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葫芦画

大小無變化,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葫芦画'''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起源于宋代,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已很兴盛。在中国民间,葫芦素有"宝葫芦"的美誉,葫芦一直被视为吉祥物,以葫芦为题材的传统民间故事不胜枚举。古代,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葫芦上刻画和装饰的艺术称为"葫艺"。
[[File:葫芦画.jpg|缩略图|葫芦画]]
==基本信息==
{| class="wikitable"
| 类型 || 工艺美术品|| 兴盛|| 清朝康熙年间
|}
[[File:葫芦画.jpg|缩略图|葫芦画]]
==历史==
康熙皇帝非常喜爱葫芦艺术,他经常让宫廷艺师刻画出各种精美的葫芦艺术品,供自己把玩欣赏。据说刻葫芦最初在甘肃一带民间流传,人们在葫芦上走刀划针,随意刻画出简单的花草虫鱼,现又创造出仿水墨、写意的名家山水画作品,赋予了葫芦鲜活的艺术性,也使葫芦艺术品具备了一定的收藏价值。
==选取==
首先外形要好,要周正,上下两肚大小的比例要协调,曲面要圆润,不能有过多的棱线。葫芦表面要光滑干净,不能有过多的脏斑和凹凸,否则会影响作画的效果。其次,要保留连接葫芦的一段枝蔓,最好还要有分叉,这样的葫芦才完整美观。三、是要葫芦成熟,成熟的葫芦其表皮质地硬,也饱满光滑,给人以挺拔的感觉,还利于保存。不成熟的葫芦其表面往往有皱纹,给人畏缩的感觉,在这样的葫芦上作画,即使画得再好也会影响效果的。关于烙画的工具一些专业葫芦烙画者使用的是特制的电烙铁,其"笔尖"离握笔处很近,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但价格很贵,要一二百元一支,因为成本太高,从来没有用过。建议使用很普通的20瓦的焊接电子元件的电烙铁,在"笔尖"上做点儿文章,用锉锉成需要的形状,用是尖的和扁片较多。扁片的不能出现过分的棱角,要圆润点儿,这样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尖的画线,扁片的画面,用这种电烙铁很便宜,几元一支,但容易坏,可买些电烙铁芯备用,一旦坏了,可以自己换上就方便多了,也节省成本(电烙铁芯一元一支)。这种工具的缺点是"笔尖"离握"笔"处远,不利于作画,初学时很不适应,有两周就适应了,但在夏天使用很热,会烤脸。
[[File:葫芦画1.jpg|缩略图|葫芦画1]]
==作画==
首先要把葫芦的表面用二三十号的沙纸(沙布)打磨一遍,(不要太用劲,以免把葫芦的光面破坏),目的是使葫芦表面更光滑,去掉肤皮,这里要着重说的是如何使用电烙铁,用尖的钩线,扁片的画面。关键是用的手劲要掌握好,颜色深的用劲大些,烙笔在葫芦表面停留时间长些,但以不使葫芦表面焦糊为限。关于手劲需要自己反复体会和总结,这是非常 关键的环节,由于篇幅和文字表达的局限性,很难完全表述出来,若是亲眼看着学的话可能效果会好些。另外画不同的画,手法也不同,如 画猫 ,要三四遍才能画出毛绒绒的效果来, 需要自己在实践中细心体会。
==新闻==
葫芦画"烫"出"金仨月"
[[File:葫芦画1.jpg|缩略图|葫芦画1]]
2009年12月08日,位于平谷区北部山区的熊儿寨乡东沟村,寒冷的山风格外冻人。走进村民家中,记者发现很是清静,往常常见的围着热炕头打麻将的情景不见了。"都在忙着做葫芦烫画呢。"村支书带着记者来到村文化活动室,几名村民正右手握着电烙铁笔,在女村民许俊平的指导下,头也不抬地在淡黄色的葫芦上精心描画着。"红楼十二钗"、"小儿郎上学"、"奔马图"……一个个精美的图案,慢慢地出现在光滑的葫芦外皮上。
==葫芦题材画==
