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打草惊蛇

增加 20,082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缩略图|[http://bbs.ensh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539&mobile=1 原图链接]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外文名 beat…”
[[File:打草惊蛇1.jpg|缩略图|[http://bbs.ensh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539&mobile=1 原图链接]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外文名 beat the grass and frighten away the snake),汉语成语,拼音是dǎ cǎo jīng shé,意思是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此为[[三十六计]]之第十三计,特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成语辨析==

【近义词】[[操之过急]]、[[因小失大]]

【反义词】[[欲擒故纵]]、[[引蛇出洞]]

[[File:打草惊蛇3.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E4%B8%89%E5%8D%81%E5%85%AD%E8%AE%A1%E4%B9%8B%E6%89%93%E8%8D%89%E6%83%8A%E8%9B%87/6163327/0/91529822720e0cf32fa038980f46f21fbe09aa7a?fr=lemma&ct=single#aid=0&pic=91529822720e0cf32fa038980f46f21fbe09aa7a 原图链接]打草惊蛇]]
===成语出处===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为好事者口实焉。”

[[File:打草惊蛇2.jpg|缩略图|[https://image.baidu.com/search/redirect?tn=redirect&word=j&juid=AADAF3&sign=ckbzewoaec&url=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image%2Fe49cf911fbe47c85a7ef3feb&objurl=https%3A%2F%2Ftimgsa.baidu.com%2Ftimg%3Fimage%26quality%3D80%26size%3Db9999_10000%26sec%3D1576299100500%26di%3De59bb7d42dc1301a445463c422f8313e%26imgtype%3D0%26src%3Dhttp%253A%252F%252Fimgsrc.baidu.com%252Fbaike%252Fpic%252Fitem%252Fe49cf911fbe47c85a7ef3feb.jpg 原图链接]打草惊蛇]]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示例

不要出声,免得打草惊蛇。

警察调查的时候不能使罪犯察觉到有任何的风吹草动,这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

这帮犯罪分子非常狡猾,隐藏很深。警察分析,如果再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贸然行动,很可能会打草惊蛇。

《里语证实·打草惊蛇》引《[[续常谈]]》作“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注云:“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后用以喻作事泄密而惊动对方。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谁更敢倒凤颠鸾,撩蜂剔蝎,打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一回 第一须,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

清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偏偏又碰着这位胡统领好大喜功,定要打草惊蛇,下乡搜捕。土匪没有办到一个,百姓倒大受其累。统领自以为得计,竟把剿办土匪,地方肃清禀报上去,希图得保。

《[[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宋[[朱熹]]《[[答黄仁卿书]]》:“但恐见 黄商伯 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原文与译文==

【原典】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②。

【注释】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 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
媒,媒介。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按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成语典故==

典故一

南唐时候,[[当涂县]](现[[安徽省]][[马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人们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一方面给予甲惩罚,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现在人们多用这一成语比喻做事不够机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举动,导致对方察觉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图。

典故二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夺取郑国都城。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作好迎战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

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奸细,作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部队经过崤山时,仍然不作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峰峡谷中埋伏了重兵。

一个炎热的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股部队,[[孟明视]]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突然不见踪影。孟明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这时鼓声震天,杀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拥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

秦军不察敌情,轻举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典故三

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部围困开封。[[崇祯皇帝]]连忙调集各路兵马,援救开封。李自成部已完成了对开封的包围部署。明军二十五万兵马和一万辆炮车增援开封,集中在离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

李自成为了不让援军与[[开封]]守敌合为一股,在开封和[[朱仙镇]]分别布置了两个包围圈,把明军分割开来。又在南方交通线上挖一条长达百里、宽为一丈六尺的大壕沟,一断明军粮道,二断明军退路。明军各路兵马,貌合神离,心怀鬼胎,互不买帐。李自成兵分两路,一路突袭朱仙镇南部的虎大威的部队,造成“打草惊蛇”的作用,一路牵制力量最强的[[左良玉]]部队。

击溃虎大威部后,左良玉果然因被围困得难以脱身,人马损失过半,拼命往西南突围。李自成故意放开一条路,让败军溃逃。哪知,左良玉退了几十里地又遇截击,面临李自成挖好的大壕沟,马过不去,士兵只得弃马渡沟,仓皇逃命。这时等在此地的伏兵迅速出击,明军人仰马翻,尸填沟堑,全军覆没。

