。他有空就拿笔描那些花稿,完全陶醉在艺术的世界里。后来他才知道,这些花稿都是当时潮州工艺美术界前辈们设计的,童年时候的描画经历,冥冥中为他走上绣品设计之路打下最初的基础。
 
机缘巧合开创"珠绣画"
 
高中毕业后,黄伟雄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后来被安排进入地方国营潮绣厂工作。埋首在潮绣、珠绣设计中,他也渐渐爱上这份与色彩与艺术打交道的工作,倾尽所学致用于潮绣、珠绣设计中,创作出不少精巧的潮绣作品。1993年,他离开国营企业,创办了一个珠绣公司,生产的珠绣、潮绣作品远销海外。
 
命运的转机发生在2001年。记得那一天,黄伟雄正在设计室设计"花稿",助理像往常一样,用一个大木托盘给他准备了几十款珠子,满满地堆满了几十个布做的"珠碗"。不料,在走到黄伟雄身边时,助理脚下一个踉跄,手里端着的一整盘珠子都摔在地上,原本整齐地放在不同"珠碗"里的不同颜色的珠子,这会全部洒出来散满木盘子。看着那一盘五颜六色杂糅的珠子,黄伟雄却突然惊呆了。在他眼里,那一盘乱珠幻化成一幅大自然的画卷,绿色的青山,红色的晚霞,金黄的阳光,淡蓝的海水,而那盘子的红木边则成了天然的画框。"为什么不用珠子绣成画?"他不禁自问道。
 
灵光一闪中,一个令人叹服的艺术品种诞生了。说干就干,他调动脑海中有关珠绣设计的知识,设计出第一幅珠绣画作品《梅兰菊竹》。该作品一完成,得到了工艺美术界不少前辈的肯定和鼓励。黄伟雄敏锐地觉察到,珠绣画未来大有可为,不久,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珠绣画挂屏"专利,并很快获得了证书,成为珠绣画创始人。
 
扶着母亲领艺术大师奖
 
在步入黄伟雄的珠绣工作室展厅时,记者被眼前一幅幅色彩鲜艳的珠绣画卷折服了。取材于徐悲鸿《八骏图》的《前程似锦》珠绣画,绣制的是八匹迎风驰骋的骏马。远看,它和徐悲鸿笔下的《八骏图》颇为神似,让人仿佛能听得到马儿的嘶鸣,感觉到马鬃的飞掠而过,只有当一束灯光打在画面上,珠子反射出淡淡的光泽时,才让人想起那是一幅珠绣画。整幅珠绣画仅仅用灰色一个色系的100多种颜色深浅不同的珠子,利用"渗针"法将它们由深到浅渐次排列,通过深浅变化的颜色来刻画马的肌理,展示飞跃的动感和马儿的立体感。"这幅画用了20多万颗玻璃珠,花了8个多月时间才完成。"黄伟雄告诉记者,该珠绣画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近年来,黄伟雄先后设计、创作的珠绣画多次在国家级、省级的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中获得金奖。2012年,他被评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颁奖那天,他扶着老母亲一起上台领奖。母亲是他入行的第一个师傅,带着母亲去领奖,不仅仅是出于孝顺,也是因为感恩。
 
创新题材传承珠绣情
 
作为潮绣的一个门类,珠绣同样是纯手工的工艺美术品,其市场价值正在逐渐引起关注。珠绣画要走得更远,秘诀在于不受传统题材的束缚,要敢于结合市场进行创新。黄伟雄正在做的,就是用创新将这门技艺传承、发扬下去。
 
创新珠绣画,最为关键的是题材的创新。"黄伟雄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珠子等材料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具有表现力,但传统的梅兰菊竹、松鹤等题材,市场需求却有所萎缩,必须结合当下进行一些题材的创新,才能符合年轻人的胃口。比如,他将雅典、伦敦、北京等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地标绣制成珠绣画《从雅典到北京》,设计的人物画像《郑成功》都是好评如潮的创新珠绣画精品。
 
采访行将结束,黄伟雄坐在绣花绷子前,捏起绣花针给记者表演一番。绣花针一起一落间,一片用绿色玻璃管珠绣制的叶子,便栩栩如生地钉在绸布上,在灯光下闪耀着绿色的光芒。我突然想起本土作家黄国钦《烟雨潮州》中的一段话:"喝这水的潮州男子春山灵秀,喝这水的女子春水柔柔。这灵山秀水,阴阳合一,便生成了潮州男子的鬼斧神工。潮州男子的一双巧手,全不让潮州女的抽纱绣花。"而黄伟雄这位潮州男子,也正用自己的一双巧手,绣制自己与珠绣的不解情缘,绣制传承着这一传统工艺。
 
===广绣大师===
'''陈少芳'''
 