另一类葫芦画,便是以葫芦为题材所作的中国画。在古代,扬州画派的罗聘、金农等便有葫芦画传世,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唐云、朱屺瞻、丁衍庸等人也都曾有过创作葫芦画的艺术经历。在当代中国画坛,以葫芦为题材创作葫芦画著称的莫过于学者画家朱万章。朱万章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书画鉴定家、学者,著有《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等论著20余种,同时兼擅绘画,以画葫芦著称,被誉为学者型文人画,作品分别被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博物馆、岭南美术馆、肇庆学院美术馆、广东南海博物馆、广东顺德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展览,出版有《一葫一世界:朱万章画集》等。
[[File:葫芦画2.jpg|缩略图|葫芦画2]]
纯真老辣的朱万章葫芦画
文人书画历来注重意境,朱万章的画作尤需从此高度观看,否则难以领会其中之真趣。多年积累的书画鉴定经验使朱万章的画作未出手已奠定了高屋建瓴的基础,在他的画作面前,绘画创作中的构图、章法、题材等诸多应用技巧,均已化作浮于表面的形式,如同"伯乐相马,不辨雌雄"的故事一样,画作中存在着一种需要透过表面的语言程式去触摸的关乎灵魂本真的内容,因为他的画作中表述的是纯粹的精神家园,正如石涛所说,皆为心画。
[[File:葫芦画2.jpg|缩略图|葫芦画2]]
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语境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读画如读人,画品即人品。要做到人画合一,是很难的。有多少人经过数十年的研习,走了无数的弯路,始能寻得蹊径,或是终生未能窥见真谛。但是在朱万章这里,他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正是由于他为人一贯真诚坦然,才能轻易做到画如其人,表里如一。一种符合自己的,拥有个人语言风格的表达符号,常常需要长时间的提炼,但朱万章没有从基础处拾级而上,反而一出手已令人高山仰止。其中的道理,就如同佛教的律宗和禅宗,为求佛法真昧,律宗要求研习戒律,禅宗提倡顿悟成佛。而朱万章能得此书画因缘,初涉绘画就能直奔艺术本真,本人以为,皆是他努力修行得来的善果。他勤劳、坚忍、敏思、笃行,十年如一日地钻研书画研究事业,如今已经迈入第21个年头了,也因此养成了高水准的鉴赏眼光。
朱万章的画作特征可以用四个字形容:纯、真、老、辣。乍看之下,这几个字是相互矛盾的,纯真一般形容未经世事的状态,老辣则是饱经沧桑的结果。而在饱经沧桑之后仍然能进入一种纯真的精神境界,则极为难得。
[[File:葫芦画3.jpg|缩略图|葫芦画3]]
老、辣两特征集中体现在用笔上,常言道:书画同源。从王维、苏轼等文人绘画开始,就提倡以书法入画,直到当代书画家仍以画面能见笔为上乘。朱万章的画作处处见笔,用笔顿挫、曲张有致、徐疾变换,显得苍老盘曲,用笔非常老道,似乎每一笔都由他多年来蕴藏于胸中的古画名迹中涤荡而出。这里不得不提到,朱万章对画作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大型数据处理器,每件经他过目的画作都井然有序地罗列在册,时代、人物、详情,历历在目,如数家珍。这些多次出现的线条也体现了他本人的审美风格,他所欣赏的,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生命力。
纯、真除了形容笔墨形态,同时形容了某种精神上的内容。朱万章指导学生鉴定书画时常说"大俗大雅",这一审美观点在他的作品亦有所体现,在题材选取方面,"葫芦"有"福禄"之意,是相当大众的,但朱万章曾多次表达过他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喜爱;他的用色常显明艳,喜用藤黄、朱膘、胭脂、花青、紫色,然而笔墨轻松,随意点染,因而呈现出一种未经修饰,天然不造作的纯真姿态。
[[File:葫芦画3.jpg|缩略图|葫芦画3]]
在众多画作中,尤能体现这几个特征的经典作品是《一葫一世界》,本来,在一个画面上能看到纯、真、老、辣四字并存已是极不容易,偏偏这幅作品的各个特征在各自的范畴中犹自扩张到了极致的境地,简直让读画者喜极而泣。老辣的藤条挥霍着线条的魅力,自由、曲张,散发着生命的韧性和力度;散落的紫藤花以"画意不画形"之致彰显了一种天然、拓落的生活态度;而真正能体现出作者本意的,却是那一尊端坐的葫芦,端庄齐整,方圆有度,怀抱着一颗赤子之心,静谧而安稳,任由时间流淌,世事穿梭。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