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宋词

增加 69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宋词123.jpg|缩略图|右|[http://pic19.nipic.com/20120321/9642360_212244083000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5873912.html 来自呢图网]]]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词的诠释==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 [[ 燕乐 ]] 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 [[ 碧鸡漫志 ]] 》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现如今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它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是唐宋文学的一个光辉成就。
==发展经历==
==='''最早源起'''===
曲子词源自民间,俚俗粗鄙就是其天然倾向。由于[[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词”被重新发现,词源于民间俗文学的观点已得到广泛承认。隋唐之际发生、形成的曲子词,原是配合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歌唱的。“燕”通“宴”,燕乐即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演奏和歌唱者皆为文化素质不高的下层乐工、歌妓。且燕乐曲调之来源,主要途径有二:一是来自边地或外域的少数民族。唐时西域音乐大量流入,被称为“胡部”,其中部分乐曲后被改为汉名,如天宝十三年(754)改太常曲中54个胡名乐为汉名。《 [[ 羯鼓录 ]] 》载131曲,其中十之六七是外来曲。后被用作词调的,许多据调名就可以断定其为外来乐,如《 [[ 望月婆罗门 ]] 》原是印度乐曲,《 [[ 苏幕遮 ]] 》本是龟兹乐曲。《 [[ 胡捣练 ]] 》、《 [[ 胡渭州 ]] 》等调,则明白冠以“胡”字。部分曲调来自南疆,如《 [[ 菩萨蛮 ]] 》、《 [[ 八拍蛮 ]] 》等等。部分曲调直接以边地为名,表明其曲调来自边地。《 [[ 新唐书·五行志 ]] 》说:“天宝后各曲,多以边地为名,如《伊州》、《甘州》、《凉州》等。”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也说:“今乐府所传大曲,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也。”伊州为今 [[ 新疆 ]] 哈密地区,甘州为今 [[ 甘肃 ]] 张掖,凉州为今甘肃武威,熙州为今甘肃临洮,石州为今山西离石,渭州为今甘肃陇西,这些都是唐代的西北边州。燕乐构成的主体部分,就是这些外来音乐。二是来自民间的土风歌谣。唐代曲子很多原来是民歌,任二北先生的《 [[ 教坊记笺订 ]] 》对教坊曲中那些来自民间的曲子,逐一做过考察。如《 [[ 竹枝 ]] 》原是川湘民歌,唐刘禹锡《竹枝词序》说:“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又如《 [[ 麦秀两歧 ]] 》,《 [[ 太平广记 ]] 》卷二百五十七引《王氏见闻录》言五代朱梁时,“长吹《麦秀两歧》于殿前,施芟麦之具,引数十辈贫儿褴褛衣裳,携男抱女,挈筐笼而拾麦,仍和声唱,其词凄楚,及其贫苦之意。”宋代民间曲子之创作仍然十分旺盛,《 [[ 宋史·乐志 ]] 》言北宋时“民间作新声者甚众”,如《 [[ 孤雁儿 ]] 》、《 [[ 韵令 ]] 》等等。燕乐曲调的两种主要来源,奠定了燕乐及其配合其演唱歌辞的俚俗浅易的文学特征。歌词在演唱、流传过程中,以及发挥其娱乐性功能时,皆更加稳固了这一文学创作特征。歌词所具有的先天性的俚俗特征,与正统的以雅正为依归的审美传统大相径庭。广大歌词作家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历史和社会潜移默化之赋予他们的审美观念,皆在他们欣赏、创作歌词时,发挥自觉或不自觉的作用。努力摆脱俚俗粗鄙、复归于风雅之正途,便成了词人们急迫而不懈的追求。
==='''发展成形'''===
在唐朝时已经出现,最初在民间流行。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张炎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 [[ 词源 ]] 》卷下)就是对这方面特征的一个总结。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都是宋词这种创作主流倾向的归纳。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被后人推尊为“豪放词”开山祖的苏轼,其绝大多数词仍属“艳科”范围。即使是“艳情”之外的题材,也要受到主流倾向的渗透,或多或少地沾带着“艳”的情味宋词创作的主流倾向,正属于被孔子屏弃的淫靡的“郑卫”之声一流,与风雅篇什背道而驰。它只有表层次上的享乐生活追求,决没有深层的意蕴供回味。所以,宋词人们一面沉湎于声色的快乐享受,另一面又自我掩饰,自我辩解,“自扫其迹”。后人“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也为其曲意解释。贪图享受,人所难免,兴发情动,形诸歌咏。事后又觉得不合雅趣,有失颜面。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歌词的创作之中。如能将艳情的表述含蓄化、朦胧化,似有兴寄,让接受者产生无限言外托喻之想。且将字面、句子、声韵皆加以锻炼,使其具有典丽高雅之风貌,岂不是两全其美?基于这样的立场,“去俗复雅”作为宋词创作的主要努力方向,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创作流派,从创作的实践到出现较完整。
==='''发展巅峰'''===