典故四

春秋时期,[[绞国]]是一个小诸侯国,但其城墙高森坚固,宜守不宜攻。[[楚国]]攻打绞国,采取正面进攻的方法,始终不行。楚国谋臣使出一计:先派出一队不带武器的士兵,装作打柴的农夫,到绞国城北的山中砍柴,故意惊动了绞国的城防力量,绞国军队赢取了暂时的胜利。第二天,绞国集中优势兵力,再一次的到山里捕杀楚国“砍柴人”,而这时,楚国早已设下埋伏,一举将追杀砍柴人的绞国军队全歼。随即,楚国顺利攻克绞城,灭了绞国。

典故五

1925年,[[贺龙]]在[[湖南]]北部一个叫[[沣洲]]的地方任镇守使。沣洲位于沣水之滨,水上交通十分便利。因此,这一带私运军火、走私毒品等不法活动非常猖獗,一些外国商人勾结国内利欲熏心的官僚、军阀,利用水运的便利条件,频繁出没在这一地区,猖狂从事走私活动。贺龙对此十分痛恨,上任后下决心要整治这一社会毒瘤。

有一天,值勤士兵发现一艘[[英国]]商船上的货物内夹有枪支弹药和不少鸦片。遵照贺龙的命令,士兵将船扣留。

船被扣了,英商慌了。他们立即去[[长沙]]找英国领事商量对策。

英国领事仗着有湖南省政府的支持,见了贺龙,就傲慢地问:“请问贺镇守使,我大英公民来华经商有何罪?”

只见贺龙不紧不慢地说:“正当经商,当然一点罪也没有。不仅无罪,我们还非常欢迎。”

“那为什么扣留我们的商船?”英国领事拍着桌子大怒。

贺龙不动声色地说:“领事阁下,我怎敢扣留贵国商船?省政府安排我在此当镇守使,我只不过是例行公事。只要你将船上的货
物列个清单,我们查对无误,就立即放行。”

英国领事见贺龙态度温和,以为他软弱可欺,就当场列清单,不过,他们并没有,也不敢列出枪支弹药和鸦片。

贺龙接过货单一看,故意追问:“是否全部列出?没有漏掉的吗?”

英商和英国领事急忙点头,他们哪里考虑那么多,认为贺龙只不过是“例行公事”,心想,你赶快放船吧!

这时,贺龙传令,叫进一名年轻的军官,将英国领事亲笔写下的货单交给他,说:“我叫你们检查那条被扣商船上所载的货物,
你们检查结果与货单相符吗?”

年轻军官看看货单,立即回答:“报告长官,船上还有不少枪支和鸦片。”

贺龙笑了,他一步一步走近英国领事说:“领事阁下,误会了。我们扣留的这条船上有枪支弹药,还有鸦片,你说你们那条船没有这些货物,看来我们扣留的是另外一条走私船,与贵国无关。请你们回长沙好了。”面对强敌,贺龙的话语十分灵活。

英国领事听贺龙这么一说,一下子呆住了。因为他怎么也没想到,眼前的这个贺龙这么厉害。英国领事和省府官员一时不知所措,很久没有开口。

而过了一会儿,英国领事不得不装出一副笑脸对贺龙说:“那条船的确是英国商船。他们带的鸦片是自己吸的。贺镇守使如此忠于职守真是令人佩服,佩服!”

贺龙毫无表情地说道:“那么,请阁下在原来的货单上把枪支弹药和鸦片列上。”

英国领事以为刚才的[[阿谀奉承]]起到了作用,补上货单可能会放行。于是,英国领事命令英商在原货单上补写了“枪支弹药”和“鸦片”。英国领事、英商在货单上签了字,省府官员为证人也签了字。

贺龙拿着清单,把脸沉下来,十分严肃地说道:“尊敬的领事阁下,按照国际法规定,私运军火要严惩,走私毒品更要从严!贵国商人无视国际法,危害我国的主权和尊严,理所当然应予严惩!”

