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451
次編輯
變更
河南曲剧
,→艺术特点
===曲剧唱腔===
曲剧唱腔结构为长、短句曲牌联套体制。唱腔曲牌有150多种,其中有来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阳调〕、〔诗篇〕、〔茨儿山〕、〔剪剪花〕、〔银纽丝〕、〔打枣竿〕、〔太平年〕、〔罗江怨〕,有来自鼓子曲的〔马头〕、〔潼关〕、〔满江红〕、〔劈破玉〕、〔小桃红〕、〔青阳扇〕等。伴奏用的丝弦曲牌有〔大起板〕、〔山坡羊〕、〔高山流水〕、〔状元游街〕等130 多种。伴奏乐器以坠胡、三弦、筝、琵琶为主,并采用了锣鼓等打击乐 <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c434d2d10101crbd.html 你们知道曲剧的艺术特色吗?],搜狐,2013-06-07 18:42:33)</ref>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曲剧不仅在本省大部地区盛行,而且在甘肃、陕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也建立有专业剧团。历年整理的传统戏有《[[陈三两爬堂]]》 、《[[风雪配]]》 、《[[卷席筒]]》 、《[[阎家滩]]》 、《[[草人媒]]》 、《[[寇准背靴]]》等;创作的现代戏有《[[赶脚]]》、《[[下乡]]》、《[[掩护]]》、《[[游乡]]》等。其中《[[赶脚]]》、《[[下乡]]》、《[[陈三两爬堂]]》、《[[游乡]]》、《[[卷席筒]]》、《[[风雪配]]》均已摄制成影片。新成长起来的名演员有张新芳(旦)、王秀玲(旦)、邢金萼(生)、马琪(生)、谢禄(净)等。 曲剧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交叉影响发展而成的。曲剧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农民组成的同乐社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流行===
河南曲剧,是从流行在河南的曲艺—河南曲子和民间歌舞—“踩高跷”的基础上,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左右经地摊、高跷阶段正式搬上戏曲舞台 <ref>[http://www.xi-qu.com/qj/zs/285.html 河南的曲剧],中国戏曲网</ref>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迅速衍变,已成为河南的三大剧种之一。
它的唱腔曲牌很多,常用的有〔马头〕、〔劈波玉〕、〔扬调〕、〔汊江〕、〔诗篇〕、〔清江〕、〔银扭丝〕、〔满江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