[[ 苏轼 ]] 应该可以说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而一些人认为,这也正是历史发展的下坡路的开始,宋词只是一味的寄情山水,或者歌以明志。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刘辰翁《 [[ 辛稼轩词序 ]] 》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2] ”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他望月思念胞弟苏辙,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念奴娇 ]] 》)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刘熙载《艺概》卷四概括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言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 [[ 贺新郎 ]] 》中那位“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美人,可与 [[ 杜甫 ]] [[ 佳人 ]]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调比高。胡寅《 [[ 酒边词序 ]] 》因此盛称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况周颐因此肯定说:“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 [[ 蕙风词话 ]] 》卷二)刘熙载转换一个角度评价说:“太白《 [[ 忆秦娥 ]] 》,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 [[ 艺概 ]] 》卷四)东坡的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词牌来源划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 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 [[ 菩萨蛮 ]] 》,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 西江月 ]] 》、《 [[ 风入松 ]] 》、《 [[ 蝶恋花 ]] 》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br> 2、 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 [[ 忆秦娥 ]] 》,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 [[ 秦楼月 ]] 》。《 [[ 忆江南 ]] 》本名《 [[ 望江南 ]] 》,又名《 [[ 谢秋娘 ]] 》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 [[ 如梦令 ]] 》,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 念奴娇 ]] 》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 [[ 酹江月 ]] 》,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br> 3、 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 踏歌词 ]] 》咏的是舞蹈,《 [[ 舞马词 ]] 》咏的是舞马,《 [[ 唉乃曲 ]] 》咏的是泛舟,《 [[ 渔歌子 ]] 》咏的是打鱼,《 [[ 浪淘沙 ]] 》咏的是浪淘沙,《 [[ 抛球乐 ]] 》咏的是抛绣球,《 [[ 更漏子 ]] 》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
代表人物:<br>
[[ 柳永 ]] [[ 晏殊 ]] [[ 晏几道 ]] [[ 周邦彦 ]] [[ 李清照 ]] [[ 秦观 ]] [[ 姜夔 ]] [[ 吴文英 ]] [[ 李煜 ]] [[ 欧阳修 ]] [[ 史达祖 ]] 等。
代表作品:<br>
柳永:《 [[ 雨霖铃 ]] 《[[ 寒蝉凄切 ]]》 、《 [[ 蝶恋花 ]] 《[[ 伫倚危楼风细细 ]]》<br>
晏殊:《 [[ 浣溪沙 ]] 《[[ 一曲新词酒一杯 ]]》 、《 [[ 浣溪沙 ]] 《[[ 一向年光有限身 ]]》<br>
晏几道:《 [[ 临江仙 ]] 《[[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 、《 [[ 鹧鸪天 ]] 《[[ 彩袖殷勤捧玉钟 ]]》<br>
周邦彦:《 [[ 兰陵王 ]] 《[[ 柳阴直 ]]》 、《 [[ 蝶恋花·早行 ]] 》<br>
李清照:《 [[ 如梦令 ]]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 [[ 醉花阴 ]] 《[[ 薄雾浓云愁永昼 ]]》<br>
吴文英:《 [[ 莺啼序 ]] 《[[ 残寒正欺病酒 ]]》 、《 [[ 风入松 ]] 《[[ 听风听雨过清明 ]]》<br>
秦观:《 [[ 踏莎行· 郴州旅舍 ]] 》《 [[ 鹊桥仙 ]] 》《 [[ 浣溪沙 ]] 》《 [[ 望海潮 ]] 》《 [[ 水龙吟 ]] 》<br>
姜夔:《 [[ 扬州慢 ]] 》、《 [[ 杏花天影 ]] 》、《 [[ 疏影 ]] 》、《 [[ 暗香 ]] 》<br>
李煜:《 [[ 虞美人 ]] 》《 [[ 相见欢 ]] 》《 [[ 乌夜啼 ]] 》《 [[ 浪淘沙令 ]] 》《 [[ 谢新恩 ]] 》<br>
欧阳修:《 [[ 采桑子 ]] (群芳过后西湖好)》《 [[ 诉衷情 ]] (清晨帘幕卷秋霜》《 [[ 踏莎行 ]] (候馆梅残》 [[ 生查子 ]] (去年元夜时)》《 [[ 蝶恋花 ]] (庭院深深深几许)》<br>
史达祖:《 [[ 双双燕·咏燕 ]]
'''婉约派主要特点''':<br>
<big>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 [[ 南宋 ]] 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big>。
===豪放派===
代表人物:<br>
[[ 苏轼 ]] [[ 辛弃疾 ]] [[ 陈亮 ]] [[ 陆游 ]] [[ 张孝祥 ]] [[ 张元干 ]] [[ 刘辰翁 ]] 等。
代表作品:<br>
苏轼:《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br>
辛弃疾:《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 醉里挑灯看剑 ]]》 、《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 [[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 》、《 [[ 清平乐·村居 ]] 》<br>
陆游:《 [[ 谢池春·壮岁从戎 ]] 》《 [[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 》《 [[ 卜算子·咏梅 ]] 》<br>
张元干:《 [[ 贺新郎 ]] 《[[ 梦绕神州路 ]]》<br>
张孝祥:《 [[ 六州歌头 ]] 《[[ 长淮望断 ]]》<br>
刘辰翁:《 [[ 兰陵王·丙子送春 ]] 》《 [[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 ]]
'''豪放派主要特点''':<br>
<big>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 [[ 清代 ]] ,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big>。
==著名代表人物简介==
1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