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536
次編輯
變更
沪剧
,無編輯摘要
[[File:沪剧《家.瑞珏》.jpg|370px450px|缩略图|右|沪剧《家.瑞珏》[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255079369&di=30b0ce159688e54277500bba71c1907c&imgtype=0&src=http%3A%2F%2Fsh.people.com.cn%2FNMediaFile%2F2018%2F0213%2FLOCAL201802131627000245589175263.jpg 原图链接][http://sh.people.com.cn/n2/2018/0213/c350122-31257377.html 来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的图片]]]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板腔体唱腔包括以长腔长板为主的一些板式变化体唱腔,辅以〔迂回〕、〔三送〕、〔懒画眉〕等短曲和〔夜夜游〕、〔寄生草〕、〔久闻调〕、〔四大景〕、〔紫竹调〕、〔月月红〕等[[江南]]民间小调。
长腔长板包括一系列不同速度的板式,因其代表了沪剧的风格,应用广泛,所以一般称为"基本调"。在其演变形成的过程中已男女分腔,采用同调异腔方式。女腔为商调式,男腔为羽 调式。 另一类板式唱腔,是在沪剧发展早期即吸收"苏滩"的太平调、快板、流水等唱腔的音调、节奏,与沪剧曲调结合衍变形成的。 曲牌体唱腔,多数是[[明清]]俗曲、民间说唱的曲牌和[[江浙]]俚曲,另有从其它剧种吸收的曲牌,也包括[[山歌]]和其它杂曲。如[夜夜游]、[寄生草]、[四季相思]等。在传统戏中,多数情况下只应景应时作插曲性质的运用,有的只在翻牌点唱或电台广播中演唱。 沪剧的伴奏乐器,从对子戏时的一把[[胡琴]]、一副板和一面小锣,到40年代时较大的沪剧团已使用五至七、八件乐器伴奏。以竹筒[[二胡]]为主(俗称“申胡”),辅以[[琵琶]]、[[扬琴]]、[[三弦]]、[[笛]]、[[箫]]等,属于[[江南丝竹]]类型配备,也采用支声复调手法演奏。后吸收了少数[[广东]]乐器,使一些江南丝竹乐及广东乐曲的音调融入唱腔过门中。 沪剧的表演艺术,没有那种配合虚拟夸张的程式动作及伴奏念白的各种锣鼓点子的运用,打击乐很简单,并有在静场及某些情节中奏一段民间乐曲作为气氛音乐的做法。建国后,有的剧团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的弦乐、木管乐(有时还有铜管),组成中西混合乐队;有的还设置电声乐器,应用[[复调]]、[[和声]]以管弦乐技法配器,向新歌剧及电影音乐借鉴,戏剧配乐和剧情紧密配合。与此同时,发展了前奏曲、幕间曲及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的运用。 == 角色行当 == 沪剧不同时期角色行当各有不同。 对子戏时期,戏班中的男角称上手,女角称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两个旦角的。此时,角色的动作也很简单,角色跑圆场及穿插行走,称为“串链条”、“如意头”等。动作则称为“手面”,“掠发势”、“拨鞋势”及绣花、摇船、推磨等小步以示上楼,以扇搭肩作挑担等虚拟动作,还没有形成武功表演技巧。 同场戏时期,原先上手(男角)在不同剧目中演唱各种角色,后来有了生行、丑行的分别。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小生又分正场小生、风流小生;丑又称撮角、触角。表演上生行举止稳重,谈吐文雅;丑角则动作夸张、油腔滑调。旦角总称头笄,又名包头,分正场包头、娘娘包头、花包头、老包头、邋遢包头等。虽然分工有所细致,但由于本滩班社演员较少,所演角色大多串扮,演小生的艺人戴上胡子,就成为老生,旦角换个包头,小姐就变成了娘娘。表演上,动作极为简单,跑圆场及穿插行走,称为“串链条”、“如意头”,手面有“掠发势”、“拔鞋势”,此外有绣花、摇船、推磨、挑担等虚拟动作。 沪剧早期由男角扮演“女口”(下手)时,作女性头饰,称“扎头髻”(一作“扎头肩”),模仿女性举止体态,在发声上也模拟女声,由此有旦行的称谓。原先,上手(男口)在不同剧目中演唱各种角色。后来有了“先阳”(生行)、“触角”(丑行)的分野。生行举止稳重,谈吐斯文;触角则举动夸张,腔调油滑。这种具有生、旦、丑行当雏形的不同性格色彩的表演,未发展为成熟的角色行当,后向文明戏、话剧的表演方法发展,而唱、做、念均未形成行当,演唱都用[[真声]]。 ==沪剧与越剧对比== * 语言虽二者皆适用[[吴语]]演唱,但口音各异。沪剧是用老派上海话演唱的。沪剧所使用的吴语[[上海话]]与当今上海市区人使用的是不同的,比如沪剧中仍然保留着尖团音的分别,而市区则全部并入团音。同时,沪剧用词说句较为古典,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用语及郊区口音更为近似。而[[越剧]]则是[[嵊州]][[官话]]和[[普通话]]相结合的产物。。{| class="wikitable" |- ! * 表演 |- | 越剧的戏曲程式动作更多一些,借鉴了很多[[昆曲]]的动作,所以越剧的程式动作比沪剧更为规范;而沪剧的动作就比较随意。|- ! * 题材 |- | 越剧擅长演绎才子佳人戏,而沪剧更适合现代戏。 |- ! * 流派 |- | 越剧流派纷呈,每个流派的发声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很甜美比如[[付派]]和[[吕派]],有的比较清新象[[王派]],还有暗哑的[[戚派]],同为花旦但唱腔和发声方法都相去甚远;而沪剧流派划分不明显。|}==著名艺人== ===老一辈著名演员=== [[丁是娥]]、[[解洪元]]、[[邵滨孙]]、[[石筱英]]、[[王盘声]]、[[杨飞飞]]、[[汪秀英]]、[[王雅琴]]等。 ===当代著名演员=== [[马莉莉]]、[[茅善玉]]、[[孙徐春]]、[[陈瑜]]、[[吕贤丽]]、[[钱思剑]]等。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12年,原创沪剧《挑山女人》上演后即引起专家学者和观众的热烈反响,获得包括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等18个国家级奖项,成为沪剧有史以来在全国戏剧舞台上获奖最多的剧目。 ===社会活动=== 2018年11月15日至21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导,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安徽省]]非遗保护中心、上海大世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资源联盟主办,上海市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苏]]省南通市非遗保护中心、[[浙江省]][[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安徽省宣城市非遗保护中心协办的“2018大世界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大世界城市舞台中国魅力榜(长三角非遗展演项目榜)发布活动”在沪举办,期间沪剧在上海专场演出。 ==视频== ===<center>沪剧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经典回眸 1985沪剧群英荧屏聚会(上)</center> <center>{{#iDisplay:o0523w26etk|650|480|qq}}</center> <center>沪剧 昨夜情</center> <center>{{#iDisplay:v0535dy7d5h|650|480|qq}}</center> <center>经典回眸:沪剧袁派钱思剑</center> <center>{{#iDisplay:u3026jjg7su|650|480|qq}}</center> <center>沪剧 雷雨 【全】</center> <center>{{#iDisplay:l0842fp83ul|650|48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