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625
次編輯
變更
大学士
,無編輯摘要
===罢丞相===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丞相[[胡惟庸]]被[[斩杀]],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一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被终止,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军都督府|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ref>《明太祖实录》卷239</ref> 但由于工作份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一般秘书之职,属翰林院。《明史·职官一》载:“十五年,仿宋制,置[[中极殿da xue shi|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明成祖即位,选派低级官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因文渊阁处在大内禁中,“内阁”之名由始。[[洪熙]]年间增加谨身殿大学士,终明朝之世,大学士以“四殿二阁”为名号的格局未再更改。嘉靖年间改华盖殿为[[中极殿大学士|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原大学士名号也随之变更。
明中叶后,大学士主持阁务者称[[首辅]],余称次辅、群辅,朝班位次始列六部尚书之上。体制上,殿阁大学士名位的迁转顺序是:东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建极殿、中极殿。但实际上,“首辅”是依据阁臣资历或皇帝宠幸程度排定,并没有固定的官职称呼。
=== 首辅之名 ===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得到皇帝宠信的[[明朝首辅列表|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可比以往的宰相。内阁初无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之事则由阁臣同寅协恭,共同商议。「弘、正以后居首者始秉笔,地望与次相悬絶矣。」<ref>《弇山堂别集》卷四十五</ref> 嘉靖朝,严嵩专断,与次辅不相关白,后夏言为首辅「凡所拟旨,行意而已,不复顾问嵩。」<ref>《明史纪事本末》卷54</ref> 万历初,张居正为首辅,「三日不出阁,吏以函捧章奏就第票拟,次相在阁坐候,票进乃出。」<ref>《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九</ref> 可知明中叶,嘉靖、隆庆、万历初三朝(1543-1582年,40年间),调旨票拟之权尽落首辅之手,所谓首辅大学士无相之名,有相之实也仅这四十年间之事,不能扩大至整个明朝。张居正死后调旨票拟之权又回到群辅「协恭」,天启再由内阁同官「协恭」转换成「分票」,崇祯年间因阁臣倾轧角争,内阁作用仅剩「分票」署名票拟,以便追查责任,内阁票拟徒具虚名,遑论首辅。
== 清朝的大学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