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艾絲特·杜芙若

移除 3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艾絲特·杜芙若'''({{lang-fr|Esther Duflo}};{{bd|1972年|10月25日}}),[[ 法裔美國人| 法裔美國]][[經濟學家]]。現在[[ 美國]][[ 麻省理工學院]] 擔任發展經濟學教授。她也是國家經濟研究局副研究員<ref name=“Duflo-01">[https://www.nber.org/people/esther_duflo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 -- Esther Duflo]</ref>,服務於經濟分析董事會,是經濟和政策研究的發展經濟學主管<ref name="Duflo-02">[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311053052/http://www.cepr.org/research/pdlist.htm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CEPR) ]</ref>。
* '''艾絲特·杜芙若與其丈夫獲得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是首对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夫妻'''
* '''她與其丈夫合著 :「 窮人的經濟學 :如何終結貧窮? '''
* ''' 她也是「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J-PAL)聯合創始人'''
=='''生平簡介'''==
1972年,杜芙若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基督新教]]家庭,母亲是儿科医生、父亲是数学教授。她的母亲经常参加医疗[[人道主义]]项目,这给她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小时候,她的梦想是学习[[历史]],成为公务员或进入政界。所以,她就讀[[亨利四世中學]]時專修文科,後考入[[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 主修歷史。
转折发生在1993年。她前往[[苏联]],在[[莫斯科]]待了10个月。她在那里教授法语,同时担任一名法国经济学家的研究助理,以及协助[[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的工作。在这些研究岗位上的经历使她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学有潜力成为世界的行动杠杆」,她可以在做“重要事情”的同时满足学术抱负。
杜芙若於1994年獲得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歷史學碩士之後,於1995年獲得[[ 社會科學高等學院]] 經濟學碩士,然後於1995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研究所,1999年於 [[ 印度裔 ]] 教授[[阿巴希·巴納吉]]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
杜芙若和其導師阿巴希·巴納吉大談禁忌的[[師生戀]],兩人風風雨雨一起走了近20年,終於在2015年修成正果,結為夫妻。<ref name="Duflo-11">[http://cms.iweek.ly/index.php?/article/index/200076596 封面人物|首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夫妻 ]</ref><ref name="Duflo-12">[https://kknews.cc/news/95mzpmb.html 夫妻同拿諾獎!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聚焦這領域 ]</ref><ref name="Duflo-13">[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E5%9C%8B%E9%9A%9B/385934/%E8%AB%BE%E8%B2%9D%E7%88%BE%E7%B6%93%E6%BF%9F%E5%AD%B8%E7%8D%8E-%E5%A4%AB%E5%A6%BB%E6%AA%94-%E7%8D%B2%E7%8D%8E-%E7%94%B1%E5%B8%AB%E7%94%9F%E6%88%80%E5%88%B0%E6%8B%8D%E6%AA%94%E7%A0%94%E7%A9%B6%E6%BB%85%E8%B2%A7 「夫妻檔」獲獎 由師生戀到拍檔研究滅貧 ]</ref>
學術上,杜芙若與其丈夫 阿巴希·巴納吉 的成就被受認同,但兩人的私人感情卻被世人唾棄,背上「師生戀」、「第三者」、及「拋妻棄子」之名。
杜芙若在1995年遇上麻省理工學院(MIT)[[ 印度裔]] 教授巴納吉,選修他的[[發展經濟學]]課程。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1997年 她在巴納吉陪同下首次訪問印度,並在巴納吉指導下,於1999年完成博士論文畢業。
杜芙若和巴納吉拍拖相戀時,巴納吉已有家室,杜芙若被指搭上已為人夫的巴納吉。出生於基督新教家庭的杜芙若,分別在2012年和2014年,與巴納吉尚未結婚就已經誕下第一個和第二個孩子。而當時的巴納吉與印度裔、MIT 的文學講師 圖利(Arundhati Tuli Banerjee)仍然是法定夫妻,二人也育有一名兒子(1991年出生)。
7,455
次編輯