提到广绣,不可不提现年已71岁的广绣大师陈少芳。1962年,经过4年在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科学习的陈少芳,毕业分配到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那时起,她就与广绣打起了交道。45年过去了,陈少芳将半辈子的心血都融灌在广绣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之中,继承传统、融会创新,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已成长为"现代广绣"的奠基人,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如今,她又荣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聚数十年广绣工艺的心血,成功创造了"陈氏广绣"独特的"丝线色彩构成法",为广绣发展创新作出了贡献。
 
传统广绣多以吉祥喜庆的传统题材,用白描的手法制作,而经过陈少芳等人的传承和创新,广绣迎来了艺术的高峰,被称为"现代广绣"。现代广绣在白描基础上使用上色手法,并运用国画和油画的表现手法将选材延伸到人物肖像等范畴。与此同时,陈少芳还根据她需要表达的艺术意境,天马行空地创造出许多新的针法。挥洒自如地妙用了广绣的艺术语言,如创出"绒毛针"绣小雏鸡,创出"个字针"绣小鹿和马,创出"短发针"绣小孩的"光头",创出"竹编针"绣竹篮…… 大大丰富了广绣的技艺。 一只鸡仔用了近三十种颜色和苏绣用色彩丰富的丝线来完成绣品相比,现代广绣的创新之处在于"丝线颜色构成法"。传统广绣的丝线颜色要比苏绣少一半,而陈少芳经过十多年的钻研,创制出用丝线累叠等方法构成多种色彩,"想画出什么色彩,就能绣出什么色彩"。
 
《我爱小鸡群》是陈少芳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幅,堪称现代广绣的名品。传统的四大名绣在绣小鸡时只会用深、中、浅色来表现茸毛的质感。而陈少芳的这幅绣品中的十几只小鸡则用上了油画中的"倾向色",仔细看上去,小鸡的毛色有的倾向于紫,有的倾向于绿,有的倾向于黄色,只只不同。最特别的是绣品中彝族姑娘手中捧起的那只鸡仔,用茸毛针绣成, 在背光面采用国画的勾染法,区区一只鸡仔居然用了二三十种颜色的绣线,可谓惟妙惟肖。1978年,作品在北京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展出时,邓小平在作品前伫足观赏了许久,还兴致勃勃地招呼陈永贵说:"快来看小鸡。"
 
《岭南锦绣》是陈少芳设计了四十年、研绣了十多年创作出来的巨幅刺绣长卷,这幅13.8米长的花鸟长卷,绘绣出春夏秋冬百花争艳百鸟和鸣的岭南景色,包含了广绣大部分的传统技法与"陈氏广绣"的创新技艺。1999年4月,著名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看到这幅绣画时十分激动,在早已"封笔"的情况下,破例为"长卷"命题并挥毫"岭南锦绣",评价这幅广绣长卷是"广绣划时代的世纪之作"。
 
2001年,"陈少芳广绣作品展览"展出,创下了四十五万人次争睹展览的记录,来自海内外的观众好评如潮,作品《赵朴初像》以其生动的神韵吸引了前来参观的三十多位西藏高僧,他们如见其人地合十颂经,并一个接一个地向绣像中的"赵朴初"行碰额礼。 陈少芳家广绣展厅广州番禺区陈少芳家广绣展厅内,展示了数十幅凝聚着她数十年心血创作的广绣精品:获 "广东省首届工艺美术名家名作展"金奖《我爱小鸡群》及珠绣《马到功成》;获 广州市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凤冠鸟》;
 
2006年代表广绣参加中国"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傲视群芳》等刺绣佳作,以及被国内外报刊争相刊登、印刷成年历、年画、明信片、贺年卡、电话卡的绣作《北方来的新伙伴》等等。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到陈家祠可以一览广绣艺术的精髓。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依托广州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而设。
 
'''许炽光'''
 
广绣大师、广绣行业里最后的"花佬"--许炽光:擅长广绣传统技艺,是目前广州市广绣行业里头最后的"花佬"(广州刺绣行业内,男工俗称为"花佬")。出身刺绣世家,家族从事广绣140多年,7岁起跟从父亲学艺,不管是刺绣人像、山水、景物,还是刺绣兽口、花鸟、鱼类等,使用的针法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全面精通,并发明、创新"施盖针"、"鸡仔针"等新针法,被同行誉为"对针法颇有研究"的艺人,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广州一百双巧手之一。 从艺60多年,指导和参与刺绣了一批享誉中外的广绣艺术精品,其中有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陈列,被中央轻工部选作礼品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会,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励,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收藏。先后获得"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几十年来,培训辅导400多人(次)学习刺绣技艺,现仍在广州绣品厂从事设计、刺绣,带徒授艺。
 
'''梁桂光'''
 
6岁起跟随母亲学习广绣基本刺绣技艺,师从苏绣大师和广绣大师后,学习和掌握了人像刺绣技艺和广绣独有的刺绣技艺,并把广绣、苏绣技艺融合贯通并有所创新,在日用品刺绣和人物、山水、风景、花鸟等欣赏画方面有娴熟的刺绣技艺。从艺50多年,参与刺绣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广绣艺术精品,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至今仍在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任技术顾问,从事刺绣、带徒授艺等工作。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