就在贺龙[[义正严词]]地说这段话的时候,几位军人将标有英国商标的几箱军火、鸦片抬进大厅。贺龙指着箱子,厉声说:“人证、物证俱在,我们将向全世界公布。领事阁下,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英国领事像泄了气的皮球,无话可说,省府官员也都惭愧地低下了头,不敢吭声。直到这时他们才明白,这一切都是贺龙的计谋,但悔之晚矣。而贺龙坚持原则的同时,却运用了巧妙的计谋,用“与贵国无关”来打草,惊“那条船的确是英国商船,他们的鸦片是自己吸的”之蛇,而不是死硬地坚持原则。

典故六

[[中山国]]国王的两个爱妃阴姬和江姬都想做王后,私下里勾心斗角,争夺十分激烈。她们之间的争夺对于中山王的谋臣[[司马喜]]来说,是一个谋求个人发展的良好机缘。

老谋深算的司马喜暗中求见阴姬,一本正经地对她说:“争夺王后可不是一件轻松好玩的事。事若成,则为国中第一夫人,吃不完的山珍海味,穿不尽的绫罗绸缎;事若不成,弄巧成拙,恐怕连自家的性命都难保。所以,要么放弃这个念头,要么就一举成功。你选择哪一条路呢?”

阴姬眼中流露出渴望的神情,说:“我要做王后,而且要一举成功!”

司马喜不慌不忙地说:“既然如此,微臣愿助你一臂之力。”

阴姬十分感激:“若能成功,我必定厚报先生。”第二天,司马喜按自己的计划行事。他先写了一份奏章给中山王,说他有一个
削弱赵王的想法。中山王当即召见他。司马喜请求中山王让他以使者的身份去一趟赵国,主要考察赵国的山川地形、军事设施、君臣好坏、人民贫富,然后在加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详尽的方案。中山王准许了他的请求。

司马喜到赵国后拜见了赵王,公事谈完后便转入了聊天。司马喜说:“我早就听说赵国是一个出美女的地方。但我在街上巡视时,发现赵国的妇女中没有特别出色的。我周游列国,跑过的地方多了,美女也见多了,但从未见过有哪个美女能与我国的阴姬相比。阴姬的容貌颜色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简直就像天上的仙女。”

赵王是个好色之徒,听了司马喜这番话顿时感到心跳加速,忙问道:“你若能把她弄到赵国,我重重赏你。”
司马喜故作难色,说道:“尽管阴姬只是个嫔妃,可我们大王却爱如珍宝。请大王不要把我刚才的话传出去,否则我会有杀身之祸。我在暗中替大王做这件事就是了。”

回国后,司马喜愤愤不平地对中山王说:“赵王不好仁义,而好武力;不好道德,而好女色。他甚至私下里打阴姬的主意,想让阴姬做他的妃子。”

“这个荒淫无耻的东西!”中山王气得大骂。

司马喜劝中山王息怒,说:“眼下赵国比我们强大。如果赵王来要阴姬,恐怕我们只好送给他。若我们不从,就会招致兵戈之灾。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我们拱手送阴姬给赵王,天下人会讥笑我们中山国懦弱无能。”

中山王为难了,问道:“这可如何是好?”

司马喜见时机已到,忙献计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大王立阴姬为王后,以绝赵王之念。世间还没有听说要他国王后做妃子的事情呢!”

中山王认为此计甚妙。于是,阴姬在司马喜的策划下顺利地登上了王后宝座。

在这个故事里,司马喜让赵王对阴姬产生不轨之心仿佛是“打草”,使中山王恼怒不安恰似“惊蛇”。司马喜正是运用打草惊蛇之计激怒中山王,迫使他立阴姬为后。

典故七

[[徐庶]]是[[东汉]]末年有名的谋士。他听说[[刘备]]是一个为人宽厚仁慈的贤明之主,很想投靠他,但不知刘备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于是,徐庶想试探一下刘备的虚实。

一天,徐庶见刘备[[专心致志]]地欣赏坐下的战马,便上前对刘备说:“我以前学过一点相马术,让我来看看您的马。”刘备叫人把战马绕徐庶转了几圈,徐庶突然故作惊讶地说:“主公的马虽是一匹好马,但终究要伤害一人。主公可以先把这匹马送给您所痛恨的人,等伤害他之后,您再骑它就平安无事了。”

刘备一听这话,很不高兴地说:“我希望先生告诉我做善事的道理,不要教我害人的办法。”徐庶在旁哈哈大笑:“主公,得罪了!我一直听人说主公仁德,特用这番话试探您,果然名不虚传。”

从此,徐庶尽心辅佐刘备,以后又为刘备推荐了旷世之才诸葛亮。

徐庶采用试探手法,诱使刘备暴露其真实品性,这是“打草惊蛇”的策略。

典故八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中,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Category:290 術數總論]]
135,01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